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的心理学》是一本由金惠南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231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岁的心理学》精选点评:
●每个彼得潘必读的三十岁经典成长书。看了很感动,感谢作者。
●不错的,略读了
●全书从头到尾告诉你,你必须要长大,现实里是没有彼得潘。长大和年龄无关,有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长大意味着责任担当、拥有守护的力量。
●是对整个人生的困惑,要么呆在一个空壳里做梦逃避,要么坚定的踏入现实拼命奋斗。处在中间很纠结很纠结。。。。
●好看
●平实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原谅你心里的小孩。在神堂峪的篱苑图书馆读的,美极啦~
●三十而立,为什么许多人却立不起来?内在的障碍在哪里?
●大道理泛泛而谈少了文化内涵在里面,不行啊~
●(2012年7月)翻起来不费劲的一本书,心灵鸡汤式的散文集,后面的文章的确没那么集中,但不失为引发思考的一本书。
《三十岁的心理学》读后感(一):都是自己做的茧
这种三十干嘛,二十干嘛,四十五十又干嘛的书,真么必要出现。纠结半天,还是该干嘛干嘛。通俗点的说法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禅意点的叫,春来花自清,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鸡汤文,只是鸡汤文,不如省下大洋杀鸡煮汤,来的实惠,还有肉吃。
《三十岁的心理学》读后感(二):粗粗的看了部分内容
读这种翻译过来的书,总是不适应,感觉书中内容的逻辑比较涩。书的主题很不错,前面第一节提出的问题也很好,每个人都需要回归现实,也就是变成一个为生活打拼的俗人,认清这一点并改变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后面的分析不深,也许因为没有针对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吧。
《三十岁的心理学》读后感(三):而立之年、责任之年、丧失之年的心理学
明年我将步入而立之年。19岁时我庸碌无为却快乐无比,不管是父母、社会还是我,都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在23岁甚至更早以前,我开始为现实生活、工作的诸多不如意、同时因看不到人生方向而极度苦闷,当时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王维的两句诗“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前路看不清,后路想不通。在27岁时我心里充满了对人生不确定感的焦虑,我不顾一切地拼命工作,通过不断地寻求外部社会认同来获得自我认同;而在接近30岁的当下,我开始明白坚守自我内心价值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这种自我内心价值并非需要他人来确认……
韩国作家金惠南这本《三十岁的心理学》的目标读者显然就是我这类人。不得不承认,年龄对个体心理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未成年之前个体可以依靠父母生活,即使满十八周岁以后,大多数人还必须依靠父母提供经济基础来完成学业。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依赖外界的心理惯性似乎还在延续,而社会并不会对年轻人提供过多宽容。社会要求年轻人尽快承担起独立工作、独立谋生等责任。在无形的压力面前,有些人开始退缩,希望在父母羽翼呵护下永远不要长大,希望像彼得·潘一样在梦想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精神分析学认为,拒绝长大和成熟,逃避自我成长中需克服的各类问题,可能导致个体患上神经官能症。个体通过各种神经官能症状(比如强迫症、抑郁症等)来替代或逃避实际生活中所应承担的各类责任。正所谓“你解决不了生活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语)。
不管是出于从众心理还是被迫成长,大多数年轻人还是逐渐适应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新角色。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职业成长、赡养老人等一系列社会责任开始压到年轻人头上,几年前自由轻松、无忧无虑的心境似乎早已难觅踪影。社会角色适应顺利的青年,在应该承担的社会、家庭及人生责任面前不但毫不退缩,而且可能不断尝试做出更大的社会贡献,更好地实现个体存在价值;而不能很好地适应成年社会角色、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年轻人,则会像《三十岁的心理学》里所描述的那样,出现一系列内心挣扎、挫败和迷茫。
本书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强调指出了童年心理阴影对个体未来成长的巨大影响。在童年早期,儿童会在家庭环境中通过与父母互动式的人际交往来形成个体的性格特点、人格建构和人际交往模式,这种早期建构极易固化并可能对个体终身生活造成巨大影响,自然也会影响到他而立之年的社会表现、人际交往等。
在儿童早期生活中,父母如果能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有着充分安全感的成长环境,并且循序渐进培养孩子在尊重事实基础上的自律精神、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爱心,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将会有充分的个人兴趣和勇气来探索外部世界,并且可能在面临人生一系列关键抉择时自主做出正确选择。而在童年期成长受挫的人,在个体未来社会生活中,往往会经受一系列心理磨难,直到这种心理磨难修正了童年早期固化在内心的心理地图或受挫情结为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成年人内心都有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个体在童年早期形成的人格心理建构和基于家庭人际交往经验、教训等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模式。
在经历了无尽的我们能意识到或者根本就意识不到的内心挣扎和内心成长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而立之年的30岁关口。通常情况下,而立之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人生的一道重要分水岭。30岁左右,大多数个体会从自我中心、自我专注的成长模式转变为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个体职责的现实模式。我们正是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个体职责中一步步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青春时代的自由快乐并非不可追忆,只是必须建立在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成年之后的逃避个体责任行为实际上就是变相地逃避自由。维克多·弗兰克尔说,“自由是片面的,并不完全是真理……所以我建议将东海岸的自由女神像替换成西海岸的责任神像。”
30岁不仅仅意味着“而立之年、责任之年”,也渐渐意味着“丧失之年”。随着年岁增长,我们可能要不断面对和适应生活中的丧失,丧失昔日友情、丧失爱情、丧失亲人、丧失职业成长、甚至丧失健康和生命。在变化无常的命运漩涡中,个体力量是非常有限和局促的。面对有些可能无法改变的事情或结局,我们只有学会接受和勇敢面对。丧失爱情或亲人的撕心裂肺的痛楚,遭遇车祸或因患病而丧失部分身体机能的绝望,因职业选择错误而丧失的机会成本等等,我们都必须一一面对。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拒绝接受“丧失”,是想把自己的无能和无力进行合理化,是一种逃避。
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生就是一个逐渐适应丧失的过程。从童年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直至丧失生命迎来最终结局。本书作者金惠南引用人类学家贝克的话说:“人们都在使用上天分配给自己的时间,展现自己的才能,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学会承受失望,在不断地磨练中变得更加成熟,最终超越动物,成为大自然中唯一拥有权威和尊严的灵性存在。为了成为这么一个高贵的个体,我们需要努力60年,去战胜那些根本无法想象的艰难,最终还只能死去。”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年龄客观上会对大多数人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也确实有着不同的内在心理状态,但是年龄并不应成为阻止我们变得更年轻、更友善、更智慧、更仁爱的羁绊,而应该恰恰相反。也许是出于这样的切身体会,伟大歌手鲍勃·迪伦在回顾他的青春岁月时才说,“我那时候很老,现在则年轻多了……”
《三十岁的心理学》读后感(四):不惑之年回头看
八年前的一篇旧稿,转眼又将不惑之年,心里依然充满迷惑,不过没关系,烦恼即菩提,迷惑才有机会解惑啊。
明年我将步入而立之年。在19岁刚从学校毕业那会儿懵懵懂懂、庸碌无为,在23岁甚至更早以前,我开始为现实生活、工作的诸多不如意、同时因看不到人生前途而极度苦闷,我当时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王维的两句诗“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前路走不通、后路看不清。
在27岁时我心里充满了对人生不确定感的焦虑,我不顾一切地拼命工作,力求通过不断地外部社会认同来获得自我认同;而在接近30岁的当下,我开始明白坚守自我内心价值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这种自我内心价值并非需要他人来确认……
韩国心理学家金惠南这本《三十岁的心理学》的目标读者显然就是我这类人。不得不承认,年龄对个体心理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未成年之前个体可以依靠父母生活,即使满十八周岁以后,大多数人还必须依靠父母提供经济基础来完成学业。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依赖外界的心理惯性似乎还在延续,而社会并不会给年轻人过多宽容与时间。社会要求年轻人尽快承担起独立谋生、独立人际交往等社会责任。
在无形的压力面前,有些人开始退缩,希望永远不要长大,希望像彼得·潘一样在梦想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需要承担任何生活压力和社会责任。精神分析学认为,拒绝长大和成熟,逃避自我成长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可能导致个体患上神经官能症。个体通过各种神经官能症状(比如强迫症、抑郁症等)来替代或逃避实际生活中所应承担的各类责任。正所谓“你解决不了生活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派克·斯科特语)。
不管是出于从众心理还是被迫成长,大多数年轻人还是逐渐适应了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新角色。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职业成长、赡养老人等一系列社会责任开始压到年轻人头上,避无可避。几年前自由轻松、无忧无虑的心境似乎早已难觅踪影。社会角色转变顺利的青年,在应该承担的人生责任面前不但毫不退缩,而且不断尝试做出更大的社会贡献,更好地实现个体人生价值。而不能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的年轻人,则会像《三十岁的心理学》这本书里所描述的那样,出现一系列的内心挣扎、挫败和迷茫。
本书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强调指出了童年心理阴影对个体未来成长的巨大影响。在童年早期,儿童会在家庭环境中通过与父母互动式的人际交往来形成个体的性格特点、人格建构和人际交往模式,这种早期建构极易固化并可能对个体终身生活造成巨大影响,自然也会影响到他而立之年的社会表现、人际交往等。
在儿童早期生活中,父母如果能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有着充分安全感的成长环境,并且循序渐进培养孩子在尊重事实基础上的自律精神、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爱心,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将会有充分的勇气来探索外部世界,并且可能在面临人生一系列关键抉择时会勇敢、自主地做出正确选择。
而在童年期成长受挫的年轻人,在个体未来社会生活中,往往会经受一系列心理磨难,直到这种心理磨难修正了童年早期固化在内心的心理地图或受挫情结为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成年人内心都有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个体在童年早期形成的人格心理建构和基于家庭人际经验、教训等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模式。
在经历了无尽的我们能意识到或者根本就意识不到的内心挣扎和内心成长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而立之年的30岁关口。通常情况下,而立之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人生的一道重要里程碑。30岁左右,大多数个体会从自我中心、自我专注的成长模式转变为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个体职责的现实模式。我们正是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个体职责中一步步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
青春时代的自由快乐并非不可追忆,只是必须建立在承担人生责任的基础上。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成年之后的逃避个体人生责任行为实际上就是变相地逃避自由。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说,“自由是片面的,并不完全是真理……所以我建议将东海岸的自由女神像替换成西海岸的责任神像。”(自由与责任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30岁不仅仅意味着“而立之年、责任之年”,也渐渐意味着“丧失之年”。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可能要不断面对生活中的丧失,丧失昔日友情、丧失爱情、丧失亲人、丧失职业成长、甚至丧失健康和生命。在变化无常的命运漩涡中,个体力量是非常有限和局促的。面对有些可能无法改变的事情或结局,我们只有学会接受和勇敢面对。丧失爱情或亲人的撕心裂肺的痛楚,遭遇车祸或因患病而丧失部分身体机能的绝望,因职业选择错误而丧失的机会成本等等,我们都必须一一面对。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拒绝接受“丧失”,是想把自己的无能和无力进行合理化,是一种逃避。
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生就是一个逐渐适应丧失的过程。从童年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直至丧失生命迎来最终结局。著名学者、人类学家贝克说:“人们都在使用上天分配给自己的时间,展现自己的才能,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学会承受失望,在不断地磨练中变得更加成熟,最终超越动物,成为大自然中唯一拥有权威和尊严的灵性存在。为了成为这么一个高贵的个体,我们需要努力60年,去战胜那些根本无法想象的艰难,最终还只能死去。”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年龄客观上会对大多数人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也确实有着不同的内在心理状态,但是年龄并不应成为阻碍我们变得更年轻、更友善、更智慧、更仁爱的羁绊,而应恰恰相反。也许是出于这样的切身体会,伟大歌手鲍勃·迪伦在回顾他的青春岁月时才说,“我那时候很老,现在则年轻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