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本由【德】弗里德里希·尼采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精选点评:
●真正有多少人看懂了这本书?
●胸口火光隐隐乍现
●读了一年半,终于读完了。真不可思议。所有的事情他都是怎么做到的?他在现实面前那么的不妥协。作为读者却感谢他是这样的,可真的觉得太苦了。
●任何时代都不配与他同在。一生所爱!!!!!!!!!!!
●以为是这个版本结果发现电子书是一个无名氏译…看完又和没看一般,不晓得是翻译太差还是我太蠢笨。以后找书再看一遍吧。
●人大社的这套《尼采全集》是我收藏和平时翻阅的版本。我知道杨恒达老师做学问是很认真的,他的翻译也是搞了很多年才出来的。
●等待更好的译本。
●思想深邃
●我的灵魂沉闷地躺着,沾满灰尘。
●我要舞着跳过这宇宙!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一):查拉图斯特拉上山、下山、出洞、进洞、旅行、回家
第一次从山上下来,他为了拯救热爱的人类。然而全体的人类令他困惑,他回山洞里。(耶稣)
第二次从洞里出来,他有了理解他的少数人类作伴——门徒,而不再是跛足者或者尸体。门徒是他实现超人理想的捷径么?他跃跃欲试,最后却对他的门徒说,你们不必遵循我的教诲。
第三次从洞里出来,他又孑孓一人,离开幸福岛屿去航行,回想他的整个旅行。幸福,他说,不是他追随的目标,而是附带的价值!
第四次,他没有提到超人,他听到呼救的声音,出洞去找,一路上领回好多更高的人。天黑了,更高的人在他的山洞里辩论,醉去,睡去。清晨,他一个人醒来,洞外有他的猫头鹰和他一起抓住那第一缕晨曦。(《会饮》)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二):伟大的晌午
这是一年前买的一本书了 却搁置到今天才读完,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现在读起来,依然是这样,却也坚持着看完了。说到底,还是水平不到家之故吧。读这个,颇有一丝醉里看世间之感,也觉得有些癫狂。最初接触尼采是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的,当时一见惊为天人,茶不思饭不想,觉得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现在想来依旧觉得如此。查说里包含尼采的许多重要思想,如永恒复归论 超人依旧熠熠发光。曾买过一本尼采诗集,对里面的一些是百思不得其解,而如今看了这些诗的出处,才算搞懂了。这是一本必然要再读几遍的书。而亲爱的尼采,必然在伟大的晌午之中。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三):关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突然在某个博客里面发现的,原来我还有这么一篇书评,随口而言,贴出来莫喷得太厉害就行。
相比于《人性的,太人性的:献给自由的精灵》一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看的速度可以说太快了。《人……》一书,我用了20多天,虽然,不得不说,我抄写读书笔记用的时间有点过多了,但是比起来,《查……》还是有点仓促。这不得不提出来。《人……》总共42.5万字,而《查……》也有27.8万字。相差不过十五万字,最多我也用10天的时间吧。
《查……》我不能说我真的看懂了,里面的大致情节我知道,《查……》三次下山,两次回山。但是,让我仔细的讲一些东西,却非常困难。是的,《人……》可以看做一种解构,那么《查……》就是一种建构了。《人……》中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如同格言的诗体语言的写作上,都是对于人类以往的道德和价值的一个“大清洗”,从最开始的人和最后的人,道德、宗教、艺术、妇女、儿童、国家、自我。再到第二卷的见解与箴言录和漫游者和他的影子。可以说,尼采这《人……》这本书中,从人类的各个方面结构了人类,推倒了一切。可是,否是否定了,却没有给任何人一个出路,这不免让人感到一种恐惧和悲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
那么,在《人……》完成三年后开始的《查……》就是对《人……》的回答(《人……》在1880年完成,《查……》在1883年开始写作84年完成)。是的,从只有超人才能独居的山峰,只有超人才能品尝的纯洁的泉水,只有超人才能达到的没有同情,哪怕是对最高一层人的同情。这都是完全忽视传统的一切的超人,完全接受《人……》中所宣扬的超人。从第一次下山不被人接受到第二次下山到幸福岛,再到第三次白头花花的他完全抛弃了对于更高之人的同情的查拉图斯特拉若有所悟的走向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也就自然而然的诞生《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尼采的书,让我有点接近与疯狂。
他接收了叔本华关于悲观人生的论调,但是没有仅仅滞留于此。他用超人,用经历无穷痛苦的超人来充实这个注定悲剧的人生。这也是从《悲剧的诞生》那一刻起,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
但是,你不得不佩服他。(“我不想说教,你们这些卑微者、同情者、祈祷者。”)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四):人类宗师、拜火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查拉图斯特拉,Zoroaster)
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Zarathushtra) (前628年——前551年),意为像老骆驼那样的男子或驾驭骆驼者,是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或Mazdaism,又称拜火教)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波斯帝国建立前的一个波斯游牧部落贵族骑士家庭,据传,琐罗亚斯德在出生的那天放声大笑,而他是仅有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他的大脑强烈的悸动着,令他不禁将手放在前额。别人都说这是他将来知识和智慧的前兆。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琐罗亚斯德教,起初遭到反对,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到了四十岁左右他宣讲自己所提出的新教,取得了成功,使伊朗东北地区的一个君主维斯塔巴国王改信了他的新教。从此以后,维斯塔巴国王就成了他的朋友和保护人。直到42岁时,大夏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迅速传播。我们对琐罗亚斯德的生平情况了知甚少。据传说,琐罗亚斯德活到七十七岁。
有人说,他在荒漠中度过了二十年,他在那里什么都不吃,只吃一种永不让人衰老的奶酪;因为热爱智慧和正义,他不得不从世俗中退隐,来到一座山上独居;但是当他下山时,那里就落下了不熄的天火;波斯的王和他宫廷里的最显贵的领主们则因为天火来到这里,他们想要赞美上帝;看到琐罗亚斯德从那火中毫发无伤走出来;他安抚并鼓励波斯人,并替他们向上帝献祭;而其后,他离群索居,只和那些为真理而生的人,有能力知晓上帝真正知识的人,在波斯人中被称为贤哲(Magi)的人在一起。
琐罗亚斯德教已存在两千五百多年,至今仍有信徒。琐罗亚斯德说只有一个真神,他称之为阿胡拉·玛兹达(现代波斯语为Ormuzd)。阿胡拉·玛兹达(英明的主,即善神)支持正直和诚实。但琐罗亚斯德相信存在一个凶神──安格拉·曼纽(现代波斯语为Ahriman),他代表罪恶和虚伪。在现实的世界里,善神和凶神双方的势力之间在不断地进行着斗争。是站在善神一方还是站在凶神一方,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虽然斗争的双方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会势均力敌,但是拜火教徒相信,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善神的势力终究会赢得胜利。他们的神学还包括对来世的坚定信念。在道德问题上,拜火教强调正直和诚实,反对禁欲主义和单身制度。拜火教有些教徒站在自己的尊师周围拜火,例如在拜火教寺里总是燃烧着一堆圣火。
拜火教在琐罗亚斯德在世期间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到公元六世纪中期,约在琐罗亚斯德死去前后的随后两百年间,拜火教为历代波斯王所接受,赢得了许多信徒。在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即在公元前四世纪后半期,拜火教遭受到严重摧残。然而波斯人最终又赢得了政治独立,希腊的影响霎时低落,拜火教即刻复苏。在萨珊王朝期间(约226—851),拜火教被立为波斯国教。在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取得征服胜利之后,波斯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在有些情况下是被迫的,尽管从原则上讲伊斯兰教徒能宽容较古老的拜火教)。今天印度有十多万波斯系拜火教徒,其中大多数居住在孟买市附近,构成了一个相当兴旺的社会团体。拜火教在伊朗从未彻底消亡过,不过剩下来的信徒也只有二十万左右。琐罗亚斯德教在印度又称为帕西(Parsi)教。拜火教神学对其它宗教如犹太教和基督教也有影响。拜火教又称拜火、祆教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琐罗亚斯德和他创立的拜火教对古代中国也有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明教就是从波斯传到中国的拜火教。
《阿维斯塔》是古代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圣书,是伊朗最古老的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10世纪以前。《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是由现代伊朗学者选编而成,是专业研究古伊朗文化的必读文献。Avesta,也音译《阿维斯陀》,原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琐罗亚斯德被称为人类的第一位先知,早于中国的老子、孔子,也早于印度的释迦牟尼。《阿维斯塔》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经书,既是伊朗古老的宗教典籍,又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神话传说总汇,是上古时期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的珍贵文献,尤其是其中雅利安人早期的神话传说,与印度的吠陀同出一源,是人类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资料。《阿维斯塔》与《圣经》、《古兰经》一样,既是一部神圣经书,又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伊朗最早的诗歌集,其中的神话传说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阿维斯塔》在世界为数不多的上古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内容看,该经是伊朗古代宗教神话、哲学、传说、史诗、法律、历史等的汇集,有些内容在琐罗亚斯德教以前就已出现。
《波斯古经》在宗教哲学方面提出了善恶二元论的思想,认为在太初的时候,有着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对立的神灵,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德性,两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结果善神终于战胜了恶神。该经在叙述善恶的斗争中,提出了神话的宇宙观和历史观。它把历史的进程划分为4 个时期,阐述了神灵世界、物质世界、人类产生的经过,探索了人的自由意志及思想、语言和行为三种活动的后果,提出了灵魂不灭、善恶报应、末日审判等。这些思想对摩尼教、基督教的异端及希腊罗马哲学都有影响。《波斯古经》在13世纪初被译成梵文,嗣后又被译成欧洲多种文字。它对于研究琐罗亚斯德教、伊朗和中亚的历史和文化、比较宗教学和比较语言学都有重要价值。琐罗亚斯德教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左右,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该教主张明暗善恶二元论,即大千世界由以光明天神阿胡拉·马兹达为本原的善界和以黑暗魔王阿赫里曼为本原的恶界组成。明暗善恶二界彼此对立,不断斗争,最终是明战胜暗,善战胜恶。琐罗亚斯德教将“三善”——善思、善言、善行作为人的道德准则,在教义上崇尚光明,膜拜光明的象征——火,当时的人有很多祭拜火的神庙,庙中供奉的火焰长年不熄。由于琐罗亚斯德教崇拜火,该教在中国史上被称为“拜火教”、“祆教”或“火祆教”。该教于唐代传入我国,在我国有一定的发展。琐罗亚斯德教是伊朗在伊斯兰化前的国教,它对整个伊朗文化、对伊朗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的铸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使后来的伊斯兰教在伊朗完全伊朗化,有如佛教在中国完全中国化一样。《阿维斯塔》用诗体写成,其中最古老的部分《伽萨》约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其它的部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最后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