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希波战争史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29 01:51: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希波战争史读后感1000字

  《希波战争史》是一本由[古希腊]希罗多德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215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0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波战争史》精选点评:

  ●希羅多德的《歷史》,記敘的是古希臘兩次重大戰爭中的前一次——希波戰爭,雖然希羅多德曾被《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作者修昔底德詬以文筆過於粗線條,但在當時希羅多德引用一些無法證實的傳說時已特意附注,給出類似“純屬個人觀點”的辯證分析,實屬難得,4顆星

  ●关于埃及部分很有趣,翻过部分章节

  ●神奇的古希腊

  ●记不住人名

  ●这个译者很厉害

  ●历史之父,不过这个版本插图配得很混乱

  ●希罗多德太有才了

  ●起步可以先读,插图不错,牛逼啊,大流士那会儿就讨论独裁民主和寡头了。

  ●波斯牛逼

  ●20090418

  《希波战争史》读后感(一):时间什么都没有改变!

  2500年前,波斯侵略希腊。一个希腊战士对波斯国王说了一段掷地有声的话:我们希腊人是自由的,绝对不会臣服于专制的统治。但我们也不是在什么事情上都是自由的,我们受法律的统治,我们对法律的敬畏比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更深沉。 2500年后的今天,波斯的后裔——伊朗依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既是国家领袖,又是大阿亚图拉。希腊的继承者——西方文明还是自诩法律至上。 2500年过去了,到底改变了什么?还是什么都没有改变?

  《希波战争史》读后感(二):关于希波战争史

  哈利卡纳索斯人希罗多德在这里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发表它们是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所创造的令人惊异的各项成就,不致因年代久远而湮灭无闻,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冲突得原因记载下来。

  ——历史之父 希罗多德

  对比古希腊时代两位卓越的历史学家的散文作品《历史》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晚于他们两三个世纪的同样为卓越的历史记录者司马迁和班固的作品。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古希腊的这两位一位侧重于强调民主制的优越性,另一位则在雅典帝国的衰落中看到了民主制的瑕疵;这两本古希腊的散文里更多的是围绕着战争来描述,所以冗余的部分更多的进行了地理、旅行和民间传说;造成了散文写的有些冗杂、拖沓,读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松,间或在中间的一些希腊前贤们的智慧的行径、故事会冲淡这种印象。而对比太史公的笔力雄浑、行文长短突出,窃以为《太史公书》于文笔胜之,以研究而论次之。

  《希波战争史》读后感(三):读《希波战争史》

  觉得自己一下子读原著可能会不适应那种卷帙浩繁的感觉,或者说距今20多个世纪的历史事件唯恐自己太感乏味,就选择了这本书。刚刚读完,在这里只会像其他偏文学类作品一样记下纯粹属于自己的想法,科学的评论、深邃的思想都不会出现,作为书评的《希波战争史》读后感,会在完整阅读并查阅相关理论成果后更加正式地完成。

  公元前5世纪能写出如此内容丰富的类似于百科全书的著作,实为不易!若引入“世界史”这一相对概念,那希罗多德所写的,就是他所了解的“世界”。能够有顺序且有组织地用语言文字回溯一场战争、并将与此战相关的地域、重要人物加以介绍,已达到著史的要求。若以后世之史论结合类著作苛责之,便是不妥的。

  关于战争,篇幅并不很大,重在对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介绍,比较详细,但其中应有不少尚未确证的事实,口耳相传、原始记载都有谬误,不完全是他记录中的错误。

  我认为,应着重领略他的纪实精神和广阔视野,以及其中反映的作者生存年代的局限性。

  《希波战争史》读后感(四):掠夺史

  部历史书从婚前读到婚后--《希波战争史》 --欧洲史上第一部散文体“叙事史”。

  可能受儿时《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叙事方式启蒙太深,喜欢以时间发展顺序/年代记事。而这个又似乎从小学到高中所有中国教学课本一贯的编著方式。而西方史书似乎喜欢以国家为章节。从吕底亚、古埃及、巴比伦到古印度。从古希腊诸邦到波斯小亚细亚各国。其实每种编著都各有利弊。以《希波战争史》为例,它可以清晰地从政治、军事及外交角度解释当时各国境况。但是缺点是,我需要不停回忆前面提及的国王与年代。

  《希波战争史》真正描述希腊与波斯战争只有倒数后三章。从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到雅典沦陷直至最后公元前479年雅典军攻陷塞斯图斯。其余的都是在罗嗦着历史背景。不过希罗多德生得太早。他不知道,马拉松战役对人类体育运动的影响。更不知道神奇的好莱坞特技搞出得《300勇士》。这场温泉关战役只占《希波》中极小篇幅,简直可用潦潦数笔来形容.当然希罗多德也没有提到,希波战争后,是古希腊文明的崛起然后亚历山大大帝横扫欧亚大陆一直打到印度.

  中国人说读史使人明智。我只觉得历史残酷与人性的可怕。一个国家富强势必让生存条件恶劣的邻国凯觎。一个国家的富强也更易让该君主对穷邻居起非分之意。之中不仅是资源掠夺还有民族生存空间的争夺。旧时中原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史是一部简化版的希波战争史。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落后就要挨打”。其实,强大了就是去施暴了。全是统治者一个说了算。

  《希波战争史》读后感(五):传说从此成为历史

  对我而言,当年上中学时的世界历史课本并非是什么教科书,倒更似一本知识竞赛题库手册,考试前集中突击便是。就连历史考试的出题范围都不向着世界史,建国前的50年倒是折腾来折腾去,考到最后才让人发现历史课都当政治上了,其余的部分倒是可以作为记忆力娱乐项目和同学彼此出题玩。

  到了大学,才发现读史往往是件很累的事情,翻开一本书,少说也要辅以三五本解读和字典,拿白话文对照却又觉得更加艰涩和无趣,往往便半途而废,一本资治通鉴到现在都没能看完,更别提西方那些看着人名就胆怯的东西了。

  然则这本书却是个例外。

  偶然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将它翻开,首先读到的是目录边的两行小字:

  “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讲的一切。但我决无义务相信它们,这适用于整个这部书。”

  “……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彩,……”

  读完这两行字,我意识到这本书将是耗费去我接下来若干个小时的罪魁祸首了,可以预见那将是充满着乐趣和思考的一段时光。在合上书来写下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已经验证了这个正确的判断。

  希罗多德之所以能被后世罗马的杰出政治家西塞罗冠以“历史之父”这样荣耀的称号,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将《历史》写出来的人,更应该赞叹的是他那翔实而有力的记录和公正无偏的态度。从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到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甚至波斯帝国腹地、色雷斯以及黑海北岸的斯基泰地区,都有他的足迹。各个民族的起源、生活习俗、宗教礼仪、节日庆典都在他的笔下记录的有形有色。更可贵的是,在事实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他仍能写出生动而连贯的记叙,虽然在今天读起来稍显繁复和突兀,却并不妨碍后世亚历山大派学者将其重新编纂成以缪斯女神命名的传世经典。所以说是史书,读起来却让人有听故事的感觉。

  但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如何的牛逼。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希波战争史》是本难以当作历史入门的书籍。那个年代没有纪元,没有年号,希罗多德的笔锋又是触之即走,往往在你刚刚弄明白这个人名代表的是谁之后就去写他儿子和孙子的生平了,结果见到他孙子的时候又忘记了老子是谁,相当的恼火。

  再看这本缩译版的编排,插图和解说都很足,看起来相当的享受。但是脚注比起来实在少了点,尤其是让人感兴趣的地方往往看不到什么注释。好在斯巴达温泉关战役的注解和介绍相当之多,算是满足了我一个小小的心愿。本来嘛,一本如此古老的历史典籍,真要将全部名词解释一遍的话,恐怕可以出一本厚度相同的词典了。

  然则换一种眼光去看这幅凡人以血绘给天神的画卷,里面却不光是充斥着血和火的勾迹,还有理性和民主发芽的历程,以及文明在时间上刻下的闪耀徽记。

  于是历史就从这本书中诞生,直到我们为它翻开新的一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希波战争史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