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与刀》是一本由[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55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来说呢 以一个从未踏入日本国土的美国人的视角描写战败后的日本 文字中充斥了居高临下的偏激意味 虽说日本方方面面存在许多我无法苟同和全心去接受的东西 但是如果将这本书作为新世纪介绍日本的标志书籍的话我认为还是有点残酷 毕竟很多确实存在的优秀之处作者并未发现 同时 相比起此书中一再强调的日本人那根深蒂固的矛盾性来说 我更倾向于将其归结于名族情绪的压抑
●秩序秩序秩序。。
●这本书使我对美国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力刮目相看。它成书于1946年,现在的日本与日本人是否还像书中所介绍的这样呢,这是我仍然好奇的。所谓菊花与刀,通俗点,其实就是一根筋与含蓄。
●需重读~
●我想说看这本书我几度落泪吗?日本人的坚毅,自制,上进,为荣誉而战,看重恩义,为家族国家甘愿牺牲…………这一切无不感动我。大和民族是个变态到让人敬畏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没有理由不强大。
●。。。
●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人,其实,我们许多中国人带着自己的情绪去看日本,未必有美国人看得那样清透。民族性这种东西确实存在的。
对日本文化的两面性进行了很好的描述,但是在两面性的来源及挖掘深度上,不够。对日本文化两面性的起源有了简短的概况,总还是描述性的成分更浓。
《菊花与刀》读后感(二):插图很不错
这本书好多人都读过之后,我才偶然触及此书,不过我几乎可以说一口气读完的。
书特别好看,易懂,甚至在很多方面让你发觉原来日本人是这样的啊。
我关于此书的读后感一直想写,不过尚未动笔。或许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再写吧。
《菊花与刀》读后感(三):日本文化粗解
前段时间在读反建筑和共生思想,作者均是日本建筑家,视角以及文化背景均涉及到日本文化,因此我受朋友推荐看这一本书,果然没让我失望,是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读物,日本民族于我印象一直是个神奇的民族,人格上具有两面性,社会给予人的束缚蛮压抑的,日本人不信奉人有来生,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死后成佛,人生在世的苦难并不像印度人觉得是为了历经磨难而成佛的思维,还有日本人的“义理”,是情感与理智的对抗与挣扎,所以才衍生出这么多的人生故事,而日本对于儿童的教育也让我感受到日本成人的压抑感来源于哪里,以及女性的地位层次…
《菊花与刀》读后感(四):了解日本的一个起点
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起点,理解他们的文化,礼仪,价值体系。作者对族群的分析方法值得学习——探索他们的习惯和价值究竟怎样,理解他们聚焦和透视事物的技巧,而不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需要坚强,也需要宽容。
虽然日本学习了非常多的中国文化,不过都已经完全的本地化,这些内容,虽然还有同样的名称,就如同日语里有用到完整的汉字,它们都成为完全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内容——汉字在日语里可能有着不同于中文的含义,儒家也不是中国的儒家,禅宗也不是中国的禅宗,虽源自临济宗,曹洞宗,但是和其源已经不同————是为武士的宗教;忠的概念倒还是和中国有点类似,上不仁,位卑者不必忠,但是天皇还是不可取代,即便是将军实际执政,他们也没有将其取而代之,始终维持其象征位置。
作者在最末一章提及,”西方制度不一定就成为改善世界的值得信赖的工具“,表明尊重日本的选择,不过在今天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耐心,都以为自己的最好,务求世界上其他地区都采纳之;大概是理论认识和政治实践的距离吧。
《菊花与刀》读后感(五):区域社会心理学的优秀范本
这本美国人写的关于 日本人的书我很感兴趣。最近在阅读的一些书籍,都是以外国人的眼光来审视另一土文化。在这里,虽然带有某些意义上翻译者的“别扭”之外,还是能够读到一些新鲜的东西,这令我的阅读变得开心。
除了这本,目前还在读的有美国的于君方教授所写的《观音》、郑僧一写的《半个亚洲的信仰》。于君方的研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这让我想起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所写的《古琴》。用一个外人的角度来诠释另一个文明,总是有清新的感受。尽管于君方教授和郑僧一先生是美籍华人。
在我们的教育里,日本和日本人的形象永远单一而残酷。今天想起来,我很惊讶直到现在,我们对这个国家“敌人”的认识,也不过如此。当然,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日交流活动,我们发现原来日本还保留了那么多令我们惊讶和脸红的“本土宝物“,比如茶道、器皿、花道、香道、唐代寺院建筑、唐密、光明流、等等等等。
这部《菊花与刀》写作于1946年。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美国民族心理学派创始人鲁斯.本尼迪克特的作品。在此之前,他曾经在1922年~1926年在加拿大及美国南部的印第安人部落作田野调查。在这部书里,作者非常详细的描述了在1949年之前的日本。关于日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非常值得回味和深思。日本在1949年就出版了这部作品,1951年这本书被列为日本的”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它在日本被重印36次。后来陆续又被印刷过110余次之多。日本人将它看作研究”日本学“的鼻祖和”研究日本之经典性著作“。而在中国,它1999年才由中国商务印书馆汉译出版。
在这本书中,我逐渐了解了患有“精神和道德洁癖”的日本民族。并试图从民族的文化中了解历史的某些方面。在我个人,从来不将历史作为“敌人”看待,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既不说明今天,也不预示着将来。但若要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理解为“凶残”确实不能作为了解的依据。我想我们在仇恨一个敌人曾经犯下的错误时,仅仅在说:他错了!他是凶残的!仅仅如此而已。我们既不了解他,也不将对他的了解告诉自己的朋友。鲁斯说:“日本人并不象中国人,以激发仁慈之心为一切德性的基础。”
在书176页文字里记载了一则禅宗故事,我想值得人深思。我们是一个美国学者眼里以“仁慈”为一切道德目的的国家,而日本,则是全民“全力以赴”的效忠楷模。
(日本)僧问:当狮子扑向敌人时,无论是兔或象,皆全力以赴,敢问此力为何?
师答:至诚精神。至诚即不欺,“出以全心”之意,禅语谓“全身作用”者也。毫无保留,毫无矫饰,毫不浪费!
这则记录在铃木禅宗公案里的故事代表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禅宗的紧密性,也说明了在日本的文化元素中,每一个文化形式都服务于他的“以生命效忠”的精神,固然是禅宗的故事,却包含着浓郁的武士道精神,正像那则已经流传在中国的“武士与茶人”的故事一样。虽然同为东方文化,但倡导的内涵却大有不同。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精神,就像一位读者说的,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中日的东方文化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中日精神文化中的重大差异。鲁斯写这部书时据说根本没去过日本,仅仅依靠文献和文字、电影等手段了解日本。我想作者是成功的,这本书不仅仅为美国治理战后的日本提供了帮助,还成为了日本本国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