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语文(上下)》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03 16: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语文(上下)》读后感1000字

  《美国语文(上下)》是一本由马浩岚 编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906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08-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语文(上下)》精选点评

  ●唉要引进教材的话麻烦稍微上点心翻译校对排版什么的都做的太烂了,糟蹋啊。

  ●?文章和课后提问有趣,这才是启发思考能力吧 不过就算这样的书来了中国课堂 一上标准答案也照样瞎

  ●有一家农户主人忘记关圈门,给了几头猪逃跑的机会经过几代以后,这些猪变得越来越凶悍以至开始威胁经过那里的行人猪开始独立时候都会变得强悍聪明了。有一天,一个老人赶着一头拖着两轮车的驴子,:“我来帮助你们抓野猪呵!”众乡民一听就嘲笑他:“别逗了,连好猎人都做不到的事你怎么可能做到。”但是,两个月以后,老人回来告诉那个村子村民,野猪已被他关在山顶上的围栏里了。村民们再次惊讶追问那个老人:“是吗?真不可思议,你是怎么抓住们的?”老人:““然后,我挖了一个坑立起了第一根角桩。每次我加进一些东西,它们就会远离一些时间,但最后都会再来吃免费的午餐。围栏造好了,陷阱的门也准备好了,而不劳而获习惯使它们毫无顾虑的走进围栏。这时我就出其不意地收起陷阱,那些吃午餐的猪就被我轻而易举地抓到了。

  ●5星不是因为教材文学本身,而是整套书的一种一以贯之编写思维,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真正的公民

  ●小学时的,对美国教育有个初步了解

  ●: G634.411/7132

  ●用来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和学英语挺不错的。

  ●出版创意尚可,但英语文本错误稍多。 当安心看看吧。

  ●1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上下两册读完了.虽然没有特别深刻感受.但是本来的目的就是当成课外读物的.也算完成了一个大任务,哈哈

  ●书不错

  《美国语文(上下)》读后感(一):给我儿子

  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我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对前期的美国历史还非常生疏,后面偏文学的文章比较熟悉,不过看完课后的问题,我想我的思考力度自主性远远没有达到美国高中生水平

  这套书,准备给我上高中弟弟和未出生的儿子读了。

  《美国语文(上下)》读后感(二):先有哈佛,再有美国

  首先,这是中英文双语版,如果你觉得翻译有疑问可以原文,或者英文还行的话干脆放弃中文。

  其次,每篇文章后的提问,更是精髓引导学生的思路训练你的大脑,不断追问 Why 和 How,而这,恰恰是中国教学中所缺乏主线

  加上网购的折扣,物超所值。

  越读,越能理解“先有哈佛,再有美国”之说。

  《美国语文(上下)》读后感(三):让人耳目一新的语文书

  这套书是为女儿买的,当时买的目的也是让她接触一下其他国的语文教学的情况。买来后,我先翻了翻,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套相当不错的书,不仅能让儿女读,买了书的父母们也该读一读。

  书是中英文对照的,但确实不是一本仅让你提高英文的教材,而是一本能打开你的眼界、促使你促使你思考的书籍。他选择了很多美国作家的著作,有些选篇我们读过,但还有许多是未读过的。即使读过的,课文后所附的许多思考的题目,它所切入的角度,也是我们所未成想过的。这样的中学语文课本,确实能让人思考,不但能增加人的知识,也能极大地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让人能独立地下判断。更让人觉得有意义的,是整个课本中那种开放的态度。它不预设立场,也不确定固定的答案或者要求,只是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如果美国学生真的是读这样的课本长大的,那美国社会目前的发展状态,也应该是其必然的结果。

  回头看看我们的课本。前几天女儿拿回了她的教科书,随手翻了下,发现许多的课文都很熟悉。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而教材基本还未有什么变化,也确实让人感慨的了。我并不是说,课文一定要变,有些经典的文章,确实值得每一代人认真阅读与学习的。而是说我们的课本所选文章的尺度、趣味与方向,基本没有变化,而对每篇课文的分析与解读,也仍与我当时读书时一样。动不动就是要列出文章的中思想,动不动地去分析一些话背后的含义,而记将其当作一个完整的文章来欣赏。有些文章,即使从当时来说,已经是非常幼稚的了,思想浅薄甚至很陈腐,文章的结构及用语也很差,但现在仍然还是选入,不知是因为什么?怀旧?还是它所宣扬的那一套的坚持?不明白。现在的课本当然也有些进步,也选入了一些当时认为是靡靡之音的东西,如徐志摩的诗。但还是有相当一些很不错的文章,值得中学生阅读,也能引起他们思考的东西未选入。

  当然,最重要的是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从本书与中国的语文课本对比,恐怕两者的差别会相当大。也许我们所培养学生的目的与他们不一样。

  《美国语文(上下)》读后感(四):从《美国语文》了解美国中学教育

  马浩岚翻译的《美国语文》是一本了解国外语文教材的非常好的参考资料。它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可以真正看到美国先进的教育之处。

  1合理的文章选择和编排方式。

  美国语文教材分三部分,一本讲语法,一本讲拼写,一本讲文学,《美国语文》是翻译自文学课本。这本书可以当做一本美国文学史来读,不过与文学史不同的是这本语文教材以节选的文学作品为主。书中把美国划分为若干历史时期,每个时期作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前面有历史背景介绍,以及本时期重要文学作品简评,其中也介绍美国文学流派。这些介绍的内容量不小,相当于每个单元又增加了一篇课文,但是很有必要,对理解后面的课文非常重要。我们国内教材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不愿介绍这些课外知识。

  《美国语文》也可以当做一本美国思想文化史来读。大概美国建国初期以及建国之前的文学不够繁荣,所以教材上这段时期选择的文章五花八门,选有有哥伦布日记,印第安人传说,牧师布道词,独立宣言,议员演讲词,总统夫人给女儿的信,甚至还有期刊上的通告等。这些文章如果在课外单独去读,可能学生没什么兴趣,但是用一条历史线索串起来,读起来就有意思了,就像一道菜里加了丰富的调料。丰富的文章内容,对学生了解美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过程很有意义。中国语文教材似乎达不到这样的思想高度。

  总体来看,中国语文教材的文章选择和编写排方式非常粗糙,主题散乱。《美国语文》这种按照历史时期来编排文章的方式值得借鉴。我们的教材也按单元方式组织,可是各文章主题关联性常常不够强,有些文章放在一个单元像拉郎配。个人感觉如果每个单元主题的设计合理,可以训练主题阅读和资料研究能力。我们的教材对于训练学生研究资料的能力这方面几乎没有涉及。以致于学生们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也不会通过寻找资料搞清楚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哪些主题也值得研究。从一个长期处于农业文明中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工商业国家,我们国内知识界对于该在思想文化方面做出哪些转变还没有达成共识。很多非教育领域知识分子编写了课外语文读本,也没改进多少,和国外语文仍有很大差距,有些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也没有涉及,例如爱情,择友,择业。

  2精彩的课后习题设计。

  从《美国语文》的课后习题中能够看到多种理性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有哪些思维训练呢?以哥伦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这篇课文后面的习题为例,来看看美国语文突出训练了哪些思维。a 总结型思维。例如,“列出优秀领导者需要具备的素质。” b 比较型思维。例如,“欧洲人和美洲人最初相遇时有什么不同反应?” c 论证型思维。例如,“你怎么判断岛上的美景给哥伦布留下了深刻印象?” d 假设性思维。“如果这篇日记由船员来写,会有什么不同?” e 动机型或目的型思维。例如“哥伦布选择送回西班牙的样本,最大初衷是什么”“哥伦布为什么经常在见到事物时想到它们的金钱价值”。如此密集的思维训练,简直像在训练侦探。书中其它课文后还有一些其它种类的思维训练,如预测型思维。有些课文的习题还从怀疑角度来设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例如“你认为潘恩作为一名记者值得信任吗?解释理由。”如此大量的思维训练,很让人震撼。相比之下,感觉我们国内教材后的习题太简单了,而且还有很多“自己体会一下”这样内省式的练习题,往往让学生不知如何下手。

  《美国语文》习题设计还体现了实用思维,或者说应用思维,有大量应用文写作。例如,要求设计征兵海报,讣告,书籍推销广告,名人成就宣传海报,旅游指南,制作艺术品展览,给总统写信,给历史人物写信,给报社写信,写关于战争的报道,写演讲稿,制作关于格言的网页,筹款募捐建议书,创办校内杂志的建议书,重现美国革命时期的多媒体报告,海明威一战经历的研究报告,关于复原疗法的研究报告,等等。学语文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学习语文之后,要会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基本文字表达能力。我们教材里“综合性练习”中也有这样的应用文写作,但是还不够丰富。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国内的语文教材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进,真是让人无语了。

  《美国语文(上下)》读后感(五):耕耘思维 请让我更广阔活跃一点

  一

  《美国语文》是偶遇的一套书(当当打折贪图便宜时买的),但仿佛又是冥冥之中的事。

  毫无疑问我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同一个世界上的不同国度里,别人曾经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以至于如此与我不同(我是那么的笨拙愚蠢),我很好奇。

  于是我选择慎重严肃的去阅读它,本来是去年的购书,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时间与心境,直到最近才小心翼翼的打开包装。

  如果在我15岁的时候遇见它就好了,书封上标注这是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那些12岁-18岁的少年,这么早就被调教着如何思考问题洞悉生活智战人生,要知道,有可能我会一辈子困死在自己僵硬无能的思维里动弹不得,我不知道别人怎样,我的学校生活令我非常无能呆板。

  二

  不知道美国这个阶段的学生是否学历史,如果也学的话,我想他们应该轻松多了,因为《美国语文》已经把美国的历史融了进去,从第一课到最后一课,所呈现的不光是语文能力,而是美国的文学史怎样在各种历史变幻中发展壮大起来,每个时代的作家,他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与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抗与拼搏,都交待的非常清楚。

  让你不光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同时也认识他所处的时代他的家庭他的人,虽然,没有必要在吃苹果的时候去见见种苹果的那个人和他种苹果的过程,但是你知道了任何一个时代一个作家的诞生,并非像种苹果这么简单。

  你的理解你的见解,将教会你一种精神,它跨越时空,与你连结,还是那个地球,不同的时代,你有可能也面临相同或不同的困境,而这种精神,恰巧是你需要的解决它的智慧之源。

  更重要的是,从此,你学会了用另一种方式对待人生。

  比如作家杰克•伦敦,出身贫困,历经磨难,却最终走上文学之路并取得重成功。

  比如出身低贱的林肯,美国历史上最悲惨时期的总统,为了把战争分裂的国家重新联合在一起面对无法避免的国家危机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力量和献身精神。

  比如本杰明•富兰克林,10就离开了学校闯荡社会,却毅然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

  还有那些出身良好的作家,在他所处的时代中在混战中,都无所不能的开辟了自己想要走的道路。

  我现在终于理解了美国人的乐观,我想他们的国民是不需要读励志书的,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下长大,并且无所畏惧。

  三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自己白痴的事情是,它课后的互动题目,都设计的相当高超。

  比如在下册第二课节选自舍伍德•安德森的《种玉米》中,课后互动中问你,和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产生共鸣,为什么?

  还有假如你是哈琛森先生或夫人,你会怎样面对威尔死去的噩耗?

  最后的日志写作: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待悲伤的方法,讨论你所使用或观察到的处理方法。

  如果你读了这篇课文的话,我相信这些课后互动都是非常有趣和发人深思的,生活中充满悲伤,而你也肯定无法自我的悲伤过,你是怎么渡过的,这肯定是让你不得不开动脑筋思考的问题。

  绝妙之处在于,而以上问题,你们全班上下,也肯定不可能只是一种答案,我认为这将很有乐趣。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次面试,当主考官问我,你认为你的优点是哪些,缺点又是哪些的时候,我竟然迟疑着好几分钟去组织思维和语言吃力地回答。

  在我的国度对我进行的教育里没有这些,而后,我又拿相同的问题问我同事的时候,她尖叫一声说:“天呐,那我死定了,因为从小到大我肯定也没有人教我想过这个问题。”

  我只能感到深深的可悲,我所受的教育里,并没有人教会我怎样思考和自省。

  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却是那样的复杂混乱,以至于我们需要很多更多更大的智慧去应对,但我却是这样的脑残,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伤心,我觉得我所有的智慧和能力并不足以应付这样的时代。

  这也是我为什么热爱阅读的原因,热爱寻求智慧的原因。

  四

  有几次,我试着回答它的课后问题,但仍像那次面试一样,我觉得无所适从,即便是到了今天,我还是需要一个长久的思考过程才能勉强给出一个不知所云的答案,要知道那可是人家十几岁小孩的课后作业啊!

  我承认我的思维僵硬得可怜!

  生活中就更不用说了,我仿佛一个从天上扔下来的人,走出校门,必须重新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社会规则,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同。

  《美国语文》告诉人们不读书的人走上社会却照样能够取得比在校生更大的成功,我的教育里却没有这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被告知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那一根脑筋,应该死死的捉住了很多人,我们像蚂蚱一样被串在那一根筋上在生活的道路上奋死挣扎。

  唯有离开那根死脑筋,我才知道,那条路之外有更加广阔的生活与道路。

  我想我是被死脑筋的树上挤掉下来的那个人,何其庆幸,虽然有些晚,但是我在努力,努力让自己保持思考、清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语文(上下)》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