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是一部由胡劲草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甲午》观后感(一):甲午,中国
我中华称霸世界千年,在几次战争后没落,所谓大清的天国已不复存在,慈禧太后的奢华生活,百姓的疾苦他们是不会领会的,李鸿章纵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摆脱不了灭亡的结局,北洋水师,是亚洲乃至世界级的超级海军力量,但因为闭关锁国,我们对外面一无所知,英国的工业革命早已完成,而我国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业品都没有
《甲午》观后感(二):甲午,中国
我中华称霸世界千年,在几次战争后没落,所谓大清的天国已不复存在,慈禧太后的奢华生活,百姓的疾苦他们是不会领会的,李鸿章纵使使出浑身解数也摆脱不了灭亡的结局,北洋水师,是亚洲乃至世界级的超级海军力量,但因为闭关锁国,我们对外面一无所知,英国的工业革命早已完成,而我国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业品都没有
1931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口号,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
1832年,英国舰队叩关,爆发了大清与帝国列强的第一场武装冲突,这也是大清王朝第一次认识到海军的重要性。此时,把目光转向我们的蕞尔临邦日本,此时的日本在幕府的统治下正效仿大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用苛严么律法禁止与西方国家发生交往。直至1853年美国黑船叩关,日本史称“黑船来航事件”,此后日本被迫开国。
1840年鸦片战争,大清被迫开国。1854年“黑船来航”日本被迫开国。大清比邻邦日本早了整整14年。
《甲午》观后感(四):以史为鉴
一是在70周年建国纪念之际,回顾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不禁感叹百年间风云变幻之大,中国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愚昧之国,而这又是多少英雄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和平与强大。我们感叹一句现在的中国强兵重兵,阅兵仪式多么令人惊叹,却鲜少记得百年前短浅的目光下一帮老将呕心沥血终是无法力挽狂澜,民族被迫走上万般荆棘之路。
二是震惊于百年前的日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弱小国的形象,后怕于日本人间谍机构所作调查之详细,喟叹于国运之转变纵有识之士不可控之,少数之启蒙不敌多数之愚昧。
三是遗憾于当今的基础教育并没有给出对那段历史非常客观公正的描述。高中课本对甲午这场战争的战败原因多侧重于揭露日本的野心与罪行,但就本国而言,当时中国内部错综复杂的情况理应受到更大的关注。以史为鉴,不是让我们基于对历史的了解去报复曾经受过的屈辱,而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国家的不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引以为鉴。我们总是在说日本的教材对历史事实的叙述有失公允,而中国的教材就不存在缺陷吗?其实道理是一样的,这不过是一种变相的爱国教育,我们不能否认这其中存在的一定的合理性,却也应该通过其他途径更加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我想这部纪录片是一个不错的榜样。
回顾十九年来所受到的爱国教育,多数浮于表面的宣传总是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一些新闻事实的报道或是对历史客观的表述总是能潜移默化地激发作为中国人的热血。就像最近发布的《我和我的祖国》最终版预告片,天时地利人和,即使那些在平时排斥又红又专主题类的人也会因为超燃剪辑和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油然而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或许也有对中国一路艰辛走来的心酸感慨。我们同是华夏人,这是只有我们会有的共鸣。
《甲午》观后感(五):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无知,而是不知道自己无知
《甲午》真是一部极其用心的纪录片,用最平实,客观的语言从中日两国军事力量对比、武器装备、战士战心、国际舆论、战争准备、国情等各个方面分析甲午之战。让我大受震撼,忽然感觉甲午之战日本胜利是理所应当,水到渠成的事。
日本为此一战准备了26年,26年的励精图治,26年的不懈奋斗,两代日本精英为此呕心沥血,加上用国运去赌、去博,难道不应该胜利吗?
反观中国朝堂之上,除李鸿章等极少数“开眼看世界”的官员能够察觉日本之威胁,其他统治者仍用“天朝上国”的美梦来麻醉自己,光绪甚至提到“日本蕞尔小国,外强中干”,要北洋舰队给他们点厉害瞧瞧。朝中清流更是叫嚣地厉害,不把日本这个小邦国看在眼里,满朝绝大多数士大夫没有谁相信中国会战败。何其愚蠢,何其无知,庙堂之上乃这些人,中国拿什么去和日本争斗。就连战败之后的反思也从未想到自己,拿李鸿章、慈禧来“背锅”。
中国之败非一人、一舰、一军之败,非武器、弹药、装备之败,实乃愚蠢、无知的统治者带来的必然之败,就像秦魏河西之战。盲目自大,蔑视他人带来的后果只能是惨痛的失败。就算北洋海军和日本联合舰队调换军舰结果也许仍不会改变,一个迟暮的老人即使拿着再锋利的宝剑也没用。
说道这里,也许我们也要感谢甲午,感谢八国联军。这两次战争刺痛了我们的灵魂,也使蕴藏在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伟大自尊心、上进心、包容心、凝聚力复苏,让我们明白了在现代世界我们是一无所知的。曾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辉煌和文明,四方来贺,八方臣服;近代我们也惨遭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挑战;如今我们会铭记历史,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辉煌不屑奋斗。借用《约翰克里斯多夫》里面的一句话:“英雄不是没有失败的时候,只不过不被失败打败罢了。”
《甲午》观后感(六):《甲午》反思之路
五集纪录片《甲午》,通过大量客观的史料,对比了中日两个国家战前的微妙变化,造就了此后不同的国家轨迹,时至今日,这部纪律片呈现出的史料依旧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学习。日本犹如一个攥紧的拳头,而大清帝国则如一盘散沙,看是有着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实则外强中干,狂妄自大、内部斗争、缺乏强大向心力的国家目标,而日本举国上下齐心一致,效法西方,刻不容缓学习西方教育和技术,购置铁甲,打造强大海军,侦查中国地理、经济、军事情况,古老的帝国书写的兵法——知己知彼,却被自己的学生修炼的炉火纯青;假若清廷没有停购西方铁甲舰两年,亦没有组成舰队浩浩荡荡穿行日本内海一月有余强烈刺激到日本从天皇到国民的神经,或者那两颗至今为甲午海战中战死的日本海军士兵守灵的北洋海军的炮弹在当时炸开的话该有多好,可历史从来没有假设。那场硝烟已过去了120多年,改写了两个国家的命运,那场战争遗留的足迹,在国内已被磨灭的所剩无几,当年的炮台遗迹残破不堪,难觅踪迹,很多翔实的记录都是从日本的档案里得到,甚至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叫马基芬的北洋海军的教官的日记去寻找,在日本日清战争的很多遗迹都被很好的保存下来,马关条约签订时的春帆楼近年有很多台湾游客去参观,却鲜有大陆游客前往,一个缺少羞耻感的民族是可悲的,同样一个缺少道德感的民族是拥抱不了未来的;我们不仅有荣誉的五千年文明史,还有耻辱的近代史 。现在有多少人漠视那段历史,那场战争?自洋务运动之后的维新到辛亥到三民主义再到新民主革命直至今日的国家现代化建设,都是后浪推前浪一路传承的,且不论各派的政治主张云云,究其根本目的都是致力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客观详实的近代史教育对于国民的认知是至关重要的,也有助于形成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日本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那场战争成了日本人的骄傲,他们打败了强大大清帝国、自己的老师,至今那些遗迹完好的保存,成为他们无上的辉煌,同样那场战争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也需要好好保护历史的遗迹,记住那场屈辱和为国捐躯壮烈牺牲的北洋将士们,战争并未远去。。。
《甲午》观后感(七):宣传片性质的甲午一些要点
一、开国 19世纪前期中日两国都是闭关锁国的国家。日本有法律严格限制船只的大小,严禁国人出国和外人进入国门。1840年中国被英国的大炮轰开大门,1853年日本也面临了黑船来航事件。日本观察着中国的失败,当选择了西方之后,日本就彻底抛掉了中国。 日本人高山晋作在访问中国上海之后,对于洋人控制上海和关税的景象感到震惊。【材料】 西方人观察中国的洋务运动。【材料】 福建船政与船政学堂。【2006年发现老照片】 日本幕府时期各个强藩秘密派遣的留学生后来成为明治时期的重要力量。1872年中国启动留美幼童计划,这个计划执行九年就夭折。 二、龙腾 1874日本侵台,为息事宁人大清国赔款50万两。 清政府通过赫德购买蚊子船。【材料】以守口防御为目标。 致远舰【材料】 中国曾派出官兵到英国迎回军舰。其中有池姓官兵写下《西行日记》 三、竞逐 1885年,鉴于中法战争独立作战的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但是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主管大臣是光绪生父,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修颐和园上。 1891光绪亲政,下诏周边无事停办海军。 四、备战 朝鲜是亚洲的火药桶,17世纪朝鲜就是中国的藩属国,但是到19世纪末成为中国唯一的藩属国了。它是京畿与大海的屏障。 日本很早就向中国派出了间谍机构。对于中国的物产贸易山川地形做了详细的调查。对于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的基本情况以及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兵工厂天津机器制造局的生产能力有非常详尽的了解。 中国的军舰分散在北洋、南洋、广东水师、福建船政,难以统一调度。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但总理衙门不敢出版,这部书在甲午战败后才在一个私人书局出版。 甲午战前主张开战的清流官员都不了解实情。我们仅凭以往的经验和情绪,认定大中国可以打败小日本。 五、沉没 慈禧40岁时恰逢日本侵台,五十大寿中法战争爆发,六旬寿典是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熟练运用国际公法、媒体宣传,将这场战争包装成为了朝鲜独立而进行的文明之战,而大清国延续传统的宗藩体制是愚昧野蛮的。他们利用随军记者宣传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甲午战后大清国被迫宣布朝鲜独立,日本最终于1910年将朝鲜吞并,开始了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占据威海卫的时候,广东水师曾写信要求日本归还广东水师的一艘战舰,信中说此次战争和广东无关,如果战舰受损怕广东省长官责怪,所以希望日本人还回来。这就是李鸿章所说的仅凭北洋水师一力对抗倭人全国之师。 丁汝昌自杀殉国。 1871年日本曾派岩仓使团,企图和西方列强修订不平等条约。这一任务直到甲午战后的1897年才完成。
《甲午》观后感(八):甲午
1894年甲午战争
开国
中日两国被迫开国,两个东方古国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日本迅速短时间爆发革命,中国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之中。随后,两国纷纷兴办洋务,学习洋人精华。两国都培育出了第一代海军指挥,引进了第一批军舰。
龙腾
英国北部城市纽卡斯尔曾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海军的摇篮,从大名鼎鼎的阿姆斯特朗公司的船台上滑入水中的蒸汽铁甲战舰驶向了拉丁美洲的智利、阿根廷和巴西,驶向了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奥匈和土耳其,当然也驶向了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古老东方国家——中国和日本。一百多年前,数百名大清国的水兵抵达这里接舰回国。到甲午战前,大清国一共从海外订购军舰27艘,其中15艘来自纽卡斯尔。北洋海军的军舰超勇、扬威、致远、靖远等就是诞生在这里,同样,日本海军的吉野号战舰在甲午开战前一年从这里出发驶往日本。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在中日两国近代史上意义深远。日本通过这次军事冒险,试探道清政府颟顸可欺,也看到了建设海军的重要性。在中国,恭亲王奕䜣立刻奏请整顿海防,同治皇帝下令,对购舰筹款等事宜悉心筹议,由此引发对晚清影响深远的海防大筹议。遂向纽卡斯尔阿姆斯特朗厂订购超勇等战舰。北洋海军共拥有大小舰船26艘。当时人们将北洋主力战船的船名编成两句顺口溜:“七镇八远一大康,超勇扬威捎操江”。“七镇”中的六镇指的就是1875年到1881年间,陆续从纽卡斯尔订购的六艘以“镇”字开头的蚊炮船。超勇和扬威是1881年下水于泰恩河畔的两艘撞击巡洋舰。而“八远”中的致远和靖远则是1887年购买的新式穹甲巡洋舰,是北洋海军中航速与射速最快的主力舰。1881年清廷向阿姆斯特朗厂订购超勇等战舰,面对这些当时的先进军舰,日本大受刺激。1883年日本海军将中国正式确立为假想敌,开始时不断以清军为目标实施扩张计划。1884年日本从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浪速级巡洋舰以增强同中国抗衡的实力。大量能干的日方人员、造船技师和工程师监督了这艘船的建造进程。1885年3月18日浪速下水,《纽卡斯尔日报》记录:阿姆斯特朗夫人在船首砸碎了一瓶香槟。泰恩河畔,中日两支海军的历史也因此交织在一起,并始终处于一种微妙的动态博弈之中。纽卡斯尔的船台上,中国的龙旗和日本的太阳旗几乎是此升彼降。吉野交付之后,阿姆斯特朗公司曾向中国推销待售的另一艘同型巡洋舰。该舰无论排水量还是武器装备都优于吉野。然而,此时户部和海军衙门忙着为慈禧太后60大寿筹集款项,已经停止购舰。
竞逐
开国后的日本,在遍访欧美诸国后,选择走军事强国之路。在中国,年轻的北洋海军,拖曳着垂老的满清帝国向近代化方向缓缓行进。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决定中日两国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国海军由盛而衰,日本海军迎头赶上。
备战
1894年7月9日,从大沽水雷营发往威海卫角田海军大佐的一份情报,汇报了当日运送的一批军械物资名录,包括:五百磅沉雷十个,一百五十磅木皮浮雷十个等等。1894年7月6日,威海水师学堂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中日朝鲜之争”。“日本只有几个小国,中国可是泱泱大国,我们的士兵训练有素,打起仗来一个就能打翻五六个小日本。”1894,甲午年的夏天,历时近三十年,以一代人的心血和巨资建立起的国家海军,被送上了考场。
沉没
2015年的夏天,两个甲子前的战争烟消云散,几万人的生命消失,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清铁甲海军化为碎片,散落四方……1887年,为北洋水师效力的英国军官琅威理率领邓世昌等400余名官兵赴英国纽卡斯尔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大清帝国的海军官兵走上她的甲板,不远万里穿越重洋回到中国,最后走到她的宿命之地——大东沟。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甲午》观后感(九):铁甲舰没有输
日本冈山神社,牛鼻塚。镇远的锚还在那里。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646943
甲午海战究竟为何失败? - 目灼灼似贼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583215/answer/22958032
甲午海战究竟为何失败? - sam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583215/answer/35363912
根本不存在数量不够的问题。整场海战结束,北洋的炮弹都还剩下300多发。
炮弹里的沙石是史实,但不是黑点。
当时主流的炮弹思想依然是「打穿水线装甲,使之渗水」。
开花弹的作用是「燃烧」,洗甲板,并没有「凿穿船体」的作用。但是燃烧能够破坏舰船内部,开花弹的作用正是在这场海战中第一次展现了出来。
炮弹质量问题属实,北洋在训练的时候,丁汝昌就不停的抱怨有些炮弹规格有问题,放不进炮管,要自己挫...
下濑火药( 苦味酸 )
https://tieba.baidu.com/p/3060236335?red_tag=2266678232
是否有使用是存在争议的。假设有,联合舰队使用这种火药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北洋使用更稳定的破坏力更小的黑火药是相对保守稳妥的行为。
双方都是买。
联合舰队的速射炮确实更「新」,但远没有更先进。
从头到尾都无法击穿定远,镇远的装甲。
那个年代武器改进速度很快,甲午海战中的速射炮显然是为了改进射速,但还没有达到能够兼顾火力的程度。
大东沟最后联合舰队5对2,联合舰本队松岛为首,围攻定镇,发现根本无效,自身反而被一发入魂,于是撤离。
单从火炮(不看炮弹质量)来说,北洋的重甲x大口径反而更有效。
联合舰队航速更高,在追击和撤离的时候体现出优势。
同上,这是以牺牲装甲为代价。
北洋的命中率高于联合舰队。
所以说「北洋训练不足,军纪太差」是站不住脚的。好几艘日舰服役时间不到半年就参战,倒是更可能训练不足。
不过命中率也并不能说明北洋的训练水平更高,因为北洋是船头(纵向)对着联合舰队的船舷(横向),所以自然命中率会更高一些。
北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6%B4%8B%E6%B0%B4%E5%B8%AB
平远,原名“龙威”,是中国清朝福州船政局参考“超勇”与“济远”首次自行设计建造的全钢甲军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B3%E9%81%A0%E8%89%A6
三艘广字头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A3%E7%94%B2%E8%89%A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BF%E4%B9%99%E5%8F%B7%E9%98%B2%E6%8A%A4%E5%B7%A1%E6%B4%8B%E8%88%B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BF%E4%B8%99%E5%8F%B7%E9%98%B2%E6%8A%A4%E5%B7%A1%E6%B4%8B%E8%88%B0
联合舰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04d6ea0102xvck.html
从吨位,自主程度,年份来看。
北洋的「国产」吨位不如联合舰队的「国产」,
北洋国产的下水时间更早;
北洋国产是自行设计建造,联合舰队国产是英法设计,北洋国产自主度更高。
北洋没有输在海上,至少,「硬件」没有明显的差距。
叶志超率领的陆军溃逃之后,威海卫被对方占领,在岸炮与联合舰队的夹击中,北洋全军覆灭。
怎么评价叶志超? - 共产主义宣教士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886943/answer/280910620
虽说北洋没有在「舰船」方面失败,但是整个战争中到处都是令人惊奇的「掉链子」:
纪录片中详尽叙述了情报战备的情况,日清差距非常大;
在海战中,还出现逃跑的济远(方伯谦),并且有一本日记称「济远撞沉了受创的扬威」;
还有搁浅的广甲,北洋的舰船无法维修,溃逃的陆军... 等等...
如果一定要总结的话,是败在庙堂帷幄的组织能力。这个「庙堂」,指的是整个精神状态,整个上层建筑,而不单单是一个「清廷」。日本帝国的工业化程度更高,社会大生产联系起了一个民族的每个人,于是形成更广泛的国家概念,于是组织,调度,凝聚力等等软实力,远胜清廷这样一座“家天下”的农业庙堂。
日本在明治以前,一直学习中国,并不存在中国的「唯我独尊式的自尊心」,当出现一个当时比中国更强大的文明,日本能够毫不犹豫的彻底学习。
日本人可以说出「日本没有历史,日本的历史从今天开始」。中国人怎么可能做得到这种态度呢?
中国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延续,身负「历史包袱」,不可能和日本一样。
这不能片面的理解为一种自我尊大,而是你不可能丢掉自己「几千年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就像一个人无论多么从善如流,虚怀若谷,他也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成长经历的一切积累,直接让自己的肉身装入另外一个灵魂。
接纳新的观念,必然有一个内化的过程。人又不是计算机,能重装系统,况且就连计算机也有软硬件兼容问题。
当今的共和国,把马教奉为国教,共和国也并没有完全按西方的道路进行工业化。假如也可以照搬,要「毛泽东思想」干嘛的?「自有国情」虽在网上是个讽刺梗,但这是一代又一代人氪命探索出的事实。跟日本一样直接进行复制会失败。
所以必然经历接受失败,沉沦,长时间悲痛的思考,拼命的探索,以学习消化,做出适当的调整,谋求「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