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灰》是一本由昆吾著作,獨立作家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0新臺幣,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紅與灰》精选点评:
●回应陈冠中或曹冠龙?
●在十年前的图景中看到当下的影子 挺绝望的
●作者是我认识的人中最聪明的……天分极高。大陆难出,也推荐给台湾同行过。祝贺出版!
《紅與灰》读后感(一):《红与灰》不需要出版自由
《红与灰》不需要出版自由
昆吾先生的《红与灰》不免是对陈冠中和曹冠龙的击掌相庆,你们看,我也来加入你们的批判现实主义队伍中了。
《红与灰》非常直接地指向司汤达的《红与黑》。但昆吾先生不只是要对立红色权贵与灰色民众,更是要提醒我们,红色权贵与灰色民众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可能反转或脱轨而发展成另外的走向。
《红与灰》写得自由,自然不需要出版自由。封禁从来不是阅读的障碍,开始读吧!
《紅與灰》读后感(二):从过去书写现在,并想象未来
《紅與灰》读后感(三):岁月里失踪的大黄犬
某天我和同事在单位的食堂里聊天,不知怎的聊到童年时的自己忘带钥匙被关在门外的经历,热心的邻居和漫长的等待似乎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而有个同事忽然想起了隔壁人家的大黄犬,“啊,真的,要不是你说起,我已经想不起隔壁人家的大黄犬,它是我人生的第一个伙伴。”
她嘴里的那条大黄犬似乎就是平民百姓家随处可见的黄狗,学名大约叫中华田园犬,而如今想来大黄犬可以做的事情也很有限,不会说话,也不乱叫,就是摇着尾巴走出来蹲坐在她的身边,陪伴她完成那不知何时会终止的等待。
“可是有一天,那条大黄犬突然走失了,再也没有回来,没有人知道它去了哪里。这是我小时候第一次体会到忧伤……”同事说道,我们直觉地想着肯定是被人抓走添菜了,可谁都没有说出口。大家约好似得转移话题,等到午饭用毕,一起走回办公室的路上,她蓦地说道,“我想,我童年之所以对这件事感到一种空落落的悲哀,是因为没有人给我一个交代。”
其实同事还说了好多的话,说她才知道为什么看到街边的黄狗都感到特别亲切,也说她才知道为什么恨人不告而别……
在我看来,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之所以总是踏上错误的征程,甚至将仇恨与暴力不加选择地施予别人,正在于他们童年时的创伤没有一个交代,不仅是他们的童年,还有他们父母的童年,他们祖辈的命运都没有交代。他们在寻求一个交代,不是假惺惺的道歉,而是帘幕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然,这个疮疤势必会留在他们的思维中,成为他们人生的窠臼,思维的镣铐。
《紅與灰》读后感(四):红灰两色的黄粱梦
小说《红与灰》的故事主线,是外省青年萧鸣几个月的北京生活。他曾在北京念大学,还乡几年,突然获得一个在事业与人生两方面都意义重大的机会,才决意故地重游。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萧鸣回到北京,与他大学时倾慕的“女神”芷琪有关。对“女神”的眷恋,也部分地成为他年近三十仍一事无成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他回到北京时,正值十七大闭幕,隐约伴随着对未来前景的焦虑。
萧鸣将供职于一家高深莫测的文化公司,主要任务是构思一部令人费解的动画片,意在歌颂未来的魅力型领袖。在既定目标之下,具体负责项目的芷琪与公司的投资人周阿姨,存在着根本性却易于调和的分歧。魅力型领袖出现的背景,她们分别设定为经历气候巨变的未来和凶险的中国式江湖世界。作者并未刻意去嘲笑和夸张围绕该项目的讨论,但这些似曾相识的话题,仍然给读者以荒诞之感。
由文化公司开始,作者进一步描写了京城的“文化圈”,并毫不意外地将视野放宽到更广阔的中国社会。这种路径,给小说带来了某些《儒林外史》的味道,内容当然要凶险许多。小说的布局谋篇,显然建筑于作者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幸运的是,他并没有把小说写成悲凉的社会实录,而是尽力维持了小说的文学性与想象力,并以五四新文学式的笔触呈现。令人惊叹的情节,使读者领略到种种惊心动魄的阴谋与戕害,却因事先的节制而剔除了流于廉价与猎奇的危险。
“红与灰”的提法,来自于街头歌手方炬——他是与萧鸣、芷琪接近的大学同学,甚至与芷琪有某种默契。在一次偶遇中,方炬的歌词给萧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迷恋红,我涂抹灰,我奉献红,我化成灰。”读者不难读懂颜色背后的隐喻,而作者也在第八章给出了初步的解说:“不错,老北京的基本色调确实是红与灰。普通民居是黑瓦灰墙,皇家建筑是碧瓦红墙。旧日的皇家建筑现在大多成为政府部门的机关大院,而在黑瓦灰墙的普通民居中间,也每每夹杂着一些朱门紧闭的院落,虽然它们的墙也是灰的,但瓦往往是碧的。北京人都知道,这种院落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住。”
小说整体上保持了现实主义视角,用心地拼接出北京的现实图景,并由此唤起读者的代入感及进一步思索。此外,作者还营造了少数超现实场景,描绘夜间北京的光怪之感,以及人物潜意识中对社会的认知。其实,对比富有秩序的日间生活,小说中的夜间北京,无论后海的某个角落还是郊区的出租房,其本身几乎就是超现实的,仿佛梦境楔入现实的飞地。
可以看到,为了提升小说的厚度,作者设置了若干种相互交汇的二元对立,来表达社会的内在紧张,乃至分裂。红与灰的颜色对比之外,还有黑夜与白昼,时尚场所(酒吧、会所等)与底边社会(萧鸣租住的北五环),甚至与萧鸣产生感情纠葛的两个女性——芷琪和佩琼,两个人也几乎互为镜像。佩琼是村姑式的,有生命力的,热情的,天真的小母兽,如同“没见过世面的中学生”;而芷琪则是职场的,稳重的,沉静的,野心勃勃的成熟女子,在萧鸣眼中像“雾一般的迷惘”。
作为萧鸣重回北京的最重要驱动力,尽管总是纠缠在猜测与回忆中,芷琪无疑是小说的真正主角,同样可能也是最令读者牵挂的人物。大学期间,她是个认真的人,会考虑国家,或许真诚地入党;重逢后,她却显得野心勃勃,间或还玩世不恭。校园中甜蜜而忧伤的气氛,为功利的冰冷气氛所取代。她过早受到伤害,即使关心社会,也策略性地营造漠然的形象来自我保护,并告诫倾慕于她的萧鸣“不要为我伤害你自己”。她试图掌控自己命运,以各种合乎情理的手段去获取上升渠道,却所托非人、婚姻失败,还遭到了严重的侮辱与损害。但是,她最终还是承载起了保留希望的责任。一个谜团在于,她何以在几年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因主要在个人还是社会?
作者聪明地将这个问题最大程度地留白,而将芷琪的命运与她的“恩人”周阿姨联系在一起。相对次要的周阿姨,同样应当得到更多关注。她是老红卫兵,混迹“联动”时曾残酷迫害过芷琪的先辈,由此间接地影响了芷琪的未来。她曾经至少表面上真诚地向芷琪道歉,并出手帮助过她,并因那部古怪的动画片而在事业上产生交集——即便她们在思想上有根本的区别。她是集体主义价值的鼓吹者,信奉“天命”,渴望精神领袖的出现,却表现得相当开明,支持价值多元,以“自由主义者”的面目出现,根据丛林法则罗织自己的阴谋,并推动“文化圈”与商界、政界的媾和。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都具有某种隐痛,探索创伤的过程带来了基本的节奏感。那些隐痛,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阶层固化带来的现实愤懑,界限则未必分明。他们的命运,是中国当代历史的某种写照。芷琪与周阿姨的并置,仿佛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隐喻:如何面对历史的负担,施害者与受害者该如何共处。
无论阶层如何,周阿姨、芷琪,乃至飘零街头的方炬等人,都有一种掌握中国社会最终解释权的幻觉,并全力用权力、知识,乃至自我欺骗去维持这种幻觉。他们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用片面的感受取代更加深广的认知与思考。这种并不鲜见的狂妄,也许是给读者的警醒。作为旁观者和外来者的萧鸣,反倒是许多人中较为清醒的一个。小说如同黄粱一梦,但最终仍为他和芷琪保留了可能性。在这里,读者又不免要去猜度,这种个体的希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投射于整个社会甚或整个国族?更重要的是,“在弥漫的雪粉和厚厚的积雪中,萧鸣意识到,自己的青春年华终于结束了”,其后不到十年,那些微希望是否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