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是一本由(英国)罗伯特·比德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联出的一套动物科普萌书!!萌晕了。
●15年511日购入
●制作挺不错的
●这个系列都很好
●还凑活吧,什么都说了一些可是一本小书你也不能指望多深入...
●人类也许曾向熊学习森林的知识,敬畏它是森林的主人。但当人类拥有了力量。便开始玩弄他,谋杀他。
●好棒好棒好棒好棒好棒啊~
●比起《猫》来,覆盖面和故事性显然不够,不过作者在说明熊的保护之时特地留了一些文字来说明中国的熊胆问题,还提到了中国官员的意见,作者对此的态度是讽刺的,无疑地。
《熊》读后感(一):熊
在读动物系列的书,感觉还是写鸟的孔雀与乌鸦比较好玩。熊和虎都不可避免要扯上环保的话题。蚂蚁不太感冒。不过其中关于熊的故事还是满有趣的,熊与女人的故事,泰迪熊的来历。看到最后,和虎一样,替那曾经人类恐惧的生灵,面临的局面感到震撼。不知为了果腹而去屠杀其他生灵的人类。
《熊》读后感(二):我们从熊这儿学到了什么?
因为参加漂书实验才读的《熊》。花了一个下午在咖啡馆看完了这本书。本来对朋友拿本科普书籍做漂流实验挺气愤的,可不知觉间就入迷了……
我对《传奇之熊》这一章节最喜欢。从原始社会的崇尚力量,于是对熊奉若神明;到农牧时代崇尚智力,对熊的蠢笨屡加嘲讽;再到工业社会的崇尚工具,对熊肆无忌惮的伤害之后,熊的形象由最早的强大如神灵,慢慢弱小,最终成了可爱的毫无伤害力的泰迪熊玩具。千百年来,熊并没有怎么变化,变化的是人。人类能力强了,自信心也慢慢膨胀了。其实,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真的应该学会谦卑……
《熊》读后感(三):熊
2019 第4本
可能是为了丰富书本的内容,写了有一搭,没一搭的故事,传说。可是我觉得可能那张进化的图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见过真的大熊。尤其是北极熊或者是科迪亚克棕熊的话,站起来3米多~一巴掌拍下来~
很多所谓原始部落都有关于熊的传说。更多的我觉得是对自然的敬畏,对力量的恐惧
现在野生动物的地盘越来越少。生存状态都是在压缩。未来会怎样~又有谁会知道呢?
还有熊的一个分支,是猫熊。哎~~~靠卖萌~养尊处优~羡慕中~
《熊》读后感(四):很好的科普书
去图书馆借书,我总是先去新书堆里找。无意中翻到了这本书,很薄很小的一本,粗看了一下,貌似是介绍熊的,还附了不少图片,于是借回来看看。
我很少看科普书的,小孩子必看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也从来没看过。好像从来对这类书没多大兴趣。但这本书,激发了我的兴趣呵呵,有机会很想把全套都找来看看。
看这本书期间,正好看到论坛上几个关于熊的帖子。一个是活取熊胆。这些可怜的熊生来就注定了悲惨的命运,他们很多被关在狭长矮小的笼子里,一生只能侧躺,靠翻翻身来活动。时候到了,就被直接插管取胆汁,巨大的痛苦无从发泄,只能一掌掌拍向铁笼,甚至咬掌,靠伤害自己以痛苦来抵抗痛苦。生无人管,死无人问,他们在那些人类的眼里大概早已幻化成金钱,而非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动物。另一个帖子里说,某人曾在广东某饭馆亲眼见到活熊被取掌,当砍下左掌被拿去做菜后,没多久,又有人点了,于是来砍右掌,可怜的熊拼命把右手藏在身后,满眼恐惧和绝望。因为人类觉得从活熊砍下来的掌最新鲜最有营养,所以熊会被活生生看下来4个掌,再痛苦死去。
这2个帖子,我每每想起总忍不住流泪。恕我孤陋寡闻,除了听说过吃熊掌,我还真不知道熊竟然被我们人类如此残忍的伤害。我对熊的印象很多还停留在泰迪熊、维尼熊这些可爱的卡通形象上。还有我们的国宝熊猫,比起别的品种,真是命太好了!
书里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了熊这种生物,这一古老动物进化出多个品种,遍布全球,很早就与人类有了交集。熊从人类敬畏、惧怕的动物,一步步沦为人类的小丑、生财之道,从数量庞大的种群变成现在势单力薄的珍稀动物。你可知道即使离熙熙融融的人类社会最遥远的北极熊,也都在遭受着现代工业污染的迫害?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真的只能靠卡通、历史照片、标本之类的来认识熊类了。
《熊》读后感(五):请照顾这头熊,谢谢!
小时候,妈妈常在睡前给我念《小熊憨憨》的故事。如今这本童话书已经不知去向,但其中的内容我还依稀记得:有一天,熊妈妈给了小熊憨憨一个硬币,让他出去买胡椒粉。在回家的路上,大灰狼跳了出来挡住了去路。小熊憨憨急中生智,将刚买的胡椒粉撒到大灰狼的眼睛里,把他赶跑了。
现在想想,小熊憨憨应该是我对“熊”这个形象的第一次接触。很长时间以来,我对熊的全部了解都停留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层面,比如《小熊维尼》,《丛林之书》里面的巴鲁等等。这些熊大多憨态可掬,头脑简单,行动迟缓。而那些活生生的熊则是凶猛且不宜接近的野兽,它们作为一种遥远的存在一直游走在我的生活之外。
要不是去美国呆了一段时间,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和熊有什么更多的交集。四月过半,春光明媚,一次跟同学去学校附近的Blood Mountain爬山,一路上时不时能看见“注意!附近有熊出没”的告示。在礼品店里,我挑中了一个小小的黑熊雕塑,在付账时老板说:“你能喜欢熊,我很高兴。它们其实不会对人造成什么伤害。但这里的很多登山客可对熊没什么好印象。我经常能看到几个垂头丧气的登山客拿着被熊撕破的背包进来更换。但是这能怪谁呢?我都告诉他们别去那块地方野营,那是熊的地盘,他们就是不听我的。”
露晶告诉我,她在上学期曾在学校附近的马路边看到过一只小熊。距她回忆,当时她们一行三人正沿着马路晃荡,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的树林里钻出了一只小熊。当时她们就惊呆了,站在原地大气不敢出一声。小东西来到马路边,东张张西望望,犹豫了很久,确认周围情况安全了之后,才以冲刺速度跑过马路,一瞬间便钻进对面的林子里消失不见,只留下仍呆在原地错愕不已的三人和一张模糊的照片。
所有的这些与熊有关的经历都大大激发了我对熊的兴趣,也颠覆了我对熊的很多固有观念。我愈发觉得,熊其实远没有人们描绘的那么凶残和富有攻击性,与此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熊不会主动对人发起进攻。另一方面,熊也不像文学作品里描绘的那样笨拙和愚蠢,它们其实相当聪明,而且在紧急情况下能产生惊人的爆发力和奔跑速度。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神奇的生物,我看了BBC的自然纪录片《与熊同行北部森林》*。熊科研究专家Lynn Rogers带领摄影团队深入广袤的明尼苏达州森林区域,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观察研究美国黑熊的生活习性和它们与人的关系。在影片中,Lynn Rogers无不痛心地说,人给熊带来的伤害其实比熊给人带来的麻烦要大得多,很多人一看到熊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开枪。这种盲目多半出于恐惧,恐惧通常源自误解,而他的使命就是消除误解,给熊和人类带来真正的和平。
这两天一直在家阅读三联书店出版的罗伯特•比德著作《熊》。作为动物系列丛书的第二本,这本书深入浅出,对熊的前身今世、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娓娓道来,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给我带来很多启发。我意识到,人和熊的关系原来是如此源远流长,而熊如今所面临的困境却又如此错综复杂。比如说,在中国长期存在的活熊取胆行为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尤其是在前段时间,很多人在网上大呼应立法遏制活熊取胆这种残忍行径。当时某新闻网站还发起网民投票,一头热血的我毫不犹豫地投了赞成票。但是在读完《熊》之后,我发现这个问题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复杂和严重得多。活熊取胆在最开始竟是以一种保护动物的手段而出现的,旨在通过牺牲少数熊的健康而保护大多数野生熊类的生命。东亚乃至东南亚是亚洲黑熊、马来熊和懒熊的自然栖息地,同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很多贫困的村民觊觎偷猎的巨大利益而参与非法猎熊活动,为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熊类制品市场提供原材料。如果只是一味地取缔活熊取胆,很有可能会加剧这些地区的非法猎熊活动,使本已濒危的野生熊类处于更加艰难的境地。只有推广人工合成药品以取代传统熊胆药物,并加大对偷猎行为的处罚措施,才能较为彻底地将熊从困境中解放出来。
当然,我的这些认识和了解还都非常皮毛。作为一个纯粹的业余动物爱好者,我仍然空有一颗热诚的心,缺乏一个武装的头脑。前路漫漫,且学且行。最后想以《熊》一书中的一段话结尾,也以此激励警醒自己:“熊和人类已经在大地上一起漫游了几千年。熊仔我们的记忆和梦想中笨拙地四处走动。他们给予我们安慰,又占据了我们的恐惧。在过去很长时间,在许多民族当中,人类都曾经与熊共享亲情之谊。假如我们失去熊,我们丧失的将不仅是丰富的自然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而且还失去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确实到了重温迈克尔•邦德当初那句恳求的时候了:‘请照顾这头熊,谢谢!’”
*:纪录片的配乐中收录了Arcade Fire的"The Woodland National Anthem"和Damien Rice的"Cold Water",BBC的品味太好了啊!在线观看地址:http://www.56.com/u71/v_NjY5MzMzM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