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念头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24 00:50: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念头的读后感大全

  《小念头》是一本由赵瑜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念头》精选点评:

  ●一个小小的念头,引来传世的爱情,比起爱情,更爱当年的信,及其写信时的心情,原来在岁月的时空,他和他们有如此的交汇…………

  ●不得不说作家脑洞开得很大啊。一些内容挖得很有意思。

  ●作者是深深的被沈从文打动和感染了,变得湿润了,内心总是软软的写着沈先生的那些事儿。可惜,这种状态确是难以把沈先生写好,先生的文章就是有那种魔力,能让整个的人软软的感受世界。看过作者写的鲁迅和广平先生,用这种语言写刚硬的大先生必然好,写沈从文就未必了,可惜,确实是真爱。

  ●边城山城碧罗裙,小翠清歌处处闻;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

  ●小念头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婚外情的看法……感情丰富的文人有充足的情感去爱超过一个人,最终却也只是被张兆和上了锁的奴隶,觉得沈从文也是个可怜人了

  ●不喜欢作者对情商一词用法,不认同说“苗族血液”对沈性格影响。觉得笃定掘墓奸尸者是为情如此的判断可疑,对给王华莲的“破坏者”称号嗤之以鼻。书前还说沈会朗读代黄作的情书,故用词不会太私密,后又猜《给小栗》中忏悔似的呓语或是直接取用的情书的。p141“月光在唐诗宋词里,差不多和约会同义”。不胜枚举。以为这些推断毫不严密、也不能传递什么。我是真不喜欢书中分析,看过几乎怀疑“工笔”是否有旁的意思。封套上对本书的两段大吹很滑稽。p196、p197,所引信后作者动辄插一句“是啊”,然后用难听点的句子复述原句。烦也给烦死了。就…看看八卦呗。如果我此前看过沈从文的书信集,或者他的任何传记,都不会给这书一星以上评分。一点收获是“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这句,我一直觉得突然写出来够傻的,才知道原来是自我安慰。

  ●作者给鲁迅和沈从文各写了一本恋爱史,题材其实是很好的,只可惜一个作家写手而非严谨考究的学者呈现出来的终归是充满了野史味道和浓浓的小说家虚构之风的一部精心包装的文坛八卦随感录。一个非常严重而明显的错误是全书的第240页写1936年张兆和带着龙朱和虎雏两个孩子回苏州避难,要知道沈虎雏老师是1937年才出生的,作者真敢乱写。

  ●我觉得这种写作方式很棒啊。对传主本身有比较充分地把握,对传主的某一方面经历有比较细致的梳理。当然问题也是不少的,一是没有注释,不够严谨;二是没有新材料新思路,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这就是凤凰,沈从文笔下的凤凰。”17.11.16

  ●素材拼贴,点到即止,即使不以传记看待,作为散文来读,也并不能做到把人物在单恋和爱中的情思描摹生动,其命运走向也淡如白水。很高兴“全本书店”又出新作。

  《小念头》读后感(一):《小念头》自序:至今心折沈从文

  《小念头》封面

  《小念头》读后感(二):《小念头》后记:那么,凤凰

  后记 那么,凤凰

  赵瑜

  《小念头》封面与内封

  《小念头》读后感(三):爱情流露

  5.30日——6.5日 《小念头》 阅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深处的那种恣意妄为不加修饰的情感流露 1.当时,全家人天天坐在一起开政治会议,批斗沈从文的孱弱和不积极进取。这种被家庭和社会孤立的感觉让沈从文有厌世的情绪,一九四九年,沈从文曾两度自杀,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凭你这点胆气,就有资格在北京住下,学习一切经验一切。可是,我得告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丢去。因为除了它,你什么也没有。 3.先是在一个小公寓湿霉霉的房间,零下十二度的寒气中,学习不用火炉过冬的耐寒力。再其次是三天两天不吃东西,学习空空洞洞腹中的耐饥力。再其次是从饥寒交迫无望无助状况中,学习进图书馆自行摸索的阅读力。再其次是起始用一支笔,无日无夜写下去,把所有作品寄给各报章杂志,在毫无结果等待中,学习对工作失败的抵抗力与适应力! 4.郁达夫劝沈从文当小偷的这段话实在有趣。当小偷本是被人鄙夷的,但从郁达夫口中说出来,倒是为他着想了,沈从文还应该好好的感恩戴德一番!着实有趣 5.因为生自己的气,仿佛不甘心与世界离开,又不愿与生活讲和,凡是一个男子应做的事我总不做,仅仅关到房门摔家伙生气,到把所有一点好东西毁坏完事,力气用尽,需要哭了。一个快到三十岁的人,成天就这样过日子,说起来也真是奇怪的事! 6.爱一个人,即使对方不回应,也没有关系,因为付出爱的人,是因为所爱的对象才打动了自己,才爱上的,并不是因为对方热爱自己才爱的。 7.爱不到人并不是失败,因为爱人并不因人的态度而有所变更方向,顽固执着,不算失败的 8.每次见到你,我心上就发生一种哀愁,在感觉上总不免有全部生命奉献而无所取偿的奴性自觉,人格完全失去,自尊也消失无余。明明白白从此中得到是一种痛苦,却也极珍视这痛苦的来源,我所谓的“顽固”,也就是这无法解脱的宿命的粘恋。 9.我现在是打算到你将来也不会要我爱的,不过,这并不动摇我对你的倾心,所以我还是因这点点片面的倾心,去活着下来,且为着记到世界上有我永远倾心的人在,我一定要努力去切实做个人的! 10.但是,不找一个人说说,张兆和的心里会装不下这些膨胀的感情的! 11.我的生命是芦苇,风一吹就可能会弯腰,然而,我的爱你的心却是磐石,风吹不动,雨淋不透!

  《小念头》读后感(四):沈从文恋爱中的每一个小念头

  赵瑜:《小念头:恋爱中的沈从文》,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年

  20180811草就

  沈从文之于我,熟悉又陌生,我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边城》和道听途说的爱情传奇故事。我没有去过湘西,那个被文艺青年男女无数次描述的凤凰城。如果有机会,我会带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之类去看看,去那个美丽的充满诗意的乡村。我本属于乡村,和沈从文一样是一个乡下人,总是逃脱不掉对乡村的迷恋与不切实际的想象。我喜欢乡村,喜欢那个我自己想象中的乡居生活。

  沈从文是孤独的,据作者所言,建国后,沈从文一家经常坐在一起开政治会议,批斗沈从文的孱弱和不积极进取,这种被家庭和社会孤立的感觉让沈从文有厌世情绪。1949年,沈从文曾两度自杀,后来在北京的某家精神病医院修养大半年,最终向现实投降,写了所谓的改造自我,为人民服务的宣言,发表在报纸上。我喜欢将沈从文与钱钟书对比,但似乎钱钟书比沈从文幸福,可能是杨绛比张兆和更懂得自己的丈夫。他们各自的爱情故事,钱钟书不存在沈从文那般苦苦追求的过程,他和杨绛是自然而成,或者说是互相爱慕,而沈从文与张兆和,是沈从文的一厢情乃至死缠烂打,最后似乎感动了张兆和,也可能是迫于无奈,但终究可能并不能真正懂得沈从文。我不揣谫陋,认为家庭出身也是影响他们的因素。钱钟书和杨绛家庭成长环境类似,而沈从文来自湘西,是一个所谓的“乡下人”,而张兆和成长于姑苏士绅之家,两者成长环境不同,沈从文敏感自卑,张兆和自信大方,所以,沈从文的一些小情绪可能并不能为张兆和所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沈从文是孤独的,他躲避世俗的方式,可能就是在自己的文字里驰骋。

  我们对沈从文的恋爱故事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对张兆和的苦苦追求,以及那些似是而非难辨真假的的诗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而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我们似乎很难理解一个内向自卑的“乡下人”何以敢于追求学校里的“女学生”,并且这个女学生还是“校花”一样的人物。懦弱胆怯的沈从文似乎除了“才气”一无所有,难道真的是所谓的“一见钟情”,但张兆和的确是“顽固地不爱他”。细思极恐,沈从文被拒绝后,一再给张兆和写信,甚至扬言自杀等,从一定意义上都可以说是“骚扰”,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我把一切做人的常态的秩序全毁了”。我至今不知道张兆和最后何以为改变主意?我除了猜测与臆想,似乎难以自我解答。沈从文对王际真的解释是,因为张兆和聪明,所以爱上了她。

  本书似是而非地梳理了沈从文的爱情成长历程,我不知道作者是否言之有据还是作家的信马由缰,难辨真假的我只能当做野史一般,嵌套入我的认识论里,来理解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吧。

  少年时代的沈从文似乎对爱情充满了好奇,曾经听人说爱情的美妙之处,故而当懵懂之初被一个女孩子喜欢,自己愿意付出一切,不曾想这场初恋竟然骗走了他的财物,不得已,只能远走他乡,躲避亲人关心又担忧的目光。“用尽青春期所有的热情熬制出的甜言蜜语,最终成了一个荒唐的笑话。”出走途中遇到表哥黄玉书,就替表哥代写情书,追求女孩子,最后黄玉书和女孩子的确结婚生子,儿子即黄永玉。想来这也是未来追求张兆和,不断激发创作灵感的练习前奏吧。当然,社会上的其他人物也对沈从文的爱情观产生了巨大影响,更让他好奇这个爱情似乎能人为之落泪、绝食。

  北漂后,因为现代知识基础差没考上大学,无依无靠地开始过着紧巴巴的苦逼生活。“当时的沈从文,除了满腔热情和贫穷,什么都没有”,类似于现在远离家乡到北京寻找梦想的那些年轻人。在投稿无望混不下去时,沈从文开始给一些写文章的人写求助信。郁达夫接到信后来看望这个当年的“自己”——沈从文,回去后,郁达夫写了一份公开信发表在《晨报副刊》,虽未点名沈从文,但一部分文学圈子的人开始知道沈从文。在郁达夫的推荐下,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处女作《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在北京的孤独与贫穷中,他只能靠文字来打发寂寞,有时甚至是性的不道德——手淫来排遣压抑和寂寞。幸运的是,他开始认识论胡也频等文学上的好友,可是不久,胡也频和丁玲开始恋爱,在沈从文面前秀恩爱,并且撒了许多狗粮。沈从文却吃得开心,他憧憬爱情后的生活,胡也频讲一个琐碎又苦难的日常生活过得加了糖般,让沈从文羡慕又憧憬。浪漫的文人,年轻又矫情,胡也频和丁玲吵架总是会找沈从文倾诉,他成了爱情分析师,知道他们动人的内容,也知道他们的分歧,爱情的陪练人员虽然艰难,却让沈从文有了近距离接触爱情的机会。在胡也频遇害后,他不再需要担当爱情顾问,但此时,他却疯狂地开始了自己的爱情故事——喜欢上一个女学生。

  在被张兆和拒绝后的每一次,沈从文都会自卑地想到自己的出身,一个从农村出来的,没有学历的人,他躺在过去的伤口上,抚摸着自己柔弱而可怜的命运,总觉得不论他如何努力,生命中总有一些地方正慢慢腐烂。追过女孩子的男孩,如果内向又自卑,在被拒后,似乎总喜欢思考,那么好的女孩,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的真心,往往会极端地否定自己,解剖自己的身份。沈从文情绪激动,在自己的寝室甚至发疯一般,乱丢乱砸东西,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解,似乎会喊:“为什么!!??”人自卑就会敏感多疑,喜欢胡思乱想,沈从文像一个孩子一样,在给张兆和的信里,不是装坚强,就是装大人劝说张兆和不要长大,不要得他现在得的这种爱情的病。

  后来,沈从文到苏州看望张兆和,得到了张家人的认可,这似乎成为关系变化的转机。张兆和最终接受了沈从文,与他共同奔赴一个关于爱情的练习场。

  爱情开始的时候是冲动与盲目的,沈从文在婚后回湖南途中,依然给张兆和写了很多信,纸短情长,往往写的很多,把一个女人放在心上,真好,不仅仅张兆和感到美好,也感动了自己。很多时候,爱情感动是自己,为自己描述的爱情感动可能是文人的通病吧。

  在这个夏天,在一个卖葡萄的摊位前,一个人读完了一个人爱情中的小念头,依然没有读懂这个人的爱情故事。也许需要和张兆和一般,深入阅读沈从文的文字,才能读懂这个“乡下人”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念头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