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肖邦:爱的渴望》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0-11-18 06:10: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肖邦:爱的渴望》经典影评1000字

  《肖邦:爱的渴望》是一部由泽基·安特科扎克执导,彼得·亚当奇克 / 达努塔·斯腾卡 / Sara Muldner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肖邦:爱的渴望》精选点评:

  ●三星给肖邦的音乐。8年在老桑的屋檐下,过得啥日子

  ●乱伦的艺术境界 肖邦1810年(清 嘉庆十五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

  ●复杂的人物关系网

  ●作为名人爱情传记片,算是叙述得四平八稳的。凭着贯穿全篇优美的肖邦的曲子。怎么也给个4星。

  ●不一样的角度来解读一个人,比起英雄版肖邦(一曲难忘),阴柔版肖邦(春光奏鸣曲),这个版本对肖邦的音乐创作着墨最少,却对他的情感和性格挖掘的最多。另,又爆出这么多雷人八卦啊。。

  ●在这电影里肖邦的性格 让我回想起了肖邦的作品 那些作品值得好好回去琢磨琢磨

  ●就,传记小说被

  ●看的时候没有字幕~

  ●好像是中学音乐课上看的,回去就买了一盘肖邦的玛祖卡cd

  ●剧情那不是一点凌乱 无论是肖邦还是乔治桑的形象都莫名其妙

  《肖邦:爱的渴望》影评(一):披着肖邦外衣的"贝多芬"

  这个主角身上真是没有一点肖邦的影子。肖邦生性压抑,极度自尊,修养高,在音乐上流露压倒性的自信,对音乐以外的事物毫不关注,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如此世俗易怒??而且肖邦不是性冷淡吗,电影活脱脱把他拍成了色情狂…真是…

  这些年音乐家的传记电影里肖邦的算是数量比较多的,《一曲难忘》、《蓝色乐章》、《春光奏鸣曲》、《爱的渴望》,不过就算视角不同,也都逃不开和桑还有她的“情人俱乐部”之间那点爱恨纠葛。自从历史上桑销毁了肖邦写给她的那些“幼稚”的信件后,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孰对孰错就再无佐证,怎么拍也都是后人自己的脑补,难以令人信服…我倒觉得,肖邦和被他成为“亲爱的”的童年密友提图斯之间复杂微妙的感情线索值得一拍,二人之间信件留存完好,应该有不少题材可以扩展吧。毕竟关于肖邦的性取向就连专门研究肖邦的学者们都无法给出定论,甚至他们中的某些人还给出了大胆的猜测和暗示,所以怎么拍都不为过吧。

  《肖邦:爱的渴望》影评(二):这是所有人责任感缺失的集合

  相较于《一曲难忘》,这部电影怎么说呢,更真实,但是因为真实所有人都显得比较丑陋。

  先从桑说起:桑在《一曲难忘》里面被塑造成了一个大反派,是一个阻止肖邦爱国的人,并没有像这一部里面那样,完整的表现出桑对于肖邦的身体的体贴。虽然如此,似乎桑在这部电影里,很难再丑化了,但是事实上,桑确实没有办法美化。她的的确确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完全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而忽略了她孩子的感受。

  桑的儿子:我看豆瓣里对桑的儿子许多批评,但是豆瓣里面不乏苛责原生家庭的声音,之前还有某小组被封。但是具体到桑的儿子莫里斯,他难道不能因为自己原生家庭消沉吗?而且这种消沉,肖邦显然也是要负责的,肖邦在电影里完全是自私的,没有丝毫考虑过莫里斯的感受的。桑甚至为了弥合两个人之间的裂痕,特地做了许多事情,但是肖邦往往是敷衍。这样的继父不要说及格,打零分也不为过。

  再回到儿子身上,虽然他的原生家庭有缺陷,但是这也是很多人的问题,就像那个“松子”一样,做的事情我很难赞同,虽然某种程度我可以理解,甚至默许他的错误,但是实话实说,他完全具有改变自己人生的能力,而不是最终可悲的把自己的不幸全都归结到自己的母亲身上。很多人的家庭都有很多问题,甚至比他的差很多倍,这完全不能成为阻碍他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能付出行到改变自己的人的全部理由。

  肖邦:这部片子主要就是讲的肖邦和桑的爱情故事。肖邦在里面完全就是索取者,桑泽是彻底的奉献着。如果在现实中,一个男子,不论对方的条件如何,如果想要和对方走在一起,必然是要承担起爱情的责任,不要说,继父难当,但是如果你选择和桑在一起,你不需要考虑自己要承担起继父的责任吗?如果不说继父,作为男朋友,你上了人家的母亲,你不需要考虑咋和人家儿子解释吗?

  当然当然,我们可以为天才辩解。桑说不定在感情开始之前就许诺肖邦不用对爱情负任何责任,不用去承担她家庭内部的任何情感负担。

  但是作为一个成年男子,不想负责任没什么问题,但是不负责任,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另外,这种心智下的人,怎么可能会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麻烦?又怎么能当麻烦出现的时候,只希望桑一个人去解决,在自己爱着桑的情况下,丝毫没有考虑过自己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呢?

  《肖邦:爱的渴望》影评(三):完美的演员,真实的还原肖邦

  理解肖邦,甚至不能靠理解肖邦的作品,肖邦的作品版本太多。

  阿格里奇澎湃的激情显露她的自由精神。鲁兵斯坦作品正直坦率不蔓不枝。

  我接触的版本中,以波兰本土演奏家的版本更切近肖邦“波兰精神“。

  --不能说肖邦是激情的,正直的,忧郁的,纯洁的爱等等,不仅仅是这些,而是由那个多灾难的弱小民族面对强暴抗争屡受凌辱的复杂情感,包含了一个向往崇高理想的受尽磨难的人生,一腔赤子情怀,满腹怜悯柔肠,即使是艺术家也逃脱不了普通平民的无力无奈。--他在上流社会沙龙里演奏的时间比为贫苦人民付出的要多,肖邦始终不是如贝多芬有超人精神的人。

  回到影片,以被凌辱被强迫开始,接下来是被驱逐,艺术追求难以施展(这里片段太少)。除了和情人在一起,没有几个人理解他的理想世界--甚至感情世界也无法自主。从这点看,影片很看重”肖邦是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缺点的大活人,而且生活的很苦闷很被动,他被全世界的人欺负,包括情人的亲人,而且他很无能,不能主动掌握局势“。

  肖邦确实是个复杂的综合体,波兰人都说是这样,那谁敢说不是。他是藏在鲜花中的火炬,他可以点燃别人的大炮,但他自己射不出一发炮弹。

  再看演员,肖邦和李斯特的演员,比我看过的任何传记题材的主人公更像更传神,简直让我惊叹--他们演奏的确是真的,从指法可以看出来,具备长期钢琴教养,李斯特的豪情,肖邦的热诚难禁,都在演奏时演员的表情,手指触键,肩膀的动作,身体前倾的动作,头部的摇晃中和节奏要表达的情绪很准确的配合。

  换本朝当今拍聂耳冼星海,肯定找个国字脸大牌再切脸部特写,至于手部动作肯定是在擦皮鞋。

  另外这部电影可以和《永远的爱人》相比较:将主人翁的作品作为一个故事场景的烘托,人美,意境崇高,背景广阔,强烈的代入感,让人沉浸其中,美不胜收,同时感受到人类历史的壮阔。而且不同的场景穿插不同的主题的音乐,巧妙的变化,当代人的创意,令人赞叹,实乃吾爱乐之人饕餮大餐啊。

  但是,这部作品我认为比《一曲难忘》要差,如同肖邦的音乐不是优雅诗意,而是寄托他的对雄壮有力革命斗士的崇拜,他的对祖国美好期盼;他要的是将心中的波兰精神化为行动,去收复国家的主权,能自由尊严的作为波兰人存在;而夜曲和其他作品很难说和肖邦的对革命局势的一再失望而消沉无关。实际上肖邦和当时爱国文人保持亲密联系,他的叙事诗是根据密茨凯维支革命题材叙事诗创作(传说),而不是爱情长诗。肖邦的作品也不是夜曲最出名(中国人过于关注夜曲),而圆舞曲,钢协,波罗乃兹,玛祖卡,叙事曲等等占更多的比重。

  忽视英雄的志愿描写英雄的生平算不算问题很大,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不能说电影标题是爱的渴望,所有内容都是爱情亲情热情。太多了爱情戏,让肖邦成为情圣,吟游诗人,而不是大师和革命者。这是不是当代电影都有的问题,都是轻轻的,华丽的,甜蜜的,滋润的,疼也是舍不得的甜。

  相比《永远的爱人》贝多芬的塑造就兼顾凡人纯真的爱情和英雄的伟大情操,因为倔强高傲和忍让而不能爱,但我也要战胜敌人,战胜耳聋,战胜命运,这个主题就塑造得有力太多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肖邦:爱的渴望》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