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现代史》是一本由(日) 新崎盛晖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冲绳现代史》精选点评:
●书的确是好书,翻译的确是让人头痛的翻译T。T
●真正的好书,了解你的邻居,华
●冲绳人在二战后的处境,应该近似于台湾人在日据时期,但冲绳人的国家意识应该更为强烈。
●关于那片海域。我想知道得更多。
●无可取,纯当资料用。
●可以全面了解战后关于冲绳的情况,推荐。
●译文确实是差了些
●翻译是这本书永远的痛。不习惯看这种历史书,就跟编年史似的,另外不喜欢冲绳这名字。
●垃圾ok?
●他们的苦难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可是他们的历史也不是简单地能用苦难和抗争就能概括的。日语好不代表会翻译,这个中译本看得我累的要死。四星是为实质内容打的。有机会去找原本(据说上半本已经绝版。。。。)
《冲绳现代史》读后感(一):忧伤的小岛
如果说《冲绳札记》是日本人的自我反省,那么《冲绳现代史》则承载了冲绳人忧伤的民族记忆。
冲绳是一个小岛,琉球也不过是一系列小岛的组合,终归逃不脱一个“小”字,也正是这一个“小”字注定了冲绳忧伤的宿命。由于几大列强的并存,许多欧洲小国可以利用外交策略在大国间生存发展,撒丁王国甚至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可是,东亚的小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东亚的政治格局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群雄并立的局面,在中华帝国长时间的居高临下之后继起的是日本帝国的如日中天,最终是美国影响的强势介入。小国在这种持续压抑的政治结构中只能选择依附,甚至被动接受大国对其命运的随意摆布。
早年的琉球依附于中华帝国并得益于薄来厚往的朝贡传统,但1609年开始的双属揭开了悲剧的序幕,在中日权力交替背景下的1879年琉球处分最终使小岛走上了一条忧伤的不归路,从此琉球正式被中国丢弃而成为日本的冲绳县。并入日本的冲绳并没有享受到东亚头等大国的荣光,反而在二战时成为抵御美军的牺牲品,更是在二战后被丢军保帅的日本献给了东亚新的主宰力量美国,用冲绳永无止境的战争状态换取自身的和平红利。被美国占领初期,冲绳人天真地以为迎来了解放军。可是,一向鼓吹民主自由的美国人在冲绳压制民主,限制自由,唯一的目的就是将冲绳打造成其在东亚永久的军事基地。备受战争摧残的冲绳人无法接受作为战争基地的现实,且不说军事基地对冲绳正常发展的阻碍,单是韩战和越战的大量杀人武器从冲绳出发就令冲绳人愤怒。冲绳人的反抗冲击着美国的统治,聪明的美国人选择了1972年冲绳复归,自以为就此摆脱美国军事基地命运的冲绳人再次受骗,复归的背后不过是用经济援助的好处换取军事基地的长期存在,冲绳再次沦为大国政治交换的牺牲品。尽管斗争仍在继续,但是冲绳县知事领导的大规模斗争的最终失败使得冲绳人陷入绝望,再也看不到希望。
冲绳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不断被丢弃、希望不断破灭的历史,先后被中国、日本丢弃,美国占领、复归日本两次希望破灭,冲绳人已经陷入无尽的暗夜。与日本其他历史著作一样,《冲绳现代史》用近乎流水账的方式平实地记载历史,不带任何价值倾向和主观判断,但浸透在平淡言语中的却是无可名状的忧伤。
想起梁静茹曾经唱过一首冲绳民歌改编的《不想睡》,台湾和冲绳可谓是难兄难弟。大陆总抱怨台湾疏离中国,可是在历史上大陆又是如何对待台湾的,台湾的命运也同样是在被丢弃和希望破灭中徘徊,在中央政府看来,台湾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意摆布的偏远小岛,如今的台湾可以说才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
宇宙中默默自转的星球,大海中沉默无语的小岛静静地散发着忧伤的气息,我只要今天的完美,不要明天的幻觉。
《冲绳现代史》读后感(二):为尊严而抗争的历史
全书讲述的冲绳历史的中心线索是冲绳(琉球)、美军、日本三者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对日本的认同(复归论)、否定(反复归论或独立论)和反战(反美军、反基地、反自卫队)。
琉球曾是中国朝贡体系中的一员,但在幕府时期被置于日本的统治下,此后与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日益紧密。二战后,冲绳为美军占领,并成为其军事据点,直到1972年才返还(复归)日本,但美军大量军事基地仍然留在冲绳,冲绳在美军全球战略中仍然占据不亚于复归前的重要地位。
复归与反复归的争执,凝结了琉球人对于大和民族(日本人)的复杂感情。复归思想成为战后冲绳(1972年前)的主流,体现了琉球与日本的历史联系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认同。用“复归”而不是“归顺”这类不带返回意思的字眼,本身就是这种联系和认同的证明。而复归之所以成为当时大多数冲绳人的愿望,也与反抗战美军统治的心情相连。
反复归的观点则是基于琉球不同于大和民族的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以及日本作为侵略者、统治者曾给琉球带来的伤害与歧视。反复归的声音在复归前很弱小,却在复归后日益响亮起来,这是因为1972年的复归并非人们本来所期待的复归——即向着和平的复归,与之相反,这次复归的背景是日美军事同盟的强化,是冲绳作为军事据点在日美军事同盟中地位的强化。于是,反复归的声音再次响起,甚至又有人提出独立论。
冲绳是二战当中日本唯一经历大规模地面战的地区,人们对于战争的惨痛记忆可以说是深入骨髓,而更为悲惨的是,战后的冲绳作为军事基地直到今天也未能摆脱冷战和热战的阴影,冲绳人甚至意识到自己作为美军基地也是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死伤人们的加害者,因而反战的态度异常决绝,他们反对基地,反对美军,也反对自卫队的进驻,反战一直是冲绳人抗争的第一主题,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最有意义的主题。
反战之外,冲绳人的斗争参杂了争取土地、劳动权、自决权的权利斗争,既针对美国,也针对日本政府。这些斗争以非暴力手段为主,从战后至今,尽管经历高潮和低谷,但却始终如火如荼,并且总体来说是胜利的,冲绳人一步步扩大了自身的合法权利。并且冲绳人在自身的抗争中,也放眼全世界与他们经历相似的人,从而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秩序也有所批判,指出维持那样的秩序,只不过是在维护强者的利益,而并未照顾到弱小民族的感受。
所以,冲绳现代史,就是冲绳人为保持尊严而抗争的历史,这是本书最打动我的。那么小的冲绳,那么大的抗争的力量,反观我们,实在自愧。
而回头想想这抗争之所以能出现,除了冲绳人自身的原因外,也有民主政治所造就的环境的原因。尽管美军的统治展现了其所声称的民主的虚伪,但还是得承认,如果占领的军队不是美军,而是别的军队;或者日本政府不是民主政府,议会、法律、地方自治仅仅只是摆设,那么冲绳人的抗争可能不会取得现在这样的成果,也不一定能持续至今。要知道,冲绳人的斗争既是人民大众的直接斗争,也是政党代表不同利益群体在议会、政府、法庭上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有在相对稳定的民主体制中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这样的斗争是良性的斗争,冲绳的政治是真正有活力的政治。
《冲绳现代史》读后感(三):筆記
- 感謝同事 LJ 幫我在網上找到這書。拿來才知道是二手的,同事說這書已沒有新書了,畢竟是10年以前的書了。
- 很感恩的是,拿到這書後我就跟家人去沖繩旅遊,能帶著這書上路,讓旅途更為充實。
- 這本書挺有趣的是,它其實是把兩本書翻成一本,變成上下部。上部的《沖繩戰後史》作者與中野好夫合著於70年代;下部《沖繩近代史》則寫於1996/2005年。
- 中文關於沖繩的書籍不算很多,其中一本在國內出版的就是新崎盛暉的這一本。當中估計與東亞知識圈子的交往有關,畢竟譯者在在譯後記中有提到。另我知道這本書,是在孫歌的《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中收入兩篇關於沖繩的文章,其中一篇為推介本書的<內在於沖繩的東亞史>(也收在本書作為後記),讀時就覺得很有意思,故特意找這本書來讀。
- 上部的寫法與下部有點不一樣,感覺上由於上部寫於1976年,即沖繩復歸後4年,那種距離感比較淺,寫的很像大事記錄那樣;相反下部雖然也有寫到2000年前後的事件,但總的來說抽象、歸類分析等更成熟,讀來也更好看。
- 這樣說不是說上部不好看,絕對不是這意思。事實上很感謝作者的分享,讓中文世界的讀者有機會讀到1945年日本戰敗後,作為日本唯一發生過地面戰的沖繩所面臨的苦難,以至在大國博奕下不斷被犧牲的沖繩及其人民的故事。在戰後困難的狀況下,沖繩人民持續不斷二、三十年的抗爭,對抗美國與日本政治精英的合謀,那種精神讓人十分敬佩。
- 當中舉島上下的高度參與故然讓人佩服。但更有趣的是去理解復歸日本與否的爭論;當然他們將抗爭策略放在更為國際連帶、反越戰的做法也是十分有前瞻性。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本土與沖繩之間,即便是活動家以及思想家,始終存在著某種落差,這也說明了沖繩不管是歷史(上的琉球)及至實際的政治現實上(被美國'託管')都與本島出現著差異。
- 而復歸日本吊詭的地方在於,復歸的發生並不是復歸至'和平憲法'下的日本,而反而如孫歌所言、復歸至以佐藤榮作為代表的'向戰'政府,即日本與美國合謀底下、以維持/強化安保的前提下的復歸,這也說明了為甚麼復歸本身並不完全得到所有的沖繩居民的支持,而復歸後也出現明顯的離心力。
- 復歸後的過渡估計也充滿了有趣的細節,如書中提到政府選擇了一日要把沖繩的交通系統從美式的右上左落改為日式的左上右落,這背後的邏輯自然是要把沖繩完全納入日本一國的體系當中去。惟如何理解沖繩特有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經驗,這本身應是很值得深究的課題。
- 下部則從復歸開始,談到沖繩居民、活動家、政黨/政治人物等與中央政府及美國的博奕。當中政治的操作,隨著沖繩成為日本的一個縣而依賴中央的經濟振興計劃,導致縣一級的政治人物在美日軍事同盟座實於沖繩的政治現實左右搖擺。事實上復歸後沖繩作為美國遠東的軍事踏腳石的角色並沒有改變,而隨著自衛隊的重新進駐,則更反映了美日同盟的操作。這對深受二戰皇軍苦難、美軍登陸戰役創傷、乃至美軍設立軍事基地以後的種種不公義的沖繩人來說,不可謂不是歷史的嘲弄。
- 雖然如此,沖繩居民(以及日本本島的連帶社會運動)仍然以十分創意及韌力的方式持續的抗爭著,當中包括土地佔領運動,購買外國影像記錄以傳遞反戰信息的運動,婦女、遺族的抗爭,不一而足。形形式式的抗爭讓人想起'生活運動'的轉向,但又比本土在安保鬥爭後沉寂多年的社會運動更有活力,也更能敲中世界體系的矛盾核心。
- 由於不了解新崎先生在沖繩知識份子中的位置,有點難確認他這兩本書的'影響力'。我走進沖繩的書店時,發現有不少專門討論沖繩的書、甚至專櫃,當中包括獨立論,支持安保體系論等。作者明顯有左傾的立場,熟悉勞工運動,反戰、支持和平憲法等;但若要了解更為豐富的沖繩討論,估計還需要更多的資料、特別是中文資料才行。
- 譯者的譯後記及孫歌的文章都很好看。寫在10年前較為寛鬆的年代,現在讀來對中國社會更有深刻的提醒。
- 沖繩之旅其實與家人、特別是小孩玩樂為主,與他們去沙灘、遊公園是主菜。沿途自駕遊不難發現美軍及自衛隊的設施,因著這本書以及之前對東亞的好奇,這趟旅行多了很多個人的意義,感謝太太給我時間去了平和祈念公園走一趟。也前待日後有更多關於沖繩以至東亞核心現場的精彩閱讀。
《冲绳现代史》读后感(四):作为日本的他者——读《冲绳现代史》
首先声明一下,这是我看过的翻译的最蹩脚的中译本著作,一个在日本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怎能将自己祖国的语言如此表述?这本著作是不忍猝读的,如果不是这本书内容的实质上吸引我的话,我肯定会把它埋进故纸堆里。这还是三联出的书,不可思议吧,不过是国际交流基金资助的,这个基金不识货。翻译最明显的不足就是日本式的语言如何转换的问题,涉及到技术层面就是如何将少主语或者无主语的日语长句,翻译成中文,如何减少中文中过多的“被动”语态,错误太多了,仅稍微列出以下几句。1),从冲绳选出的参众两院议员共有7人,没有一个人没有出席庆典。2),包括社会大众、社会、共产、公明在内的18个团体,结成了应称为复归协的后继组织的违宪共斗。3),“被”用的太多,“被发表”“被提出”“被联系”“被召集”,很明显受日语中被动结构的影响。4),常识性错误。棒球为何会翻译成垒球?冲绳县名护市的边野古何时成为一个区了?还有区长?稍微熟悉日本行政的人都知道,在日本只有政令制定都市(还有首都)才可能下设区,而政令指定都市的最低标准是人口满足50万人以上,现在可能更高了,冲绳县内一个符合条件的城市都没有。
现在回到冲绳的主题上,原著是一本好书,确切的说是两本好书,只是被拙劣的翻译给糟蹋了。这是两本合并在一起的著作,一本是《冲绳战后史》,另一本是《冲绳现代史》,作者均系新崎盛晖,冲绳大学教授,二度担任该校校长。《冲绳战后史》,截至1972年,这一年冲绳回归日本,这就表明了日本冲绳不同于日本的存在。它首先是被遗忘的。因为,早在1956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在其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日本已经告别战后,显然这个日本不包括冲绳,因为冲绳还在美国的占领管制之下,对于冲绳而言的战后,正如本书所示,是1972年冲绳的回归。佐藤荣作首相在任期间一直把冲绳回归作为自己最大的外交政策目标,所以佐藤的发言合情合理,姑且不问其动机如何,他说道:“只要冲绳不回归,就很难说日本已经真正的告别战后。”这样,冲绳至少在形式上同“本土”融为一体了。
但是,真正的差异却体现在诸多方面,不是“回归”就能解释消弭的。之所以说冲绳是日本的他者,集中体现在如下不同上面。
第一,冲绳民众的国家意识。换言之,他们的日本国家意识。很浅显、很单薄,当然这其中不乏极端的例外,但是大部分的冲绳人从本质上并不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香港人对外(指国际场合)会声称自己是香港人,很少会说自己是中国人;而山东人对外恐怕首先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的冲绳,也有人打算效仿香港模式,提出一国两制的倡议,不过并没有落实到实际。有一位冲绳学者曾发表过《琉球共和社会草案》,以“社会宪法”代替“国家宪法”,琉球既不属于日本,也不独立成为国家,而是作为一个社会、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人们靠信任、道德约束维系,废除一切官僚暴力体制,这也是有别于冲绳的日本国家意识的一个有趣的提案。在冲绳,虽然屡次被强迫,但仍然有大量的中小学,不升国旗(太阳旗)、不唱国歌(君之代),他们对国旗国歌的抵触远远超过本土的广岛和长崎(这两个城市也是抵制《国旗国歌法》的先锋,因为它们有着原爆的共同经历)。我还可以列举出更多冲绳独立于日本的案例,在此从略。
第二,美军基地问题。为什么日本这么着急冲绳的回归?在冲绳当事者看来,无非是把冲绳再次拖到战争最前线罢了。美国占领冲绳时代,冲绳的美军基地本已不堪重负,美军基地面积占冲绳全岛的13%。而在冲绳回归日本之后,美军在日本本土的基地也陆续迁移至冲绳,现在冲绳以不及日本1%的领土面积,豢养着美军70%的军事基地,而这一切都是冲绳回归带来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等都是美军从冲绳的基地派遣和供给的,而冲绳民众则要忍受战斗机的轰鸣,并且随时有遇害的危险,因为美军的军事演习和实战总会出漏子,在冲绳本土的坠机事件已逾几十起,造成众多的民众死亡。现在,关于冲绳的基地问题依然掣肘着日美两国的关系,而受害者无疑是冲绳民众。
第三,经济发展问题。作为日本的边缘地带,冲绳的发展是滞后的,并且有同本土之间差距继续拉大的势头。在1966年日本的财政预算中,援助冲绳的总额为58亿日元,还不到日本同等规模县的三分之一。回归后的冲绳,日本政府制定了冲绳十年开发计划,日本政府制定了一揽子开发冲绳的项目和计划,但是十年过去了,正如作者所说,“冲绳振兴开发计划中最终达到了预期目标值的,只有人口的增加。”如今,冲绳作为一个地区,同日本本土的任何一个县相比,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均处于末端,甚至还不及东京的一半,这在日本这样一个基尼系数较小的国家,实属不应该。倒是冲绳内部的贫富差距被拉大了,傍着基地的,由本土企业投资的地方越来越富,靠打渔、耕种为生的地区越来越穷。冲绳过多的基地,以及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冲绳的经济,众所周知冲绳的GDP很大程度上靠观光旅游支持,随着美军基地的不安宁,到冲绳旅行的风险指数增大了,以至于小泉首相不得不通过政府补贴政策鼓励日本学生到冲绳进行休学旅行。还有一位知识分子说道,如今冲绳的观光、贸易、生产机构,基本上都来自日本本土的大公司,他们在冲绳的盈利并非造福于冲绳人,这些收益被转移出去,它的最大受益者仍然在冲绳之外,战后冲绳的畸形发展,使得它丧失了自己的渔业和其他可以维持社会再生产的经济形态。
关于冲绳,其实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我会继续关注这个群岛,这个不同于日本的地方。
新崎盛晖:《冲绳现代史》,三联书店,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