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情》是一本由阿瑟·史密斯著作,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政治家的生活与国事文件好像卢梭的《忏悔录》一亲,充满着最崇高的情感和最卑鄙的行为。中国也可能有很多清廉的官员,而从其所置身的环境来看,他们完全是无助的,根本无法实现自已心中可能存有的远大抱负。
●虽然有很明显的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惊醒的东西。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读乐了
●先听的有声读物,再看的书
●感觉有些心情已经被抹杀的差不多了,不过确实有些更了解我们本土的文化。
●一针见血以偏概全并存的一本书,相比较百年前,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善了,但精神层面的论述再过百年仍不会过时。
●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国人的丑态还有外国人的视线——有鞭辟入里的见闻,也有令人捧腹不已的误解,值得一读的书但是一堆上纲上线的人到底是要闹哪样,五毛和美分真是无处不在
●没变
●对于在其他国家生活过的外国人而言,由于他们熟悉现今其他国家的经历,要减轻中国人的不幸遭遇,一个简单明了而十分必要的方法就是迁移国外。
《中国人的性情》读后感(一):旧中国的风貌,当代中国的劣根性
具有浓重时代局限和个人感情色彩的一部关于中国人性格的书,作者试图用一种中立的语气表达,但是我看来还是贬多褒少,也难怪,那个年代或许国人就是那个样子,而且依稀能够看到影响到现在的种种劣根性,不识为一部了解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好书。同时也是一部了解当代中国人骨子里面劣根性的好书,发人深省。
间歇地在课上盯着手机看,文字很平实,感觉是在读说明文。但是看着看着不经开始差异,一百多年前的外国人所观察到的中国人的性情竟然还可以套在现在的人身上。虽然没有书中所说的那么夸张,但是的确说得很准。可以很容易地把里边的描写套在身边的人身上。
一百年前写的书却仍然可以用来分析周围的人们,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一百年的时间障碍,让现代的我们可以对着里边的描写轻轻一笑,默默地反省下。一百年的时间可以大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一个名族的性情改变却只能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人的性情》读后感(三):虚有其名
当然,在作者的年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大大落后于西方,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作者在陈述了很多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弊端后,将其完全总结为物质上落后的原因,则未免太有失偏颇。毕竟,很多精神世界中的弊端,实则为物质落后的结果,是对物质落后的一种被动的反应。作者将其一概视为物质落后的原因,其实是刻意为之,为了宣扬鼓吹他那一套子。
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一本融合了陈述和论述的书的角度来说,技巧未免过于拙劣。
其实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也根本不像书商宣传的那样,可恨书商。
《中国人的性情》读后感(四):历史的铜镜
抛开作者本身基督牧师的身份和百年前的历史背景不谈,基本来说,作者算比较客观公正,也颇有远瞻性。不说他文中的观点对不对,但是在很多章节中反复提到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就颇有些预言的味道。现在对比来看,真有印证的意思。
他在文中既对中国人的优点给予了不算吝啬的赞扬,也相当客观的指出了国人(到现在仍然存在)的劣根性。或者是基督徒使然,也或者是翻译的问题,文笔显得比较温和、中立,倒还不如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那般尖酸刻薄,一针见血。
我们伟大的大唐皇帝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看看百年前外国人眼中的自己,在百年间都有什么兴替也算是自省吧。
《中国人的性情》读后感(五):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读过四书五经吗?
很惭愧,我没读过,但在中国生活了54年的阿瑟传教士读了,然后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尽管有的地方略显幼稚,但有的方面却一针见血。
当然,100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情的改变,中国人的性格也在不断变化当中,但有些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东西仍然在那里,岿然不动。因此,在看书时,作为一个中国人,经常会摇头无奈一笑,一个外国人也把中国人看得清清楚楚啊,关于好面子、重虚假的礼数、功利性地行善、盲目的孝道、无诚信、勤勉忍耐、历史的叙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