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传》是一本由(美) 卡森 (Carson,R.L.) 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于我这种地理知识储备为零的人,凭这本书很难真正了解海洋学,但当作散文来读语言也是美的。需要注意的是,本书在1961年做了最后的修改,所以大部分知识都已经过时了,以至于我读的时候总怀疑读到的是错误的理论……另,这个版本的图片非常草率,明显是从网上四处搜罗来直接贴上的,就像小学的剪贴画一样,不清晰不说,下面的出处引用也是乱七八糟。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的存在时间不过一瞬。只有在海上长途旅行的过程里,日复一日看着随浪潮起伏的地平线;在夜间看着星辰移动,体会地球自转;或独自在水天一色的世界里,感受地球在太空的孤寂,才能认识到地球的本质和悠悠历史吧。
●大气磅礴(书的框架),气势如虹(书的内容),行云流水(文笔一流),锦上添花(翻译精准),一气呵成(看书状态),爱不释手(看书心情),于心不忍(此书意义)。是所有看过的书中翻译得最棒的。是一次美妙的环球旅行。是一次深刻的环保教育。半个多世纪前,美国人就在探讨科学的双面性和破坏性了。
●蕾切尔·卡森的著作!自己神往的海洋世界!
●喜欢海洋 就想多了解些!
●前段时间京东自然科学类书品折扣季节,买了不少科普的读物,比如有昨天看完的《海洋传》。毕业后,好像很少接触这一类的书,其实看看还蛮有意思的。讲物种起源,造山运动,月球很可能曾是地球的一部分,海水颜色变化的原因,深海鱼类为什么有不同颜色,季风和洋流对海水咸度和海洋生物群种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孤岛生态系统的毁灭性影响...书中总会有一些你还不了解的知识。另外,里面的彩图插画也挺好看的,有台湾的野柳公园和钱塘江大潮哟!
●很诗意,配合作者的其他作品来看,更能体味价值观变迁;另外国人写的序也很棒。
●翻阅看看,还算有意思。
在西西弗随手翻到的这本书,和薛定谔、霍金的书放在同一栏里。吸引我的是作者蕾切尔小姐,美国生态主义、环保主义的先驱,所著《寂静的春天》是最早的生态文学。
蕾切尔小姐就是有有一种本事,极尽优雅的文字把相关的科学知识一一抖落。笔墨优美,给你勾勒出生动优雅的地球,但是笔锋往往一转,又极其冷酷地告诉你这些曾经的美丽正在消失。于是,你不得不从心里去尊重地球演变那庄重谨慎的步伐,去痛惜“逝去的美丽不复返”。
蕾切尔小姐的文字就像在心里埋下一个种子,你会自然而然开始尊重物种生命珍视我们的地球。
《海洋传》读后感(二):一点小建议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某些相对专业点的词汇看着有些别扭。而且还有一些专业词汇错误,比如书中用的是二迭(叠)纪,乍见之下会觉得很别扭。
外,书中的插图应该不是作者原著里面的吧,因为大概翻过另外一个版本的,并没有看见插图。如果插图是翻译过程中添加的,还是另外说明的好。毕竟很多插图看的时候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影响阅读。
而且,既然在翻译中已经插入了不少图,那为什么不另外插入一张全球洋流循环图。虽然书中设计到洋流的不少地名都还比较熟,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应该还是很陌生的。如果有附图可以参考,应该会好很多。
《海洋传》读后感(三):一本慢热的书
说实在话,蕾切尔的名声,以及各类宣传话语,令我对本书期望甚高。
可粗粗读来,知识点多少有些老旧过时;正文的各种底色,令视觉很不舒服。多少让我失望,甚至一度放弃。
后静下心来,先挑选后半部分感兴趣的章节阅读,才渐入佳境,产生共鸣。
虽然这只是一本小册子,翻译也很通畅;但内容广博,原文又没有任何图示;中文版自行添加的来自wiki和flick的小图片,即不够清晰,也多半与当前页的内容鲜有直接关联,对阅读无任何帮助,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因此,读者最好具备高中地理知识,读来才没有障碍。
另外,“导读”不妨放在最后去读,作为新的知识点,否则会影响正文的阅读。
《海洋传》读后感(四):Take-away from "The Sea Around Us"
1、作者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美国著名自然文学作家,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被誉为“生态环保之母”,1951年出版《海洋传》,39周蝉联《纽约时报》畅销排名第一。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推动了环境保护事业迅速发展。
2、新生地球最外层历时数百万年从液态成为固态。在地球完全凝固之前,发生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月亮的诞生。很可能是因为地球在某一次的大陆潮中,将地球物质抛入太空,形成了月亮。而这个痕迹(或凹槽)就是现在的太平洋海盆。太平洋海床是由玄武岩组成,而玄武岩确是属于地球中层的物质,至于其他海洋的海床则都是薄薄一层花岗岩,和地球外层的主要组成物质相同。因此我们不禁怀疑,覆盖在太平洋还穿上的花岗岩哪去了?最简单的假设,这层花岗岩已在月亮形成时脱离地表。月亮平均密度比地球低得多,显示月球并未取得地球上密度较高的铁矿,而仅由花岗岩和地球外层少量的玄武岩组成。
3、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海底
4、
《海洋传》读后感(五):从寂静的春天大海洋传以及不让人喜欢的译林
《海洋传》是我在亚马逊上和一堆理科教材一起买来的,买的时候完全以为这是一本较为系统的海洋学介绍,然而当书收到的时候才惊异的发现竟然是卡森所著的一本科普书籍。虽然看《寂静的春天》是在好几年前的事情了,然而无论是书还是卡森本人,都给我留下了相当的印象。对于书,随着这几年持续地学习环境科学,环境污染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口号标语性的存在。对于卡森,则过多的是由于她在环保上的努力和过早的逝世。这本《海洋传》的成书时间早于《寂静的春天》,然而因为《春天》的过于有名,以及她的身上已经有了环保的光环,以至于在这本书的介绍强制性地把书的主题拉向了环保。其实,这只是一本关于海洋的科普读物,书中的内容无一不是关于海洋的综合性介绍。我不晓得把这本书定位在环保类型是出版社为了符合卡森身上的光环,亦或是一种想要在市场上投机取巧一把的把戏。总之,书的内容无愧于《THE SEA AROUND US》,然而出版社的努力则略显不够。
实话实说,书中的内容在有些方面略微显得有些难懂,尤其是在介绍洋流和潮汐的时候。但我并不把这一缺点归咎于卡森本人,因为毕竟她的存在是离我们已经有半个世纪,很多东西已经早已改变。但作为出版社,并且是译林,为何不在这样插图不赖的书中配上相应的地图呢?难道编辑认为对海洋并无系统了解的人能闭上眼睛就按照地名想象出洋流的流经的路线么?若是有人能仅仅凭借书中的文字就搞清楚,那他势必是相关学术领域的人了,还会需要看这样一本书么?
译林在书中插入了大量维基百科的图片(因为这样根本就没有版权纠纷),然而95%的图片都和当前的章节毫无联系。
我很感激译林能引进这样可谓是必不可少的书籍,然而却不满译林这样华而不实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