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落是人生,一朝一夕是日子
日期:2020-09-27 21:15:08 作者:揽云 来源:师父曰 阅读:

一落是人生,一朝一夕是日子

  往事如昨,共续来缘

  我出没有像李叔同先生那样对众生疾苦愚迷有深切体会,也没有拯救众生的愿望残酷现实对撞后带来的内痛苦

  有的只是冥冥中的顺其自然,只是寻找一种生命归宿人生安稳,只是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慈善似乎是贯穿我出家生活全程的一根线,我在南华寺的时候时的领导就想做慈善。

  虽然她现在也没做起来,但却让我第一次听到慈善基金会这个名词

  因为这个机缘我才在后来选择东林寺做慈善,而没有去广化寺印经处。

  从东林出来本来是想去柏林寺出家,结果跟我一起坐在东林寺山门的那个师兄把我叫到了石家庄,在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的佛堂出了家。

  整个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似乎就是一环扣一环,就像是商量好了的安排走这样一条道路

  人不佛可以,但你不信因缘绝对说不过去的。

  很多事情都是有联系的,不存在孤立事物

  说是安排,其实又怎么会不是我自己内心的选择。

  由此来世间所有的偶然必然,似乎都是自己内心选择的结果。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不仅仅这世间一切在主观上都是我人心识的反应,这人与人、人与万物的联系也不出这心的作用

  心的力量不仅仅是决定我们的情绪,也决定我们人生的道路,更决定我们生命状态

  所以佛教说修行就是修心,心外无物确实是这样的道理

  佛教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因为与其改变世界,不如调柔内心,如此又有什么样的世界和现实不能处理游刃有余心安自在呢?

  上次我说人的生命始终是围绕着一条基准线上下波动的,关键是你能否找到自己的基准线。

  有一个做木门老板,他当年背着三十万债务去上海谋生,从一个销售一直做到现在城市的总代。

  他这个人办事就是干净利落,不画大饼,不忽悠,一切以经济利益作为准绳底线道德法律

  可以理解为“钱”就是他的基准线,道德和法律就是上下波动的最大边界

  我觉得这样的人挺好,你可以说他活得很现实,甚至说他活的很功利,但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准绳,人生就有了明确的导向

  在世间,不侵害他人利益,不伤害自己,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内拼搏生活有什么不对呢。

  所以,如此生活没有问题,问题是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生活。

  心似野马贪嗔痴的作用让我们很多人无时无刻不想挑战人生的底线,苦不堪言

  刚出家那会,条件艰苦

  住的是临时板房,上厕所要下走两百米,洗澡的地方只有一个淋浴头,要等什么时候没人了才能去洗。

  夏天好说,冬天无论如何都跟洗冷水感觉差不多

  记得那时候冬天上殿两个脚都是冰凉冰凉的,回来要烤好久才能缓过来。

  忍耐、磨练、修炼,出家人就这么三个阶段。

  你既然选择了,就要忍受过程中的痛苦,当你心中明确目标,那么坚持、忍耐才能够得到你想要的。

  对得起曾经的选择,就要学会忍,就不要后悔,这就是忍辱。

  忍辱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向着心中那一确定的方向奔跑。

  忍受途中的磨难嘛,毕竟没有什么是可以不付出代价就能够得到的。

  就像很多人羡慕钢琴大师郎朗的琴技,但是却做不到用整个童年、青年时光去换取。

  所以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内心很充实、每天都很愉快。

  感觉人生像是重新开始了一样,一切都很新鲜,一切都充满希望,一切都是得偿所愿后的满足与欣喜。

  刚出家那会,啥也不会,只是懂得些许的佛教道理,但出家不是你懂了一些道理就可以的。

  寺院的规矩、敲打唱念、打板敲钟、各堂口如何办事等等都要学。

  为什么大和尚也称为“堂头和尚”,就是因为他们身为方丈,必须什么都要会,什么都要懂,寺院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全都能操持的起来才行。

  作为一个出家人的基本技能,如前面说的那些敲打唱念等等,都是要靠自己学。怎么学?

  看别人怎么做,自己记着点,下面勤学苦练着点,总是能学会的。

  祖师的清规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千余年寺院生活和管理的经验总结。

  你不搞明白它,难道天天在寺院里混日子么?

  我们现在总想在寺院里建立现代管理制度,但这种方法如何和传统结合,又如何适应寺院具体情况,能够维护大众都修行,恐怕还要探索很久才行。

  毕竟寺院是修行的地方,一切都要为修行服务。

  有的人出家就是想过一种生活,但这种生活也不是白白让你过自己的日子或者出家以后你想干啥就干啥。

  人都是有自己的位置和责任担当,在寺院里每一个出家人都有自己为常住、大众服务的角色,叫你做什么就要做什么,不能含糊。

  这也是利益众生,这就是护持大众法身慧命。

  佛在世的时候讲要福慧双修,修福不修慧,象身披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如果你光是读书,你不出去为大众、为常住服务,修慧不修福,那你就没有多少供养。

  过去的祖师,雪峰祖师当典座,虚云老和尚当行堂,他们都是福慧双修。

  刚出家的时候当行堂,添饭给人家吃,这就是向老师父们身上求福。

  出家以后我做了三年的沙弥,三年的行堂,三年的悦众。

  就是因为老和尚们教我们做的一定是他们的经验,一定是没有错的。

  所以没有什么条件可讲,按照老和尚们的话去做,走他们走过的路,总不会有问题的。

  这也是我自己比较欣慰的,那些年我一直都很老实。

  现在回想起来,确实非常受益,当初的日子给现在太多的受用。

  我曾经想过,如果不学佛、不出家我现在会是什么样?

  但无论曾经还是现在怎么想,我都觉得不会有比现在更好的结果。

  我们现在总是想找明师,但明师只是给你指路,终究路还是要你自己走的。

  出家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我都瞒着家里,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家里还是知道了。

  那一年我妈来看我,我特意在外面先陪她玩了两天然后再回到寺里。

  然后,我又叫了个女居士陪我妈,其实这些行为与其说是“陪”,不如说是为了“说服”。

  毕竟出家这么大的事情我实在不清楚会给家庭以及我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临走的时候我妈跟我说,看到我现在过得很好她就放心了,而且来寺院里才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出家生活,看来出家并不是什么坏事,我做的这个决定也是很好的选择,她和我爸都会支持我。

  后来我才知道,在寺院的第一晚,我妈一夜没睡。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我父亲死在椅子上,我母亲吊死在房梁上。

  朋友说,那是因为你内心深处对父母有深深的愧疚。

  我一直没有为父母做过什么,我曾说我死后一定要葬回东北去,因为我这肉身是东北人给的,是东北的土地养大的,所以我要还给东北,还给我生长过的土地。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肉身也是一样。

  故土的恩德,是一种毫无占有欲的爱,是成就我并让我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的。

  我妈说无论你走多远,父母都在家里等你、支持你。

  所以我一直不怕迷路,做我想做的事情,追求我想追求的东西。

  回首,无常的世界里,父母已经两鬓斑白,而我还是两手空空。

  佛说上报四重恩,每当念起这些,心里都有强烈的悔恨。佛缘老和尚在禅堂经常开示一件事情:

  出家人要报父母恩,你爹妈把你养这么大你跑来当了和尚,你当了和尚又不好好修行,在家不能尽人伦,出家又不能度父母,还算什么人子,还算什么佛子?

  出家了,要先度父母,这就是要报的第一个恩。

  曾几何时,一个妈妈想出家的儿子哭的眼睛瞎了。

  凡是有僧人路过,她就给洗脚,为的就是希望找到儿子脚上的痣。

  后来儿子回来了但又走了,妈妈追到河边不小心掉到河里淹死了。

  儿子修行好,磕个头,念个偈子就给超度了,很多人看见老太太乘着云朵飞升了。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没有弘法利生的心,拿什么报恩?今生的恩今生报,今生的因缘今生了。

  很多时候凡情和慈悲很像,凡情是为己,一颗私心而已。

  上求佛道是将一己私心变成一颗为众生的心,菩提心不仅涵盖了出离心,更是出离心的升华和圆满。

  世间苦啊,苦就不要自己跑啊。

  求生西方,也不要厌离啊,求生西方是因为这个无常世界不好修法,所以到那边去进修,为的是早日回来度众生,因为只有度众生才能明白为什么无一众生可度,也才能真正的究竟圆满。

  现实总是要面对的,也总是要接受的,不然就是自己为难自己。

  流浪,不过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

  我二姨前几天来我家,他儿子投资失败、负累累,媳妇也跟他离婚了,曾经的风光全都在一夜之间消失不见。

  她带儿子来找我爸帮忙,领走的时候,老太太拍着我说:“现在看,还是你最好啊”。

  这也算亲人对我选择的这条道路的肯定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过太多的悲欢离合,也逐渐品味出人间冷暖和生死无常。

  小时候觉得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可能的,但现在,年龄的增长不得不开始面对曾经熟悉的人一个一个离开自己的生命。

  无常大鬼到来,谁也都要面对。

  你可以在年轻时候选择逃避,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但总有一天要面对你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在家人看不到缘起与因果,看不到轮回与解脱,所以认为出家人是在逃避责任,其实出家人是在承担更大、更根本的责任。

  所以古人说出家是大丈夫事。

  不仅仅是说这个责任和义务太大、太重,一般人承受不了,也是说这个责任和义务一般人也看不明白。

  如同欲望是烦恼,世间人却很少这么认为。

  记得出家时师父对我说:“汝既出家,当志存高远,长养浩然正气,砥砺德行;孝敬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奉修诸善。

  定慧均修,奉行律制,莫使毁犯;设有毁犯,依羯磨法,当须忏其前愆,悔其后过;常修三昧,制诸散乱。

  至心念佛,净土为归;闻思修慧,降服愚痴;身心清净,业消慧朗。

  福度群生,冤亲平等;化解嗔忿,慈悲忍辱,精进专一,财法并施,济苦众生。此则丈夫所为,天人之师。”

  此则对我余生之教诲,谨记不忘,依教奉行。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落是人生,一朝一夕是日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