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全集(全四册)》是一本由安徒生著作,中国城市出版的1560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0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童话里不算喜欢
●小时候读过很厚的一本
●我一直都記得玫瑰花精的那個故事里,悲傷欲絕的姑娘捧著愛人蒼白的頭顱,以及印在他唇上那枚顫抖的吻,塵土枯葉從髮上簌簌落下……
●小时候一到朋友家洗澡的时候就看童话,欢乐啊,经常做着王子和公主的美梦~感谢安徒生给了我一个纯真的童年!
《安徒生童话全集(全四册)》读后感(一):送小朋友六一节最好的礼物之一
送小朋友六一节最好的礼物之一。
送人之前我看了看,值得我再收藏一套。
前三册是中文的,最后一册是英文的。
这套收录的比较全,而且每篇后面还有译者对作品的写作和出版的背景,以及个人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再读一遍,有着和小时候听故事不一样的感觉。
《安徒生童话全集(全四册)》读后感(二):不只是童话……
不只是童话…… 虽然是童话故事,但是本来创作出来并不是面向儿童向,相信《安徒生童话》很多人觉得就是给小朋友们的床头故事而已,但是这个由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更多的保留了原先作者的风格和味道,让人们可以更多的了解这些童话故事背后的潜台词和没有说出来的部分。 当然有些人喜欢把童话就单纯的当做童话去阅读,无可厚非,但是不可否认也有想要知道这些故事本来的面貌的读者,叶君健是中国第一个从丹麦文翻译并系统全面地介绍安徒生童话故事的翻译者,他也因为这个享誉世界文坛。 据说1949年旅居剑桥5年的叶君健回国,接受了时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的巴金的约稿,1953年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没有画的画册》出版,以后各分册陆续出版,1958年,叶君健又将《安徒生童话全集》所有译文校订一遍,共16册,于是有了中国第一部《安徒生童话全集》,1978年,这部童话全集再次修订出版,并且合并为4卷,成为我国和世界最权威的译本。 1997年,叶君健在原先译文的基础上又一次重新进行了整理,成为现在这套《安徒生童话全集》。 这个译本被丹麦专家评价为“最好的”,只有中国的(叶君健)译本把他(安徒生)当做一个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译本。 1988年叶君健甚至因为这个译本获得了丹麦国旗勋章。 总的来说,这种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作品,译本有很多种,翻译的人员也有很多,只有拥有独特的特点的版本才能被留下来,这一版本也许不是所有人喜欢的,但是说是保留了原作者最多的本色的毫不为过,有兴趣的可以去阅读一下,个人评分8.0分,推荐指数四星。
《安徒生童话全集(全四册)》读后感(三):大人才会喜欢的安徒生童话
我小时候,爸爸给我买了本安徒生童话精选,我非常的期待,可是当我大致翻了一翻后,却有所失望。
因为在我的眼里,童话是什么概念呢?童话里必定要有公主,王子,巫师,有惊险的故事,这才是童话。
可安徒生的童话里,并不不符合这个印象,你会发觉他的文字总带着淡淡的忧伤,他的故事的结尾大多并非圆满。
那篇有名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还不懂得人间疾苦的孩子的眼里,根本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我小时候就特别纳闷,为什么卖火柴的小女孩也算童话吗?根本就没有公主王子嘛。。故事也乏味,一点都没有好看的感觉。
类似海的女儿,和冰雪王后,在我的印象里也不是特别特别的喜欢。它们既沉长,也没有惊险的内容。
相比之,当时的格林童话,彩色童话的系列,才是我的最爱。我相信应该有很多孩子都有这种感觉。
因为这样的故事才适合孩子这样的年龄段,孩子的心智可以接受。
而安徒生的童话更适合成年人去看。
如今的我再读它的时候,倒真的是很爱不释手。
安徒生从中期开始后的作品经常都是讽刺性,寓言之类的,以及一些散文诗。
特别喜欢那些散文诗,包含了他对亲人,朋友,爱人的含蓄情感。
这些作品其实最初都是 以诗集的形式出版。
特别是最打动我的那一篇《柳树下的梦》,包含着他对心爱人的回忆怀念,对于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要如何去感受?
《她是一个废物》,对于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要如何去理解?
所以格林童话才适合孩子。
而安徒生童话更适合大人。
《安徒生童话全集(全四册)》读后感(四):徒生童话
安徒生一定爱过,你看他的故事,公主为了救自己的哥哥们必须去墓地采蓖麻编织成衣服,如此便有了被当做巫婆的误解,为了让王子明了她的纯洁,她必须要说话,她却不能说,否则便救不了哥哥。人鱼救了王子,王子却误解自己是被公主所救,于是人鱼爱上了王子,王子爱上了公主,她只是爱情食物链最底端的一环,她可以说是自己救了王子,便拯救了自己变成泡沫的命运,可是终于她没有说,有时候爱上一个人,看着他快乐也就够了。
“爱到飞蛾扑火
是种堕落
谁喜欢天天把折磨当享受。”
也许安徒生,也如此狠狠的爱过那么一个人,爱到宁愿把这一切都变成童话,可对那个人终于什么都没有说。我们平常习惯用言语表达自己,并且相信言语能把自己交给他人。
可情到浓处情转薄,薄的无法载承,可以用杯来装茶,桶来装水,用什么来装海呢。多的化不开的时候,只变成了一个人的无奈与负累。因为太多,反而倒不出来。于是这世间就又多了一个痴人,就有了一次次的错谬与误解,一次次的如鲠在喉,一次次的擦间而过。他一次次的假设,他要说什么,他该怎么说,那些花好月圆,辗转反侧,那些魂萦梦牵,求之不得。
便纵有千种风情,又与何人说。。。
人是皮囊,情绪是里面的填充。如同往储蓄罐里放硬币,一个人单相思久了,但大抵不会想到要去表白的。他喜欢自己这种偷偷储蓄的仪式感,他大抵爱的也不再是真实的那个人,是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美化。就像人鱼公主,她也只不过见过一次王子,她怎么知道王子就值得她去变成泡沫,而不会在若干年后变成个磨牙、放屁、打嗝的中年肥秃呢。
于是言语的封印越来越深刻,情绪的填充,越来越多,自己创造的爱人神像越来越华丽。时间的伟力,把新酒变成了陈酿,相思变成了离伤。童话也变成了家常,仿佛一副画,白纸一张到泼墨重染,然后再黯淡枯黄。何必分别呢,温馨的木马和惊悚的过山车不都同属于游乐场么?
《安徒生童话全集(全四册)》读后感(五):不太适合儿童的儿童读物
安徒生是一名伟大的丹麦童话作家,创作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作品,包括《打火匣》《丑小鸭》《海的女儿》等作品,也在童话故事改变成的故事书中,影响了许多人的童年生活。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故事中宣扬的某些思想与精神的批判也甚嚣尘上。
根源上说,这系列童话故事,应该深深根植于北欧厚重的冬季文化里。相信所有北欧童话故事读者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想象出围着壁炉烤火时,盖着毛毯的孩子们,听着拿着一杯热饮的老爷爷或老奶奶讲故事的情景。这种文化对于故事叙述的影响,甚至不仅仅局限于北欧,在《好兵帅克》和《安娜·卡列尼娜》里,都可以感到这种深沉的温暖(尽管相信这两本书的作者的出发点绝对不是营造这种氛围)。而也正是这种温暖的氛围,为北欧童话带来的强大的生命力。
而作为其中的集大成者,安徒生也将这类故事提升到了另一个深度。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将中东预言传说(更多的是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而且在许多小童话中,都能一瞥端倪,比如《打火匣》中在门上画粉笔的描述,一定会让读者想到经典童话中的片段)与北欧文化互相糅合,形成了一道东西方文化均互相向往的体系,甚至在书中可以看到东亚文化(应该就是中国文化)的烙印。也许正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前卫的“跨界”为作者赢得了相当的社会地位。
不过书中略带偏见的爱情观,确实需要经过指导才可以加以传递。另外,故事中对死亡的描写,第一过于频繁,第二过于直接。当然,我们不应回避相关话题,不过比较直白且频繁地书写死亡,让成年读者也会感到一丝压抑,不敢想象作为孩子睡前故事,又会有什么影响。
另外,相信这套书一定也花费了作者相当多的心血。按作者后记中记录,此书成书约花费3年左右。不过比较遗憾的是,书的翻译质量差强人意。由于我的语言体系和北欧语系交集甚少(尽管学过2个月的瑞典语,不过也只是打招呼之类的入门罢了),所以不清楚翻译过的文字为何在某些程度上也晦涩难懂。尤其是对于代词的应用,甚至会为阅读增加一定难度。相信如果有时间对文字语句加以润色,尽管会对原作者的表达产生一定修改,但是带来的顺畅的阅读体验应该会更好许多。
最后,结合自己经历,简单记录一些书中的精彩之处。在故事《打火匣》里,关于门上画粉笔的记录,确实出现过在一千零一夜故事中,当时是一个聪明的女仆智斗大盗的故事,另外,看过插图版的打火匣,里面的大眼睛狗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丑小鸭》故事中,“只要你曾经在一只天鹅蛋里待过,就算你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也一般被认为是作者的自传式描述。《没有画的画册》里“过去只许贵族可以走过的走廊,现在却成了叫花子睡觉的地方”不禁让人产生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感慨。《新世纪的女神》中提到万里长城,以及欧洲文明对中国带来的厚重的变革。《一点成绩》里,第四位兄弟要做一名建筑师,这个确实产生了共鸣,“别人称我为建筑设计师-这才算做出点样子”。但是这个童话在系列中被翻译了两遍,出现在不同的册里,不清楚为什么。《普赛克》中“一只花色蜥蜴跳进了头盖骨里,在两个空洞的大眼窟窿里钻出钻进”的描写,确实给力,不似出现在童话故事里的描写。《看鸡人格瑞得的一家》里对于1711年丹麦发生的鼠疫事件的简述。《海的女儿》的主题和前一阵子沸沸扬扬的PUA。
总之,加以改变及调整的安徒生故事,依旧会影响一代一代的孩子们,成为他们幼年时光里斑斓的色彩。但是这套书,并不适合推荐给儿童和青少年,甚至不太推荐给任何读者。仅仅作为一个印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