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巴黎》是一本由(英) 阿代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是一串胡乱无知的禁忌,自己的世界最终还是被外面的世界渗透和瓦解,只剩下无尽的回忆。
●青春迷影三人行,电影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想象,乃至现实。现实则成了电影。性脏乱并非仅仅情欲,而是青春身体的极限游戏,是爱欲投向死欲的深探。贝托鲁奇的改编电影是偏向外沿的,身份的,历史的,是导演对自己曾亲历过的当年追忆回应。小说则偏向内部,完全当时,青春须死。
●随着一声痛苦与快乐参半的呻吟,他无条件投降了,终于认了他整个一生派给他扮演的角色,牺牲的天使的角色,肉体孱弱性格温顺,被动接受爱抚和痛打,被拥抱被唾弃,激起对他有好感的人的情感,激起要保护他的欲望,同时也激起要虐待他的冲动,那最先引诱他们误入歧途的正是他们的纯真无知。
●轻飘飘的氛围实在太棒了!!好像被书吸住一样,一口气看完了。电影和书的结局马修的命运不同,但一样喜欢!!
●开头马修喜欢的是泰奥!为什么电影不是这样的!不过电影可以看脸!继续:这是非常视觉化的一本书,书里还有泰奥强奸马修的部分,很精彩。
●这本书是我的乌托邦
●把艺术把玩于股掌之中的青年,让结束他生命的枪声也融入到了他的艺术当中
●厄.....
《戏梦巴黎》读后感(一):少年与少女
我还没有看这部同名电影,有可能电影比书好看,因为仅仅通过文字我感受到只是 像恶作剧般的儿童嬉戏时间记录。
里面最记忆深刻的话是:“不幸可能就隐伏于我们未能准确把握正当的幸福中。”生活多的是不幸,原来是因为我们把握不到正确的幸福,可是谁能给幸福定位,谁能说这最后的结局是喜是悲。和谐太对等了,不知道世界规则的人也许怎么也不会得到幸福,那就在自己的世界里呆着,在自己的电影世界里呆着,继续做着少年与少女的梦。
惊讶于三位主人公的痴迷:对经典的如数家珍,对台词场景的了如指掌。三人乐钟于一个游戏:一人表演一个场景或是讲出一句台词,余下二人限时作答。这个游戏让我汗颜,虽已在豆瓣标记了过千部的影视,却在作答时捉襟见肘。正是同样的游戏,推动了三人的关系,也推动了情节。当外面纷扰时,三人仍如隐遁桃源的毫不知情,尽情地恣肆,洋溢青春。当他们迈出这小天地时,却不由得被命运牵扯进时代的潮流。马修举起了大旗,为了和自己不相干的混乱,高唱国际歌,旋即倒下。自由于反抗,虽不是故事的主题,却仍让我尴尬。顺民,比不上自由崛起的猿类,是隐忍还是麻木?
停下来,合上书,仰视,屋顶满是累积的梧桐落叶。在雨滴的拍击下,颤抖。
《戏梦巴黎》读后感(三):在大背景下的小性事
任何一个国家
都有过学潮
巴黎
这个文艺复兴曾经波及过的地方
成为了十九世纪初的世界文化中心
一直到1960年代
巴黎的公墓里躺有太多的名人
可是
依然有学潮
因为学生的思想
难免偏激
难免激进
又难免不怕牺牲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个美国人
认识了一对法国兄妹
据他们自己说他们是血统高贵的后代
他们在一起乱伦
然后由于电影的引接
这个美国人开始和这对兄妹
有了性的关系
在小说中部
很有震撼力的吸引人
我喜欢这种挑战道德感的调调
如果你的道德水准很高,就别读这本书了
虽然这本书很有名
但你一定会批判
《戏梦巴黎》读后感(四):梦幻的生活
很想去法国参加工人的罢工 对于这些儿戏似的行为 我是什么的羡慕啊 我想 我也一定会随着激情高涨的人儿 摔东西 砸玻璃
记得很清楚《香水》的作者写过一本书《低音提琴》中 有过描写法国罢工的场景 “所到之处,能毁坏的必定毁坏”
而《戏梦巴黎》中 他们三人的生活也另人艳羡 说艳羡可能不会 但至少可以说是“放肆”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仍在安安分分的过着小生活 没有放荡不羁 没有无牵无挂 至多是一弯似清又不清的水的小涟漪
他们痴迷的看着所有的电影 用情的演绎每一个角色 疯狂的做些疯狂的事情 是的 他们可能思想有点偏激 甚至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但是 他们可以称得上独一无二
在电影中看到有关于中国的元素 还是会为之一动 甚为留意去观察的
《戏梦巴黎》读后感(五):一个备受压抑的人能想到的就是肉欲
当一切都浮华夸张绚丽的不真实,说不定就是一场梦,只是梦的顶端,伴随枪击子弹穿梭身体,整个人,也倒永远活在迷幻之中,再也醒不来。不要为马修可惜,说不定,以这种亦梦亦真的方式结束生命,对他来说,本来就是奢侈,用最奢侈的方式,为人生划上圆满句号。
年轻时,似乎大家都会为某个事情、某个爱好而着迷,连最孤僻的孩子也不例外。谁知道蒙着的被窝里,隐藏在书柜的角落间,到底藏着孩子们的哪些秘密。好像有了这些爱好、秘密、小心思,整个人就可以在上学、放假的单调生活中有了依托,有了小期待。
都是孩子,马修、泰奥、伊莎贝尔也有属于自己的小期待。共同的爱好——电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谈论的话题是它、模仿的对象是它、到了后来,一切疯狂的、甚至乱伦的行为,统统都因电影而打上烙印。尽管如此,这些光怪陆离的事迹,却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肮脏,只有纯情。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青少年友谊,因为它的存在,才能理解马修、泰奥、伊莎贝尔三人之间的关系。或许他们三人间,存在一种真正的友谊,这种友谊,是一种根本没有附属细则的契约,是一种根本没有爱恨情仇的简单关系。就像你我当年,也曾义无反顾的翘课、莫名其妙聚众,再做些看似轰轰烈烈,在成人眼里却幼稚无比的事。是证明自己长大了?还是想说明自己不再被约束?反正,青春是躁动的,好像总要打破点常规才算没有白枉。就像书中的主人公,他们和我们一摸一样,只是当年巴黎动乱的大背景下,什么都更可以发生,什么也更可以不发生。恰巧,他们选择了尝试前者,如此而已。然后,在那个绚烂的60年代5月,警察嘭的一声枪响,马修倒下,人群向他袭来,再然后,浮华的喧闹的梦幻的不伦的,全都终结了。
一个孤独的人最渴望的友谊,正如一个备受压抑的人能想到的就是肉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