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是一本由法兰克.薛庆著作,野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新台币499,页数:8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精选点评:
●豐富的科學知識背後包裹著的還是個有點好萊塢的冒險故事,實在不太喜歡老是把美國搞成是世界唯一擔負責任的國家的刻板形象。雖然這個故事最後沒像無底洞般玩弄起接觸的宇宙和平遊戲,卻讓人有更多想像的空間。值得一讀。
●脑洞很大;繁体字很多都是猜的
●讀完後覺得這是一本披著科幻外皮的哲學小說。不知道是不是德國人普遍都有良好的哲學休養,沒事就問問自己“人類生存的意義是什麼”(๑•ั็ω•็ั๑) 就小說而言,故事情節緊湊,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地球上是否存在和人类分庭的智慧生物,而它们是否有着不同的目的?内容有趣,节奏紧张,逻辑严密的德国科幻小说。
●初中的时候这书刚发行繁体版就立马想办法买回来看了,非常宏大的设置,让人对生物体有了新的想法
●为啥繁体版的评分比较高,是翻译水准的问题嘛?
●十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50万字
●越看到後面才越懂那種瑟瑟發抖的感覺
●海洋知識教科書
●整本書宛如一本生物課本一般,故事背景龐大,劇情安排也是設計的有趣,推薦對科幻有興趣的人觀看。
《群》读后感(一):一本披着科幻外皮的哲学“极繁主义”小说
最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林欣浩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另一本是比目鱼的《虚拟书评》。刚巧,这两本书中的观点都能在《群》这本书中体现出来。
像标题所说,科幻只是《群》的外皮,核心里,我认为这是一本哲学小说,它中心思想追问的是“人究竟是什么?”、“人类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人类与这个世界(或自然界)的关系是什么?”这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哲学的范畴,是自苏格拉底时代以来,西方哲学一直在思考的终极问题。
纵观德国及其文化圈为我们贡献出来的哲学大家——康德、黑格尔、谢林、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马克思、海德格尔、胡塞尔,还有对哲学影响颇大的爱因斯坦、海森堡(摘自《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林欣浩,2011),我们可以想象,德国人的哲学修养应该跟毛子的摄影技能一样,是有其民族天赋的吧。)
所以,当我注意到作者是德国人的时候,对本书流露出来浓厚的哲学思辨味道就不感到奇怪了。
而我从《虚拟书评》里学到了一个词,叫“歇斯底里的现实主义”,另有一个更好记的词——“极繁主义”。被称为“歇斯底里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可以归纳为“故事复杂庞大、人物夸张怪诞、情节离奇散乱,但是同题材严肃、试图反映当代社会、描绘人类现状的小说”(摘自《虚拟书评》,比目鱼,2010)。
按照这个标准来说,《群》绝对是一部“歇斯底里的现实主义”小说。不过,跟定义不同的是,人物塑造得合理可信,一言一行都符合逻辑;情节一开始因为是多线发展所以略显散乱,但到了第二部分《灾难城堡》后就把所有线头都归拢到一起,并层层推进。
究竟极繁主义好不好呢?作者野心勃勃要剖析当代社会和人类现状是“不务正业”吗?
其实我觉得,一切的“度”就在于作者驾驭文章的功力。糅合得好的,就是相得益彰,糅合得不好的就是情节散乱味同嚼蜡的失败作。
而我觉得《群》很明显就是前者。
896页的小说,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一次愉快的阅读旅程。尽管我必须承认自己并没能看懂很多关于生物科学的解释。)
《群》读后感(二):我名叫群──路加福音8章30节
科幻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故事的主线总是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一个what-if的故事;是关于一种科技,一个发现,或者祇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狂想,如何挑战读者的价值、社会制度、和大家的想象力。既提出了问题,作者有一个任务,就是必需提出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常带来价值观的冲突和修正;科幻小说好不好看,就是看作者如何利用科幻点子、事件和人物来塑造价值冲突,在兼顾合理性和精彩情节之余,令读者反省固有观点。
有些科幻小说很好看,情节紧凑,有足够科学理性,想象力丰富,Larry Niven,William Gibson,宫崎骏都是表表者;但有些作家更高明,故事不但说得精彩,还有高度的人文视野,其解决方法不但超出读者想象,更扩阔大家的眼界和价值,有前瞻性,这就堪称大师;Arthur Clark,我喜爱的Ursula Le Guin和押守井都是。
也有许多科幻,作者提出的问题很宏大,很切中当前社会环境,但碍于自身的修养,所想到的解决办法没能超越常轨,堕回到固有价值的巢臼。常遇见这种作品,故事开得很精彩,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点子,但最后结局高潮来个追逐打斗甚么的,主角不知怎样用机智和身手解决了问题。对于资深科幻读者来说,这是不合格的,可惜往往要读过了大半才会知道,这种故事近年越来越常见。
warm 就是属于这类,厚甸甸八百多页,其结局高潮就是主角不明不白(不是没有解释,祇是不够合理)地解决了问题;但纵是这样,作者提出的问题很重要,足够发人深省,也就不枉一读。
它败在雄心太大,把好几个大主题放在一起,结果没有一个处理得好。主轴是这样的:如果海洋里无数的单细胞生物,能透过某种化学物质互相连通讯息,构成一个像人类脑袋一样的矩阵,并有觉知和智慧,会怎么样?它(小说称之为Yrr)存在了好几亿年,一直以海洋为家;近百年来人类不断消耗地球资源,污染环境,它视这为敌意攻击,最后忍无可忍,展开防卫反击。对于浩瀚海洋里单细胞生物,人类不可能全部消灭;相反,没有了海洋的资源,没有了海洋环流的气候调节,人类面临的打击将很可怕。
另一个点子是有关天然气水合物(gas hydrates),这是在极地或深海海底,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天然气与水结合而成的冰,主要成分是甲烷,形状与干冰相似,遇火燃烧,又称为「可燃冰」。其全球含量极丰富,足够代替石油,可惜到现在还没有开采及使用的技术。故事说深海底的可燃冰被Yrr分解,释放大量甲烷气,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二十倍,令全球气温急升,水位暴涨。Yrr(隐喻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深入内陆,难以逃避。
可惜故事的推进张力还是老掉牙的情节,主角科学家被野心政客利用,狂热大美国主义者(一个美籍中美混血儿~)欲利用Yrr和主角的新发现扩展霸权,结局是政客被消灭,主角在最后关头取得Yrr的谅解,世界和平云云。
想起1990年David Brin 的旧作Earth,这小说里提到一个类似构想,就是地球在互联网、黑洞能源拉动下,产生自我觉知,整个地球成为一个认知单位。这小说探讨大量的个体连线,在自由随机的网络里,会有甚么可能性?脑细胞会不会知道自己是一个自我觉知系统的一部分?细胞有没有自我觉知?书成于互联网初起之时,现在看来,有高度前瞻性。
宏观而言,这是科幻界对Lovelock 所提出的大地之母论(Gaia Hypothesis)的回应,Lovelock提出大地之母盖亚是孕育整个地球所有生命的母亲,地球整个生命系统本是一体,息息相关。大地之母论已成为西方环保分子的基础论述,并溶合进化论、新纪元运动,渐成一种宗教。
而在个人方面,神经生物学家透过研究大脑结构,渐渐挑战传统心理学、哲学里的自我概念,认为「我」祇是一个无穷回路,在两块镜子的无穷返照里,核心本来是空的。
有趣的是,Swarm里一片赤子之心的科学家,其敌人是狂热大美国主义者──霸权主义、国家主义,说是老掉牙吧,这反映了作者和热捧它的西方读者群,心底里最为担忧的威胁;美籍中美混血儿,哈哈,惹人解读。
《群》读后感(三):《群》的读后小记
德文版初版于2004年。我读的版本是台湾野人文化2014年的纪念版。译者是朱刘华、颜徽玲。 完全的计划外阅读,对作者和内容一无所知,只知道是一部硬科幻小说。900页,预计15天读完。 实际足足花了一个月。本以为零碎时间足够,结果读到一半之后不得不任其喧宾夺主,占用早中晚的大块时间。其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预料。 德国人怎会随随便便写一部浮浮夸夸的流行读物呢。 这些时间和精力花的很值,因为《群》的确是一部好书,具有所有好书共通的特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意犹未尽。 科幻仅仅是对未来或者未知的揣测吗?对眼花缭乱的黑科技的想象和向往?好的科幻作品关注未知,但遥远的未知只是一面镜子,映出的是当下的人类自身。科幻绝不是幼稚的想象,也不仅是有据无据、或详细或简要的建构和解释,它必然通往一个实在的归点。科幻的外表五彩缤纷,它的内核简明扼要,那就是人,现在的、当下的、实际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群》当中有耐心细致、工作投入的学者(实际上本书的撰写得到多个领域的31位科学家的协助),包括失落故土和文化的伊努特人和印第安人,毕生致力于寻找高级智慧并尝试与之沟通的探索者,与能源企业利益相关的实干家,冲锋陷阵的勇士,和一叶障目的求利者;也有冷酷无情、贪婪短视的军方和政客。让我倍感欣慰的是,没有哪个人因为拥有主角光环而无所不能,也没有哪个人因为不重要而受到忽视;没有所谓的“好人”天使一般降临,挂上“英雄”的标签拯救众人于水火,也没有天生的“坏人”去动机不明的作恶。每位角色都得到充分的尊重,作者不惜笔墨,为众多角色赋予独特的性格、记忆、情感和经历,使他们成为活生生的普通人,而不是一个面目不清的路人甲乙。作为读者,对于一众角色当然有自己的喜恶,但不难理解和体会每个角色的行为举止和所思所想。每一个角色都能打动人。对于一本小说来说,角色的丰满甚至大于情节的跌宕。毕竟人是现实而复杂的。 科技的建构和描述方面不必多言,扎扎实实的硬科幻。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高级智慧生命的思考。这一方面已经接近哲学的思考,也是科幻作品喜闻乐见的主题。直接引文:
人类对于智慧的认知,仅存在于特定范围之内。智慧必须符合我们的行为框架,才能为人类所知悉。如果我们碰到程度超过该框架以外的智慧,将会完全不知其存在。同样的,如果我们与更高等的智慧接触,一个比我们更加优越的心智,我们将只看见混沌,因为这种心智的理路非我们所能参透。(818页)
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此类玄学,而是以此为基本转向世界的文化多元生态。他耐心的描写古老的印第安文化、伊努特文化,再现它们与自然的纽带和建立于其上的价值观。再以此直指西方至上、人类至上的单一价值观,在这个价值观的引导下整个地球的生态趋于失衡。但是世人会由此转向古老的智慧吗?古老的智慧能够有助于现实危机的化解吗?现代化的侵略下,那些古老的智慧仍然保持原样吗?
“……是啊,你是一位杰出的印第安人,李奥。你喝水不喝酒,你来找我,因为你以为我们拥有秘密……人们何时才能不再用怀疑的眼光互相看待呀?印第安人有过酗酒问题,有些人仍然有,但也有些人只是喜欢偶尔喝点小酒。如果今天一位白人看到印第安人手拿一杯啤酒,他马上就会说,多么可悲,多么可怕,我们教会了他们喝酒。我们一下子是可怜的引诱者,一下子又成为了高级智慧的守护者——你到底是什么?”(299页) “李奥,你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是什么吗?人类失去了意义,每个人都是可以被取代的。再也没有了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比现在的我们更伟大。每个人都在寻找证据,证明有他存在的世界与没有他的世界会有一点点差别——我为那个男孩做了点事,也许这是有意义的,也许,它会给我一点意义。”(346页)
集体与个人的双重失落。这种关怀不是流行读物能够轻易实现的。也无法做作。 作者选用多线叙事,宏大而精细。波及全球的灾难,由隐微晦涩处逐渐展开,就像一条越绷越紧的钢弦。线索的复杂又没有扰乱主线,而是殊途同归,左右逢源。控制力的确非同一般。 据说,弗兰克·施茨廷为本书花费近五年时间。那仅是查阅与写作的时间。我相信一本好书的诞生实际上凝结了作者动笔之前所有的积淀。 最后,本书的翻译也堪称优良,读起来没有语句和表达上的障碍。 是为简记。
《群》读后感(四):群 (Der Schwarm)
本來就頁面的數量來說,群的頁數其實並不算太多,但由於排版上這本書的行距設定得較小,因此雖然整體不到1,000頁,份量卻是相當地紮實、豐富。
很久沒有看小說了,直到最近從時間迴旋和其它輕小說開始才又重拾了這個興趣。而我也很久沒看過一本份量如此厚重,內容卻相當豐富、精采的小說了。這本書的初版好像是2007年,看完之後我的其中一個念頭就是:「為什麼我直到現在才有機會接觸到這本巨著呢?」
根據書背的大綱,一言以蔽之,群的內容主要是在描述海洋與大自然的反撲:鯨魚開始攻擊人類,與蚌類合作一同殲滅船隻及上面的人群;水母大舉入侵澳洲;龍蝦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爆炸;挪威沿海大陸邊坡的海底出現了神祕的蟲子。故事的進行與章節的安排以日期和地點的方式撰寫,過程中會不斷切換場景、人物與視角,描述在同個或相近的時間點,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物發生的故事。由於行距較小,文字的編排相當緊湊,加上各種不同角色的先後出場,以及場景的一再變換,剛開始閱讀時會有稍微的難度,不知道誰是誰(或是根本還沒記起來),也不知道這件事到底是在哪邊發生,但隨著故事的進展,不同角色的重要程度逐漸區別開來,讀者不必花太多的心力便能慢慢體悟到主要角色是哪些人。
作者把整個群的故事安排在與這本書出版時相近的時間,由於距今其實並不算太遠,加上故事發生的舞台都是選擇現實中確實存在的城市與地點,研究所和相關組織也幾乎都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機構和團體,因此讀起來格外有種真實的感覺。誠如前述,故事從一連串神祕的意外事故和發現開始,隨著時間的進展,意外的頻率越來越高,嚴重的程度越來越大,書中在各式各樣不同領域有所專攻的角色也開始正視起這些事件來,從一貫的以為只是偶發性的事故,到開始重視並研究這之中的關聯性和癥結,作者以有節奏的安排與筆調,引導讀者慢慢地進入事件的核心之中,使人不自覺地便投入到整個劇情裡。
由於故事起因於一連串的自然事故與意外,面對著從未遇過的情況,就跟現實中大部分的人一樣,書中的角色一開始也是不知所措,作者在「群」中大量的引用了他在撰寫這部作品前所蒐集到的科學知識,涵蓋了海洋生物學、物理、化學、石油鑽探技術、通訊技術等,利用故事中不同科學家之間互相切磋、討論和研究的方式,編織出一套套具相當可信度的理論和解決方案。然而,「群」並不如一些頗為艱澀難懂的著作,旁徵博引了大量的學術或專業用詞,卻不加以說明,彷彿假設了讀者個個都是專家一樣,作者描繪出了許多個角色,為的除了是增加整個舞台劇的張力外,更重要的是為每個角色都設定了不同的出身背景,因此當科學家試圖向這些門外漢說明他們的研究發現和理論時,勢必得用像是教學的方式一步步地簡化並說明實際上的內容是怎麼樣,使得讀者即使在碰到像是遠端遙控載具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ROV)、自主水下載具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美國海軍的水下聲音監測系統 (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 SOSUS)、KH-11 匙孔衛星、基因簇 (gene cluster)、超變區 (hypervariable region) 等專有名詞時,也能很快地進入狀況,而不會有種隔閡的感覺。故事的中期開始,整個焦點逐漸轉移到所謂的甲烷水合物 (methane clathrate) 上,而甲烷水合物正是石油耗竭之後一個相當具未來展望性的可用能源,作者利用一個不同的角度檢視人類對於甲烷水合物的態度,透過故事的描述,針砭了針對這個未來能源開採的可行性以及可能的風險等,使得本來就已經以大量科學理論堆砌而成的劇情之說服力更上一層。
科學、災害與理論固然是「群」相當重要的一個劇情主軸,然而正如同書背的描述一樣,作者對於人性的描寫也是故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在中期後一連串嚴重的災害,以及問題背後的真相逐漸明朗化之後。當劇情進展到中後期時,書中的角色對於真相漸漸有了突破與了解之後,看到各懷鬼胎的角色,以及面對可能危及全人類存亡的災難,卻有人仍只顧著自己的榮譽與功名等,讓人不禁感嘆人心的險惡與人性的缺陷,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危機的關鍵時刻仍不曾退去。然而,一本小說如果從頭到尾都只是純粹的科學理論,特別是當份量如此厚重時,相當然爾勢必會讓人覺得乏味,而正是這些在故事中穿插的人性描寫與內心的糾結,適當地給了讀者一個個緩衝,可能不需要動太多腦筋的空間。同樣地,故事最後的高潮也與人性脫離不了關係,或是說,正是每個人心中所盤算的主意不同,所持觀點的差異,將劇情推向了最精彩,步調也最緊湊的巔峰。
「群」的故事通篇非常地寫實,除了理論的架構之外,對於災害的描寫也讓人感覺到像是在看一場正在眼前上映的好萊塢電影,我想只要耐得住性子,不怕這樣紮實的份量,任何人都能融入到整個故事當中,體會到書中角色所面對到的各個環節。然而,我想一本書不管再怎麼寫得好,一定都會有缺點或是可以改善的地方。舉例來說,「群」雖然的確花了相當的篇幅側重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心境的轉變,但有些橋段在看完了整個故事之中,卻讓人感覺好像不是那麼地有關聯。舉例來說,當讀者讀到某些角色真正的意圖之後,其實大致上就會聯想到之後這些陰謀一定會以某種方式揭露,只是不知道是以怎樣的方式罷了,但故事中有些特別的安排與段落,感覺上或許的確帶給了書中角色一些新的體悟和想法,但其實並不會真的影響到該角色在面對抉擇時所考慮的因素,換句話說,即使沒發生那些劇情,有些角色在最後的緊要關頭恐怕也會做同樣的決定,如此便顯得那些篇幅好像有點多餘,畢竟「群」雖然稱得上是一個大時代劇,但其關注的重點絕對還是以海洋的反撲為重,而不是男女之間的情愛或家庭內的糾葛。
整體而言,雖然有些人曾詬病「群」的篇幅過於繁重,或是裡面所包含的科學知識、理論或對人物及組織的描寫仍然有些錯誤,但就我自己——一個並非相關科系出身的人而言,我倒覺得這些缺失並不嚴重,也不會損及故事的可信度與說服力。作者將科學與人性這兩種常常是分開來的題材接近完美地融合,並且透過各種不同的角度反思、批判人類的囿於成見、自私,以及自詡為萬物之靈,上帝的子民而輕視、貶低那些其它的物種,缺乏同理、客觀以及對各種不同生物足夠的了解與尊重,也因此才導致了一連串的反撲,啟示錄級、制裁般的天罰,甚至最後也留下了警世般的結局,彷彿將會時時提醒著人類別再犯下相同的錯誤。「群」當中存在一個永遠改變世界的因子,現實當中或許永遠也不會發現這樣的存在,然而正因為故事足夠的可信度與推論,看完之後著實會讓人深思,如果今天現實中缺乏了這樣的一個點醒人類的契機,那麼人類是否又真的會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教訓,發展出一種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自身的開發、對待這個世界生物或非生物的態度,確實地思考著這個星球,並非單純只是自己的子孫或後代的未來,而不是淪於政治之間角力的籌碼或空洞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