《中国建筑图解词典》是一本由王其钧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精选点评:
●直观
●真的很好的入门书籍~~
●华丽!
●画到老,读到老
●彩图很好,方便外行了
●2013.6.6外行看乐呵~
●很好很实用!
●推荐给不求甚解的古建筑爱好者。
●虽然我专题化可能做的不够好。但是这次真的了解很多新东西。崇拜徽州富商。洞悉皖南民居!
●配图还不错啊,可惜文字内容和编排得并不如意。入门看看也够了。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读后感(一):很有用的资料书,可惜图片小点儿
中国古建筑的种种样式、插件,都一一图解,是难得的一本没有掺水的建筑书。
美中不足的是,图都有点儿小,如果加大一些,会更好。
适合偶尔翻阅,长长知识,一口气儿看下来的话,信息量太大,会很累。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读后感(二):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建筑是无声的诗,凝聚了美,中国古建筑形式多样,从朴素到华丽,有历史的温度,有古人的智慧,在看今天的城市,虽然高楼林立,也只是水泥森林,没有温度,也没有几分美感。人们的生活就和建筑的线条一样,单调又没有弧度,建筑不仅是为人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提供社交的场地,更应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建筑必须是美的,它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但他一定是美的,可是现代建筑的绝大多数都不能称为是建筑,只是钢筋水泥、玻璃合金的混合体。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读后感(三):发明一个建筑专用名词
散架结构:
散架结构建筑是指楼板(含房顶)为预制空心板,整体性差,未进行抗震设计、没有按抗震标准建造或没有严格进行施工建设,无圈梁和构造柱的砖混砌体结构建筑,通常钢筋过细或过少、水泥的安定性和强度不符合要求。特别适合用于校舍建设,能有效节约成本; 遇强震一般会整体垮塌,便于制造各种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
代表性建筑:都江堰市聚源中学;都江堰市新建小學;汶川县映秀小学;綿竹五福鎮第二小學;什邡市洛水中學;...(请补充)
图例:
(本词条申请增补入《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鸣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各代表性建筑的承建商对本词条亦有贡献)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读后感(四):传统古建筑的启蒙
因了了解岭南建筑构件的契机看这本书,反复过三五遍,又细读一遍,觉得这本书大抵是不错的,用彩图标识了许多建筑的细部,对一些传统习惯也都有说法。纵观之虽然不够全面,分类也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却完全可以看到作者的赤诚之心,足够令人感动。
了解中国古建筑,一点一点剖析,是一个逐渐发现美的过程,也都能时刻感觉到文明传承的重要性。中国的古建筑注重礼制,中轴线,或圆或方,保持着基本几何形态的美。同时,这种形态和结构又是与中国传统风水习俗相适应的,与地形相结合的甚多。从建筑发展的角度,是与自然的极好协调,又注重装饰,手法多样,多有讲究,寓意丰富。
除了感受到古建筑的美,另一方面倒是了解了建筑与地域环境相适应。我在北方的时候见过木雕比较多,在南方见过许多石雕彩画,才了解到一方面也是因为气候的原因。这些细节,我之前是不曾注意到的,因为不似高原窑洞和吊脚楼容易让人察觉到。
总之,了解古建筑的全貌到细部,精致、自然、巧妙,从头到脚都觉得是美的。虽然传统尊卑思想多少在建筑上有所体现,但我们不能选择建筑的历史。传统的都是极好的,不禁让人反思现在的建筑,因为新材料新技术和工业化大生产的契机,哪里去寻觅好的建筑,在哪里都是被什么什么之最来让人记住,一次又一次突破传统,古建筑也被拆了被替代,反倒在使用尺度上和美观上让人大倒胃口……不得不让人伤心哭泣。一砖一瓦全靠人力的时代早已远去,民国之后,值得留念的建筑就越来越少了。。
看过这本书,多了解了一些古建筑的知识,也便于从其他地方继续对古建筑的学习。希望在现代文明的摧残下,古建筑能幸免多些才好。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读后感(五):草草读完,收获颇多
看宿白先生的《中国建筑考古》时,发现自己对建筑一窍不通,所以找了本书来垫个底。
这本书最好的一点就是配图丰富,适合我这种小白。即使是在每个术语都有配图的情况下,我还是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细节辅助理解。不得不感叹一句,古人做建筑真太讲究了,细究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小件。
非常感谢这本书,让我从实用、审美、寓意等方面,初探建筑之美。
随便记一些有趣的笔记吧。
屋脊上的鸱吻,来源“蚩吻”,龙之九子,龙生于水,寓意防火减灾。
大门上的铺首,来源“椒图”,龙子之一,类似螺蛳,性喜闭,用其守门,寓意坚固安全。(P.S.阴阳师里的椒图太太太好看了。)
门钉,从实用性走向装饰性,据说摸门钉可以去病得子。(我记得我小时候好像摸过故宫的门钉?)
唐僧头上戴的帽子原来叫毗卢帽,后来被用来做内檐装修了。(像这种与佛有关的建筑设计还有很多。)
徽州建筑的四水归堂,寓意敛气聚财,肥(雨)水不流外人田。不愧是大名鼎鼎的徽商。
蒙古包的“包”,原来是“家”的意思啊,我还以为是因为长得像包子呢。
传说魍象这种怪物专门吃死人的肝脑,但是它又怕老人和老虎,于是人们就雕刻石像立于墓侧。后来,石像的题材越来越多,就不仅仅限于老人和老虎了。这让我想起,“锦官城外柏森森”,怪不得杜甫草堂外面要种柏树。
灵魂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