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忧郁》是一本由[法]夏尔·波德莱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所生长的城市巴黎,当时是文化艺术的中心,各国的作家、艺术家纷纷来此相聚,艺术气氛相当浓厚。他在这种气氛中生活、成长,逐渐形成了对艺术的敏感,也认识了这座五光十色、放荡不羁的城市。十七八岁时,他经常在拉丁区的诗人画家中做客,变成一个极端的浪漫派。后来,他又决定到印度去旅行,不料这位豪放的文学青年却在远渡重洋途中怀念起家乡来。 他停下脚步,逗留在印度洋中当时法国的殖民地留尼汪岛和毛里求斯岛上。
●城市是疯狂的也是忧郁的
●今天喝醉重读了一遍,打个五星吧。
●更喜欢郭宏安这本译作
●(补遗)波德莱尔的散文诗集...时间过得久了...内容忘记得差不多了...更喜欢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一):巴黎的忧郁
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是怎样的忧郁?用锋利泼辣的笔调诠释了他对畸形社会的憎恶、讽刺、抨击与挖苦,也可以读到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憧憬。波德莱尔的作品璧坐玑驰、不以词害意,但却蕴含着难以捉摸的纤细的思绪。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二):真想一泡尿撒进你的嘴里
这个飘洒着哈喇味的抑郁午后,一边吃羊肉一边喝红茶,没什么比腹痛更能美好的纪念这位抽鸦片的穷逼天才。波德莱尔的文字是留给抑郁症患者的,百年前如此,百年后也是如此。于是,想到几日前某友邻的喃喃自语“真想一泡尿撒进你的嘴里”,对他人或许是种侮辱,但对波德莱尔来说,是种可意会的爱恋。哦!多么可爱的杂种!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三):笔记
人脸的暴政终于消失了,我只因我自己而痛苦了。【在凌晨一点钟】
应该去那里生活,应该去那里死亡。【遨游】
而这个介于上帝和人类之间的世界和我们一样受制于时间及其无穷之后的铁律,日、时、分、秒。【仙女的礼物】
太阳落了。庄严的夜来临了。孩子们分手了,每个人都朝着莫测的未来,随着环境的偶然,得罪他们的亲人,向着荣誉或屈辱攀登。【去向】
我认识一位叫贝内蒂克塔的姑娘,她使周围的气氛充满理想。【哪一位是真的?】
什么不是祈祷?据民主派说,当他们拉屎时,拉屎就是祷告。【焰火】
人们只能在使用时间的时候忘记时间。【养生】
Age quod agis.(拉丁文,做你要做的事情)【养生】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四):20200310,第三十一本,《巴黎的忧郁》,夏尔·波德莱尔,3/5
作为波多莱尔两部散文集之一,这本盛放的姿态就是一个大写的象征主义。抒情诗人在现代派的吟诵中划出了一条曲径通幽的路,却也在读的过程中让我对散文的不适更深了一层。散文的内涵在于更精敏的捕捉,更深确的驻足。总结起来,它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散文让文字描构的世界变得慢,非常慢。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反度量散文笔者洞察力与情感细腻程度的非主要标尺,却使得眼前实情过现的一切具象都瞬时间权重骤减。虽然它可能是“印象派”或“散文诗”的胜利的必须。正如波多莱尔在某个角度将幸福描述成为“被欲望撕碎的艺术家”一样。
我也有抱着薄薄的《散文诗》杂志看得出神的一大下午,所以时过境迁,它肯定不是我厌恶至极的,却是我可以下意识躲跳的。笔触交付给读者的使命,究竟是为了平川的广度以留白读者脑中的“初次再加工”,还是为了精炼的弹丸以强调味觉上无穷的密度千汇。这自然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个人口味选择。就目前心智与身体状态,只能偏爱前者。哪怕这本书阅读的诸多感受都层次丰富,趣味缤纷。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五):对诗歌的重新思考
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9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先驱
阿洛修斯·贝特朗 《夜之卡斯帕尔》
将以往并未列入诗歌审美范畴的事物,列入赞美审美之列。以此作为一种对诗歌的再思考吧。
《异乡人》奇妙的云
*《疯子与维纳斯》理解与感受永恒的美
《狗和香水瓶》香水与垃圾 公众
*《在凌晨一点钟》孤独,在黑夜的寂静与孤独中赎回自身。
《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人生是一座医院,每个病人都渴望着调换床位。这一位愿意面对着炉火呻吟,那一位认为在窗边会治好他的病。
《把穷人打昏吧!》?唯独能证实和别人平等的人才能和别人平等。 唯独善于争得自由的人,才配享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