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成功的失败者》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4-12 03:01: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成功的失败者》的读后感大全

  《成功的失败者》是一本由王充闾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功的失败者》精选点评:

  ●为了完成作业看的书,颠覆形象吧

  ●即使历史不可考证,历史不可说,也不能用一种故事会一样的戏谑去讲述如此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不可考证是一种无奈,但是不去考证就是一种愚蠢了

  ●为什么直接搜索书名在豆瓣搜不到

  ●吹捧的太过,篇章杂乱,内容冗余重复,像是拼凑的散文集,不过作者文笔还算不错。

  ●精彩,一口气看了半本,是看过的传记里最好看的,而且很雅致

  ●跟历史书上的“张学良”相比,明显有血有肉多了,以前提到张学良只能想到西安事变,现在却认识了一个敢作敢当、重情重义的张学良。作者同时还顺带给张作霖洗白了下~嗯,也刷新了我的一些固有认知

  ●本书主要价值在于一半篇幅介绍张学良西安事变被囚后的后半生。并不像多数其他书籍只讲那几件大家都知道的事。

  ●通过此书,对张学良的一生有了大致了解。敬佩他的勇敢,坦率,以及面对五十四年的囚禁生活,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心态平和,乐观生活。

  ●作者最后说基本不与其他的访问、口述重复。但大部分的史实依旧重复。毕竟你绕不开最权威的本人的描述。相比作者自我臆断和歌功颂德的必要性,事实上,少帅本人对历史的还原更让人接纳。他否定了凯申公不予抵抗的命令,表达这是他自己的意愿。总算这事儿没让凯申公再背锅。我一直好奇于张的人格养成和个人魅力,人格来做里外不是人的鼻祖,个人魅力又让多位高知女性不离不弃并都对他有誓死挽救的意志。也许就是少帅自己评价的那样,他是潘驴邓小闲的人物。

  ●看完了第一遍以后,这本书奇特之处在于他对人物传记的解读。 不说内容,往常传记一一时间为顺序去解读人物,从而冗杂繁琐,给读者体现出来一种无聊之意。完全不一,他是以散文的形式去少帅这个人物,讲与少帅一生中的亲人,挚友,上级各个方面人物故事结合起来,一起诠释少帅,这种方式我很喜欢。

  《成功的失败者》读后感(一):顽劣的孩子王

  看了两本关于张学良少帅的书,比对了一下,有些细节感觉做得不是很到位,其中一些人物逸事在大体上有一些相同,但是细节方面截然不同,这也许是受到了野史的感染,又或者有一种作者主观的想法掺入进去。这些都罢了,下面谈谈少帅幼时。 说起它的童年,不免有两人,一是其父“东北王”张作霖,二是他的老师杨寿康老先生,少帅年幼丧母,居家从新民搬到了其父所在的奉天府上与其他几位姨娘相依为命,在府上,少帅并无收敛之意,仍保留着顽劣成性的性子。这也是他与其他人不同之处,敢于去接触不同的新鲜的事物。张作霖当时还在管理东北军事务,自己也没有这个文化能力去教育子女,因而请来自己以前的启蒙老师杨寿康老先生去教育子女,而这个老先生是顽冥不化,脑后留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课上也说着四书五经之意,丝毫不含民国时期的教育理念,但汉卿却天资聪颖,仿佛生来就知晓这些,往往老师的问题他能对答如流,思考透彻。但他那”反”的思想,却不允许他限于这些框框架架内,反而去用新文章抨击旧思想,引得老师大发雷霆,最后也免不老师一顿“咒骂”。

  张学良看了以后觉得这个人有点特色,在明史的修读,他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杨升庵,这是个才子,但是在当时受到了统治者的压迫,因为他对皇帝登基顺序的维护,惹怒了统治者,导致被贬。而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触及了蒋公的利益,导致被下放兵权,从而软禁于国军之中,不得被放虎归山。两人命运性格相似,同样刚正不阿,敢说敢当。 可两个人又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对追求的事物表现得不一样,一个是为了民族大义,另一个为了封建礼仪,实属不一。

  看完了第一遍以后,这本书奇特之处在于他对人物传记的解读。 不说内容,往常传记一一时间为顺序去解读人物,从而冗杂繁琐,给读者体现出来一种无聊之意。完全不一,他是以散文的形式去少帅这个人物,讲与少帅一生中的亲人,挚友,上级各个方面人物故事结合起来,一起诠释少帅,这种方式我很喜欢。

  《成功的失败者》读后感(二):独特的专题化写作方式: 《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编辑后记 文 / 李 磊(本书责任编辑)

  《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王充闾 著,青岛出版社2015年1月)甫一出版,即入选百道网2015年1月份的“中国好书榜”之“人文榜”。百道网编辑请我写一篇编辑后记,于是敷成此篇。

  ——题记

  为什么是张学良,改变了中国现代政治史的走向?这是学者和普通读者都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三年前的冬天,文代会前夕,我听说与余秋雨并称为“南余北王”的王充闾先生收集和整理了一些张学良的资料,于是给他去了一个电话,请他写一册《张学良传》。王先生欣然同意。

  怎么串起这些篇章呢?我建议王先生,按照张学良的生平,从出生开始写起,一直到青年、壮年、老年直至去世,最后加一章对张学良一生的总体评价。于是,就形成了全书现在的体例格局:按照张学良的生平写起,每一章又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避免了平常的人物传记一条线地从出生写到去世的写法带来的重复叙述、不爽利的弊病。可以说,这是《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独创的写作方法:专题化的写作手法,扇面的叙述结构——以张学良的人生为扇骨,打开他的一段又一段精彩的生命历程。那么,张学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王充闾先生在书中作答: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复杂的政治人物。

  这部书,我排版编校清后,送统战部审阅,统战部一个问题也没审出来,只是就一处词组表达提出了修改建议,并对这部书稿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视角独特”“叙述角度新颖,完全不同于常规的传记著述”“有人物评传的味道”“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纪实文学作品”。这充分说明了王充闾先生的写作功底深厚,也是对我的编校工作的一个检验式认可。王充闾先生有过从政的丰富经验,这使得他在洞悉张学良、蒋介石等政治人物的内心时,能达到一般的作家学者所难以企及的敏锐和深刻,同时他又有着文学、哲学、史学方面的深厚学养,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对创作的纯粹追求,行文的阐述中又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智者和长者的逻辑严密的辨析和通达的人生智慧。他的评述中,史实史实丰富精彩,史识和史观高屋建瓴,比如分析“西安事变”、两个“九·一八”事件及张学良晚年为什么不回大陆等。

  这部书,我选择做了精装。因为我觉得,目前市面上的人文书,包括人物传记,平装的太多了,而且放几年就“面目憔悴”了——脱页、纸张打卷泛黄。而且为了突出它的品质,选择了青岛做精装书最好的印刷厂做的手工精装,这保证了书的成品完美。书脊的扒圆坚实美观,书封的压凹有质感美,达到了我喜爱的德国精装书坚实美观的水准。

  这部书的内封,我选择了一种深枣红色的布纹纸,突出历史的神秘蕴藉感,且感觉温暖。包封纸,则选择了米色的大地纸,力图显示张作霖、张学良的草野之气。

  书的设计,我很重视版式,希望疏朗大方,阅读起来舒适。这部书的版式,是我自己设计的,多次试验之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内文纸选用了柔和的纯质纸。开本,用的是140mm*210mm,保障了精装成品书大气中透着的雅致感。

  策划编辑这部书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多部中外学者写的《蒋介石传》《张学良传》,在对比中,判断这部书的价值。我发现,这部书中运用的许多史料,我都是第一次读到,而且王充闾先生的观点都是非常独到的,都是自己鲜明的分析和判断。同时,收集图片做插图之用,以还原历史现场的生动感,使读者对张学良、“西安事变”等有一个具象的认识。在筛选图片的时候,我注意图片的版权保护期是50年,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版权纠纷,舍弃了尚在版权保护期的图片。

  愿意,读者朋友拿到这部书,会心生喜爱,阅读起来会觉得愉悦、舒适。

  《成功的失败者》读后感(三):解密七十八年前的今天,“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

  有一个名字,只属于历史,到了当代,似乎只是一件风花雪月的谈资。

  有一个称谓,唯他一人担得起,却又困在了历史中,哂笑之,审视之。

  他是张学良,少年得志的英雄子,巅峰陨落的落魄人,东北军永远的“少帅”。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他的生命只到1936年的冬天,剩余的数年不过是一个名叫“张学良”的人如同一个符号一般存在。让故人为之奔波、怀念。

  王充闾先生的《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审视这位历史人物,“写真”张学良。他从同乡的角度看到百年前在故乡叱咤风云的“少帅”,也从政治家的角度评论其政治上的得失成败,更从一个传统中国男人的视角评述其一生相交的亲朋故友。

  王充闾先生以他清朗、隽雅、文采斑斓的史笔,以及对文学、历史和哲学的深厚学养以及特有的诗性之美,将张学良的一生评点剖析。

  究竟该怎样评价张学良?学界、民间评价不一。有人评价其为“历史罪人”,因当年一纸“不抵抗”;有人评价其为“民族功臣”,因其“逼蒋抗日”,促成联合。

  海外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是这样评论的: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张学良什么也不是。蒋介石把他一关,关出了个中国的哈姆雷特。爱国的人很多,多少人还牺牲了生命,但张学良成了爱国的代表,名垂千古。……张学良政治生涯中最后一记杀手锏的西安事变,简直扭转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只此一项,已足千古,其它各项就不必多提了。

  ▲▲▲将军一怒发冲冠——西安事变▲▲▲

  失望之余,张学良开始领悟到,东北军不管怎么卖命,终究摆脱不了受制遭劫的命运。生存尚且不保,更何谈抗日复土,洗亡国之耻,报杀父之仇,雪“不抵抗将军”之羞,救民族危亡之急呢!

  同时,当时全国抗日热潮日益高涨,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一周年的游行请愿活动席卷西安城。他们恳挚地对张学良说:“东北沦陷五年了,你还忍心打内战吗?我们愿意为救国而牺牲,打回东北老家去!”整个请愿队伍,顶着凛冽的寒风,哭声、吼声响成一片,张学良也禁不住失声痛哭。

  他当众表示:“我的枪决不打自己人。你们的要求也就是我的要求,一定保证实现,一星期内用事实答复你们。”当晚,他就把学生的要求转达给蒋介石。回答却是:“对学生就应该用机关枪打!”这使他异常震惊,也极度失望,知道了靠规劝已经无济于事,于是断然决定对蒋实行兵谏,用武力迫使他改弦更张。

  应该说,兵谏一举,既非蓄意摆脱蒋的领导,更没有谋害他的用心,可说是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行为的“变型”。这种“忠君”是以爱国为前提的,用兵谏的手段,达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湔羞雪耻相统一的目的,不失为彼时彼地张学良的最佳抉择。

  老部下吕正操远渡重洋去纽约去为年已耄耋“少帅”贺寿,带去了启功先生手书的一首小诗:

  不怕死,不爱钱,

  丈夫绝不受人怜。

  顶天立地男儿汉,

  磊落光明度余年。

  作者正是寿星本人。文字之间依稀可见这位东北军主帅的潇洒,似有苏东坡乌台诗案之后的豁达。

  在他身上,既有忠君孝亲、维护正统、看重名节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又有拿得起放得下、旷怀达观、脱略世事、淡泊名利、看破人生的老庄、佛禅思想的影子;既有流行于民间和传统戏曲中的绿林豪侠精神,“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宁可人负我,决不我负人”,侠肝义胆,“哥们义气”;又有个人本位、崇力尚争、个性解放,蔑视权威的现代西方文化特征。

  这种中西交汇、今古杂揉、亦新亦旧、半土半洋的思想文化结构,使他经常处于依违两难、变幻无常之间,带来了文化人格上的分裂与冲撞,让矛盾和悖论伴随着整个一生。

  他与父亲张作霖险些对阵沙场,一句“愿为军人,却不愿成为军阀”,让枭雄张作霖感叹“今世父子,前世冤仇”。但他又十分敬爱父亲,在有八年亦师亦友情分的郭松龄以他的名义倒戈之际,张学良在心情极端痛苦的情况下,为父出征,这场倒戈者和出师者同问一人的战役该如何打?

  《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第四章“尴尬的四重奏”做了详说。

  ▲▲▲红颜知己伴终生▲▲▲

  晚年的张学良曾有一首打油诗娱乐亲朋,

  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

  我虽并非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

  与妻妾成群的父亲张作霖相比,张学良流传于世的红颜只有发妻于凤至、后妻赵一荻、知己贝夫人三人,而他对宋美龄的尊敬,使他终生不谈“西安事变”的内幕。但位高权重如宋美龄、端庄智慧如于凤至、为爱献身如赵一荻、善解人意如贝夫人,有谁真正了解这个辉煌半生、囹圄半生的人?

  在《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中,王充闾给这四位女子各书一章,详述这些脉脉深情让金戈铁马中的张学良有了怎样的改变。

  《成功的失败者》读后感(四):心灵的对接与书写 ——王敏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凄惨,终岁长端正。岂不畏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首五言诗出自建安诗人刘桢之手,其意在于策励自己和其弟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要保持高洁的本性,坚贞、傲然之情溢于言表。然松柏处境的恶劣又令人顿生凄凉、暗淡之感,使人感慨颇深。不知何故,读罢王充闾散文新作《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后,这首诗就在我的脑海中回旋;张学良这个可悲、可叹、可敬又可爱的东北游子的形象,亦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或许是张学良以其一生的言行为这首诗做了最好的诠释吧,抑或是王充闾以其诗性的文笔和执著的生命精神,与他书写的对象做了一次灵魂的交谈。总之,不论因何,我的心中仿佛有烈焰蒸腾,久久不能平静。

  不管现代历史观赋予历史以多少阐释的自由和诗性的魅力,历史在教科书上的面孔还是冷冰冰的。尤其对于我这个在考试中长大的80后(也包括90后乃至70后)来说,张学良只是一个史实性人物:1928年主持东北易帜,促使全国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1930年中原大战挥师入关,谈笑间使反蒋联盟土崩瓦解,一场军阀混战以蒋介石的胜利而结束;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坚持不抵抗政策,将东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人;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被誉为民族英雄。这,就是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得到的有关张学良的知识。它真实,却未免抽象;坚硬,也带着僵死。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就这样成了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性记忆。王充闾却用他手中的笔,轻轻地拨动了我们的心弦,使阅读的心灵沉浸在时而幽静淡雅,时而凝重激昂,时而睿智明辨,时而温馨欢快的氛围中。他把我们重新带进了历史的隧道,让我感受到了张学良的体温和心跳。由此,张学良不再是历史长河中一个步履匆匆、形象模糊,感觉遥远而陌生的昨日的过客,而是生动鲜活的“大写的人”。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张学良的少年得志,读出了他的无奈和迷茫,认识了他的傲岸与坚韧。原来,马背上的英雄也有寂寥索寞的“夕阳晚照”,难以排遣的悲凉、失意,令人瞠目的侠骨柔肠、隽美文采。张学良,你是风流倜傥、威武刚健的少帅,还是不战而退、误国误民的将军?你是踌躇满志、御侮抗敌的将士,还是被折双翅、悲愤交加的囚徒?你是勘破红尘、恬淡度日的老人,还是漂泊他乡、挚诚不屈的游子?一本《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让我感慨万千,遐思无限。

  一位百岁老人独自面对大海,是《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定格在我们记忆屏幕上的一个永久的画面。

  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沧海,1800年前的曹操发出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感慨;置身于浩淼的伶仃洋上,700多年前的文天祥发出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而当百岁的张学良身处一个陌生的国度,孤零零地坐在轮椅上,苍老的目光专注而又失神地凝望着被夕阳的余晖染红的秋意氤氲的海面时,又会想些什么呢?是儿时那个破碎了的悬壶济世的梦想,还是与自己擦肩而过为之魂牵梦萦的情人?是母亲凄凉的背影、父亲殷切的期望,还是黑土地甘甜的芬芳?是令自己“乐而忘忧,曾不知老之将至”的京戏,还是那些已经无处寻觅的老友和亲人?抑或他什么都没想,人生已无憾事,清凉的平静就是最好的侣伴。因为,纵然生命的齿轮一次次滑离了预定的轨道,使得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悖论,但他却活得脚踏实地,无愧于心。他以果敢的勇气力挽狂澜,搏击命运,用执著的坚韧把握人生,抗争逆境,挥洒出了生命的光和热。凭借赤胆忠肝、一腔热血,赚得了“英雄回首即神仙”的境界。他活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无怨无悔。这是张学良一生努力实现的人格,也是《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奏响的生命的颂歌。

  没有自由的日子并未能使张学良心灰意冷,进而生出虚无之念;更没有做出违背良心、丧失人格之事。囹圄中的他仍希冀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报国杀敌,也寄情史书,不断砥砺、完善自己。劫波渡尽,苍鹰终于重回蓝天,蛟龙再次弄潮大海。张学良却没有陶醉在海阔天高的愉悦中,念念不忘的是祖国和人民:“(我)现在已经老了,在政治上已没什么用了,我能帮忙,我很愿意尽我的力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凡是为国家为人民的事情,我都很愿意帮忙。”这,就是一颗历尽磨难的赤子之心真诚的表白。都说“狐死必守丘,兽有如此,人何以堪?”可为了海峡两岸的统一,他一次次放弃回归故土的机会,“我很想回去,但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动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意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叶落终于没能归根!或许有人会以为张学良太傻了,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地位“独善其身”嘛,活得潇潇洒洒的,何苦这样委屈自己?然而那种行尸走肉、麻木无聊的人生又怎能为张学良所愿意!纵然造化弄人,生命不尽如人意,然而每一次人生的转折点,张学良都从民族大义和社会道德出发,牢牢地把握着自己的生命之舟,没有屈服于狂风暴雨,波涛怒号。面对充满变数、波谲云诡的现实,他总是做出自己的抉择,尽管这抉择有时也将他陷入泥淖。“我这个人是不受操纵的,但凡做事,我有我自己的主意,我有我自己的见解。”并且无论结果如何,都为之奋斗到底,努力做到最好。这就是《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为我们奉献的张学良,悲壮而又令人欣慰。

  在为张学良感动之余,我不禁掩卷长思:作者与张学良未曾有一面之缘,更没有鱼传尺素,鸿雁传书,两人年龄差距也算大,何以能打破时空的界限,穿越生死的屏障,越出世事的藩篱,打破史实的窠臼,以清新流畅的语言,呈现出一个血肉丰满的张学良,让人为之哭为之痛,为之牵肠挂肚?无他也,唯诚而已!王充闾是以其70年的人生积淀在写张学良,既非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也不为客观意义上的绝对真实所左右,而是要写出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给人以人生的启迪。他不是在重现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所谓“信史不信”,就是这个道理吧。写史(包括历史人物)是情感的相融,是思想的碰撞,是心灵的对接。在人面前,史只能隐身其中,或退居其后。新历史主义让我们知道了历史文本与小说文本原来如此相似,《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也让我知道了历史文本与散文文本原来也如此相似。

  《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的作者是在写历史,也是在写现实;是在写历史上的张学良,也是在写现实中的人、人生,以及没有时空间隔的普遍的人性,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生命的思考和体验。心灵的倾注不仅赋予作品以灵动而厚重的智慧之光,还有充塞宇内的浩然正气和感人肺腑的生命关怀。作者以哲学家的思辨,像庖丁解牛一样,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张学良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人生阅历等因素层层入手,揭示了其命运的必然性,告诉我们并没有上帝在操纵命运,一切都是自己和其生存的环境造成的。因此,在时代的大潮中如何驾驭自己,便是决定自我前途的关键。是趋炎附势,还是洁身自好;是卑劣低下,还是善良仁爱,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这,就是《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的历史哲学和人生哲学吧。

  作者在艺术的世界里纵情地放飞着理想,张扬着个性,传递着真、善、美,令每一个读者都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厚重。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坚守知识分子品格的作者对正义有着天然的向往,对高尚有着本能的趋从。所以对于美好的人和事,他都倾注全部的爱和心血,并以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来抚慰现实中那些孤独焦虑的灵魂。写作是灵魂的艺术,《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的写作,便是一次心灵的对接和书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成功的失败者》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