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戮之病》是一本由我孫子武丸 / Abiko Takemaru著作,獨步文化出版的2007图书,本书定价:32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殺戮之病》精选点评:
●我唯一一本跳着看的书。恶心到无法形容。但仔细想想,如果我真是在1992年来看的话。全书最后一句话真的可以使整个世界都扭曲了!可惜多年之后,没人会有感觉了。本格侦探小说啊~~~~~~~~
●重口味爱好者必读。
●一本充满了精液 以及腐烂尸体味道的推理书 其实个人认为推理的成分不算大 对于我孙子其中关于 切割死者乳房时细微的描述 觉得毛骨悚然以及莫名的性兴奋 这个邪恶的作者 会把潜伏在人体内的恶魔唤醒了 太恐怖了
●传说中的最后一行逆转。
●虽然事先不幸被透到 但读到结尾处依然很震撼 全书很黄很暴力 还有些部分令人作呕 但悬念和氛围设置的不错 让人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书中的核心诡计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来看依然强大而不过时。
●最后一页让人整个精神爽利,对嘛前面的套路太正常了,正常得都对不起书名了。
●怎么能有人取这么滑稽的名字:我孙子武丸,而且还用一个一开始就知道是玩叙述性诡计的故事,把哥侧底给耍了,并且还是看了最后一句才知道谜底。 ‘我孙子’,你牛逼。
●重口味读者群受用。将作案过程放大到这种程度,不适也是理所应当。1.我终究不是个在案情铺叙过程中就能洞悉蹊跷之处的读者,明明有提醒自己要留心凶手的自述信息,最后还是被骗的彻底,追究起来还是因为从一开始就默认接受了稔建筑起的世界构架和价值观念,这也是叙述性诡计的奥义之处吧 2.樋口、雅子等倾向怀疑稔的儿子,但事实上稔并未有意识的去利用实际身份和崩坏人格的不对称来作案,正如引言所说这些已经患上疾病之人在本人都不知自己已经患病的情况之下成功地隐藏在人群之中 3.同一化对象的缺失是稔反社会的病因所在,导致了Oedipus complex和自身作为父辈的身份缺失,若从关注青少年成长这个层面来讲确实具有社会批判意味。(途中居然想到探讨木乃伊的象征艺术 被essay残害的是有多深囧)
●因为说到《朱颜血》,突然来了兴致,某天出门在地铁上把这本看完了。盛名之下不过如此。叙诡的部分很糟,重口的部分更糟……
●1、在服务生对凶手面貌进行描述再结合之前大叔的称谓就轻易猜到凶手,这种叙述性诡计太过低级了;2、真不知我孙子写这部小说要表达什么东西,他的层次就是自己所称的猎奇小说家吗?3、整部小说除了色情变态描写以外,完全乏善可陈,毫无任何推理情节,浪费了我不少时间。
《殺戮之病》读后感(一):很残忍,很变态……
不知道是叙述性诡计的感觉真好!看到最后几行字,确实被震惊了,结果马上联想到《樱树抽芽时,想你》这本了,两者还蛮相似的,而《杀戮之病》吸引的人却是那些血腥残忍的犯罪场面,还有极致变态的畸形之恋,每个人心中有一头野兽,也许你在看了此书之后,就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病”……
《殺戮之病》读后感(二):这真是一本坑爹的书啊
这真是一本坑爹的书啊,简直是浪费我的时间啊!!!与其说是神马侦探推理,倒不如说是以描写重口味的性变态场景吸引眼球的吧!!
逻辑上有很多问题,有几位评论过的朋友已经详细说过了,看到结局的时候感觉作者就是在戏弄读者啊,他自以为挺聪明的,让读者出乎意料,不过他自己一厢情愿的窃喜罢了,简直让人想撕了这本书,看来以后选推理小说要慎重一点了。
《殺戮之病》读后感(三):一阵没喘过气的感觉过后是令人击节的赞叹!
这部九几年的书看完之后十分赞赏。前面的案件令人发指,白描的写法和变态的心理揭示绝不是谁都能接受的,不过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产生不忍卒读的心理冲击,相反被深深地吸引其中,毕竟这种写法只有变态的小日本才能写得出来!到了最后面20页原本就十分恐怖的情节发展到陡然让我紧张得揪起心来,感觉哪里不对劲的暗示在脑海激起波澜,截至最后真相揭示后全书嘎然而止,一阵没喘过气的感觉过后是令人击节的赞叹! 喘过气后还想再翻看前文映照一遍。
本人第一次看叙述性诡计作品,通过此书受益匪浅。不过强烈建议青少年读者不要阅读此书,这本书极度不和谐,不止是描写露骨很黄很暴力,而且情节、心理变态,对心智不强者严重不宜。
《殺戮之病》读后感(四):还是忍不住说说《杀戮之病》这本书..
我想说,无疑《杀戮之病》无论在过程中还是结局都有极大的冲击力
整本书的结构完全可以说是一本书给最后那一行做铺垫,也就是整本书都在为最后一行服务,然后就戛然而止,全书结束。所以这种强烈的冲击力是其他小说完全做不到的。
当然除去那最后一行,过程中极端重口味的细致描写,绝对有着强烈的吸引人的注意力,而让人忽视掉一些东西的作用。。。此外,还有最后一章的那令人窒息的紧张感,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描写,唯有最近读的乙一的《七个房间》才同样的感觉到
不过由于事先就知道了本书的强烈意外性和重口味的描写,有了心里准备后所受到的冲击自然小了不少,所以我看完结局也就楞了楞,并没有非常的大感意外,反而倒是出现了许多困惑,需要重看一些段落才会明白,即作者是怎么在文中欺骗你的
不论如何,这是1本92年就出版的小说,我想已当时来说,本书所带来的震撼肯定是极大的
《殺戮之病》读后感(五):关于有人列的书中漏洞
这贴是反驳有人说的书中的大漏洞瑕疵开的。含大量剧透,含大量剧透,含大量剧透。无关人等速速撤离。
看到许多人本作品最大的漏洞来自都说凶手年龄是43岁与研究生的身份不符
我想说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尤其是博士生,工作了好几年之后再回去读博士的人也很多,况且有的人读博士读个六七年的也不少,43岁是研究生完全不奇怪啊。况且凶手还是个美男子,长得年轻点不奇怪。况且酒保描述凶手30岁左右,之后书中也通过退休刑警提了句人的记忆是会出差错的,所以酒保低估了凶手年龄也不是什么大漏洞。
至于还有人说凶手儿子知道了父亲干的为什么不报警,书里面通过凶手妻子也有相关解释。凶手妻子是这么想的:1.没找到足够证据之前,无端端说家里有个凶手会被人当神经病疯子的,因此必须找到足够证据 2.真的这个凶手就是自己儿子,那自己家人的前途就全部毁了。
因此凶手儿子可能也在找足够证据确认凶手,同时也在凶手想杀害熏时候出手了。
总而言之,书中我认为并没有什么大的逻辑漏洞。叙诡的小说,不要要求像本格推理小说一样读者和作者有相同的线索量,只需享受真相大白之后被骗的爽快感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