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800个字
阅读时间3分钟
熟悉是因为,我们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病痛,免不了和医院打交道。而陌生则是因为,那些医院里生死一线的经历,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触及的。
在社长心里,再没有哪个地方能像医院一样浓缩世间大喜大悲,医院里也没有哪个部门能比急诊部的意外还多。
那么想到急诊部,大家会想到什么场景呢?可能会想到救护车,或是因为意外而入院的人。
但其实我们所想到的这些场景,只是这些医护人员真实工作状态的冰山一角,完全不能表现他们真正的工作强度。
而今天社长要推荐的纪录片,才是至今最能表达他们真实状况的作品:《急诊室故事》。
节目拍摄背景设定在上海市最大的急性创伤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每年都有数百万的病人因为各种意外赶来就诊。而节目组就是在这里,通过每天24小时的全景记录,呈现出你不知道的抢救一线。
病人:我还能活吗?
医生:能活的,为什么不能活?
影片以这样温暖的对话开始,但接下来却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时刻。
老练的护士在一秒内平复了心情,循惯例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后,告知急诊部救护中心,救护人员立即出发。
52岁的建筑工人刘东峰在工地上滑了一跤,却不幸被钢筋从右大腿后方戳穿了盆腔。
送到医院的时候,他已经不省人事了。钢筋还插在肚子上面,鲜血随着钢筋不断涌出,救治医生为他捏了把汗,不停问他怎么样,但怎样询问都没有回应。
“保命重要。”
他们知道像这样被钢筋戳穿身体的病患,都免不了脏器的损伤,随时随地都可能死亡。
做完基础施救后,急救科医生根据刘东峰的情况叫来骨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进行会诊,初步确定了患者有内脏损伤,还伴有活动性出血。
可是到底伤了什么内脏,插在体内的钢筋有多长,这些都不能确定,如果贸然让他上手术台,很可能丢了性命。
为了让刘东峰进CT机,医生和护士急忙叫来119协助锯掉钢筋。
在119锯断钢筋时他们也一直在旁边观察,生怕机器的震动导致他大出血,丢了性命。
这场手术难度不小,不但要保护出血的内脏,还要避开周围的动脉,最后在规避所有风险的基础上取出钢筋。
医生脸上的汗一刻也没有停过。
经过数个小时的努力,钢筋终于被取了出来,刘东峰也终于离开了生死线。
医院分贝最高的地方永远是儿科。
这天,急诊室来了小患者。3岁的女孩宋雪玲被公交车碾断了手指,爷爷宋殿高狂奔到医院,连鞋子都跑丢了。
孩子被爸爸抱着,手被纱布胡乱包了一圈,血迹一点点渗透出来。朴实的爷爷小心翼翼地一遍遍问医生:“医得好吗?”
与此同时,孩子慢慢清醒,开始撕心裂肺地哭闹。
坐诊医生耳边环绕着孩子的哭喊声,知道孩子情况危急,一边安慰家长不要乱了阵脚,一边说着:“我们会尽力的。”
原本慌乱的爷爷也因为医生的劝告终于冷静下来,匆匆去办完了所有手续,又带孙女验血检查。
后来爷爷在接受采访时说:“孙女的妈妈小时候跑了,奶奶又走的早,只有他和儿子带她,从小就想给她加倍的爱,做她最坚实的靠山。”
然而这次因为自家的生意一时没顾上孙女,发生这种事他们心里满是愧疚。
检查结果一出来,他俩就抱着孩子奔进骨科,迫切想知道孩子能否医好。
骨科坐诊的医生看了孩子的伤势,想了想该如何给面前朴实的农民解释孩子的情况。
他选择了先分析孩子伤势:孩子的被碾压的手指只剩皮肉连接着。
再告知他们这种情况一般的结果:如果是刀砍断的,组织没有损坏,手指比较好接。
但像这种被碾压而断的手指 ,不能保证内部结构的完好,只能尽力,但即使接好也不能完全恢复功能。
经医生的详细解释,孩子的爸爸和爷爷也放了心:起码孩子还有救!
终于,宋雪玲上了手术台,3岁的她将迎来这辈子第一次全麻手术。
而做手术的医生此时比孩子家长还要紧张,他们知道这关系到女孩的一生,所以一刀一针都格外小心。
门外爸爸也把全部的希望,变成了焦虑和等待。
赤脚爷爷站在手术室门外,泪水湿润了眼眶,两个男人在走廊上徘徊,咬紧牙关等待着手术室门开的那一瞬间。
像这样的故事,六院几乎天天在发生。
因为3000块惨被割喉的小伙,因感冒停治导致脑内大出血的老人,因打球导致高位截瘫的少年,还有被抢劫犯连捅六刀的孕妇……
不管情况多危急,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都必须从容不迫,给患者争取最大的治愈可能。
有医生接受采访时说:“每一个进来的病人都想好好出去,但医生不是神。”
也许随着手术次数的增多,医生心态会越来越稳,但绝不存在看淡生死一说。
没有医生希望病人的生命从自己手里消失,这一点是一生也不会改变的。
现在很多网友总说医生见惯了生死,是铁血心肠。但其实在垂危的生命面前,那种无能为力也会让医生心生愧疚。
真实还原的感动
都说媒体决定着我们大众观看的内容和方式,在大众娱乐至死的今天,像《急诊室的故事》这样真实的镜头显得格外珍贵。
为了百分百真实还原急救场景,全片都是监控摄像头真实记录的画面。
节目组在现场安放了78个摄像头(第二季升到了98个),24小时实时监控,平均每剪辑出一分钟的视频都需要840分钟的素材。
还动用了66路全方位收音,确保急诊室各处都可以收到现场声音。
所以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纪录”片,也可以说是一场以医院急救室为背景的大型真人秀。
很多网友看了片子,在留言区记录下满满的感动。
在镜头下,我们看到因贫致病,因病返贫,以及种种不可抗拒的意外,平民百姓在生死面前的挣扎以及真情流露,格外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也看到那些最真实可爱的医护人员,他们并不像一些无良媒体渲染的一样,都是洪水猛兽。
而这部直面生死的片子,同时也折射出太多太多的问题:医疗制度、医患关系、子女教育、家庭关系、社会管理等等。
对急诊室的呈现,仿佛是截取了社会某个横截面做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百态。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这里,每个镜头下的过路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心酸。
而社长对其中医生这个职业的心酸,所面临的社会大众的误解最为动容。
据国家卫健委提供数字,80%医院的医务人员,都被病人,病人家属殴打威胁辱骂过。
杀医恶性案件也是发生多起,很多医生甚至得去学习防身术避免被打。
这些在社长看来是特别悲凉的事,而中国民众对医护人员的普遍误解就是中间的根源之一。
在欧美日本社会,老百姓对医生是绝对的信任和尊敬。
我国却有很多人,把医疗当作服务业,看不起医护人员。他们认为交了钱就是“大爷”,很多人甚至管医护人员叫服务业,呼来喝去,活生生拉低了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
但值得庆幸的事,近些年社会舆论的导向,让我国的医改工作不断深入,医务保障体系也逐步完善,我们群众也在不断加深对医学局限性的了解。
虽然期间的医患矛盾仍有发生,不能迅速让我们的国家达到理想的医患关系状态。
但一年又一年,总归会是越来越好的。
— THE END —
长按识别上方,关注【RSS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