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流浪记》是一本由吕正惠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CD流浪记》精选点评:
●大家小书。读书时,见过吕老本人,听他讲台湾左翼,圆溜溜的眼睛、红扑扑的脸蛋,质朴真诚;还为他整理演讲,那时兼职媒体,为取标题想破了头;真不想到,四年过去了,竟是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书中讲的都是体己话,没有术语和理论,纯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爱乐人如何欣赏人世的好与坏。附录一篇与音乐不相干的四十心情道出了听音乐的真谛,说中年危机的“摆荡”状态,想起了耶茨。
●古典音乐迷必备。
●好想去他家听碟。
●一个时常心情不好且痴迷于古典音乐的怪老头儿
●浏览式阅读,对于门外汉的我还是有帮助,大概每首曲子都该听才理解。
●初读觉得四星,而后慢慢三星。最后降到二星。【56
●突然想听听古典音乐,看到这本,很好。
●太喜欢了!同为爱乐人,马慧元是知识分子气的+女性化的+认认真真的+略带桑感的听,这位台湾大伯是老愤青+老顽童+神经质的听,我爱他偏执的个人趣味、疯狂的囤碟行径包括不得志的中年妇男情怀。
●我不会弹钢琴,好想学,以前有本书叫四手联弹,虽然不是关于弹琴的,但这个名字也好带感。好些音乐家我都只听过名字,遗憾,人生还很长,我需要经验才会真正理解音乐
●没想象中的好,还是比较肤浅的入门读物
《CD流浪记》读后感(一):CD,再见了
2011年3月31日,索尼关闭位于新泽西州的有50年历史的CD光盘厂。在这之前,2004年,美国唱片连锁Tower Records倒闭;在这之后,2013年1月15日,英国著名唱片零售商HMV进入申请破产程序。受到数字媒体的侵蚀,CD这种传统物理媒体的消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
到了2013年4月20日,华纳集团干脆以一个32G的U盘贩售《巴赫2000》,内容包括153张CD的巴赫全集录音,还附赠BBC出品的巴赫纪录片一部以及巴赫主要作品介绍、全集录音的诞生历程以及巴赫本人和众演奏家生平的PDF文件。
CD这种带来美好音质的载体,历经奢侈品、普及媒体最后终于在网络和数字媒体的洪流冲击下,走上了不归路。按照比较靠谱的说法,CD的定制曾经咨询过卡拉扬的意见,卡老要求可以“完整录制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黑胶唱片单面只能录40多50分钟,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终于在CD上,乐迷可以不间断地聆听乐圣的终极交响,一口气听到底。不过,古典音乐并没有成为CD的主流。到了90年代中期,古典音乐式微,大多数古典音乐CD的销量甚至达不到5000张!
这样的冷门,反而给乐迷们带来了音乐之外的乐趣---淘碟。吕正惠先生就是这样的大玩家,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购买着CD,拥有数万张的CD城。听音乐之外,淘碟本身恐怕就是一桩乐事。淘碟的乐趣,不算陌生。犹记得20年前购买第一张CD的情景:带着一本《爱乐》杂志(上面刊登了简单的古典入门曲目介绍和版本推荐),从中图门市部到音乐书店,都没能找到目录上的CD。最后在一家当时专营古典CD的小商家,才终于觅得一张。当时的欣喜之情,难以言表。那样的热切,虽然远不如吕先生的程度,却还有点类似的。
吕先生的CD文章,陆续在《音乐爱好者》上读到,后来出版单行本,再过10年又有增订版。CD时代难再,U盘什么的也只是过客,以后听音乐,多半还要向“云”里去找。
然而,这些CD流浪里的回忆,倒也是不易浓缩的吧。
新版中用到的CD封面和音乐家肖像等图片,未见其妙。《音乐爱好者》曾经为吕公作漫画一幅:汗衫短裤凉鞋,却双手各提一巨大塑料袋的CD。这张画最有流浪的感觉,找不到了,觉得可惜。
《CD流浪记》读后感(二):何时忘却营营
一连晴了好几天,宿舍楼下的花儿都开了。所谓“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应该就是描述现在这个季节的吧。
晚上闲来无事,开始看起吕正惠先生的《CD流浪记》。仅仅是看了第一章,便被吸引住了,等到一口气将全书读完,已经是子夜时分。
一套音质上佳的音响,若干张自己喜欢的唱片,一把角度舒适的扶手椅,一支洒下温暖光线的灯,或许还有可供写作的电脑,足以构成我对未来生活的全部憧憬。而这正是作者在书中给我描述的生活场景,怎么能让我不禁心生欣羡之情呢。
喜欢上听古典音乐已经一年多了。除了在网上下载丰富的音乐资源之外,我也渐渐开始买唱片,掂量掂量自己荷包的厚度,反复斟酌取舍曲目、演奏家,最终选购下心仪已久的几张唱片,从放进包里的那一刻起已经喜不自禁。
回家施施然拆开外包装的玻璃纸,望着它们在书架上按照发行公司排成整齐的一行行——DG是王者的黄色,EMI是骄傲的红色,Decca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红蓝交错——流浪的唱片,终于在我家找到安居之所,那种心情,只有老葛朗台在欣赏家里奇珍的时刻才能比拟吧。
而后,把唱片放进我老旧的索尼walkman里面,戴上耳机,一个个音符袅然而出,而我随即便沉浸其中。我为勃拉姆斯的凄苦流过眼泪,为莫扎特的甜蜜陶醉,为听到古尔德在录音室里旁若无人的哼哼唱唱微笑,也为杜普蕾琴弦上传达出来的美丽与哀愁叹息。总之,音乐一起,便是另一个世界。
奥伊斯特拉赫的刚健,梅纽因的清醇,穆洛娃的冷峻,科尔托的珍珠泻地,穆特纪念亡夫音乐会上的低回沉郁,霍洛维茨数十年后重返莫斯科的五味杂陈,我都一一领略过;更不要说小册子的封面上还有格里莫、哈恩、爱丽丝·纱良·奥特们青春无敌的笑靥,令人赏心悦目。
苏子瞻曾经问过: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我想,我抛去一切烦恼的,应该是合上唱机盖的那一刻。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0dc5701011din.html
《CD流浪记》读后感(三):入世还是向心?
书名《CD流浪记》,是为淘选CD而流浪呢?还是让心灵在聆听CD时随正在播放的CD心情而随心所欲地流浪?来自台湾的吕正惠先生一定取后者的意思,所以,读他的《CD流浪记》的第一部分“CD文章”,犹如在崇山峻岭或万里江河或茫茫大海攀爬、畅游、颠簸。
我听CD也已数年,读《CD流浪记》之前,从未有过将CD跟“流浪”一词组合在一起进行畅想的念头。CD,唱片而已,只要有一台播放器,你就可以聆听音乐,接下来,你体验到的是欢快、喜悦、悲伤、哀怨等等不一而足。吕正惠先生却告诉你CD可以长着健步如飞的双腿,你只要有足够的体力和心力,就可以跟着CD尝尽人生百态、参透岁月千变。
这样的况味,尤其显现在这本书打头阵的文章也叫“CD流浪记”的长文里。读着吕先生揣着上千上万台币奔走在台北街头一家家音像小店在山一样的CD群里寻找自己心急如焚想要得到的拿一张那一套,得偿所愿的喜出望外和擦肩而过的跌足悔恨,我已无法将CD看成只是一张能发出声音的光盘了。吕正惠先生隐晦地告诉我们,起意写音乐散文,是因为自己在教职上的诸多不如意,而诸多不如意汇聚到一个源头,自己与当时占了上风的台独风气格格不入。如此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析出的失意,让我不得不感叹一个事实,就是代沟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从未像看待我们与儿女之间的代沟那样看待过我们与上一辈人之间的裂隙,比如,我听CD,就是音乐,从来没有想过CD还有缓释壁垒之痛的一剂良药。
因为有这一差别,所以,对作曲家、作品、指挥家乃至演奏家的褒贬,不像读马慧元的《北方人的巴赫》那么容易认同,而是,读着读着,《CD流浪记》的作者就会在我们心上扔进一颗小沙粒,让我们在微微疼痛中质疑他:巴赫是这样吗?莫扎特是这样吗?勃拉姆斯是这样嘛?
吕正惠是喜欢柴可夫斯基的,所以会不止一篇文章地以他为主角。如果在两三年以前遇到吕先生的这本书这些关于柴可夫斯基的文章,我大概是要欢呼雀跃的。真的,哪一个入门古典音乐的中国人,不是起步于柴可夫斯基?他的三部芭蕾音乐,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他的悲怆,他的弦乐小夜曲等等,哪一部的旋律不是摄人魂魄的?可是,乐迷会成长,从蹒跚学步过渡到稳健漫步,你可能遇到了勃拉姆斯,你也可能遇到了巴赫。如果你遇到了巴赫,仔细聆听他的勃兰登堡、哥德堡、康塔塔后,你会为在工整中遍撒小花的巴赫的音乐感动,且这种感动会随着听历的积累不断加深。更叫人不可思议的,是巴赫这一生总是被俗务缠绕着,他却能音乐是音乐、供养妻子儿女就是供养妻子儿女地那么泾渭分明。只有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被俗务埋到脖子才是人生的大悲哀,你真的不知道巴赫是感觉迟钝呢还是早在300多年前就洞穿了人生真谛,所以,他会津津乐道地与人计较稿酬的同时能创作出不染半点纤尘的仙乐。相比之下,柴可夫斯基的悲和喜太大起大落,在以强烈的感情冲击波吸引你沉浸到他的音乐里后,渐渐地,你会发现他的悲和喜触点有些低,难免流于滥情。哪里能跟节制到了木讷的勃拉姆斯相比?还好,对勃拉姆斯,我跟吕正惠先生有共鸣。
更着意于每一张CD的得失而不是每一张CD的听感,《CD流浪记》与《北方人的巴赫》的大差别就在此处,你更喜欢那一种?得看你是入世还是向心。
走笔至此,所涉文章都是《CD流浪记》的第一部分CD文章,这就要讲到我的疑问了:为什么要将“音乐家素描”收入书内?这些没有新意的音乐家故事,与“CD心情”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难道只为了增加书本的厚度?
看来,勃拉姆斯的节制,到什么时候都是胜人一筹的法宝。
《CD流浪记》读后感(四):古典音乐CD收藏沉迷者
这是一本台湾中文系教授所写的书,关于古典音乐。
作者吕正惠,台湾本省农家子弟,中文系毕业。高中开始听古典音乐。
几十年来,由迷古典大师拓展为迷不同的古典作品的演奏者。广泛购买古典音乐CD,收藏在自己新竹家的客厅里,美滋滋地拍照留念,旁批:只有两万多张而已。
两万多张,全听一遍需要多少时间?都能听完么?作者本人也并不回避这个问题,他写:“我很记得佛洛姆一本书的书名(书本身没读完),叫做:To have or to Be。我看我现在已经完全归属“拥有”派,无望去To Be了。我已经被书所“拥有”了,就像资本家被钱所“拥有”、政治家被权力所“拥有”了一样。
当然,这是作者在说他之于书,其实,他对于CD的拥有心态,完全是一样的。
行文中作者很遗憾,自己不会任何的乐器,原因归结为小时家贫。既然作者有此遗憾,又如此喜欢古典音乐,那何不去学门乐器呢。作者显然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我善良着想,一个人能把一件事做好就是不易了,作者中文系教书的主业之外,还拥有如此多的古典音乐CD,说起古典音乐方面的事情,颇有点头头是道,不易了。若不太善良地想,我就有点觉得作者好高骛远,志在拥有而欠踏实操练了。这样的性格我是不太会喜欢的。
但是作者的那篇《四十岁的心情》,稍微改变了看法。他说,中年人的特点在于稳定,稳定可能来自于:习惯了日常生活平凡的步调,但可能来自于自知,知道自己的能力,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局限,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进入中年的时候,因知道自己能做出一事情而有某种自信的人,是有福了。那种沉着稳定、泰然自若的神情,很容易让别人看得出来。
反过来说,另有些人知道自己的限制,直到自己不能做什么,但又习惯于日常生活的轨道,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乐趣来,这种人也是有福的。
看到这一段描述,我很有同感,稳定的中年人里的这两类,YS和我分别更靠近一些吧。YS靠近前者,我,当然是后者了。
作者接着写:中年人的危机来自于,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唐吉坷德式的浪漫英雄,他们既没有足够的成就来肯定自己的能力,又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承认自己的平凡。于是就成了摆荡的中年人,这好似最不幸的一种中年人,他们不愿意认清本分,所以理应备尝”“荡”之苦。
我承认,是这段文字,让我对作者有了认同感。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古典音乐的人,他喜欢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不太感冒肖邦,认为肖邦的作品,有着装模作样的甜腻。
豆瓣上有一个书评说作者中文系毕业的,因此具有中文系的写作特点,就是文字精准,语法正确,读起来舒服。大意如此。
流畅,读起来不费力,这倒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本以为这种写古典音乐的文集,读起来会晦涩一点的呢。但原因我并不敢肯定就是中文系背景的缘故。
也许是一段时间以来我也开始对古典音乐有了一些关注的积累,这没准也是读起来觉得颇为轻松的缘故。
说道古典音乐,作者认为,如果以求取心灵平静为主要目的的,古典音乐比起流行音乐来,恐怕还要适合一点。
为什么呢?因为流行音乐到底还是以挑起欲念为主要诉求。比如,你因为感情失意而痛苦,流行音乐就刺激你,让你更痛苦。
而古典音乐的世界很广大,即使就作曲家而言,数得上伟大的,起码也有二十个以上,只要你喜欢上了其中三五个,也就够你沉溺的了。比如说你喜欢舒伯特,就可以买他的各种传记来读,慢慢你就熟悉了这个人的遭遇与性格,熟悉到他仿佛是你的好朋友。于是,你就会找书来研究,他创作了多少曲子,那些曲子比较重要,哪个演奏版本比较好,你栽进这样的书里,然后还要跑唱片行,把你想找到的唱片都找到,真够你忙的。假如你喜欢的作曲家能够由一个扩大到十几个,你能想象你会忙到什么样子么?
不仅如此,你还会崇拜演奏者,譬如钢琴家、小提琴家、指挥家、男高音、女高音等等。这时候你买书研究、逛唱片的“行程”就会重复一遍。你每次有了一个“新欢”,你就可以再忙一次。你永远不必担心你的“新欢”会有穷尽的时候,它会自己“产生”处来,一个人不能太闲,闲了就心慌,比如不耕种的田地就会长出杂草。你喜欢一种东西,就会把心情放在这东西上面,就会沉溺其中,就会“忙”起来,这样就没事了。
看到这里,我有点对作者感兴趣了,这不也就是治学之道么!虽然,自己追求的是简约哲学,信奉凡事“不拥有”,但更知道,“人无癖不深交”的道理啊。
因此,怎么说呢,对于这个疯狂流连于CD店里,一头扎进古典音乐世界里的人,拥有2万张古典唱片,一定没能听全的人而言,虽然和我的不持有,拥有便细细持久珍惜的人生哲学而言,未必一致。
但是,我呢,往往还就是更喜欢有点痴癖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