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14 00:12: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的读后感大全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是一本由(美) 威廉·夏伊勒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1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精选点评:

  ●这种党派内耗,是第三共和国崩溃的重要内因。

  ●这书应该打十颗星好嘛。。梦想着也能写出这样的著作。 由远及近,从结构性原因到战争年代人物的小决定,取舍精当,细节也不放过,让人有手不释卷之感。 集体心理的刻画更是使我有种砸人的冲动。。

  ●法国人自作孽、害己又害人。如果压缩1/3到1/2篇幅(重复性的评论与非主线细节),阅读效果会更好。

  ●国内为数不多关于第三共和国的书

  ●二战史中,与纳粹研究相比,对如第三共和国这样的同时代历史研究实在少了很多,夏伊勒这本巨著对二战历史爱好者来说太重要了。

  ●尽管内容不断反映作者的预设立场。 对法国在1940年面对德国进攻而发生的突然崩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阐述。作者在欧洲当时此事记者工作,亲身经历已本书增色良多。 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失败和之后的选择,充满了复杂性,并不应以情感和作为正义的立场加以评判。

  ●: K565.46/1424-1

  ●绥靖主义真是了解越深越觉得反胃

  ●我一定要去色当看看

  ●感觉稍微有些冗长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读后感(一):置身巴黎,谁会想要打仗?

  洋洋洒洒百万言的巨著,一仍其作者细致考究、言必有据的风格。此等呕心沥血之力作,非对法兰西感情深厚者不能为。作者追溯到第三共和国之生、之盛时代,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探究其衰败、不堪一击的原因。得益于完备的历史档案和作者的用心,数十年前至百余年前发生在第三共和国内阁会议上以及会前会后的争论、勾兑、妥协,一一得以真实呈现。于有兴趣的读者,看起来并不觉得累,反而相当过瘾。略显遗憾的是,余被迫忽略大量描写军事行动的、过于专业的篇幅。

  70余年过后,余对巴黎有过惊鸿一瞥。虽然时过境迁,但巴黎仍然是巴黎,时尚荟萃,菁英云集。借用欧·亨利的说法,‘丝和原生质的最佳组合’都在这里。上溯70余年,推想彼情彼景,酒席宴前、歌舞场上,战争这种伤风败景的词汇,绝对不会出现在置身巴黎的人们的脑海之中。无论是政要还是草根,将军还是士兵,谁会想要打仗?当时影歌两栖明星Maurice Chevalier的一首“Paris sera toujours Paris(巴黎永远是巴黎,)”里,懒洋洋的靡靡之音,即是明证。即便第三共和国在若干年前即厉兵秣马提高警惕,面对欧洲大陆千年不遇的恶魔,面对八千万颗受伤的心,终究是难以抵抗的,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aris sera toujours Paris下载地址:http://music.baidu.com/song/8129762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读后感(二):二十年与四十天

  从1918年第三共和国的空前荣耀,到1940年第三共和国在六个星期,也就是四十多天里颓然倒下,不过二十年时间。这二十年间发生了什么使得法国如此不堪一击?威廉•L•夏伊勒同样探求着答案,并就此写出了《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这样一部著作。本文的题目仿自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希特勒自杀后第二任元首邓尼茨的回忆录书名《十年与二十天》。正好夏伊勒由于其长期驻德的美国记者经历,其成名作也是写纳粹德国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也算是一种奇妙的联系吧。

  威廉•夏伊勒,在他以其成名作《第三帝国的兴亡》震动世界之前,曾长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驻外记者,并且在30年代驻德七年之久,这一段经历为其后来在历史学领域的成就奠定了独一无二的特点。虽然这样的特点给他带来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但这无疑是他能够闻名世界的一大因素。

  夏伊勒在书中引用了孟德斯鸠用于描述罗马的话:“倘若一场败仗这样一个偶然的因素可以毁灭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就应该存在一个必然因素,决定这个国家不得不去打一场致命的战争。”于是,夏伊勒追溯到了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及1875年第三共和国的成立。于是我们看到了出生时就并不坚定的共和国,看到了在布朗热运动中共和国的摇摇欲坠,看到了德雷福斯事件中法国的分裂。乃至于进入二十世纪后出生率的下降、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的严重分歧。可以提及的对共和国有利的似乎只有1905年政府对教会的胜利,军队内部对于保守派的清除以及年轻新军官的崭露头角,这些似乎都不像是会对于保卫共和国起到什么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如此看来,1914年,当法国面临德国的入侵时,共和国似乎在劫难逃。然而,如每一个人所知,结果却并非如此。甚至并非仅仅是霞飞、福煦、加列尼拯救了共和国,所有人之间尽释前嫌,为了保卫国家站在了一起。连共和国政府都出乎意料的是,即便是号称“工人没有祖国”的左派共产主义者们,同样走向了征兵中心。这一反差是如此明显,以致夏伊勒自己也在第八章结尾声称:“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法国靠什么把自己从与将在一九四〇年五月至六月间降临的同样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然而他也终究没能给出一个答案。

  虽然夏伊勒在本书中雄心勃勃地力图寻求出第三共和国崩溃的原因所在,但终其全书,我们所能看到的无非是对于政治上左右派之间的分裂内斗,军事上老派将领的僵化无能,以及外交上的自私短视。中间间或夹杂一点关于经济的议论,然后很快地便被转移到了对财政和内政等问题的影响上。《柏林日记》中对于德国舰队的采访中可以看出,夏伊勒显然并不是一位军事专家 ,从这里我们似乎也有理由怀疑夏伊勒对经济学的了解到底有多少。而前文中所提到的法国人在1914年捐弃前嫌团结一致的原因问题,在无视文化教育因素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讨论是不可想象的。即便一个民族意识完全的民族,也并不必然会在外敌面前团结起来,例如1940年的法国。而夏伊勒干脆没有解答这个问题。这不得不让人又有理由以小人之心去揣测他对于文化教育问题的了解程度了。

  以上的怀疑说到底只是猜测,并无实据。凭借一部书中的叙事结构,判断作者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这并非易事。但无论如何,夏伊勒在书中下结论时这几个因素方面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这只是一篇集中论法国政治生活对共和国影响的论文,那么还可以理解。但这样一部通史的、以发掘整个事件背后的原因为旨要的大部头著作,是没有理由无视这些重要因素的。特别是当政治因素已经明显解释不了1914和1940之间差异的时候,这样一种遗漏甚至会使已有的成果都显得苍白而缺乏说服力。前文提到过夏伊勒曾经的记者生涯,不知道是否与这种成天与政要打交道的生活,使得其视角也受到了局限,而过度局限于政治了呢?当然,这一条也纯属猜测罢了。

  在《第三帝国的兴亡》前言中,夏伊勒坦言了部分历史学家与他意见的相左。关于是否是时候撰写一部第三帝国史的问题上,夏伊勒认为由于当代人对于刚刚过去时代的生活和气氛有亲身的了解,因而同样有必要撰写其历史。 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他做到了这一点,其第八章,关于第三帝国的生活,便是今天最好的历史学家恐怕也很难做出更好更详细的成果了。然而,对于他同样长期居住过的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中的具体描写相比之下就少得多了。夏伊勒自己同样承认与后世史学家相比,现世史学家所能掌握的文献材料完整度无法与之相比。 然而时代生活、气氛对于政治军事史而言,远不及相对于文化史的作用要大。政治军事史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文献资料重构,而文化史如此重构的难度则要更大。

  在本文参考的书评当中,即便是以 “Popular success is no criterion of scholarship, but it is not to be sneered at either” 标榜自己的态度客观这样的文章,文末也不忘了酸溜溜地来上一句“But it is also his ambitions which gives us an effective story and, no doubt, a best seller.” 看来夏伊勒在学术圈的不受待见看来或许还不仅是当代史能不能做的问题,期间说不定还有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嫉妒因素作祟。夏伊勒的书并不是完美的,但无可否认,这样一位新闻记者出身的人笔下的历史,比那些学究气十足的先生们的文章要生动鲜活得多。虽然他的解释不是完美的,但至少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开始思考,并试图完善这些不完美的理论。这种结果,不同样是善莫大焉吗?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读后感(三):历史悲剧的循环

  很早以前,看过一本二战纳粹研究大部头《第三帝国的兴亡》,当时就为其资料之详实,角度之全面所折服,视之为二战历史中纳粹德国方面必读之书,我也记住了这部著作的作者:威廉•夏伊勒。而之后看过的很多关于二战欧洲战场历史的书籍,大都围绕纳粹德国为中心展开,这也正常,对于这一大战发起之地,人们实在有太多问题想要探究,国内出版界引进上也更关注这些内容。而这也造成了,在纳粹德国之外的,如法国的沦陷、意大利的沉浮、欧洲小国在二战中历史在国内读者涉猎上的空缺。所以,当我看到这本威廉•夏伊勒十年心血之作《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40年法国沦陷之研究》时,毫不犹豫的翻看起来,一来出于对这个历史维度的好奇,二来也出于对威廉•夏伊勒水准的信任。

  尽管历史上,法国人被日耳曼人修理已经多次发生,但是当时的法国如此迅速的被纳粹德国击溃还是令我感到惊异,显然,历史教科书上的法国人过于相信马其诺防线是一个过于草率的总结。夏伊勒在阐述他眼中这段历史的真相时,保持着足够的“耐心”,从1871年,第三共和国的兴起讲起,随着历史时间的步伐,逐步走入第三共和国的辉煌与沉沦。但是,夏伊勒又把握着本书的重点,那就是历史可以上溯很长,但是最终指向都是要到第三共和国被第三帝国征服的缘由,所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夏伊勒便轻松带过,而是更关注其后果,给未来第三共和国国内和国际形势埋下的伏笔,暗藏的玄机。而对德雷福斯事件,他也给予了颇为重头的篇章,因为这起事件足以反映一种典型的第三共和国式的政治派系斗争和那时的法国民众对政治事件的关注方式和倾向。

  阅读全书,作为空间和时间上都已经置身事外的人,你会有颇多感慨之处。感慨相似的历史总是一再发生,比如比利时的地位和在战争爆发的反应。德国一旦入侵法国,必将经过比利时,这几乎是当时稍微明智一些的政界和军方人都可以意识到的路径,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法国人和比利时人都优柔寡断。战争逼进时,法国人和比利时人的举动,比照关于一战的著作《八月炮火》中描述的一战开战时,德国人进入比利时时,这两国的举动,竟然没有太大差别。法国人犹豫不决的迟缓,比利时人固执的对盟友进入领地作战死扛,面对德国人的大举入侵,倒是法国和比利时先争执不休,两国间的军事障碍被移开又恢复,延误了法国军队进入比利时,共同抗击德国人的时间。

  我会感慨与一战相似,面对当时形势一种必然的走向,各国的政治精英们大都以“避免战争”之名,行“逃避战争”之实。德国人进军莱茵兰,忍;合并奥地利,忍;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忍;发兵波兰,宣了战继续忍!西方想把德国的战火引向共产主义苏联,苏联在试图亲近西方建立钳制德国的努力一再失败后,又试图以与德国的协定让德国先去收拾法英。为了逃避战争,捷克斯洛伐克可以被出卖,波兰可以被出卖,北欧诸国可以被舍弃,希特勒实际上也紧张兮兮,没有把握的推进着自己的路线,面对的却是更怕事的一批政治对手们。和一战相似,第三共和国的议员们争吵不休,大多数人不愿意为了中东欧几个小国的利益去跟德国过早对抗,更愿意埋头加固自己的防线。

  当国际形势岌岌可危时,第三共和国却保留着其成立以来的内耗传统,不同政治派别争斗不断,甚至还有过巴黎街头对峙,濒临内战边缘的危险时刻。如果你对如今日本一度首相更迭的频度感到过快,那么跟第三共和国总理等相关职位的更换速度相比,这简直算不上个事儿。总理这样的高位更像一个折磨人的职位,第三共和国的总理更大的精力似乎已经不在协同双方进行高效的决策,而是在苦劝双方避免政府的分裂和危机,从这个角度,法国政府党派间一直在进行着“内战”。在威廉•夏伊勒看来,这种党派内耗,是第三共和国崩溃的重要内因,它让这个共和国本可以积累的实力和能量变得更慢,让这个共和国在大量可以避免其灾难的历史结点太优柔寡断而往自己的脖子上又套了一层绳索。而更加灾难的是,作为将与德军直接交锋的法国军队,又保持了一种因循守旧的恶劣风气,当德国人已经操练坦克战术,将飞机作为下一场战争的关键时,法国如甘末林将军这样的老人们却认为应该保留骑兵,飞机在战争中作用有限,这又让我想起了,在一战前,连有人提议将过于惹眼的法国红色军服改色都会被保守派强烈抨击。尽管,在法国,也有戴高乐等军官注意到坦克、飞机以及新的战术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被视为张扬的异端,不断受到排挤,只能看着法国军方不断在马奇诺防线加码。而吊诡的是,法国军方又对德国的坦克和战机不断神话其威力,甚至战争打响后,法国空军都以种种理由没有全面参与战斗,在短时间德国人占领法国后,法国空军的战机数量倒是比开战前更多。正如当时的法国空军部长拉尚布尔反思所说,“一九一四年的法军总参谋部准备好了应付一八七零年的战争;而在一九四零年,则准备好了应付一九一四年的战争”,法国的将军们总是把思维停留在过往的战争经验中,他们的得失也给我们超越军事领域的启示:无论过往的成功经验如何,时刻要把握当前的变化和未来的趋势。

  于是,第三共和国不断内耗,军方进行着无效的军队建设,但是事实上,第三共和国又以其民主的特质,保持着国家的发展和繁荣,那时的巴黎依然是富裕、繁华、又充满文化格调的世界都市。问题在于,它面对的是德国,希特勒已经带着纳粹战士们征服魏玛共和国,全面控制这个国家,又以独裁体制下的军事化组织体系,制造了一种高效的国家形象。在经济危机后期,纳粹德国看起来快速的崛起,很容易在其它纠缠于党派争吵的国家激起示范效应,这也难怪,包括在法国都出现了大量法西斯组织和其同情者,第三共和国控制住了法西斯势力的强势崛起,却在党派政治争斗中培养了赖伐尔这样的政治怪物。接下来的事情已是人所共知,第三共和国被第三帝国征服,德国军队骄傲的穿过凯旋门,而贝当、赖伐尔等人建立了维希政权。在第三共和国时期备受挫折的赖伐尔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复仇欲望,他疯狂报复曾经的政治对手,攫取权力,并最终将第三共和国送进坟墓。而当法国和德国休战时,更多人感到的是一种解脱,抗争的议员越来越少,赖伐尔最终完成了对第三共和国的最后一击,甚至,可耻的出卖法国的犹太人,将反对停战的议员监控或关进监狱,包括芒代尔这样的犹太议员也惨遭杀害。但是,虽然第三共和国已亡,法国人的斗争精神依然不灭,夏伊勒在整部著作中都以非常欣赏的笔调提起的戴高乐作为赖伐尔眼中的“叛国者”带领法国人继续抵抗,直到最后的胜利。

  威廉•夏伊勒以10年之功于1960年完成了纳粹德国研究著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接着以10年的研究,完成了这本《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两部著作已足以奠定他在二战研究领域的地位,两部著作放在一起阅读,我们也得以一窥在二战过程中,特别在二战正式爆发前,欧洲大陆的权力角逐与历史的一再循环。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ce20134c52a8ffe7d62afcf9.html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读后感(四):摘抄及评论

  前言

  德军入侵到巴黎以后,文中这样描写:

  “身穿灰色军装的德国士兵,像游客一样呆望着这个城市有名的建筑物。人们可以看到从奥特伊尔一个奶牛场跑出的一群失散的乳牛在巴黎市中心,几乎就在埃菲尔铁塔的塔影映照之下的拉尔马广场一带游荡。”

  “那是一段美好的日子,但是当他朝大教堂外面望去,看到那些达官贵人离去时,围观的群众却是‘茫然而有礼貌的冷漠表情’”。

  “法国的老百姓,和许多法国部队一样,对于一个月之前刚刚开始的战争已经厌倦了。政府也陷入混乱,6月11日上午抵达卢瓦河谷,病分散在图尔地区的城堡里,每个城堡里有一部旧式电话机,没有一部是没有毛病的,而那里的话务员仍然坚持午饭时间照例休息两小时,并且在下午六点下班”。

  “我不能理解,尽管溃败,法国人民怎么会迈出如此疯狂的一步,背弃自己的历史,背叛了自己的民族性和民主制度”。

  “即使在1940年那个黑暗的夏季,我仍然相信希特勒终将战败,某些高尚的事物终将在世界上恢复。我只是想弄清楚,欧洲怎会走到深渊的边缘。”

  共和国的成立

  自从1792年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以来,法兰西几乎试验了每一种能想到的政体形式。法兰西人民用他们的选票证明,人民需要一个共和国。当教会,军队,保皇党和保守分子预言,一个建立在群众愿望基础上的民主政体只会带来无政府状态和巨大灾祸时,大多数法兰西人似乎感到新生活开始来临,他们终将获得九十年前大革命所许诺的个人自由,如果说得不到平等和博爱的话,他们终于成为了政府的主人。在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动摇着共和国基础的三次危机中,共和国政体显示了力量。

  克莱门梭说过:光荣归于人们敢于大胆说话的国家,不让人们说话的国家是可耻的。

  德雷福斯事件

  正如希腊悲剧中一开始就出现的致命因素一样,未来的,更严重的祸因便在这个不愉快的时刻植根于法国社会了。一个分裂民族的内部分歧更加深刻,左右派的鸿沟更为扩大。

  陆军部出席审判的观察员乔治少校非常耿直,使他成为这一事件中最伟大的英雄,代价是让军方丢了脸,而他本人也断送了在军队的前程。

  德雷福斯被囚禁在一个小岛上,夜间需要戴上沉重的脚镣。这种处置,可以理解为一个文明的政府,在一个超文明的巴黎对他所施行的一种酷刑。

  整个国家被盲目的仇恨和偏执所吞噬。一个人的生命和荣誉,和国家赖以防卫的法国军队的威信和容易,和相比起来,算的了什么?如果为了一个人的荣誉,会削弱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削弱国家的素质,那么坚持这正义又有什么意义?国家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为了国家,曾牺牲过许多的个人,也牺牲过真理和正义。

  然而在法国还有另一套道德标准,这套道德标准古老得多,也具有普遍性。这套道德标准只不过是:不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真理就是真理,正义就是正义。此外,就道德而言,社会和军队必须绝对尊重这种道德标准,否则,社会和军队就无法存在下去,就不应该存在下去。

  左拉公开信:我控诉!这是这个事件的伟大转折点,它似乎表明,笔杆子比枪杆子始终有力量。

  经过了十二年的斗争,方才获得公正。乔治上校在1908年成为克莱门梭的陆军部长,他对于曾经对自己无情迫害过的将军们从不报复,他这张做只是凭着良心做事,因为他认为,忠于真理和正义就是更好地为国家和军队服务。

  共和国的巩固

  法国政府开始实行政教分离的统治。改革了一直由天主教,保皇派一手包办的晋升制度。十年来,军队士气一直都是低落的。1910年左右出现一种使军队恢复活力的新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军队能做好准备,应对1914年的严峻考验。

  1905年,共和国整体终于站稳脚跟,君主主义失败了,波拿巴主义失败了。法国人民,终于作为一个整体而言,不再是对一个国王或者骑在马背上的人感兴趣。人们广泛地接受共和政体的代议民主制。教会再也无力颠覆共和国了。

  在工业革命中,法国落后于其他国家。法国人不太喜欢工业革命的转变,即从木头风和水转入煤炭,蒸汽和钢铁,他们至少不太喜欢用这样快的速度来转变。他们不情愿屈从于机器的无情的要求,或者不能完全接受资本主义的新戒律及其弊病。法国人有一种天性,不喜欢将商业,金融,农业规模搞得很大,并且不相信搞大了有什么优点,如有可能,他们喜欢讲企业保持在一家一户上。

  一个国家的人民选择了什么道路,决定了他们想要什么社会。总的来说,法国人是满足于现状的,因为他们土地肥沃,气候适宜。

  拿破仑登基的时候,曾经把很多港口,运河交给他所熟识的私人来管理。直到现在,重要的企业界和金融街正是围绕法兰西银行这个堡垒牢固地占据着他们的地盘。这家银行的股东甚至不需要冒金钱上的风险,就可以成为巨富。

  资产阶级曾经以革命行动推翻了不平等的社会秩序。由于它的贪婪和自私,资产阶级坚定地站在法律和秩序一边,强烈反对变化和改革以及动乱。

  一个政府如果寿命太短,无法制定一套处理问题的计划,这个政府又怎么妥善处理它们呢?

  真正使法国在欧洲居住首位,是文艺和美术以及生活的艺术。

  此时的法国人享受着过去享受不到的自由,可以自由地说自由的写自由的做想做的事情。个人主义受到推崇,尊重和培养。他们认为,一个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需要这些东西(新的科技,金融...),但不能让这些东西成为文明的核心,会更不能让他们支配文明。如抽水马桶,与身长同样的浴盆,与一个个个人享乐主义者相比,没什么了不起。他可以保持自己的思想,并有权表现他的思想,他不喜欢,也无意于把自己变成一个驯服的职员,从而屈服于一个重商的机械化的世界日益严重千篇一律的现象。

  一战中的法国

  参谋总部原来估计有13%的人拒绝服役,结果实际上只有不到1.5%的人报名。在法国迅即发生的一切,不是冲突的加剧,而是团结一致。

  当法国的幻想和希望接二连三频遭破灭的时刻,他显示出一种英雄气概-勇气和冷静,并有坚强的决心和意志,采取措施纠正错误。毫无疑问,由于他坚强的性格和非凡的沉着,才使动摇的法军保存完全。

  这场战争中由于利艾尼动员了一只著名的“出租汽车军队”,从巴黎驶赴关键性的前线地段取胜的。

  一战后

  光明之城-巴黎。这一群在巴黎吃喝玩乐的美国佬,有时业消受一点点的文化生活。他们呆呆的望着巴黎圣母院那哥特式建筑,望着大教堂。他们自由自在地饮酒,吃的比在美国还好,还在蒙马特的夜总会里寻欢作乐。对于他们,巴黎是地上的天堂,这些移居者中有许多年轻的作家。大多数移居作家都住在蒙巴纳斯和塞纳河之间,美国人自己的小天地里。多数人研究以他们本国的语言进行创作的问题,与法国的文学界少有联系。

  价值一千三百四十亿法郎的财产在战火的硝烟里消失了,但还可以失而复得,但是死于战争将近一百五十万人却一去不复返了。每十个法国人就有一个死在前线,而在十八到二十八岁的年轻人中,没事个人就有三个人死在战场上。如此惨重的伤亡必然削弱国家。

  他们相信,如果法国不那么依赖英国,比较独立自主的行事,法国的日子会好过些。他们所学到的历史的教训之一是,任何一个大国,若将它的命运交给另一个在利益和观点都相异的大国,交由那些大多是而且必然是自私的国家所摆布,是不可能逃脱历史的惩罚的。

  德国在一战失利后,希特勒的纳粹党在选举中得到了巨大的胜利,新的政党从不掩饰它敌视民主,它从最小的政党变成第二大党。

  战争中,不仅战争赔款德国都没有如数偿还,而且对大多数的欧洲国家来说,从美国得到的贷款也没有人理睬了。只有小小的芬兰在偿还它不多的债务,因此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一战后的衰落

  国家试图增税来应付战后的巨额开支。但国家财富的拥有者们,却偷偷将资本带到海外,资本外流的严重程度导致货币贬值,国库空虚,没有钱投资急需重建的项目,特别无力资助农民,小商人和店主在战后的重振旗鼓。

  一小撮社会名流拥有国家大部分的财富,他们的势力大过由人民选出的共和国政府。有产者积极和共和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实际上的同盟。这个同盟通过它对报业的控制,对各政党的经费资助,来操纵共和国。银行家和企业家已经学会一套手法,他们懂得如何在民主社会中挫败大多数人。

  民主曾给他们带来大量资产,并保护他们的资产,而如今民主开始威胁到他们的资产和口袋,正是在这样一种不安的心情下,他们开始联合起来拯救他们的阶级和他们的财富,而不是拯救法兰西,更是不是拯救共和国。

  彭家勒的收税政策让中产阶级中殷实的公民变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无产者。他们和工人一样,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第三共和国期间,国家实际上把他们80%的积蓄骗走了。由于经济萧条和法郎贬值,有相当多一部分的中下层资产阶级正在无产阶级化。

  从重型坦克的设计完成开始算起,军方有十四年的时间去生产这种坦克,从而为法国建立世界上最强大的装甲部队打下基础。但他们不慌不忙,重型坦克月产量要求不超过十量,甚至连最低的目标都没有完成。1939年初,希特勒已经入侵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有理由想到下一个入侵的目标是自己,但那个时候,重型坦克一个月的完成仅仅是八辆。

  1936年军方制定了一部新的《指导手册》,却墨守着1918年的一战胜利习来的战术。他们还是根据1918年步兵带着马拉的打炮,每小时一英里的速度前行,而在同一时间,德军已经制定出全新的装甲战术,伴随着重型坦克,还有战斗机的支持,而这装甲战术,却是来源于法国的年轻中校,戴高乐将军。

  马其诺防线的第一期防务贷款是五亿美元。这种防御工事给法国带来一种变态心理,即“马其诺防线变态心理”。法国一战带来的巨大伤痛抓住了每一个人的心。有了马其诺防线,年轻不必再遭受战争的痛苦,马奇诺防线的巨大洞穴,深入地下六到七层,那里的清洁的饮食,淋浴间,阅览室,电影院。那里的大炮可以挡住德国兵。宣扬只要有了防御工事,就可以保证国家不受侵犯,没有必要做锻炼意志,鼓舞勇气和振奋精神的准备工作,在群众中散布错误的,令人丧失斗志的观念是危险的。

  世界经济萧条导致的源根让美国人对自己政府不满,但在欧洲,这种情绪是反对共和政体的。在意大利和德国,共和国整体迅速倒台。

  巴黎暴动

  达拉第在群众的示威游行面前头像了。达拉第说:政府又维持治安的职责,但是政府不愿为了维持治安而采取非常措施,以免发生血腥镇压和又一次流血。政府也不愿使用士兵来反对示威群众。

  士兵和军官滑向了极右,订阅的报刊强烈倾向法西斯,反对民主国家和犹太人,叫嚷要结束共和国。

  之后,在几十万人从巴士底广场开始进行一场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游行之后,代表下层人民和工人阶级利益的人民阵线上台了。

  人民阵线的领导下,工人开始享受每年两周的带薪假期,还赢得了每周工作40小时的权利。与此同时,严密组织起来的的德国工人每周工作六十个小时。

  二战前夕

  波兰的外交政策开始向德国靠拢,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苏联入境就不愿意走了,他们开始相信德国能保证它们不俄国人的侵略。

  法国和俄国虽然同意在对方受到侵略时要互相帮助,但一直没有签订真正的军事协定让联盟真正有效。

  尽管军队一年来接到过多次警告,却不愿采取行动。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大选,没有人愿意冒风险和德国宣战。

  时间发展到1937年的时候,法国还用骑兵侦查敌情!

  法国背叛了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和平协议。间接导致捷克向德军投降。

  苏维埃政府可能有些不灵活,但它并不是天真幼稚的。

  二战

  德军入侵波兰前夕,英法害怕惹怒德国,甚至不让波兰进行军事动员。

  法国外交部长博内在德国入侵波兰前做了大量的外交工作想要避免二战的武力入侵,而用和平谈判取而代之。在外交手段失败之后,蒙济给博内打电话让他们一起在战争开始时离开,博内拒绝了,说:不行,亲爱的朋友,如果我们离开,战争就真的来了。事实确实如此,在1939年8月的最后一天,所有精疲力竭的外交家和部长们,在最后关头为了挽救和平所做的十一小时最后的奴隶,完全是水中捞月,空忙一场,对的国人来说,所有的行动都是蓄谋已久的欺骗。

  比利时一直相信德国不会侵略作为中立国的自己。比利时人拒绝面对这个明显的事实,但从此以后他们不再有时间。

  “法国炮兵停止了射击并隐蔽起来。步兵瑟瑟发抖,躲在壕沟里一动不动,被炸弹的猛烈爆炸声和俯冲轰炸机的尖叫声吓得目瞪口呆。一连五小时这样的折磨垮了他们的神经。整整一天,没有一架法国战斗机露面干扰德国轰炸机。”这种恐慌散步的如此之快,以至于士兵都没命的乱窜乱跑。他们因为德国的坦克而溃逃。

  很多捆外交部的文件从楼上扔下来,从他面前楼下来掉在下面的院子里,这些文件很快被扔到火里去了。

  军人的防守被群众阻挠,想要继续防御的军官被军人打死。群众甚至期待德军的到来,因为德军的到来可以带来秩序。

  “我们怀着不无遗憾的心情告别1875年的宪法,它曾是法国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家。它的消亡与其说由于它自身的缺点,不如说是由于那些负责和管理它的人们的失误。”第三共和国消亡了,它自杀了。

  贝当滥用专制统治的权力,成了法律的化身,不经过审判就把人抓起来。

  评论

  1. 布朗热事件让我想起今天的川普。因为他行事荒诞,却可以获得大多数的选票,因为他们善于利用民主制度,可以煽动民众情绪,保守派和当权者却无能为力。但总会有一个能让他们原形毕露的时候。

  2. “这个国家的诚实人都到哪里去啦?”“他们都给吓坏了”。

  3. 法国人被誉为是欧洲最讲逻辑的民族。但对于变革,法国人始终缺乏动力和勇气。

  4. 偏见和过往会让影响人看不见真正的国家利益。

  5. 在二战开始之前,所有国家认定只有妥协才能安抚希特勒,一次次让希特勒的赌博得手。德国在多次行动中表示,一旦法国开始行动,德国会命令迅速撤退。

  6. 在生产活动的每一项领域,工业,农业,商业和银行,资产阶级都在慢吞吞地混着日子。缺少一种精神。

  7. 自始至终,在二战期间,法国一直都要求英国保卫法国,而当英国从法国撤军的时候,法国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欺骗。但这些都是英国人该做的吗?法国人是否有资格授权英国人替自己去打仗?

  8. 1870年打败法国的胜利者毛奇曾经指出:一支军队如果开始就部署错误,就很难在整个战争中纠正过来。

  9.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依靠他人的善意,而必须靠自己,靠自己的手段,依靠军备和联盟方面的准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