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人信札》是一本由(法)孟德斯鸠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5,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斯人信札》精选点评:
●其实我觉得一般因为看了没有太大的感觉……不过那个时候的特色就是流行书信格式的小说。
●当读到号召民众以公正之行补真主公正之责的时候感慨万千,那些消失的勇士一个个地浮现在记忆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翻译很差
●在武汉的一家旧书店,又合书舍买的。然而不是这本。是更老的1978年的一个版本,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了。平心而论,这本书历经多年,虽然其中的一些思想相较现在有些陈旧,但也不能掩饰其散发的人性的熠熠光辉。
●借彼讽此,西方对遥远东方的向往与因不了解的以己度人,我们所看到的异域风情,不过是我们想看到的
●我们出生于一个繁荣的王国,但我们不曾以这王国的疆界作为我们知识的疆界,也不以为东方的光明,是照耀我们的惟一光明。
●吐槽讽刺犀利,结局大快人心
●孟德斯鸠你告诉我你还有什么是不会的吗
●罗大冈的翻译真不是盖的,意思之体味绝妙
●强烈怀疑翻译者没有忠实于原著 根本有一半以上是小黄文么 厉害了
《波斯人信札》读后感(一):不是个文艺作家
说实话,这本书写的不是很好,但视角比较独特,算是先驱的比较XX。而且,我一致认为,书信体和日记体都比较容易铺陈,不太需要构思太多的类型,但要写好也不十分容易,需要语言上的独特和灵动,《少年维特的烦恼》、《小人物日记》、《新爱洛伊丝》均如此。而孟德斯鸠说实话,不是个文艺作家,在唯一的文艺作品里依然脱不了论说文的笔调。
《波斯人信札》读后感(二):法国见闻
书信体小说,孟德斯鸠写这本书的时候以为会被禁,没想到却凭此书敲开了上流社会的大门,可见当时有些人的智力发育不是特别好。这些零散的信件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法国见闻,一方面是波斯后房,把路易十四、约翰·劳和教皇吐槽了一遍,路易十四和约翰·劳在物质方面压榨人们,教皇在思想上愚昧人们。里面关于穴居人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过程,其实可以当一个短篇小说独立出来的。还有一个专门吐槽约翰·劳财政政策的小故事,都可以单独拿出来看,不过似乎孟德斯鸠后来与约翰·劳有过交往,所以约翰·劳大概也没看出来自己被吐槽吧。目前看,这本书更像论法的精神的前置书,而不是《罗马盛衰原因论》。 虽然说法国的见闻是对法国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的讽刺,但是,作为一个来自更专制的国家的原统治阶级其中的一员,来写出这些事情,这本身就很讽刺。
《波斯人信札》读后感(三):波斯人
孟德斯鸠一生有三部伟大作品,波斯人信札,论罗马盛衰的原因和论法的精神,论罗马盛衰的原因其实是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所以其实孟德斯鸠一生的作品只有两部,波斯人信札通过虚构的150封几个波斯人的信件来往,勾勒了当时法国乃至欧洲社会政治现状,讽刺了当时的法国皇帝。而后又详细描述了伊斯兰教不同派别的争斗,伊斯兰教对拜火教的镇压,通过后院故事有反映了伊斯兰妇女悲惨生活的写照。通过对伊斯兰教的描写又比对基督教中天主教和新教的争斗,作者通过人口的盛衰默默的现在新教这边。
通过波斯人信札这本书,为孟德斯鸠最伟大的作品论法的精神做了理论准备,其中三权分立,反对神学,相信科学的思想可以在波斯人信札中一窥端倪。
本书文体比较奇特,全部由虚构的信件组成,既不能说是散文随笔,传统小说基本要素又不具备,但我们还是通常把他归到小说类别。
《波斯人信札》读后感(四):波斯人得到与失去
豆友说,在看新书之间,想想自己看了那些老书。孟德斯鸠处于法国路易十五时期,上任“太阳王”路易十四的铁腕统治也有所松动。本书正创作于这个时期,采用书信体,借由一位郁不得志而到欧洲游历的波斯国王的书信展开。这种创作方式当时很流行,我则想到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比较相近。好吧,直接划知识点。
波斯王与妻妾的关系。————————他让妻子恪守妇德道,他的妻子苦苦说思念他,他也没什么回应。他爱妻子们么,他不爱,他只是把她们当成他的财产。担心她们会出轨,波斯女人甚至不可以出门。
波斯人家里养了很多地位很低的阉奴来监视妻妾的一切行为,当然是以道德名义来禁锢。而妻妾们也会尽自己之能来嘲笑这些阉奴,这真是一个以恶制恶的循环制度。
由于他长期不在家,满足不了妻子,同时大谈妇德。最后的结果是妻子通奸,让他怒火中烧。——那么这是爱么,这只是一种占有欲。
他在法国的所见呢,女人们可以自由进行社交活动,男主人也不见干涉。但是,他要承认这样并没让绝大多数的法国女子跨越道德界限,社会秩序运行良好。为什么严格管控的后院却失了火?————说到这,客官您是不是想到了什么?
第二知识点:孟德斯鸠承认,共和制不能再回来了,理由是古希腊式的的公德,在现代社会情况下被私欲所取代。比较好的是英国君主制下的自由商业体制。这里他提到法国应该适度的宽松。卢梭实际上也持类似观点。当然,后面的攻占巴士底狱,最后变成了独裁。
国与民的关系,常常是不对位的。越对民众施以高压,民众则越会酝酿出大的反抗。这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屡见不鲜。相反,法国的贵族在离开权力中心后,依然能够回到封地享受贵族待遇。而波斯帝国里,皇帝对不敬者满门抄斩,感到威胁的大臣怎么能不动谋反之心。
所以能分权,给民众以自主的权利,国家并不会乱。而高压下的如前苏联,前东欧国家,最终则爆发了革命。这里就不谈国是,有识之士也践行了渐进式改革,但是嘛,囿于体制困局。你限制人家这个自由那个自由,美其名曰爱护,关心。怕被西方谣言蛊惑,所以外网直接掐断。这是爱么。
孟德鸠斯老师在三百年前说:任何未经限制的权力都是不合法的。
附一段原文:我们注意到,我们身旁的女人越多,她们给我们造成的麻烦越少;她们更需要讨我们的欢心,更不容易联合起来;更多的人会表现得温驯服从。这一切便形成了束缚她们的锁链:彼此不断地注视他人的行径,仿佛她们与我们配合行动,极力要使自己变得更依附于我们;她们替我们做一部分工作,当我们闭起眼睛时,她们替我们睁着眼睛,留意他人。还有什么?她们讲不断地激起主人对她们敌手的气恼,可她们却看不到自己的境况跟那些受惩罚的女人其实是多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