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列小火车》是一本由图:(美)利奥·黛安娜·狄龙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列小火车》精选点评:
●想象力太丰富了吧 这一定是孩子的世界 我小时候玩玩具也会有类似的想法 那时家里的一切已经是另一个世界
●地坛书市上翻完的,这个创意非常棒
●两种意向并至的创意还不错,挺电影的。
●很可爱的想象力
●#菲菲读书#一列流线型的新火车和一列玩具火车的对比,我只是奇怪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往西走,是表达对西方的向往和西方文化的认同吗?如果是那样,我不喜欢这本书的意图,如果只是强调火车的行径方向,那我也觉得强调太多了,没意思。菲菲喜欢这本书,没有她害怕的情节。2017.3.4
●嘿,有意思
●为配合火车玩具买的,很喜欢。
●原来是这样“两列”
●宝宝在书城看到有个宝宝在看,很羡慕。买回家又没看几次,兴趣不大
●25M
《两列小火车》读后感(一):故事还可以这样讲
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是参加江华老师的故事会。他截取了书中图片,完全脱离了原书的文字,只用“大”和“小”做比较,讲得妙趣横生,逗的大家前仰后合。
当我后来买到这本书时,发现原文确实不太好讲——因为原著是美国人写的,几乎每一页都在重复“一直往西”这个主题。要不是对美国的地理有所了解,大概知道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线,还真不好把握此文的背景。更不要说里面偶尔提到的“黑人的歌”之类,就像我们闲聊提到的“西北风”老外根本无从想象,可每个中国人几乎都会想到“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这样的调调。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很难让人产生共鸣。
因此我不由得十分佩服江华老师的改编和创新,他令这些精彩的画面不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而是从“大”与“小”的对立统一切入,让这个故事跨越文化与地理的边界,老少咸宜。
半年之后的今天,我偶然给孩子读起这个故事,他仍然记得那时故事会上的感受,根本不在意我读的是不是书上原文。
这故事读到一半,孩子已经笑得停不下来,每次都指着“小火车”那边“嘲笑”不已。我忽然觉得这里跟《蜗牛的森林》有点像。对于那个积木小火车来说,楼梯扶手已经是一座很高的山了,浴室花洒喷出的已经是倾盆大雨了。就像灌木丛之于蜗牛,已经是他的森林了。
《两列小火车》读后感(二):假作真时真亦假
封面上,灰不溜秋的占了半幅画面的是什么?行李有几件?行李箱上的方盒子是什么?
翻开致献页,礼物盒被打开了,是一个火车玩具,很像宜家卖的。
进入正文,两列小火车沿着铁轨出发了,两列小火车往西走。火车头露出来了,车站上怎么样?行李呢?右页露出个小黑头的是什么?红色栏杆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噢,露出全貌了!原来,一列是流线型的新火车,嘟、嘟、嘟!往西走。一列是旧式的老火车,呜、呜、呜!往西走。”(你瞧,声音都不一样!)
这几页看仔细了,后面就越来越顺了,跟火车加速似的。
整本书的语言反复叠唱,故事就那么一直往西开,节奏却很明快。画面安排也是反复的,每一个跨页的左页都是那辆流线型的新火车,冷色调,或许象征成人世界;右页是煞有介事的老火车,画面是暖色调,象征孩子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
新火车开在长长的铁轨上,老火车开在整齐的地毯流苏上;新火车穿过山洞,老火车穿过一本《Hills》;新火车开过雨水,老火车开过淋浴头;新火车开过长着荆棘和仙人掌的沙漠,这时,你猜,老火车到哪里了?扫帚和簸箕!碰倒的胡椒瓶扬起黄色沙尘暴......
看这老火车“又深又暗通往西方的河流”,有没有哑然失笑?
最后,火车到站(收拾好玩具),司机上床睡觉,泰迪熊和张臂欢呼。
有趣吧!读过这本书好多次,我仍然被它的奇思妙想所折服。
简简单单的小玩具,孩子就能演一出好戏。青梅竹马的白马王子所骑的,也不过是一根破竹竿呀。
很多人称赞这本书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仔细观察孩子,幻想游戏呀,他玩得比大人好。他们不需要激发想象力,人家本来就有。
绘本的作用是共鸣。
我们读小说时,令人落泪的是心底里潜藏的既有情感,而不是什么新情感。孩子看绘本也是一样,不是绘本激发了他们,而是绘本共鸣了他们已有的想象。童书作者之伟大,就是他们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内心,并且巧妙地表现出来。
当然啦,语言反复、结构稳定、火车主题,这些都令孩子喜欢。顺便地,孩子就学会了准而美的语言。
我也听到有些家长抱怨,画面过于灰暗了。的确,即使是右页的暖色系,色调上也偏暗。我在上一篇《小巧手游戏书:在幻想中成长》中也提过,《两列小火车》远不及《小巧手》欢乐,这是一本有些深沉的书。
它一直向西开,真奇怪,为什么不向东、向北、向南开呢?我脑洞大开地想到了美国西部大开发和美国历史上的移民潮。
两列火车的旅程漫长而惊险,度过雨天、雪天、黑夜,经过又深又暗的河流,穿过风沙弥漫的荒漠,绕过高高的山脉。并且整本书里没有出现一个人物的正脸(侧影也只有月亮里唱歌黑人和最后一页被子里露出的半个脑袋),多少令人感到旅途的寂寞。回家“必经的”铁轨,风沙不能阻止的汽笛声,又让人感到坚定。
仅从文字来看,这首诗也有些寂寥,好像是在回忆时无声欢笑的默片。
我读这个故事,脑子里浮现出的是一个小孩,跟着父母,经过几天的旅行抵达了他们梦想的家园。
这一切多么像移民的过程,面对新世界憧憬、坚定,去往新世界路上艰辛,抵达新世界后一夜安眠。
仔细查了查作者背景,画家利奥·狄龙是移民的后来,这对夫妻的其他作品也常是非洲背景的。尽管他本人是在美国本土出生的,但移民大概仍然是他感兴趣的话题。
我们中国的孩子出国留学和移民的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他们在旅途中看见了什么?想些什么?
我个人认为给孩子看一些略伤感的书并不是大问题。伤感、愤怒这都是人之常情,适当给他一些共鸣,当这些令人不舒服的情绪真的来临时,他会体会到被接纳。这就和打疫苗类似吧。
当然,我并不建议专门给孩子指出这些伤感,高高兴兴地拿起玩具火车,和他一起玩角色扮演就好了。作为大人,我们完全可以觉察出伤感,然后悄悄地把它引导成令人兴奋的刺激。我们是大人呀!
“移民”是我对这本书的延伸理解(它的常规读法应该是读完了就跟孩子去开火车),也有人更在意这本书的美,还有人认为玩具火车是爸爸送给孩子的礼物,而真火车是爸爸乘坐的,孩子是在模拟爸爸的旅程(就像《爸爸去上班》一样)。
你和你的孩子是怎么看呢?
阅读年龄2+
作者介绍
文: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在四十二岁就英年早逝了,她童年不是很幸福,父母不和,自己也终身未婚未育。然而,她对孩子的心理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为孩子创作了一百多本童书,像《月亮晚安》、《逃家小兔》和《小岛》等都是不朽的佳作。她的故事大多构思精巧、语言富有韵律美。
图:利奥·狄龙和黛安娜·狄龙,是美国著名的夫妻档画家,同年同月生(日期不同,差11天),《从阿善提到祖鲁:非洲的传统》、《为什么蚊子老在人们耳边嗡嗡叫》获凯迪克金奖。
译:谭海澄,能找到的信息很少,只知道他/她还翻译过一本《神奇的黑板熊》,也是一本很美的书。
延伸阅读
《逃跑的小火车头》(火车主题)、《小巧手游戏书》(幻想主题)、《逃家小兔》(作者代表作)、《为什么蚊子老在人们耳边嗡嗡叫》(作者代表作)、《爸爸去上班》(幻想爸爸的旅程)
写在后面的话:谦谦是2011年出生的孩子,我将跟随他的阅读脚步分享儿童、青少年阅读心得,直到他十八岁。目前介绍的主要是儿童绘本,随着他在阅读领域里开疆拓土,后续的推荐也会亦步亦趋。
《两列小火车》读后感(三):假作真时真亦假
封面上,灰不溜秋的占了半幅画面的是什么?行李有几件?行李箱上的方盒子是什么?
翻开致献页,礼物盒被打开了,是一个火车玩具,很像宜家卖的。
进入正文,两列小火车沿着铁轨出发了,两列小火车往西走。火车头露出来了,车站上怎么样?行李呢?右页露出个小黑头的是什么?红色栏杆一样的东西是什么?
噢,露出全貌了!原来,一列是流线型的新火车,嘟、嘟、嘟!往西走。一列是旧式的老火车,呜、呜、呜!往西走。”(你瞧,声音都不一样!)
这几页看仔细了,后面就越来越顺了,跟火车加速似的。
整本书的语言反复叠唱,故事就那么一直往西开,节奏却很明快。画面安排也是反复的,每一个跨页的左页都是那辆流线型的新火车,冷色调,或许象征成人世界;右页是煞有介事的老火车,画面是暖色调,象征孩子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
新火车开在长长的铁轨上,老火车开在整齐的地毯流苏上;新火车穿过山洞,老火车穿过一本《Hills》;新火车开过雨水,老火车开过淋浴头;新火车开过长着荆棘和仙人掌的沙漠,这时,你猜,老火车到哪里了?扫帚和簸箕!碰倒的胡椒瓶扬起黄色沙尘暴......
看这老火车“又深又暗通往西方的河流”,有没有哑然失笑?
最后,火车到站(收拾好玩具),司机上床睡觉,泰迪熊和张臂欢呼。
有趣吧!读过这本书好多次,我仍然被它的奇思妙想所折服。
简简单单的小玩具,孩子就能演一出好戏。青梅竹马的白马王子所骑的,也不过是一根破竹竿呀。
很多人称赞这本书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仔细观察孩子,幻想游戏呀,他玩得比大人好。他们不需要激发想象力,人家本来就有。
绘本的作用是共鸣。
我们读小说时,令人落泪的是心底里潜藏的既有情感,而不是什么新情感。孩子看绘本也是一样,不是绘本激发了他们,而是绘本共鸣了他们已有的想象。童书作者之伟大,就是他们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内心,并且巧妙地表现出来。
当然啦,语言反复、结构稳定、火车主题,这些都令孩子喜欢。顺便地,孩子就学会了准而美的语言。
我也听到有些家长抱怨,画面过于灰暗了。的确,即使是右页的暖色系,色调上也偏暗。我在上一篇《小巧手游戏书:在幻想中成长》中也提过,《两列小火车》远不及《小巧手》欢乐,这是一本有些深沉的书。
它一直向西开,真奇怪,为什么不向东、向北、向南开呢?我脑洞大开地想到了美国西部大开发和美国历史上的移民潮。
两列火车的旅程漫长而惊险,度过雨天、雪天、黑夜,经过又深又暗的河流,穿过风沙弥漫的荒漠,绕过高高的山脉。并且整本书里没有出现一个人物的正脸(侧影也只有月亮里唱歌黑人和最后一页被子里露出的半个脑袋),多少令人感到旅途的寂寞。回家“必经的”铁轨,风沙不能阻止的汽笛声,又让人感到坚定。
仅从文字来看,这首诗也有些寂寥,好像是在回忆时无声欢笑的默片。
我读这个故事,脑子里浮现出的是一个小孩,跟着父母,经过几天的旅行抵达了他们梦想的家园。
这一切多么像移民的过程,面对新世界憧憬、坚定,去往新世界路上艰辛,抵达新世界后一夜安眠。
仔细查了查作者背景,画家利奥·狄龙是移民的后来,这对夫妻的其他作品也常是非洲背景的。尽管他本人是在美国本土出生的,但移民大概仍然是他感兴趣的话题。
我们中国的孩子出国留学和移民的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他们在旅途中看见了什么?想些什么?
我个人认为给孩子看一些略伤感的书并不是大问题。伤感、愤怒这都是人之常情,适当给他一些共鸣,当这些令人不舒服的情绪真的来临时,他会体会到被接纳。这就和打疫苗类似吧。
当然,我并不建议专门给孩子指出这些伤感,高高兴兴地拿起玩具火车,和他一起玩角色扮演就好了。作为大人,我们完全可以觉察出伤感,然后悄悄地把它引导成令人兴奋的刺激。我们是大人呀!
“移民”是我对这本书的延伸理解(它的常规读法应该是读完了就跟孩子去开火车),也有人更在意这本书的美,还有人认为玩具火车是爸爸送给孩子的礼物,而真火车是爸爸乘坐的,孩子是在模拟爸爸的旅程(就像《爸爸去上班》一样)。
你和你的孩子是怎么看呢?
阅读年龄2+
作者介绍
文: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在四十二岁就英年早逝了,她童年不是很幸福,父母不和,自己也终身未婚未育。然而,她对孩子的心理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为孩子创作了一百多本童书,像《月亮晚安》、《逃家小兔》和《小岛》等都是不朽的佳作。她的故事大多构思精巧、语言富有韵律美。
图:利奥·狄龙和黛安娜·狄龙,是美国著名的夫妻档画家,同年同月生(日期不同,差11天),《从阿善提到祖鲁:非洲的传统》、《为什么蚊子老在人们耳边嗡嗡叫》获凯迪克金奖。
译:谭海澄,能找到的信息很少,只知道他/她还翻译过一本《神奇的黑板熊》,也是一本很美的书。
延伸阅读
《逃跑的小火车头》(火车主题)、《小巧手游戏书》(幻想主题)、《逃家小兔》(作者代表作)、《为什么蚊子老在人们耳边嗡嗡叫》(作者代表作)、《爸爸去上班》(幻想爸爸的旅程)
写在后面的话:谦谦是2011年出生的孩子,我将跟随他的阅读脚步分享儿童、青少年阅读心得,直到他十八岁。目前介绍的主要是儿童绘本,随着他在阅读领域里开疆拓土,后续的推荐也会亦步亦趋。
《两列小火车》读后感(四):绘本大师的童趣角色扮演——《两列小火车》
《两列小火车》,是美国祖母级绘本《晚安月亮》《逃家小兔》的作者玛格丽特·怀斯·布朗的经典作品。在这本充满想象力的绘本里,作者分别介绍了两列小火车——流线型新火车和一辆旧式老火车玩具。
看似其貌不扬,看后惊喜连连。
左边的流线型火车在铁轨上飞驰,右边的玩具火车也在铁轨上行驶——是就地取材,地毯流苏假扮的铁轨。
往前看啊,往前看,那长长的、黑漆漆的山洞, 那通往西方的长长的、黑漆漆的山洞。左边的流线型火车穿过山洞驶向光明,右边的玩具火车也从书的山洞里钻了出来,和外面等待的小黄鸭碰面啦。
引入绘本前,家长如果提前阅读过,可以和孩子先玩一会儿玩具火车钻山洞,爬高山,过大桥的游戏,趁孩子还兴致勃勃的时候及时拿出该绘本,能够极大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或者在亲子共读时,一边读一边参考右边的画面,因地制宜利用身边家具和道具进行角色扮演。毕竟小宝宝时期,玩耍即是学习。从小把书当成玩具,培养阅读兴趣不难!
封面开始,就是故事的正文了!
火车即将启程,在大城市夜晚的背景下,装着小火车的礼物盒子和行李一起,静静地等在月台上。
扉页和致谢页上,小家伙收到了礼物,迫不及待地开箱——真的和盒子上画的一模一样呢!
正文开始了,故事也徐徐展开了。
我仿佛看见爸爸一边陪宝宝玩着小火车,一边回忆着他的火车之旅,慢慢地陪孩子走完哄睡流程。
小火车在客厅里行驶,从椅子“站台”出发,沿着地毯流苏“铁轨”,一路驶过书本“山洞”,来到了浴室门口。
跟着橡皮鸭,小火车陪着小家伙在浴缸“大桥”上小心地行驶,花洒“大雨”也没有阻止它的前进,反而让它变得亮晶晶的。
洗完澡,小家伙还不肯睡觉,偷偷跑到厨房里,小火车在窗台“轨道”上继续行驶。
透过窗看到外面飘扬的雪花,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的黑人唱的歌。
一会儿又沿着料理台上的方格“轨道“行驶,一会儿在扫帚的尘土中悠然前进。
“该睡觉啦!”仿佛听到了妈妈的命令。
上上下下,左转右绕,小家伙在屋里转了好久,才不情愿地带着小火车爬上楼梯“高山”,停在长着椰子树的“西方陆地”——卧室床边,进入甜甜梦乡。
虽然整本书只在最后露出了一个小小的头顶,却将一个刚刚迎接了爸爸回家,捏着心爱礼物满屋乱转,迟迟不肯入睡的小家伙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读者跟着孩子的仰视视角,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他收到小火车的雀跃,对爸爸火车之旅的好奇,以及逃避睡觉的小心机和满屋乱蹿的调皮劲儿。
绘本中有很多隐藏细节,暗示了故事发生在美国的非裔家庭——收音机里黑人的歌声,月亮中黑人的面孔,熟睡中小家伙的黑色短发,还有整本充满大地色的异域色彩。
放在当今社会,这个绘本都有极高的政治敏感度。2020年的黑人之死事件后,让我不由得想要更多地了解绘者。
以下引用自知乎Yol Tong的介绍
Leo Dillon和Diane Sober是出版了众多美国儿童书的插画家。两人是大学的同学,同时也是一对夫妻。 1953年,他们一同在纽约学习。1957年,Leo和Diane结婚了。婚后二人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艺术合作。 Diane和Leo的作品描绘了他们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信仰,那些曾经不被看好的背景和经历都成为他们灵感的来源,变成一段段温馨的故事,或者是一些让人意外又惊喜的人物形象。地理和文化背景从绘本的画面,可以了解到爸爸乘坐的流线型火车,是从美国东部的大城市,一路向西,开过农田、树林、河流、平原、沙漠、高山,最终来到了西海岸长满椰子树的地方。
20世纪初期作为美国铁路的黄金时代,数条横跨美洲大陆的线路先后开通,连接了当时仍是“蛮荒之地”的西部。铁路上轰鸣的蒸汽火车头、铁路沿线的壮美风景成了一代西部拓荒者的时代记忆。
新老火车的对比,可能也是作者对于火车时代的追忆,对西部拓荒壮举的赞颂。将作者国家的地理环境、人文自然环境通过火车之旅介绍给读者,这不仅是一本哄睡读物,陪玩绘本,说它是一本人文地理的科普书也不为过。
最后,《两列小火车》,对于想要了解多元文化,喜欢亲子共读,乐于角色扮演的家庭,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