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骑士、愤怒公牛》是一本由彼得·比斯金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51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我看过 翻译确实二 程度是影响阅读 哈哈哈 其他不多说 电影相关书籍请认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山哥如果讲外国电影史大概就是这么个路数吧...新好莱坞八卦史
●这个版本的中文翻译极烂!
●八卦太多,腻味了
●很八卦,书好贵,翻译又差,买后悔了。看完的感想就是那些新好莱坞的电影小子都是些神经病。
●翻了几页根本没有想看下去的欲望 翻译赶工太明显 幼稚浅薄的初中生语言水平 原著的意味绝非这种程度 不如多看几遍晓松奇谈里高晓松对米利麦克斯和哈维的回忆和点评
●新好莱坞圣经,应该不为过吧?不过翻译比较搞,不过基本都能看出来,就当笑点吧
●内容不错啊,可是翻译真的是太烂了么!!!!!!!!!不过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了么!!!!!!!!!!!!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读后感(一):翻译太烂
如果对那段好莱坞历史不是很清楚的话,这个中文版能把人看崩溃了。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拿笔标注一下,后来我完全放弃了,草草翻完拉倒。
还卖这么贵!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读后感(二):好书好书,新好莱坞时代的灭亡
最近正好买了这本书和《隐疾》,基本上两天内把这两本书看完,心中浮想联翩,都是好书啊……
这本《逍遥骑士、愤怒公牛》讲述了科波拉、马丁斯科西斯、斯皮尔伯格、卢卡斯们登上历史舞台,开创新好莱坞时代的经历。如果过去我们看了那些如现代启示录、愤怒的公牛,以及无数对其艺术成就赞誉的言论,那就该看看这本书。它讲述的新好莱坞时代的灭亡,像它的产生一样耐人寻味。
如果有一些他们的电影看不太懂,更应该看看这本书,因为它提供了更多解读的机会,并对这些影片的产生会有更透彻的看法。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读后感(三):中国电影书籍翻译界的耻辱:严敏
文汇出版社可能是全中国最容易混的一个单位了,在《逍遥骑士、愤怒公牛》的最后一页上,印着责任编辑刘刚的名字,这个名字将和这本书的翻译者严敏一起被载入中国电影书籍翻译界的史册,因为他们共同炮制的《逍遥骑士、愤怒公牛》,是对原著的侮辱、对中国读者的蒙蔽以及对他们自己和他们所在单位的欺骗。
eter biskind的easy riders raging bulls的重要的副标题“性开放、吸毒、摇滚乐一代如何拯救了好莱坞”被阉割了。这发生在我国并不奇怪,但请问严敏先生,你把这本书的第一章的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英文吃掉了,没翻译给广大读者,这又是怎么样的阉割呢?这句话的原文没多大敏感问题,难道是因为翻不出来?
同一部电影,在不同的章节里,甚至在同一章节里,都会出现不同的译名,这又是怎样的蒙蔽?在第一章里的dog day afternoon是《午后狗》(可笑),到了第十章变成了《伏天下午》。wild bunch在引言里是《非法者》,在第一章里变成了《无法无天的人》。
a hard day's night被译成了《哈德·戴之夜》(更可笑),night gallery被译成了《夜间观众》,coppola blazed a trail for the movie brats被译成了“科波拉拍儿童片崭露头角”。在第八章《圣马丁的福音》里,影片《Shaft》居然被译成了《上死刑台的电梯》,这应该不是翻译错误,而可能是粘帖错误了吧。
在第十一章里,拉德付给卢卡斯15000美元开发剧本,中文版里这个数字变成了15万美元。同样是在第十一章里,《绿野仙踪》里的铁皮人(Tin Man)在中文版里变成了”瘦子“。还是在十一章里,Two Bobs,原文指的是罗伯特·赞米基斯和鲍伯·盖尔,但在中文版里他们成了亲戚:”鲍伯兄弟“
在整本书最后的导演片目里,《最后的命令》的英文The Last Detail被打成了The hast Detail。
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在严敏的译文里变成了《庄稼汉骑兵》,那就让这个名字成为严敏终身的绰号吧。因为,在电影书籍翻译界里,严敏将永远地无愧于“庄稼汉骑兵”之名。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读后感(四):一群棒哥们儿
这是个很酷的作家,我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但喜欢揭老底,还喜欢像个帕帕垃圾一样八卦。如果你读过《低俗电影》这部奇厚无比的书,你会懂得我在说什么。这本书也是奇厚无比,我每天蹲在马桶上都极度热情地读着,上下通畅,乐趣滚滚而来。有人说该书译得很烂,这跟我也没多大关系,以我的英语能力,在纽约街头打听一下厕所在哪儿都很困难。咱还是发展中国家,能看到就不错了。最近有哥们儿指责我说最近你阿白阿Q精神很足啊,饱暖淫欲都差不多了是不是?我在此作答曰你还真说对了。人活一世,真正有用的东西不过就那么几样,鲁迅先生指的道儿,怎么走着怎么舒服。
再说回这本书,书名是《逍遥骑士|愤怒公牛》,两部我喜欢的电影。看完前者之后我觉得像丹尼斯霍伯和方达那样死于路上也不是什么坏事,抽着大麻卷积起滚滚尘烟,让哈雷摩托带你到未知的远方,何必等到生老病死这些悲哀的人生常态来找麻烦?看完后者之后我不但更加崇拜德尼罗,也觉得斯科塞斯就是影坛的愤怒公牛,他总能拍出别的美国人拍不出来的电影,并且正又辣,我一看就起生理变化,肌肉绷紧心跳加快觉得男人就应该是他电影里拍的那样。像杰克伦敦一样牛逼,像戈达尔一样操翻电影既定的体系。
书里写了花童年代里那些新好莱坞电影小子们的故事,科波拉,斯科塞斯,施拉德,斯皮尔伯格,卢卡斯,霍伯以及团聚在他们周围那些形形色色的怪人。那个疯狂的年代里总有那么多貌似神经病的天才和像极了天才的神经病,电影的一页被重新揭开,美国人的牛仔精神再度翻转了世界。毒品美女和被燃烧着的胶片,经典就在这些大胡子们疯狂的头脑里被酝酿出来。夕阳下的西贡,纽约的穷街陋巷,张着大嘴的鲨鱼,雌雄大盗歪倒在阴影中的尸体……这就是美国电影最牛逼的时段。像那本揭摇滚乐老底的《请宰了我》一样,这本书每一页都在书写也许是臆造着真实。看过之后某些对电影大师们奉若神明的家伙该绝望了,因为以我国人民的道德评判来看的话,这些大导演全部都是无可救药的毒虫色鬼和神经病,人的道德指数永远和才华挨不上边儿,这不算真理,但是这也是个道理来着。用了差不多一个月,我把书看完了,直接得到的领悟是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也不必在乎暗处传来的诅咒打击。这世界上人人放屁,人人需要解决性欲。我没有交通工具甚至连拖拉机也没有,但是我穿着CAT鞋,也相当于把挖地虎的标志踩在了脚底。我有两部小说一部剧本要写,有事儿干的人应该算是一种幸福的人。我想我这么理解没有错。
我说亲爱的……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看来我只剩下一件事,那就是睡觉。
《逍遥骑士、愤怒公牛》读后感(五):作者电影——新好莱坞的一个魔咒
虽然一直骂这本书的译者怎么能这么凑合了事,好多句子绝对有漏字现象搞得文句不通,但说实话,看到最后一章哈尔·艾什比之死,眼睛还是有些湿润。整个新好莱坞在此落幕实在是再妥当不过,在艾什比的守灵夜上,那些他过去的朋友、同事、合作伙伴不仅仅是在祭奠他,也是祭奠自己已经破灭的青春理想。
整个新好莱坞干将们,除了两个“叛徒”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最后生存了下来,所有人都一蹶不振。曾经的领袖科波拉的结局尤其让人心酸。他把自己的葡萄园改造成了旅游景点,而他就坐在园外的摇椅上,迎接每一个来参观的游客。一些漂亮的中西部女孩可以坐在他腿上与他合影。
所谓历史观,就是我们总忍不住为“果”寻找“因”,这也许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虽然因果之间的那道联系被休谟证明为其实非常不可靠,但人类只有在求得一个“为什么”之后,才会觉得些许安心。对于新好莱坞的失败,我也常常问,为什么?是因为大片场的绞杀?因为内部的不齐心?因为观众被电视培养得越来越肤浅?
上面的猜测都有道理,但我的观点是认为,从一开始新好莱坞就错了,最后的失败只是错误的必然结果。他们从一开始就种了一种理论的魔咒,这个魔咒来自于法国理论界,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制作。这个魔咒的名字就叫做“作者电影”。
作者电影这个理论所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引起了上面猜测的所有情况。正是作者电影把导演抬高到了神一般的地位,而妖魔化了制片经理,导致了制片方与导演的矛盾;也是因为作者电影的理论,让每一位导演都变得桀骜不驯、目中无人、自我中心,他们要求掌控一切,不愿接受任何人的意见(他们认为是干涉),这最终伤害了那些一开始与他们一同奋斗做出好电影的合作伙伴;也是因为作者电影的理论,观众被放置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电影成了导演个人抒发情感的工具,当导演与观众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嬉皮文化)和情感体验时,这没有任何问题,可当观众已经变化,反文化和嬉皮文化的潮流已经过去,这些极端个人化的导演们就无法分辨影片的好坏了,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经典好莱坞(旧好莱坞)最可贵的一个品质——借由制片厂与观众取得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他们根本不知道观众喜欢什么。
最讽刺的一幕发生在科波拉借由《教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他却闷闷不乐,因为他觉得自己依然是拿别人的小说、别人的剧本在执导电影,这让他觉得自己不是个作者。他羡慕像伍迪·艾伦那样能自己写剧本自己导的导演。有多少次,奥特曼、博格丹诺维奇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是电影作者的虚荣心,强行把自己加入了编剧名单,甚至不惜挤掉真正的编剧?
电影本身就是个合作的产物,任何一个试图成为电影作者并试图控制一切的人,最终只能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整个新好莱坞一直在上演着朋友反目成仇、兄弟势不两立的悲剧,只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才应该是那个掌控一切的人。当导演真的权势滔天的时候,他们是否真的比在被制片人管制的时候做得更好?实际上他们的任意妄为带来的是不受控制的成本和拍摄现场,不断地超出预算,把制片成本抬高到惊人的地步。
也许派拉蒙经理们提出的高概念影片,才真正摆脱了作者电影的魔咒。毕竟,电影不是自己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