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学会成长》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8-09 23: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学会成长》读后感1000字

  《学会成长》是一本由粥左罗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5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成长》读后感(一):实用性强,价值

  

曾经我也犹豫过,读完后感觉相见恨晚

书本读起来通俗易懂娓娓道来,不高傲、不矫情

作者将自身成长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对创业中的所思所想进行归纳概括提炼出社会所思维;书中举例真实内容可靠;有实践基础实用性强、传递价值高,受益匪浅

角度分析鞭辟入里目的简单,就是教你如何更好成长。

  《学会成长》读后感(二):方法力量

  成长,是个一生学问。 为啥说是“学问”呢,因为成长不是自然发生事情,是刻意结果。 这本书买来已经了前几章,说是受益匪浅一点也没夸。我认真读了作者写的前言特别励志,他住过10平米地下室,摆过地摊夏天连个西瓜都吃不起。他曾经跟我们所有普通人一模一样,准确地说,他比大多数白领还惨。 但是他如今又跟我们普通人太不一样(毕竟已经年入千万了,咳)。 我在他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坚韧力。你读了他的自述就能看出来,他走的每一步,虽然步子都不算大,但是都非常专注,而且高效然,一个人的成长里,光是坚韧远远不够。我们许多人之所以努力了也依然浑浑噩噩,其实是用战术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走过路再回望,都是自我感动而已。 作者恰恰相反。 他有策略部署自己的成长,有计划地高效执行。他成长中走的每一步,都有非常成熟的思维模型。 所以他才敢说【成长有方法,一年抵三年】。 所以我读完后真的觉得,他,太不一样。 有个形容牛逼之人的词,叫做“超级个体”,我读《学会成长》的时候,就觉得这位作者是真. 超级个体。 书还没读完,这个月计划读完。希望像作者一样,少走点弯路,早日成为更好的自己。加油,奥利给~

  《学会成长》读后感(三):有人说成功只是因为运气好,你吗?

  

有时突然联系到一个五年不见的朋友,往往会觉得一下子拉开了差距,曾经和你一起平起平坐的人,就买上车住上了房,过上中产生活根本原因就是他成长的速度比你要大得多了,比如他开了网店赚了钱。别看很容易,其实很难,除非你的产品无人可替代才能不花钱的做起来,否则各种技巧各种门道吃不消。所以一个人的成功可能是运气。但没有过人的本领,也不会持续成功的。

为什么别人会成长的比你快呢?无非就是多了些钱买经验,无非就是选择热门行业,或是冷门暴利行业。或是选择了让他事业起飞的人。

可见很多问题其实就是选择的问题。

小选择并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你为了十块钱,可能会讨价还价多花个半小时磨嘴皮子,或是花上一个小时逛网店乐不思蜀。即使你真省下了这十块,也可能吃个夜宵就没了。

然而决定我们未来的大选择可不一样了,如买房、学习、工作、结婚。

当你想学什么的时候,比投入金钱更可怕的,就是时间了,如果你所学的东西,在事业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那等于时间都白流失了。那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去玩可能更尽兴些。如果你的学习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无法取得变现,也等于底气不足买房就更不用说了,我之前有一个同事,当初借钱在厦门买房,几十万全款买下来,现在值几百万了,一下子实现了财富的跳跃。可能有人说,那房子不卖,涨再多跟你也没有关系哪。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房子涨了,那么这个城市的成本也会无形的上涨,比如以前你租一间房子要一千,那涨过的房价,可能就要两千以上了。退一万步来说,当这位同事把房子租出去后,足以支付当初借的钱了。所以选择租房还是买房,在哪个城市,都足以影响你的一生工作就更不用说了。能不能致富大半跟选择这个有个直接的关系,你的行业是否在风口上,你的能力是否能独自撑起一片天。或是你的老板,你的伙伴是否常识你,带你一起赚钱,这些都非常重要。很多人忙忙碌碌工作换来换去,只想找个混得过去的就行了,其实都无形中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的价值不断的在流失。最后当然是结婚了,选择怎样的伴侣,真是决定你的后半生幸福不幸福,一天吵两天闹,三天嫌穷,四天怪你爱不要。让你下班之后疲惫的都无处安放。

所以在选择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标准。比如买房,要想着以后要去哪里工作,就去哪里买,别在长时间都住不到的地方买,这样你既要付房贷还得付房租两边都要钱。养老那是几十年后才要想的事。

工作你要想着未来哪些行业比较好,同时还能顺带发展副业,万一被辞退了也能自立山头,不会遇到中年危机被公司淘汰。

结婚的问题上,其实只要一句话,不合适就是不合适,如果你恋爱时就觉得很别扭,仅仅是因为喜欢的话,那结婚后当爱情的潮水逝去。留下的只有干枯的沙漠。

提高标准,比别人多卖力一点,才是跑赢人生的关键。

  《学会成长》读后感(四):粥左罗的成长之道,普通人的逆袭样本

  

引言

粥左罗是谁?

他是一位成功的自媒体人,优秀的写作指导讲师。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那么他写的文章也许在不经意间影响过你。例如《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粥左罗的事业经营得非常成功,基本上是一年一个台阶地往上走。可以说,他就是一名普通人从底层逆袭的精彩样本。

说底层,还真是字面意义上的,因为他大学毕业后就租住在楼房的最底层:地下室。北漂生涯里他摆过地摊,做过服务员,后来进入新媒体行业。从一名小编起步,直至创业拥有自己的公司,年入千万。

看到这里,你肯定想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粥左罗写了一本书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就是《学会成长:爆发式成长的25个思维模型》。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一个普通人如果不想被废掉,应该怎样抓住机会让自己成长。

成长不是自然生长

在说怎样成长之前,我们要先说一下,什么是成长。

成长是进步、提升,今天的自己会比昨天更好,我们还期待明天的自己会比今天更好,所以我们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去争取它。每天的进步累积下来,就会带来人生的跃升,这就是成长。

但是,我们往往会误会两件事情,就是努力和时间。有多少人是每天在做着循环往复的工作,虽然很努力,但谈不上有什么进步;又有多少人是在这样做着,却期待着只要时间够长就能等来跃升。

成长不是同等水平的事情重复做多少时间之后,自动就会变得更好。也许现实是很多人努力地在一个岗位上任劳任怨,但多年后想要的成长不仅没有得到,这时一只黑天鹅飞过,那么连眼前的这点利益也无法保住。

成长并不容易,它甚至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以提升认知,并且付出耐心和毅力去刻意练习,这样才能获得成长。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什么是成长了,要想获得成长,第一步是做好选择。

可是很多人不要说怎么选,他们根本连选择这件事都不做,直接就放弃了。找工作,能按时发工资就行,别的以后再说;找对象,凑合着能过就行;提升自己,工作太忙,有空再说……

就这样把人生中的选择逐渐放弃,直到有一天失业了才发现自己没有竞争力,里日子过不下去了,选择再也没有了。

所以好机会不会躺在那儿等着去挑选,要自己思考并做出决定。那么,如何做出选择?

很多人会把做选择理解成像考试答题一样,从ABCD四个选项中勾选一个作为答案。其实不是这样的,那样跟抛硬币没什么区别,甚至真的抛硬币可能结果还更好些。

例如,有人问:有两个工作,一个钱少但是发展更好,另一个钱多但是工作没什么挑战,我要怎么选?可能提问者只是想要钱多位高责任轻吧,这个问题里缺少了关于自身成长的必要信息。

如果面向成长提问,那么应该关注的是更宏观更长远的问题。例如自己看好的是哪个行业,然后再到这个行业里去寻找钟意的公司。头部企业客户稳定,平台更大,能撬动的资源也多。而新兴企业则充满活力,上升空间大,公司成功时早期员工的收益则可以实现“一夜之间”财富自由。

粥左罗就是相当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从而为自己做出了一个又一个选择。他从新兴媒体起步,后来跳槽到行业知名媒体,接着自己又成立公司创业。可以说,粥左罗以成长为导向的选择方式,让他把握住了人生的每一次重大机会。

我从书中总结出,关于对选择的思考,原则有以下四点:

看到大趋势;总是选择更困难的事情去做;跟随比自己厉害的人;有目的的提升自己。

个人的认知能力直接影响着人的判断力。如果认知到位了,那么就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对于如何提升认知能力,下面就讲一讲提升认知的三种思维方式。

提升认知的三种思维

成本思维

我们需要认识到获取一样东西是要付出成本的。近些年知识付费兴起,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愿意为自己投资。

但有些人显然过于知识焦虑,买了相当多的课,以至于都学不完。即使硬着头皮学完,结果信息过载,脑子里只有各种观点,却没有自己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损失的不止是金钱,还有额外付出的时间,以及本可以做更多事的精力。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沉没成本,就是它已经付出,不可能再收回了。为沉没成本再付出时间和精力显然是不值得的。

所以成本不光是金钱,时间、注意力、精力、情感这些都是。我们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付出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

差异化思维

人和人是不同的,但如果我们总是在和别人挤在一条窄路上争抢,那可能总有人抢到前面去。

有一个让自己走起来更轻松的好办法,就是先停下来看看,自己和别人在哪里不一样。将差异化为自己的优势,那么自己就走在了一条比别人更宽广的道路上了。

具体的实践可以是通过学习的方式,让自己在专业之外还具备有竞争力的技能。例如程序员写代码质量高,而且还出活快,那么再具备写作能力或者演讲能力,则可以成为有影响力的技术布道者,获得更多行业和个人的发展机会。

副业思维

如今斜杠青年已经成为了许多都市打拼族的鲜明标志,他们往往在本职业之外,都有一个基于自己兴趣爱好的副业。

副业思维可以看做是差异化思维的延伸。因为我们在差异化思维里,着重的是要让自己具备专业之外的能力。而在副业里,我们要将这种能力转化为有益的成果。

例如我们具备了写作能力,却不去经营它,将写好的文章放到草稿箱里从来不发布,这对自己的成长就没有产生助益。所以,我们要让副业也产生价值,成为自己的跨界领地。

对于经营副业,很多人会搞错一个重点,就是主业做得太一般,以至于副业并未产生最大的价值。例如还是那个程序员,如果他代码写得一团糟,就算写作演讲能力再强,也不过是一个嘴炮而已。

只有当自己的主业做得比较成功时,才会有资源和精力来做好副业。主业和副业间相得益彰,自然对个人的提升最有益。

认识这个世界的真相

这个世界不是线性的。

我们有时候很喜欢用攀登阶梯来比喻自己的人生。我们的脑海里会有一段长长的45度角斜梯,然后一个坚毅的身影在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这是一个错觉,尽管这看起来很有美感。因为这是线性思维,即认为世间事物的发展都是均匀变化的。可惜的是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

一个人的身高不是生下来后,每天长一点然后突然不长了。而是会经历几个增长爆发期,最终定型的。

人生的成长也一样。如果画一个坐标轴,纵轴是成就,横轴是时间。那么成长型的人生,这条曲线画出来,就是一段斜向上的增长之后,会是一段平直的线,再斜向上。

我们怎么让向上的线更陡峭一些,让平直的线更短一些呢?有两个办法,抓住关键的机会与复利思维。

关键的机会就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几次转折。但这样的机会往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例如拼命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拼命刷题做练习为了进业界最知名的企业。

那么抓住机会之后呢?如果只是躺下来岁月安好,那真是浪费了这样的好机会。这时候复利思维就派上用场了。

复利的成果来自于不断叠加的本金和利息。抓住机会就是我们的本金,而身边更优秀的人和平台的资源则是可以让自己滚动成长起来的利息。

粥左罗从入职新媒体公司到写出第一篇10W+的文章时,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不断向人请教并根据反馈提升自己的水平。他的文章也从追逐热点的整合信息文,提升至后来分享成长的干货文。这些具有长效性的文章能够反复被人阅读,他自己也获得了复利式的成长。

这就是抓住关键机会,并复利式发展。千万不要再自我感动式的努力了,重复没有进步的事情却寄予最大的期望。

我们现在就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正在做着哪些原地踏步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去把握新的机会,以及用复利的方式让机会的价值最大化

面对未来的思维

这个未来所说的是一个长远之后的景况,是在五年十年之后,我们希望自己在那时会取得什么成就,拥有怎样的人生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投资思维来思考。在走向未来时,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去做。

众所周知,投资要取得高回报,就要付出不菲的成本,并且接受高风险。如果有人给你推销一个投资理财产品,它成本低,风险低,回报还高。那么我想,但凡有点理智的都会敬而远之。

可是许多人走在人生这条路上时,却总是做着高成本高风险还低回报的事。

例如,有人从职场小白起步,学会了工作刚好够用的技能,就一直重复着没有进步的工作。然后还认为自己是在不断积累,就等着时间的量变带来质变。

可惜的是时间足够长之后,飞过的是黑天鹅。过往的美好被打回原形,恍然发现付出的是高昂的机会成本,承受着收入单一的高风险,最后只能接受一切归零的事实。

所以有意识地进步非常重要,这需要舍得为自己投资。这包括金钱与时间,例如通过知识付费产品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技能;将本来休闲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经营副业;与厉害的人沟通交流,产生更多的连接……

每隔一段时间就复盘一次自己取得的成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检讨自己的过失。然后再投入到新的成长中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迭代,让自己不断地走向心中最理想的未来。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苹果,阿迪达斯,百事可乐,这些都是品牌。但不是说只有公司企业才有品牌,个人一样拥有品牌。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如果你工作中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基本不会去主动推动事情。那么你的品牌很可能就是“磨盘式员工,不推不动”。

可想而知,这样的品牌给自己能带来多少益处。如果把经营人生看成经营一家公司,我们显然希望自己是个超级品牌,无数铁粉哭着喊着要抢购品牌下的产品。

当然,也许我们要成为顶级流量品牌不是那么容易,幸好还是有办法将个人品牌做到美誉、诚信、可靠的。这个好办法就是产品思维。

我们一般都会有对某个品牌的忠诚,例如苹果一发布新产品,我们就会去排队抢购。这就是对品牌的信任,因为知道这个产品一定是好用、符合预期、质量可靠的。

那么,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将做事当成是交付一个产品一样。显然没人希望到手的产品质量低劣,充满不可知的问题,还不退不换。

粥左罗对待自己个人品牌的态度,就是用心打磨好每一篇文章。因为无论他是承接广告,还是创办写作训练营,他深知用户都是在为他的写作质量买单。如果他为了一时的眼前利益,放松文章的质量,从而损害了个人品牌,那他失去的也将是用户的信任以及潜在的收益。

所以通过学习、实践、反馈,不断提高做事的输出成果,并且庄重对待自己的承诺,那么自己也就会不断获得实质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品牌也在不断升级,终将为自己带来巨大的溢价收益。

希望大家的个人品牌都会是“靠谱”、“说到做到”、“找他错不了”!

结语

我在读《学会成长》期间,每天都会将心得体会发布在微头条上。其中有一位网友的留言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说道理都明白,但走到选择的十字路口之前就饿死了。

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态,就是大家都想扬名立万、名利双收,但大多数人真的就只是想想而已,把机会留给了那些真正去做的人,例如粥左罗。

这位网友用了一个有些可怕的隐喻:“饿死”。也许在他看来,那些更艰难的选择,或者需要走出舒适区的时候,死亡的意象就降临到头上了。

这可能才是成长之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对不确定的未来强行加上一个最高级的恐怖场景,那么安于当下自然就是最合情合理的选择。有饭吃当然比饿死看起来好得多,不是吗?

对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真的没那么可怕。可能会饿上几顿,但不至于会把人饿死。乔帮主他老人家都说过,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或者把孟子说过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后面的话,再好好背一背,找找成长的感觉吧。

感谢粥左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普通人实现人生逆袭的精彩样本,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成长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更要感谢粥左罗将成长的方法写下来,让我们都有机会去学习、去实践,在成长中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学会成长》读后感(五):年轻人到底是只专注一件事发展得快,还是能兼顾很多事发展得快?

  

文 | 李小墨【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前段时间,我在B站看了一个很火的视频。

因为找不到原视频了,细节上的记忆可能会有点出入,但大概的内容是这样的:

up主对比了她自己以及她两位朋友毕业6年的发展轨迹和收入变化,她一度收入是略高于别人的。

但是一位朋友通过读研读博成为学术型人才,度过清贫的求学阶段之后,进入大企业,很快弯道超车年收入破50万;

另一位朋友属于非常折腾的类型,刚开始一份工作总做不久、频频跳槽,看着似乎特不踏实,但她私底下其实一直没有放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后来靠着自己的特长开始创业,弯道超车年收入破百万。

而她呢,收入卡在1万出头,再要往上涨其实有点难。

她反思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自己发展平平是因为不够专注,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半瓶子晃荡。

她的结论某种程度是对的,很多人发展平平确实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特别拿得出手的绝活儿。

但我总觉得不够完整,她那位走学术路线专业路线的朋友,是靠专注一件事实现快速发展,但那位创业的朋友除了专注某件事,特别擅长某件事,肯定还要兼顾很多事情的。

拿我自己来说,我做的事情是在内容创业的范畴,我除了要会写文章,我还得兼顾运营、开发课程、运营社群、写书、谈合作,现在我只有一个小助理,以后做大了肯定还得招人和管理团队。

观察那些内容创业做得好的人,只会写作肯定是不行的,撑死了也就是一个作者,他们能同时做好很多事情:写文章、多平台运营、开发课程、公开演讲、做咨询、录视频做直播、管理团队……

如果不专注一件事,很容易变成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的半桶水,没有竞争力。可是如果只能做好一件事,兼顾不了很多事,发展也很受限制。

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我之前是有点困惑的。

2

粥左罗老师在《学会成长》这本书里,用一个“沸点效应”把这件事给讲清楚了。

每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你一开始就想同时做好很多事情是行不通的,你必须专注。

专注,就是要学会放弃,要做无情的价值排序。

粥左罗老师2015年刚入新媒体这个行业的时候,是一个新媒体编辑,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为了快速做好这份工作,他把一切对这份工作没有直接帮助的事情,全部暂停。

读书对个人发展肯定有帮助,但短时间内没有直接帮助,暂停;

学习PPT、Excel,是很重要的职场技能没错,但对工作暂时没帮助,暂停;

玩滑板是爱好,并且对身体好,但对工作没帮助,暂停;

旅行让生活更美好,但是对工作没有帮助,暂停;

……

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这份工作的结果就是:他一个月的进步可以抵得上同等聪明的人三个月的进步,一年的进步抵得上别人三年的进步。他只用了半年就从编辑晋升为新媒体运营经理,只用了一年半就获得了内容副总裁的职位。

这是专注的力量。

但这种专注是阶段性专注。

专注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享受到“沸水效应”的加成。

什么叫“沸水效应”呢?

就是水烧到100℃,只需要维持小火不断,就能一直保证水是沸腾的。

它有两层意思:

第一,一开始,你要专注,用大火猛攻,这样才能把一锅水快速烧沸。

第二,水烧沸之后,只要维持小火,水就能维持沸腾。

个人能力养成上的“沸水效应”就是,你刚开始要极其专注,你做到极致之后,你就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把事情做好,你就可以去兼顾很多事情了。

书里举了投资人沈南鹏的例子。

一般人一个演讲,可能要准备一个礼拜,人家只需要提前5分钟到,坐下来临时写个提纲,就能上去讲半个小时,下台之后马上就赶往下一个会场,还能继续讲新的内容。活动结束后,人还能跟同事开会讨论项目。

这就是典型的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能把事情做好的例子,他已经熟能生巧了。

粥老师猛攻新媒体爆文写作一年之后,他把那锅水烧沸了,到了第二年他就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就能把写爆文的工作做好,也就是只开小火就能维持水的沸腾状态。

他把空出来的时间,用来猛攻下一个成长突破点:开发课程和讲课。

我在这件事上特别后知后觉,如果我能早两年知道这个道理,我现在应该不止这个样子。

我之前一直突破不了一个瓶颈,就是我的写作速度。我做自媒体三年,最好的一年也就写了45篇原创文章。这个更新速度对一个全职写作者来说,实在太慢了。可是我一周一篇的原创文章,就花掉了我大部分的时间,把我搞得焦头烂额。

所以,必然的,我开发课程的进度非常慢,我想做付费社群也迟迟没有进展,我想兼顾很多事,但是我心有余而力不足。

今年我立了一个flag,如果2020年在深夜书桌写不够100篇读书文章,我就罚款1万块让大家瓜分。这个flag逼着我,专注于提升写作速度,现在7个月过去了,我写了45篇,也就是说我用7个月的时间,写了之前一年的量。

后面还有55篇文章要写,但是只剩下5个月的时间,我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我们不会一直以同样的速度做一个事情,我们会越做越快,越做越轻松。

专注的价值就在这里。

专注提升写作速度这7个月,我的写作速度提升了10倍,我不止在深夜书桌创作读书文章,我还写完了我的读书训练营的逐字稿、日更一个日记公众号、在读书社群写领读文章、给其它平台写约稿。

我终于开始体会到“沸点效应”的威力。

3

那我们为什么要兼顾很多事呢?

粥左罗老师在《学会成长》这本书里给了一个非常有洞见力的答案: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从来都是多维竞争。

很多人习惯从单一维度来看问题。

最典型的就是:杨超越唱歌唱歌不行,跳舞跳舞不行,她凭什么出道?她凭什么红?

这就是用唱跳能力这个单一维度来评判一个艺人。

杨超越的美貌非常突出,即便在娱乐圈都非常突出、非常有辨识度,这是一个维度;

她的艺能感很好,反应总是很有趣、很出人意料,其实在综艺里表现得有趣挺难的。之前看过一个韩国的节目,参加节目的是那些没能出道的练习生,对比之后你就会发现,那些人没出道是有道理的,别说有趣了,他们能表现得不尴尬就算不错了,这也是一个维度;

她的内心很强大,性格很坚韧,别小看这个优点,隔壁的马思纯因为受到一些质疑,竟然抑郁到了需要吃药来调整睡眠和情绪的地步,杨超越刚开始的观众评价是两极化的,她的观众缘帮她赢得了大批粉丝,可是同时也有大批的黑粉,可是她扛过来了。虽然是个小哭包,但是骨子里是很乐天的性格。

不止是艺人是这样,普通人发展也是一样的。

粥老师的经验挺值得借鉴的,他的经验是:每多一维,甩开一片。

刚开始他写爆款文章,能写爆款文章的人挺多的,但是愿意提炼方法论的人就少了。

愿意提炼方法论的人当中,相当一部分人不敢挑战上台讲课,一听说要面对上百上千人,腿就紧张得发软,那像他一样能上台教课、还能变成师傅教会徒弟的就更少了。

同样是讲课老师,课程打磨得很好,但很多不会写推广软文,他的课程推广写得很好就可以甩开一片。

我刚开始知道他,就是三年前他的公司在我这里投放他的课程软文。

当时他的课程软文铺天盖地都是,他一下子从一个Nobody变成一个知名老师,当时积累的知名度就算是今天,依然是他重要的资产。他在书里说,他出来创业之后,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业内多有名,是别人告诉他“其实你比某某某有名多了”,他才慢慢有一个认知。

但注意,这些推广花的全是公司的钱,当时他公司同时在推很多老师很多课程,为什么资源对他倾斜得很厉害呢?因为他推广软文写得很好,他自己花了很大力气去打磨。结果就是,发他的软文,于他的公司转化率高、回报大,于自媒体账号,阅读量高而且不伤粉。公司愿意花大价钱推,自媒体账号愿意接。

有一次我意外在知乎上刷到好几个匿名喷他的人,有很多不服气他的人,不服他的课程,不服他的文章,他们都忽略了这是多维度竞争。

他的方法论就是,死磕一维,做到足够强之后,开拓新的维度。新的维度也不是乱开,而是能和原来的维度形成组合优势。

他既专注又兼顾,他的专注是阶段性专注,到哪个阶段,就死磕那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同时利用“沸点效应”,高效兼顾很多事。

所以他能快速从月薪5000的小编变成月入2万的运营经理,又从月入2万的运营经理快速变成年薪50万的知名讲师。

每多一个维度就比别人多一点竞争力,加起来就是很大的竞争力。

现在他又站到了创业这个新赛道上,实现了年入千万。

4

现在再来回答,我在标题里提的问题:年轻人到底是只专注一件事发展得快,还是能兼顾很多事发展得快?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看问题,不能非此即彼,我们既要专注也要能兼顾,专注是为高效兼顾打基础,兼顾能放大专注的成果。

- The End-

相关阅读:

书名:《学会成长》,读书文章:

原来那些不急躁、特别沉得住气的人,背后是有一套底层逻辑在支撑的mp.weixin.qq.com

书名:采铜《精进》,读书文章:

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mp.weixin.qq.com

书名:《能力陷阱》,读书文章:

职场中,哪种人一定不会久居人下?mp.weixin.qq.com

书还是亲自读的好,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图片来源:unsplash李小墨,樊登读书签约讲书人,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社交》作者,公众号《深夜书桌》。 小声提醒,深夜书桌菜单栏里有个“完整书单”,里面放了将近200本书的深度解读,非常便于查找和学习。另外我还整理了非常值得读的理财、心理、育儿、名著、传记、历史、时间管理、豆瓣250等500+本书,欢迎爱读书的你来,期待和你一起读书哦~

  《学会成长》读后感(六):原来那些不急躁、特别沉得住气的人,背后是有一套底层逻辑在支撑的

  文 | 李小墨【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急躁、沉得住气,其实很难。我们总是想更快地看到结果,如果迟迟看不到结果,我们就会焦虑,就会质疑,就容易放弃。

“这样做真的会有结果吗?”

“有必要继续努力下去吗?”

“还是算了吧”

拿我最熟悉的自媒体写作来说,很少有人能撑到赚到第一份收入。

有一次,一个粉丝向我请教写作的问题,他问我怎么样才能写成我这样。

我反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准备用多长时间来学习和练习?或者说,你准备给自己多少时间?

他回答:半年吧。

我笑了,听他口气,好像半年已经是很长时间了。

他要么是低估了写作的难度,要么是高估了他自己。我刚出道时的写作基础,就是十几年日记、2年高压高强度职业新闻写作、大学4年高密度阅读几百本书并做了上百万字读书笔记打下的。

现在的写作速度和水平,是全职写作3年的成果。可是即便是这样,我的写作速度依然没有达到我自己满意的程度,我觉得还需要给自己一两年来刻意练习。

其实我真正问他的是,成事之前,你能忍受多久的寂寞?在前景不明朗、结果看不到的情况下,你能心志坚定地持续努力多久?

他连一年都不愿意给。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又想要结果,又不愿意投入呢,我一直想不明白。

直到最近读了《学会成长》这本书,我意识到一件事:谁沉得住气,谁沉不住气,并不是我之前理解的性格使然。不急躁、特别沉得住气,其实只是外在表现,它背后是一套底层逻辑在支撑的。

沉得住气、不急躁,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按照一套底层逻辑做事的。

如果没有扭转底层的思维模式,你跟一个人说,你要沉得住气,你不要急躁,他做不到,他也无法说服自己做到。

沉得住气是一种隐性的能力。

《学会成长》的作者粥左罗粥老师,把这种能力称为“看见和相信共进”的能力。他进一步概括为5种思维模型:迭代思维、动态思维、长期思维、周期思维、投资思维。

01

迭代思维:

用鲁莽定律开局,用迭代思维持续行动

“鲁莽定律”的说法来自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脱不花。

她说过一段话:

“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时候,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就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鲁莽的人更容易赢。

因为如果不做,这件事就永远是停在脑中的假象。由于没有真实的反馈,诱惑会越来越大,最终肯定会让你后悔。

而去做就进入一个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最终至少有一半概率能做成、不后悔。”

什么叫用鲁莽定律开局,用迭代思维持续行动呢?

就是纠结的时候不要反复推演,鲁莽一点,先开局。不害怕起点低,不害怕有个糟糕的开局,因为起点不决定终点,只要开始做,你就可以在质量和体量上持续迭代。起步不求高分,持续迭代到高分,起步不求规模,持续迭代出规模。

《学会成长》这本书里,粥老师有一句话很打动我:“起点低没关系,起点不决定终点,我有耐心做一个大器晚成的人。”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做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的,按照“用鲁莽定律开局,用迭代思维持续行动”的方法论来做事的人,才有。

这背后其实是成长型思维,不用静态思维看人看事看自己,而是用动态角度看人看事看自己。

里面说到的一个事,我感触很深。

粥老师说,他刚开始写出很多爆款文章的时候,不少同行都看不上,觉得他没有原创能力,只会追热点和整编信息。可是他在不断精进。2018年,他辞职离开平台,在大部分人都觉得公众号红利期已过的情况下,他凭着超强的原创能力,在两年时间里从零开始做到了近百万粉丝。

我本人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我看过一些和我差不多时间起步的作者的文章,水平很臭,就判断人家做不起来。可是短短两年功夫,再看,不仅文章水平有大提升,而且人家无论是规模还是商业模式都远远把我甩在后面。

我们在这件事情上真的特别不长记性。

不要轻易觉得别人不行,现在不行不代表以后不行,永远不要觉得自己不行,现在不行,你可以通过持续迭代,让自己越来越行。

用静态思维,看人看事看自己,其实很危险,很容易画地为牢,自我设限。

不急躁、沉得住气的人,是敢用鲁莽定律开局,然后用迭代思维持续行动的人。

02

长期思维:

长期主义者是看得清未来的人

小时候,我爸爸带我去他朋友那里玩,那个叔叔带我们参观他的果园,其中有一片枇杷树,去年刚种下的,还没有我高。我第一次见枇杷树,就好奇地问他:“那明年可以摘枇杷吃了吗?”

叔叔说:哪有那么快啊,得等两三年呢。

现在想想,长期主义就是这样:你想要吃到枇杷,是需要时间的,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等待小树苗长成成熟的果树。光等待还不行,你得浇水、施肥、除虫,你付出努力,你得精心照料。

如果你马上就要看到结果,没有耐心做持续的努力,自然就得不到枇杷。

但我这次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那个叔叔有耐心,用好几年的时间等树苗长成果树,是因为他提前就预知枇杷树的生长周期,他知道自己用科学的方法种植,几年后就可以丰收。

如果他没有相关的知识,假设他是早期人类,不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多久会结果,会结什么果,他还会种这个果树吗?还会有耐心培育好几年吗?不会。

我们有时候下不了决心,没有耐心,其实是因为我们吃不定事情会怎么发展,所以我们犹豫了。

所以长期主义者,是看得清未来的人,是对未来有洞见力的人。对未来越有信心的人,对当下越有耐心。

而要看得清未来,对未来有洞见力和预测力,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有丰富知识。

《学会成长》的作者粥左罗做事情,总比别人多一些耐心,比如他会花整整6个月的时间只写一门课,然后再花3个月的时间迭代一版。

他和一个创业的朋友聊到长期主义的话题,他朋友却说:

“你有耐心,本质上不是你相信耐心能带来什么,而是你提前看到了那样的结果,所以你敢有耐心。那些没有耐心的人之所以没有耐心,是因为他们看不到、看不清未来的那个结果,他们不敢轻信耐心。”

短视更多是因为无知。

所以,长期主义并不是盲目地相信努力,一直努力就会成功。

长期主义首先要理解所有的现象都有延迟效应。

掌握一个技能,习得一个能力,培育一个项目都需要时间,努力是会有延迟效应的。

昨天我的日记号收到一条非常焦虑的留言,那位读者对自己的现状十分不满意,她反思是自己应该迈大步的那几年过着退休一样的生活,非常后悔。现在过了30岁了,无论工作生活还是一点进步都没有,人生一团糟糕可是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跟她说,努力和不努力都有延迟效应。

你现在一团糟的生活正是过去几年不努力呈现出来的后果,你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不努力的后果延迟了。同样的,努力也是有延迟效应的,你现在设立目标,努力去实现,一时半会儿也看不到成果,它会体现在你之后几年的生活里。

所以,你不用着急,你要给自己时间。

其次呢,你得努力学习,至少对自己所在的领域要有丰富的知识,你才有能力预见未来。未来并不是完全不确定的,长期主义是战略性的耐心,是基于对未来的理解。

马云说:“永远要想下一个10年做什么,因为任何互联网模式可能都不能繁荣超过3年。”但是决定做什么选择做什么,是基于对未来的理解。

华为是长期主义者,它的5G很多年前就开始布局了,也有很多很多年只烧钱不赚钱,这种耐心是基于对未来的理解。

到个人身上也是一样,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并且懂得用正确的方式去做,你就会有耐心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03

周期思维:

永远有新缝隙新空间和新机会

我做自媒体对这个感触特别深,因为这个行业的迭代速度太快了,从微博到公众号,从公众号到今日头条,从图文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

好像每一次都有很多人因为没有抓住红利期而焦虑。“我错过红利期了,我没机会了”是常见的想法。

怎么样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沉得住气呢?有周期思维的人。

周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这个时代,大多数行业的周期迭代速度常常远远超过我们的反应速度。一个风光无限的行业可能在短短几年间,变成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但是于此同时,替代者会不断地涌现。

无论是职业生涯,还是整个人生,都很长,你会遇到很多翻身的节点,普通人永远会遇到新缝隙、新空间和新机会。

现在很弱,甚至会成为一种优势,因为周期更迭最大的特点是,旧周期里的大部分强者会变成新周期里的弱者,旧周期里的部分弱者会变成新周期里的强者。

在旧周期里风光无限的人,抱着一个金蛋,不会像缺乏机会的人那样对新周期、新机会那么敏锐。比如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抱着功能机这个金蛋,在智能机竞争中成了末流。

在内容创业领域也是这样,一般公众号运营得好,都努力在公众号上变现,重心也放在公众号上,所以抖音、快手做得好的,一般不是这群人,而是新人,因为他们更有动力去挖掘新机会。创新大多发生在传统势力单薄的地方。

所以普通人永远会有新机会。

那普通人应该做什么来迎接自己的机会和周期呢?

粥老师的建议是:把人生不如意时候,当成是上天给的长假,坚持修炼自我,积极蓄能,等周期到的时候,你就能抓住机会。

我想到了我自己,其实我算是抓住了一点点公众号发展的红利,可是我做得规模却很小。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我的写作速度太慢,我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差。在公众号发展特别快的那几个年头,我竟然只能做到一周一篇,甚至好几周一篇的更新速度。

我有时候忍不住想,如果几年前,我像现在一样自律,像现在一样高效,拥有如今的写作速度和写作水平,我拥有几十万粉丝应该是没问题的。

可是转念一想,能力和技能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我跳不过这个能力发展的周期。在公众号发展特别快的那几个年头,能做到持续稳定高质量输出的人,是好几年前就开始修炼自己写作能力和写作速度的人,所以他们能完美地抓住周期,那是他们应得的。

我做不到,是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准备好,机会递到手里,也接不住。但是有什么好着急的呢,我该修炼的能力修炼起来了,下一个机会来的时候,我就能稳稳抓住。

不急躁、特别沉得住气的人,是用周期思维看待过去和未来的人,是在潜伏期踏踏实实积蓄力量的人,是相信永远存在新机会并积极寻找新机会的人。

04

投资思维:

接受一定比例的投资是没有回报的

《学会成长》里,粥老师用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罗振宇是罗辑思维和得到的创始人,华与华是一家很有名的广告营销公司,华衫是创始人之一。

罗振宇知道“华与华”这件公司和“华衫”这个人至少十年以上了。他之所以很久之前就知道,是因为华衫坚持做广告,把广告投放在机场广告牌和航空杂志上。曾经罗振宇看到他们的广告的时候,知道是知道,但是觉得和自己没关系,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变成它的客户,因为罗振宇当时没有创业做公司。

但是“华与华”一直做广告,一直积累成功案例,罗振宇就一直记得这个品牌。

后来罗振宇创业了,有了做品牌咨询的需求,自然就想到了华与华。公司内部做决策,所有同事都说知道华与华,那自然就和华与华合作了。

看到广告的一千个人,一万个人里,可能只有一两个最终会成为他们的客户,另外的张振宇、李振宇可能永远都不会和这个公司有关系,这部分的投资是浪费的。而看到广告的罗振宇,过了10年才成为他的客户。

可是这就是投资。

你必须接受一定比例的投资是没有回报的,也要接受有些投资是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收到回报的。

其实个人发展方面也是一样的,急躁、沉不住气的人,是在非常不合理地要求自己每一分努力都有回报,非常不合理地要求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快速得到回报。

你得把你付出的努力,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当做是投资,是投资就不可能稳赚不赔,你要接受一定比例的投资是没有回报的,一定比例的投资没有回报才是正常的。你要接受有些投资是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收到回报的。

拿阅读来说,可能你读了100本书,只有其中的一本书给了你事业发展特别大的帮助,另外99本书都白读了,急躁的人希望他直接就读到那本能给他带来特别大帮助的书,可是就是因为你有长期阅读的习惯,你才有机会碰到那本对你帮助特别大的书。

可能你读了100本书,过了好几年之后,你从书里学到的东西才作用到你的事业当中。可是急躁的人希望他读的书立刻马上就推动他的发展。可是知识和先进的思维模式对人的塑造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我看梁冬和吴伯凡老师的访谈节目,他们就说到这种现象,他们都是很喜欢学习新东西、很博学、在自己的领域很成功的人,他们依然体会到了这种延迟,他们明显感觉到,过去三五年学的东西现在才作用到身上。

不急躁的人,能接受一定比例的投资是得不到回报的,能接受一定比例的投资要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收到回报,所以他们沉得住气。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认知决定行动,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一个不急躁、特别沉得住气的人,不是盲目地相信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他们背后是靠一套优秀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在支撑的。

那些不浮躁、特别沉得住的人不是性格多么有定力,而是打心眼里相信,不急躁、沉得住气才是达成目标的最快方式。

- The End-

相关阅读:

书名:采铜《精进》读书文章:被《精进》刷新的9个认知 书名:古典《跃迁》读书文章:世界正在惩罚不聪明的勤奋者! 书名:《能力陷阱》读书文章:职场中,哪种人一定不会久居人下?

书还是亲自读的好,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图片来源:unsplash李小墨,樊登读书签约讲书人,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社交》作者,公众号《深夜书桌》。 小声提醒,深夜书桌菜单栏里有个“完整书单”,里面放了将近200本书的深度解读,非常便于查找和学习。另外我还整理了非常值得读的理财、心理、育儿、名著、传记、历史、时间管理、豆瓣250等500+本书,欢迎爱读书的你来,期待和你一起读书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学会成长》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