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古建筑》影评摘抄
日期:2021-01-23 23:12: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古建筑》影评摘抄

  《中国古建筑》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2-04-16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建筑》影评(一):可以入门了解古建筑的纪录片

  每集25mins,共8集。

  1-3集按照历史朝代顺序表现了建筑的起源发展,其中1集新石器时代到汉代,2集唐五代建筑,3集宋辽金建筑;4集主要讲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构建,属于知识性比较强的一集,结构的可视化也是亮点,本集评满5星;5-7集按照建筑种类分别介绍了皇家殿堂建筑、民间合院建筑和园林建筑(也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8集介绍了中国营造学社的历史,主要提及了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及罗哲文(即片名题字人)四位先生。强烈推荐第4集,其他可以做知识性了解。正好最近在看《梁思成传》,其中第2集和第8集叙事基本按照书中顺序,看起来仿佛把书拍成了纪录片。

  《中国古建筑》影评(二):建筑爱好者的一些扫盲整理(第一集)

  中国的土木建筑简单而言即是“黄土”和“木材”之间的关系。本文是被扫盲之后做的分集知识整理。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中可以看到柱洞的痕迹,表明着那时此地有木质高柱,柱洞呈斜型,表示当时的房屋没有房梁,是小型穴居房屋。

  《中国古建筑》影评(三):长草与回顾利器,其它较一般

  作为本人古建筑兴趣的启蒙作品,打个三星不能算少了,再多一颗星又感觉并没有达到。可以看到很多古建的内部这一点最棒了,但如果没有实际去过,又有可能被节目误导,去过之后作为回顾和纪念倒是很不错。去了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和南禅寺,平遥镇国寺,苏州拙政园和泉州开元寺后,回过来再看发现里面有好几处错误或者误导关注的地方。比如节目说的现存唐代木建筑也包括泉州开元寺和镇国寺就不对了,现存的三座里除了较著名的佛光寺和南禅寺外还有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天台庵正殿现在已被广泛认为是后唐的,镇国寺是北汉的。

  第四集的信息量比较大,涉及了木构建筑基础知识,特别是斗拱有动画方便理解。

  园林和民居两集看的真是郁闷,有那么多美丽的内容都没有展示出来,不知道的人可能以为就这些了呢

  《中国古建筑》影评(四):抛砖引玉

  这可以算是一部入门级扫盲专用的半官方中国古建筑纪录片,从介绍古建基本常识的角度来讲,它还是比较合格的。

  这部纪录片拍了8集,每集的有效时间在20分钟左右,其实全算下来不过160分钟,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想把中国古建筑全部涵盖,并且进行事无巨细地介绍,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它更多的意义在于提纲挈领、抛砖引玉。

  从剧集讲述的内容来看,此片介绍了中国古建的发展轨迹、唐宋木构建筑的经典案例、木建结构与榫卯的特点、城市与官式建筑的代表、民间庭院和庄园、山水园林及营造学社等,基本将当下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囊括其中,并且对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消失的部分伟大建筑进行了描述和图像还原,制作团队在选材方面还是用了不少心思。

  也许是由于篇幅所限,此片的讲述范围相对狭隘,木建占据大量笔墨,而石塔、石窟、陵墓、桥梁等涉及很少。

  《中国古建筑》影评(五):发现的3个错误!

  1,太和殿

  第5集,纪录片里说太和殿面阔9间,其实人家太和殿面阔是11间!

  我记得之前去故宫,买到了一些资料,资料里说过是11间。为此我又百度了一下,就是11间嘛!

  就是数画面里也数得出来啊~~~

  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第7集,纪录片里读“乐”为“勒(le)”音,可初中生都知道,这时候,乐读“耀(yao)”音啊!!!

  3,慈禧的名字

  万恶的第7集啊~

  纪录片里竟然出现一句“一位叫做叶赫那拉·慈禧的老人”……

  “慈禧”是人家的徽号啊~~~

  你哪怕说人家叫兰儿也行啊!虽然现在百度说慈禧的名字不叫兰儿,叫杏贞。

  甭管人家叫“叶赫那拉·兰儿”还是“叶赫那拉·杏贞”,人家就是不可能叫“叶赫那拉·慈禧”。

  你见过有人说乾隆帝叫“爱新觉罗·乾隆”吗?!

  :乾隆是年号

  本来觉得这部纪录片总体上还不错,增加了一点简单的建筑方面的知识。谁知后来就我这个水平的,都发现了3个小错误,我实在不知道,这部纪录片是不是还有别的错误……所以给个4星吧。

  如我有错误,欢迎高人指正~

  《中国古建筑》影评(六):时代的缩印--中国古建筑

  唐代建筑斗拱较大,屋檐比较低,显得大气磅礴,非常自信。宋代沿用唐代的风格,但宋代有过多的装饰和曲线,没有唐代宏大质朴。唐代最大的单体建筑是武则天在位时期的明堂,可惜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五台山的佛光寺就是唐朝建筑,驳斥了日本人认为只有在奈良才能看到唐代建筑的说法。《营造法式》是世界上印刷刊行最早的建筑著作,书中不仅描述了隋唐五代的建筑技术,详细描述宋朝大兴土木的建筑理念。河北正定隆兴寺是宋代建筑的典型代表,整体建筑雄伟沉稳,又不失华丽轻巧之美。这种风格宋代以后逐渐流传到日本等国,但遗憾的是在中国逐渐失传。“一个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在北京现存的所有王府建筑中,恭王府是保存最为完整、最有特色的一座。(恭亲王--奕䜣)王家大院位于晋中盆地南部灵石的静升镇,始建于康熙三年即1644年,是一片片庞大建筑群的总称,包括沧桑满目的六座古堡、五道深巷和祠堂院等,总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

  园林建筑就像是一座“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昆明湖虽然尺度略小于西湖,但二者平面轮廓基本一致。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灵。清漪园以“衔山抱水”的形态建园,正所谓“山不能动,以水环绕之”。园林艺术强调“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

  抗战期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李庄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并用英文撰写向西方人介绍中国建筑特点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抗战胜利后,1929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作为一家民间社会团体,资金日渐紧张,学社的创办人朱启钤已家资散尽无力维持,中国营造学社于1945年最终解散,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一大憾事。中国营造学社的社员最多时达到近百人,这是个长达15年的系统工程。从创立之日起,就以清《工程作法则例》和宋《营造法式》为课本,以中国古建筑为标本,运用西方近代考据学、考古学,科学和系统地调查了190个县市,2783处古建筑,测绘重要古建筑群206组,完成测绘图1898张,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向,实现了中国建筑立于世界建筑的目标。

  《中国古建筑》影评(七):《中国古建筑》知识点

  

第一集 天覆地载

1、安阳—殷墟—商代都城。

  2、天覆—屋顶;地载—台基。

  3、汉代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明堂辟雍,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先、接受朝觐的场所。辟雍是圆形水池,明堂是水池上的方型建筑。

明堂辟雍

  4、汉代建筑的另一特点—建阙,即塔楼状装饰性建筑,通常位于道路两旁,作为城市、陵墓等入口的标志。

  5、山西恒山悬山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第二集 唐风咏时

  1、隋代在旧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叫大兴城,唐代改名为长安城。

  2、唐代武则天建立的明堂,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木构建筑,但是在唐代就被烧毁了。

  3、《营造法式》—宋代管式建筑著作,中国古代建筑的百科全书。

  4、房子的正脊上会写建造的年代。

  5、唐代建筑特点:斗拱大、屋檐远且飘逸、没有太多装饰,雄大质朴。

  6、中国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山西佛光寺大殿、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

第三集 卯木春雪

  1、唐代实行坊市制,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坊市分开,住宅区内禁止经商。到宋代,集市就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是人们称汴梁为不夜城的原因。(槽点:唐代居民的生活很不便利吧……)

  2、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殿,是宋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山西晋祠圣母殿

  3、宋代建筑的另一典型代表,是河北隆兴寺的摩尼殿,它的特点是屋顶比较复杂。这一建筑特点在国内已失传,摩尼殿是仅存的实例。

摩尼殿

  4、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始建于984年,是中国现存双层楼阁木结构建筑最高的一座,也是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5、释迦塔,又被称为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木塔建筑。特点是稳固,抗震性好,但是现在有点倾斜。主要是20世纪20年代一个傻x县长为了通风水做的破坏。

应县木塔

第四集 匠心独运

  1、斗栱,汉代出土的明器中就有斗栱的结构了,主要作用是支撑屋檐。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斗栱越来越小,后来主要作用就变成装饰了。(ps:介绍斗栱结构的动画好评。)

斗栱

  2、木造骨架是主要的承重结构,墙壁不承重,所以可以任意开设门窗或建造无墙的亭榭。

  3、木造骨架分三种,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抬梁式之厅堂型

  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穿斗式

  南方建筑普遍采用穿斗式。

井干式

  井干式主要在西南地区,除了木材没有其他材料,墙壁都是用木头堆叠起来的。

  4、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等级从高到低。庑殿顶和歇山顶是四面坡,悬山顶和硬山是两面坡。北京的四合院主要是硬山顶。

屋顶的四种形式

  5、屋的正脊两端的固定件被雕刻成动物形状,明清以前叫鸱(音:吃)尾,传说中是一种大鱼,尾巴能掀起千层浪,以此祈求抗击火灾。明清时造型变成张嘴的龙头,名鸱吻。

  6、戗脊上动物的数量越多,建筑的规格等级越高。故宫里太和殿和保和殿都是九个小兽,前头仙人骑个鸡,最后头是龙。太和殿比保和殿规格更高,因此太和殿除了九个小兽,还有一个猴。

太和殿的戗脊

第五集 夕阳凝紫

  1、万岁山,也叫景山,是明王朝朱棣时期修建的,用来镇压元朝的“王气”。

  2、紫禁城得名的由来,古代以紫微星象征帝王居所,皇宫又是禁地,因此得名。

  3、午门的建筑形式,古代称“阙门”,是大门的最高等级。中门是皇帝专用,科举殿试考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可以从中门出宫。东偏门是官员专用,西偏门是宗室王公专用。

  4、天坛的面积是紫禁城的四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第六集 庭院深深

  恭亲王府,原本是和珅的府邸。嘉庆继位后,赐死和珅,将其王府送给嘉庆十七弟永璘,称为“庆王府”。咸丰皇帝时期,成为恭亲王奕䜣的府邸,随之被称为“恭王府”。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第七集 湖山品园

  1、颐和园,始建于乾隆时期,原名“清漪园”,慈禧改名为颐和园。昆明湖和万寿山,是在原有基础上修建的。

  2、颐和园的昆明湖,仿西湖而建。

  3、山不能动,以水缭绕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古建筑》影评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