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梁思成与林徽因》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11-30 00:0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梁思成与林徽因》读后感1000字

  《梁思成与林徽因》是一本由梁再冰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2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思成与林徽因》读后感(一):叫人怎能不爱她—写在《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出版之后

  作为这本书的编辑之一,在近距离接触和整理了大量文献和回忆,并多次听到于葵老师讲述外祖父、外祖母的故事。我最近时常在想:林先生(建筑系学生的习惯是,无论男女,对他们统称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奇女子呢?

  她好像是少有的女子中有着大丈夫气概和士大夫精神的人,她成年之后关心的问题,愿意为之投身的事业,对梁思成的影响,无不彰显了这点。她又具备那么高的审美,是那么温柔细腻,活力四射,好像没有她不会的,不能的,做不到的。加上她对人的那种真诚,热情,又爱替别人操心(她真的是个爱操心的人)。这一切神奇矛盾地交织在她身上,我只想说:叫人怎能不爱她?只是恐怕这种爱,很大一部分是尊敬和仰慕。

  梁再冰曾经回忆,在李庄的时候,把梁林当做自己亲人的国民党航校七期的年轻飞行员(他们后来全部殉国)中,有人从新疆带回来一块布料送给她,那是一块绛紫色的,特别老气的布料。可林徽因在这块看起来土的掉渣的布料上镶了一圈粉色的小边,给梁再冰做了一件旗袍,再冰老人多年之后回忆说:那件衣服美的啊,不行不行的!她的意志力是那么坚强,数次病危又扛了过来,她的家里整日高朋满座,普通的建筑系学生去家里,她也赶忙请人订苹果派招待年轻人们(蔡君馥教授回忆,《建筑学报》,2021(9):79)。可在有一次给费慰梅的信中她写道:我有时候在那儿看似慵懒的躺着,其实只是想倒一口气。他们说的话,我根本一句都听不见了。但我不敢讲出来,讲出来他们怕打扰我,就都不来了……这样的片段太多太多。

  只可惜,世人难以理解建筑史和建筑学里那些艰涩的专业探索和讨论,依旧乐此不疲的讨论那些她生命中极小的花絮,即便早与事实背道而驰。希望借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梁思成与林徽因这对学者伉俪和他们念念在兹的事业。

  《梁思成与林徽因》读后感(二):余音绕梁(Harvard CAMLab对话会2021年11月13日)

  1901年,梁启超先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李鸿章传》,成为研究李鸿章及晚清中国历史不能跨越的一部书。梁启超先生认为“作专传”即人物传记非常重要,尤其是“最近的人”。那一年,梁思成先生诞生。时隔12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一书由梁启超先生的孙女梁再冰口述,梁再冰之女于葵执笔,其兄于晓东、梁诫之子梁鉴及其他后学协力完成,我们不由得想起梁启超先生在“著者自记”中的话:“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

  仔细阅读“写在前面”和“尾声”,就会发现这部从动笔到出版只用了几个月的书,绝不是仓猝的应景之作。钱穆先生用两个月完成了《庄子纂笺》,但他喜好、研读庄子已40余年。同样,这部书也是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梁家人一直在探询、在思考的结果。当我们在谈论梁思成、林徽因时,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在谈论中国建筑时,我们在说什么?梁家人的探询和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建筑界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今天我们这场家人对谈是轻松的。因为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好友童寯先生曾经说过:建筑就那么一点事。

  不管是梁林两位先生的长久沉寂还是莫名其妙的突然“爆红”,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喧嚣热闹实则更为悲凉。梁先生在林先生的墓碑上写了“建筑师”。他是懂她的人。但世人有几个明白这三个字的意义?正如尾声的第一句:“带着孤寂和困惑,爹爹去了。”“孤寂和困惑”,不仅是很多建筑师离去时的状态,也是中国建筑师们职业生涯的常态。

  这部独特的传记,使得我疑惑:梁林两位先生之所以是中国建筑界的丰碑,到底在于他们的成功,还是在于他们的失败?

  作为中国历史遗产保护的先驱,他们曾经克服了如此多的艰难。但现在纵观祖国大地,历史保护状况仍然严峻。那些他们视为珍宝的文物建筑,如果能从战争、运动中幸存下来,也可能在经济腾飞、旅游开发中岌岌可危。这样的危难,才能使得人们一次次想起他们的呼吁,他们留下的文字和图片如今仿佛泣血一般锥心?

  当忆起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一生,他们的坚持和困惑、辉煌和失落,可能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颂扬是没有意义的,而试图衔接他们踌躇满志、构筑理想中国的初衷和记忆,也是困难的。不断地与历史对话,真诚地面对将来,才能让我们获得重新出发的机会。就像梁启超先生说的“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也如同林徽因的诗: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梁思成与林徽因》读后感(三):頓悟之美

  讀梁再冰的新書《梁思成與林徽因--我的父親母親》。還有一處很是有趣。做父母的如何用跡近頓悟的方式讓子女享受美的熏陶。此一節可謂是最佳的範例:

  “那是我們從四川回北京不久的事了。有一天。媽媽和我分乘兩輛三輪車到城裡去。經過北海前的團城。當我們從西向東過‘金鰲玉蝀橋’時。在我後面的媽媽突然向我大喊道:‘梁再冰回頭看。’我回頭一看。剎那間恍若置身於仙境。恰好那時是傍晚。夕陽西下。陽光下五彩繽紛的‘金鰲玉蝀橋’同半圓的團城城牆高低錯落有致。美麗極了。只可惜我當時沒有一架攝像機能將這一畫面永遠留下。”

  後來呢。後來當然是這座橋連同牌坊一齊都被拆得連痕跡也無。我不知道當日的梁思成先生在四處拆毀的北京城裡想起更早些時候為了防止炮火轟炸而把古跡遺存標注在地圖上這件往事時。心裡會不會覺得很諷刺。

  偉大的建築物融入在四周的山川風土之間。會產生一種格調。一種氛圍。梁林二位合寫的《平郊建築雜錄》裡名之曰“建築意”。時不時地給突然面臨著它的有心的人們以美好愉悅的享受。

  “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間建築遺物極多。偶爾郊遊。觸目都是饒有趣味的古建。其中遼金元古物雖然也有。但是大部分還是明清的遺構。有的是顯赫的‘名勝’。有的是消沈的‘痕跡’。有的按期受成群的世界遊歷團的贊揚。有的只偶爾受詩人們的憑弔。或畫家的欣賞。

  這些美的所在。在建築審美者的眼裡。都能引起特異的感覺。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築意’的愉快。”

  我尤其喜歡這篇美文後半部分講“杏子口的三個石佛龕”那一節。真是美不勝收:“由八大處向香山走。出來不過三四里。馬路便由一處山口裡開過。在山口路轉第一個大彎。向下直趨的地方。馬路旁邊。微僂的山坡上。有兩座小小的石亭。其實也無所謂石亭。簡直就是兩座小石佛龕。兩座石龕的大小稍稍不同。而他們的背面卻同是不客氣的向著馬路。因為他們的前面全是向南。朝著另一個山口--那原來的杏子口。

  在沒有馬路的時代。這地方才不愧稱做山口。在深入三四十尺的山溝中。一道唯一的蜿蜒險狹的出路。兩旁對峙著兩堆山。一出口則豁然開朗一片平原田壤。海似的平鋪著。遠處浮出同孤島一般的玉泉山。托住山塔。這杏子口的確有小規模的 ‘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特異形勢。兩石佛龕既據住北坡的頂上。對面南坡上也立著一座北向的。相似的石龕。朝著這山口。由石峽底下的杏子口往上看。這三座石龕分峙兩崖。雖然很小。卻頂著一種超然的莊嚴。鑲在碧澄澄的天空里。給辛苦的行人一種神異的快感和美感。”

  這樣的頓悟之美想必每一個身臨其境的行者都會欣然領受。而除開有形的山川和建築。案頭山河紙面文章同樣有這樣的突如其來之美與悟。李霖燦先生的《天雨流芳》是時時拿出來讀的。有一章講詩情。畫意和哲思間的關聯。真是妙絕:

  “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好境界。真的是‘天下一人’。范寬有一小冊頁。勍叫《寒江釣雪圖》。直把這明淨孤寂的情調傳達出來。

  南宋馬遠有一小頁。現藏於日本。題名為《寒江獨釣圖》。意境亦取自此詩。記得在臺大教美術史的時候。我對這詩情畫意才略一提示。來得夠快。一個學生馬上提出了問題:‘老師老師。他是在釣魚呢。還是在釣雪。’我立即警覺。知道來者不易。答之亦不易。因為很簡單你要說是釣魚。柳柳州詩文具在。分明釣的是雪。若說是釣雪。天下可有如此痴人。

  電光石火之間。我莞爾一笑。反問了他一句:‘你讀過《醉翁亭記》嗎。’他回答說那是歐陽修的名作。在語文課中讀過。

  可會背誦。他答能夠。我說:‘醉翁之意不在酒。人人能說。那下面一句是什麼。’他應答得響亮:‘意在山水之間。’

  對了。這就正是答案。--事隔多年。迄今這場禪堂應對。歷歷如在眼前。教學相長。樂趣正復不少。”

  李先生的啓發眾人頓悟是在課堂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啓功先生回憶恩師陳援庵指導下的書法課便是如此:

  “比如。那時的大一國文都要開書法課。陳校長就建議我拿些帖拍成幻燈片。打出來給學生看。為了讓學生看清楚。陳校長和我特意選擇了輔仁大學東北角的階梯教室。課由我講。但指揮由陳校長擔任。他用為上幾何課預備的木尺敲桌子。每敲一下。管放映的人就放一張新幻燈片。這時課堂上就會爆發出一陣感慨聲。看到好的。大家會由衷地表示贊嘆。看到不怎麼樣的。如‘龍門造像’中有的作品本來就很差。再一放大就更難看了。大家就會發出嘲笑聲。等到感慨聲稍微平靜下來。我就給他們具體講解這件書法作品的有關知識。並從用筆。結字。行氣。篇章詳細分析它的特點。講得差不多了。陳校長就用尺子再敲一下桌子。於是又進入下一張的欣賞和講解。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老校長當時敲桌子的神采。那微笑的神情分明是對我的鼓勵。我講起來也特別能放得開。準備的講得很充分。沒準備的即興發揮得也很生動。我和老校長的合作猶如演出了一場‘雙簧拉洋片’。配合得格外默契。同學們聽得也格外帶勁。一堂課很快就結束了。”

  如今讀到這幾處頓悟。真羨慕那時的學生。

  《梁思成与林徽因》读后感(四):看完梁再冰的口述“我的妈妈林徽因”,我破防了!

  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曾经对林徽因的关注点都在她的情感八卦上,她和梁思成的婚姻啊,和金岳霖的交情啊、以及和徐志摩之间绯闻啊……

  所以,当我看到林徽因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口述的《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下单买了书,内心燃起强烈的八卦之心:

  好想知道在女儿眼中的林徽因梁思成的婚姻是啥样的?林徽因拒绝徐志摩的真相究竟是啥呢?林徽因和金岳霖之间……梁再冰作为女儿把这些事情讲述出来,角度会大不一样吧?

  带着这种窥探欲,我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就开始读。然而,我并未如愿所偿地了解到那些情感八卦。

  但是!我竟意外看到了林徽因更特别的一面。相比那个情感绯闻无数的民国文艺女神林徽因,我更喜欢梁再冰的妈妈林徽因。

  作为妻子和妈妈,林徽因是那么真实那么高级那么令人喜欢。

  读完梁再冰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即便是女神,也无法避免被家务琐事消磨的宿命。

  战乱时期,林徽因为了支持梁思成的工作,不得不放下她自己热爱的文学创作,包揽了全部的家务、照顾孩子等等。

  即便林徽因做这些都是心甘情愿的,但是她在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还是忍不住大吐心中的苦水:

  “我每日起床就开始洒扫庭院和做苦工,然后是采购和做饭,然后是收拾和洗刷,然后就跟见了鬼一样,在困难的三餐中间根本没有时间感知任何事物,最后我浑身痛着呻吟着上床,这就是一切。”

  家务和琐事对女性的消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就如林徽因所说:“根本没有时间感知任何事物。”

  一个女人的心胸和她的生活视野有关,因此,当一个女性被困在局促的家务和琐事中的时候,她的生活视野无形中就被缩小了。

  因此,每一个投身于家庭的女性,都是做出了巨大牺牲的。

  而且,带娃、做家务、照顾家人等等都不是轻松的事,用林徽因的话来说就是:

  “……我必须为思成河两个孩子不断地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小衣河袜子……这比写整整一章关于辽、宋、清的建筑发展或者试图描绘宋朝首都还要费劲得多。”

  再结合前段时间李承铉说带娃带出抑郁症,由此可见,带娃、顾家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婚姻中不起眼的事,但谁做谁累,谁做谁疲惫,不分男女。

  另外,梁再冰口述的这本书让我感喟不已的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高级的育儿理念。

  书中描述了很多细节,我这里摘出来一些很打动我的地方,概括起来说一下:

  第一,不抱怨困境,过得不好不要忍,以身作则地教会孩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应对生活。

  林徽因梁思成一家因躲避战乱举家搬到了昆明,到了昆明后,生活居住条件很差,后来被迫搬到昆明小农村建了自建房,条件非常艰苦。

  即便在家徒四壁的清苦状况下,林徽因还保持着审美的能力,她常在家里的陶制土罐中插大把的野花。

  为了改善家里的居住条件,梁思成还指导着两个小孩子捡来破瓦碎片,手把手地教孩子用苏州园林师傅的手艺铺出来一条花纹漂亮的甬道。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这种精神级别的引领,物质匮乏的时候,一个人仍旧可以让内心保持丰富。

  插在陶罐中的野花和花纹精致的甬道不仅是夫妻俩对生活的审美,更是他们教给孩子的人生姿态:

  这世上没有什么是现成的,没有谁的生活是顺心遂意的,当你意识到不舒服不满意的时候,就要主动去做出改变,而不是一味在不合心意的生活中忍耐挣扎。当你积极作出改变,把日子归置地更有趣更美好的时候,你就会过得更舒心。

  第二,不向孩子哭穷,不把大人的烦恼转移给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培养孩子自由选择的能力。

  有个细节让我瞬间破防,羡慕不已。

  生活条件再差,林徽因都会坚持给孩子买书,但是她只是给孩子买书回来,从不催促孩子读书,也不讲,就顺其自然,让孩子们凭自己的兴趣看,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地阅读或者玩耍。

  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在揭不开锅的时候还能坚持给孩子买书的?

  在这种情况下买了书还能不逼孩子去读的?

  我们家隔壁邻居,每个周末逼孩子去上小提琴课都逼得鬼哭狼嚎,口口声声:“一节课那么贵,你不好好学,对得起谁?”

  绝大多数父母的逻辑是:“我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是控制欲太强以及付出感作祟;而林徽因的逻辑是:“我是对孩子好”,作为父母我把想给你的都给你,至于要不要,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和喜好做选择。

  林徽因对孩子的尊重还体现在不说教,不强势,而是耐心地和孩子交流。

  “我们常常就这些书交换各自的看法,妈妈总是很有耐心地听我谈论我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然后和我谈她的想法,经过她的点拨,我对书中的人物、场景和寓意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亦师亦友,就是这样了吧。

  不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孩子,而是鼓励孩子形成自己的想法并大胆去表达。

  第三,做好父母的本质就是做好自己。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梁再冰提到母亲林徽因在逃离战乱举家搬往昆明的路途中,林徽因还能尽情地欣赏湘西美景:

  “那时虽然我们拥挤在破旧不堪的汽车上,母亲一路上还在尽情欣赏着沈从文笔下描绘的湘西美景,她要我们和她一起尽可能多看几眼沿途的美景。”

  甚至在林徽因生病的时候,也不忘感受生活:

  “妈妈在病中仍用她的耳朵细心听着这里发生的一切,用一种作家的心态感受着这小小县城中喧闹杂乱的生活。”

  乐观正向的强者心态,就是这样传递给孩子的。因为母亲是强大美好且充满诗意的人,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能感觉到。

  书中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细节,让我对林徽因的认知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更新。

  不愧是女神啊,能拥有林徽因这样的母亲是何其幸运的事啊。

  不过,我也非常受益,读完这本书,我有了一个坚定的想法:以后努力做一个林徽因这样的母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梁思成与林徽因》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