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是一本由[日]陈舜臣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一):《一路向西》,梦回西域
日前浏览豆瓣主页,看到关于《一路向西:东西方300年》一书的相关推介,第一眼就被古色古香的封面“撩”到了,略看了一眼简介,是我一直以来都饶有兴致的西域文明史,顿觉惊喜。
本书由台海出版社近日出版,作者陈舜臣先生是出生于日本神户的中国台湾裔汉学家,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作家。一生著作等身,曾获江户川乱步奖、直木文学奖和推理作家协会奖,是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日本历史学者司马辽太郎评价其为:“能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只有陈舜臣。”这无疑是一个很高的褒奖。
作为一本游记,作者随着热情好客的新疆向导的脚步,向读者翔实介绍了新疆境内喀什,和田,叶城,库车,高昌,龟兹等西域国的历史,风土人情,宗教,民族,人文教育,现状生产力等方面,美食特产部分更让人垂涎三尺。如盆状的馕,手抓饭,烤串,甜瓜,葡萄等,尤其说明叶城骨肉相连的大烤串更与其他地区不尽相同。
除了美食,书中还提及了新疆游必不可少的著名景点。其中不乏闻名遐迩的香妃墓、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纳斯湖等现代网红打卡地,生动细腻的字里行间有种强烈的代入感,很容易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图为位于喀什老城东北端的一处维吾尔族高台民居图为位于喀什东郊浩罕村的香妃墓,国家4A级景区正如书中结尾部分所言,这是一片超越了宗教,民族,语言的西域,像当地守护神一样充满着力量,生生不息。在西域这条历史大河的底部,有许多永远不会改变的细流,它的根源将绵延不断悄然流淌。从东向西,又从西向东,新的文明流入然后又回归!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二):穿梭时空的西域之旅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不久后就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从此正式建交。从那时起,两国元首相互访问,彼此经贸往来密切,文化交流广泛。直到90年代中期,中日都处于“蜜月期”的状态。这本《一路向西 东西方3000年》就是陈舜臣在1977年完成的新疆之旅随笔。
老一辈人的著述读起来总有些严肃刻板且脱离现代感,读起来总会在思想上有枷锁(政治环境),会认为新的东西会少一些。陈老的这本书干货很多,并且在西域神秘的历史中做了很多个人见解与推理,很难想象他博学古今却拥有更加睿智的见地。易中天曾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演讲中说过历史温度与历史逻辑的问题,在陈老的随笔中更验证了这一点。一次旅程思维穿越了3000年,不断切换古今(今也可以说是古了,也近40多年了)是极为有趣的。一次失之交臂的景德镇换来了天山南路的温存相遇。
读到《从张骞到帖木儿》这篇时,久违的流水般梳理历史的简洁畅达与明快感,让人读得过瘾。在喀什(疏勒)这座古城,唤起陈舜臣的历史记忆,一股脑的倾泻纸上。自西汉至大明,在这片广袤土地的兴败演变,以重要历史事件为节点不断更迭,无数英雄人物过眼云烟。人种、贸易、宗教、文化与战争不断交替谢幕与上演,融合的并矛盾着冲刷固有认知,历史在蜿蜒发展。看历史是没有办法厘清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关系,他们此消彼长着,光辉或消失。在西域更是没有规律和秩序的延续着。人类行为的混乱与多变,造就了无数战事与消亡,却也促成了更多的融合与多元。丝绸之路这一概念被再次提起沿用,其实本身就在意彼此并认同对方的价值。沙漠风化掩盖了文明遗迹,却带不走今人留下的点滴密码和文明进程。在陈老的笔下,让我们看清了些许历史脉络,也知晓今日之事。
历史在消逝,而在重建的时空里,我们悉知的史料是必不可缺的。可怎奈岁月的遗失与空白,亦或以人的意识与动机扭改了的史实(史料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野史传说)。但总会有后人的思考重新模拟编织完整,陈老其缺乏考证的推理,有鲜活的画面感和极有信服度的实在感。香妃一篇中,其身世与死因都存疑,猜测其并非一个人(容妃),而是流传成为多个宫廷女性故事的集合。这个结论结合乾隆皇帝的人设,不能再有说服力了。陈舜臣的历史读物有独到洞见思索和缜密逻辑,我想这就是陈舜臣作为推理小说家对大历史敏锐的审视以及发自内里的热爱这片故土的原因吧。
从神户至新疆,陈舜臣不觉得遥远,文化与宗教连系的纽带更是剪不断,有或在中国消失绝迹的,却在日本延续了下来。遗憾我没去过新疆,但旅过日本。对陈老笔下的感触是有一些的,他的情怀超出国界,更在意的是更好的人与更好的流传,自西向东亦或自东向西,早就被沿途风景也掩盖不住的大同世界了,这是陈舜臣的期许与更具建设性的思考。以后的新疆不需再多神秘的标签,西方的慧智慈悲都散播大地,处处生根。
一路向西 东西方3000年《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三):一路向西 访古问今
初看书名中的“东西方3000年”这个标题时,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本书只是单纯介绍东西方历史交流的,只怕又是一本简略的“流水账”。 读了之后才发现,陈舜臣先生是一位非常务实的人,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呆在房子收集资料,还亲自去往喀什和田库车等地,在今天去寻找历史的痕迹。说来也不算今天,本书开始创作于1977年陈先生自中国新疆游历之后,距今已四十余年。 虽说时过境迁,研究历史无论何时都离不开实地踏勘,古有太史公为作《史记》遍游天下,前几年读李开元的《秦崩》《楚亡》,知其为创作也四处访古,到听熊召政讲创作《大金王朝》在辽金故址行走6万里。一方面,访古是为了到实地亲自感受历史,另一方面,也是苦于各类史料稀缺,遗迹遭损或尚未被发掘,无法与历史资料印证。 李老在书中便多次感叹,西域诸多政权,虽然历史悠久,但到他创作此书之时竟未发现一国有流传下来的史料,关于西域诸国诸事,唯有从中原王朝的志书之中略见一二。更有甚者,上世纪初列强的多支探险队打着探险的名号在西域做着强盗行径,盗挖无数遗迹,以致今天留给我们的实在太少了。 自西汉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至今,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数通数绝,每当中原王朝强盛之时,便会开始着手经营西域,西域诸国也能在中原王朝的关照之下相对平稳,蓬勃发展。一旦中原陷入常年战乱朝代更替,往往西域也陷入混乱,厮杀与争夺不断,商路自然也跟着萎靡。陈老在书中便屡屡提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陈老的此书,半是游记半是历史。多是一边游历,一遍感怀历史,也不单单是感怀,将实地与各类历史资料结合,展开想象,边推测边考证,还原残缺、模糊的历史一个全貌。 因而,这本书中既有诱人口齿生津的瓜果与羊肉、抓饭,也有引人入胜的城址遗迹、洞窟佛像,更有令人大开眼界的历史故事与历史猜想。陈老知识渊博实在令人钦佩,讲起掌故信手拈来,仿如这些事情他都亲身经历过。 提到新疆,没去过的人往往觉得那是一片荒凉的偏远热土,看了陈老在四十多年前的游历以及讲述的历史,便知道这样的想法太过想当然了。那里两三千年来一直都热闹着,毕竟是商路,那里曾经有过多个国家,如今则是多个市镇。三山夹两盆,在沙漠边缘,群山脚下,有着数之不尽的绿洲,有了水,也就有了生命,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有了繁荣与衰败。 我在临近毕业为找工作而夜不能寐时,好不容易签了家公司,负责招聘的人事负责人便问我是想去新疆还是去陕甘宁蒙,也就思索了一瞬,说啥也不去新疆,太远了。便与西域失之交臂,如今若是让我再选,怕是一时难以下定决心了。不免想起投笔从戎的定远侯班超,立下不世之功,封侯万里,但一去三十余载,直到临终前才得归故土,但那些随他而去西域的将士,那些历朝历代镇守西域的士兵,又有几人能魂归故土? 陈老是边走边看边思考边讲述,带着我们一路向西,又折返往东。如今的我们了解古时西域,要么就是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战争交流,要么就是僧侣途径西域去往天竺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我们才知道那片广袤的大地上的政权更迭、人文风景。宗教的流传既受丝绸之路的影响,也影响了丝绸之路上的人民。 如今看来,陈老的这本历史游记也可以算作历史资料,毕竟是写于40多年前,他游历的是70年代的新疆诸地,而这40年是蓬勃发展的40年,现在去他曾经去过的地方,肯定会有很多变化,当然,也会有很多不变的存在。 在那片土地上,还有很多的未知尚待探索,还有很多的历史问题尚待解答。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去那片土地探索,去充实那片热土。面纱之下也许并没有那么神秘,只待有人去揭开。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四):《一路向西》:陈舜臣的南疆之行
本书的封面很有新疆挂毯的感觉哈~~
说到新疆,首先进入我脑海里的是毛主席那首《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那句: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偏远又神秘的新疆地区可能是很多人梦想中的旅游目的地。狂野的沙漠、戈壁,让人垂涎的羊肉串、葡萄干,令人炫目的民族服饰和舞蹈,无不让人对新疆这块地方魂牵梦绕。此外这个地区的历史也是非常久远,耐人寻味。这里曾经是古代西域的一部分,也是西汉时期沟通中西贸易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李广利、张骞、班超等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涉足此处。
本书作者陈舜臣是华裔日本作家。他因为华裔的关系,所以对中国历史感情浓厚,也写过许多相关作品。这本《一路向西》是作者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家人一同前往南疆旅行之后写作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游记。陈舜臣先生游览当地历史景点,品味风土人情,同时结合历史知识,为我们讲述了3000年来新疆地区的战事、贸易、文字、古迹等。因此古今结合,古今相较,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
看一下陈舜臣先生的旅行路线:从日本飞到北京,再由北京飞到乌鲁木齐,然后从乌鲁木齐乘坐二十四人小型飞机,穿越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到达喀什。这里是陈舜臣先生旅行的第一站。喀什是中国西部边陲的一个城市。唐朝时是西域四镇之一。陈舜臣在这里参观了民族中医院,在疏附县帕哈太克力公社与维吾尔族群众唱歌跳舞,品尝馕、羊肉串、手抓饭等新疆特色美食,然后又参观了香妃墓及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古迹。
喀什访问结束后,陈舜臣先生一行人乘汽车一路颠簸穿越莎车河,途径叶城,进入和田。和田也是一座古城,寺院众多。作者在这里感受了哈萨克族的粗犷豪迈。
最后作者又到了库车,拜访了千佛洞和大龙池。
作者的博古通今让人赞叹。他作为一名日本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绝不逊色于中国历史学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中西方贸易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从对抗到共存,以这一场南疆之旅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最后奉上一首作者在从叶城到和田的途中在农家休息吃瓜时所作的俳句:
夏食甜瓜果,
丝绸之路快乐多,
毛驴叫声过。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五):东南西北,都有美好风景。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引子:有人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
可是随着年纪的见长,我更多的是思想在路上,而肉体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困于原地,不得解脱,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可是总会想象那些触不到的地方,想象那里的人事物,可是想象太美好,现实太骨感,总会让人有落差。
机缘巧合之下,遇见了这本书《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关于本书:本书从政治权力角逐、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文化习俗上的碰撞融合等层面上,全方位立体描绘出了西域的前世今生。史料丰富,行文深入浅出,是了解西域历史及世界全球化不可多得的优秀普及读本。
它横跨7000公里,穿越3000余年,是一部描绘世界文明走向的壮阔史诗,带我们了解了西域历史,便掌握了东西方几千年的文明激荡!
去历史中探秘,找寻真相,了解汉武帝为何派张骞而非他人出使西域?班超何以威震边疆?传说中的香妃是否确有其人?玄奘与丝绸之路有着怎样的渊源?
关于作者:陈舜臣,是知名的华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与司马辽太郎并称“双璧”。他通晓日语、印度语、波斯语、汉语、英语五种语言,作品常呈现无国界的宏观视野。他的历史作品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多次在日本掀起阅读中国史的热潮,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历史》《甲午战争》《太平天国兴亡录》《三国史秘本》等。
东南西北,都是美好风景。近段时间还迷上了听周杰伦的《一路向北》,如果能带上这本书一路前行,无论东南西北,都有美好风景。
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不卖弄不做作,却又有他特殊的魅力,像微风拂面,像细雨滋润大地,抚慰我们浮躁的心,带我们穿越在楼兰古国,在喀什,在丝绸之路,在我们目所能及的任何地方。
其中还穿插着历史、地理、人文,和作者的真情实感,让我们阅读起来,能了解尽可能多的知识,又不觉得乏味无趣,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的在岁月里穿行,在人事中游历。
同时又非常有逻辑,根据实际地理位置,分为3个部分《玉石一般的地方》、《从喀什到和田》和《东西方的碰撞与融合》,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如果可能,希望这段旅程没有终点;如果可以,希望这本书不要终结,如果可能,希望当我合上书页,能有一天风景在心里,而人在路上。
END。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六):今月曾经照古人——读《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我站在龟兹城墙上面观望,感觉那起伏不定的土丘就好像是班超内心波澜的写照。一条路是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是对罗马的向往,也是向着未来前进的铿锵;另一条路是对家乡的百转柔肠,是心系古都洛阳,也是退回过去的平静如常。——by 陈舜臣图片来自平山郁夫作品《前往楼兰遗迹》
同好历史的苏老师发来消息:“有本好书,你一定感兴趣”。。。。原来是陈舜臣《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一看封面和标题,就深深吸引了我,是一本讲述西域历史和风情的游记。
还没拿到书,思绪就已飞往神奇的新疆。
曾三次去过新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竟然已是十几年前。从乌鲁木齐乘坐仅有数十座的小型螺旋桨飞机往哈密,并从哈密驱车,途径鄯善、吐鲁番、火焰山、托克逊、焉耆到达库尔勒,一路经历大漠戈壁、红沙怪石、一望无垠的葡萄园、还有夕阳下不知疲倦地低头又抬头的抽油机那勤劳的剪影。
直到过了焉耆的一个山口,眼前一大片绿洲豁然开朗,巨大的孔雀河奔流而去,高耸的塔里木油田指挥部直插云天,山口处一个大广告牌兀地出现在眼前:“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彼时彼刻,竟然没来由地泪流满面。从此,新疆之美,便永刻心中。
拿到书,封面就惊艳了我,精装硬壳的书皮,充满西域风情的色彩和宗教的神秘图样。
刚翻开书,以为是一本旅记,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是陈舜臣在1977年访问新疆时写的一本旅记散文,不仅记述作者走访西域故地焉耆、莎车、疏勒(喀什)、吐鲁番、高昌、库车等历史名城,还由此展开对东西方文明碰撞和融合、对抗与交流、历史与现实的求知和探索之旅。
偌大新疆,有千年沧桑形成异域风情、有奇特的地理大观、有数不清的朵颐美食、有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的求法之旅、有张骞/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班超/左宗棠等血战疆场的金戈铁马、有历史上佛教伊斯兰教拜火教的此消彼长、还有香妃/解忧公主凄美的传奇故事。。。。不得不说新疆真是一个神奇的所在。
感谢这本《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在作者的思绪引导下,将以前很多混淆的时代、地理概念,以超越时空的方式串联在一起。
这是一本游记,却胜似普通的游记。它本不是一部严肃的历史作品,但对希望了解西域历史演变的朋友来讲,又是一本激发思考和打通知识体系的著作。
作者是祖籍福建生在台湾长在日本的华人,书中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怀乡之情溢于言表,也对西域走出来的佛教成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纽带,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所以他说起鸠摩罗什在库车翻译的佛经,却在万里之外的日本生根发芽、发扬光大传承至今,感叹这文化的传播超越时间跨越空间的神奇,也是万千思绪凝为这一句:“山川异域,日月同天”!
图片来自网络
每当提到西域,我们总是想到大漠孤烟,对月怀乡。就是生于西域的李白,也从酒到月,从月到酒,从时间转到空间,又从空间转圜到时间,写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千古名篇。
读这本《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就有这首诗的意境。
《把酒问月》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图片来自平山郁夫作品《前往楼兰遗迹》
合上书,窗外的弯月,正在南国低浅的白云里穿行。
月光照见过去,也照见未来。
三个石头 20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