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画记》是一本由蒋彝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津画记》精选点评:
●画好看,字也写的漂亮
●不大喜欢
●不喜欢= =
●恬淡、宁静的味道很好。
●9.2很有趣的人,很有趣的书
●无法感同身受。但姑且明白那种美。
●美的不是这本书,是牛津
●蒋先生不光以水墨见长,白描的功底也不是盖的啊。子曰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真是在理。不过说起来还是湖区画记更得我心。
●语言好清雅
●文如画
《牛津画记》读后感(一):异域
相较爱丁堡画记的踽踽行吟,伦敦画记的世风俗情,此册围绕牛津校园风光与生活,散发着浓郁的英伦文化底蕴,让人领略到几分“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况味;而细腻无以加之的风景勾勒与心理陈述,总是有着难以克服异域断梗飘蓬般孤虚的努力。
《牛津画记》读后感(二):哑行手记
一并买了蒋彝先生的《湖区画记》和《牛津画记》,无奈我所在的城市中找不见别的画记了。
《湖区画记》中山水画的水墨画技让我觉得那依然是华夏的神迹,只有在书中不断出现的外文名称中才意识到只是英伦的湖区。
似乎更偏爱《湖区画记》,薄薄的一册,有些遗憾。《湖区画记》里全然是灵性的山水,很符合他的哑行。而《牛津画记》展现的是古朴的学院气息,及作者的日常生活。
清水般的行文,看过即忘,像下的一场细密隽永的小雨。哑行者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每一刻他的感受。
可他的喜欢背后,默默地藏着悲哀。哑行之旅的同时,是我们民族的艰难抗战。不易察觉也不易叹息的悲哀。
看着画记,心里很空旷。
《牛津画记》读后感(三):无题
在书架间徘徊时无意看到此书,被其淡雅隽永的封面吸引,很迅速地翻了一遍,除了十几条引发感触的摘录,没有留下更多的思考与体悟,有丝“入宝山而空手归”的怅惘。
毋庸置疑,蒋先生所代表的旧式文人或知识分子身上那种细腻的情思与对美的感悟能力让人动容。他总是用纤细而富有灵性的笔触,事无巨细地记录他的每一次独行漫步。期间所见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朵云、每丝雨、每个行人、每只动物,皆被他纳入笔下,用一个个鲜活的比喻和清丽的词汇将它们反复摹写,让读者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某些心怀天下而不屑于仅扫一屋的有志之人,也许如蒋般工于字画、做一手好文章的人,终归仅是沁于自己小生活中的井底蛙;而对于粗鄙如我辈未得上天垂怜、毫无艺术细胞的世人,蒋式那将爱国忧思用文字包裹,仅于表面呈现的悠然生活与其说不被理解,不如说是可望而不可及。只能说,命运确是不公的,如同鲜花与杂草同处一世,造物者想必是在他的宠儿身上花费了更多心血,让其身为天之骄子,带着敏感得近乎神经质的心,观察、体识世间万物,并在碰撞中留下精神珠玑,滋养后人;而那些被他忽视或遗忘的芸芸众生,在世上匆匆来去,或许终其一生皆无幸一窥美之要门,不得生命的要领。讽刺的是,敏感的心从动荡人世中所得的震撼与伤痕也必如其所体会到的美感般强烈,而汲汲于生的泯然众人,或许反而能相安无事地寿终正寝。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宠儿?
幸或不幸,命运的奇诡,令人嗟叹!
《牛津画记》读后感(四):哑行者
在图书馆偶然遇见这本书,翻开一看作者竟然是我的同乡,激动之下粗粗扫了几眼,立马喜欢上了他的画风。于是便借回来,细细“品尝”。旅居在牛津的这几年,蒋彝对牛津这座小小的城,慢慢地探索了一番。在他的笔下,我看到的不是因为在异国独自漂泊就日日感叹生活、命运不公的文人骚客,我看到了一位亲近自然,身处战争年代却依旧对周围的生活充满希望,去发现、去体会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美好。那美丽的尖塔,浓浓的晨雾,甚至是湖上游得欢快的群群黄鸭,田野里盛开的大片杜鹃,在哑行者的眼里,这一切都是上天恩赐的美好礼物。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最渴求的东西,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你感觉周围都是一片黑暗的时候,上帝会赐予你一束微弱的光,只要你足够耐心去等待、去发现、
从书里作者的引用可以看出来,他似乎对华兹华斯颇为欣赏,多出引用了他的诗。看这类散文的书,有一点很大的收获就是,很多作者会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一些他读过的非常棒的东西,而我就可以读到更多的精华的诗歌、文章、理论。拾人牙慧。这次在《牛津画记》里读到的最为喜欢的要数朗费罗所翻译的《天堂》了,是但丁《神曲》里面的诗歌。
毫不迟疑,我离开了岸边,
慢慢地,慢慢地,穿过平坦乡野,
泥土地上,四处闻见芳香。
一阵轻柔空气,全然纯粹,
敲击我的前额,
没有任何拍打,比得过一阵愉快微风。
最后一句尤为喜爱。让我想起了顾城的诗“风在摇它的叶,草在结它的籽。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感觉着两首诗的感觉有一点相通。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飞鸟在雪地里也会留下爪痕,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已只字片语来记录自己短暂生命里的某段时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