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0-06-24 22:49: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经典观后感集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是一部由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一):图书馆不是藏书之地,是连接人的场所

  #不一样的纽约# 《纽约公立图书馆》,整座城市有92个分馆,分盲文、黑人文化、华人图书,表演艺术、图片收藏不同侧重我们以为图书馆是藏书之地,其实是充满热情好奇心的人连接器。城市图书馆更是为都市居民服务:就业、学习研究分享文学诗歌感受艺术;图书馆如此,遍布街道或者社区书店是如此。书店不仅仅是卖书之地,出版社职责也不仅仅是出书。发现一个细节片子里的文学读书会阅读马尔克斯)多为老人表演艺术类讲座年轻人多。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二):一个很好的marketing课程

  这部纪录差不多是3小时,一个国家扶持,私立赞助的图书馆不是一部电影的时间可以道尽的。关键纽约公共图书馆不只是一间,而是一套完善体系,是社区互动的场所,是教育中心,是艺术分享交流会……有针对盲人的阅读辅导,有早教谆谆教导,有对历史探索,有对现实(尤其是黑人社会存在性)的披露,更有职业招聘经济适用房取号购房等等。与我们常识中的图书馆并不同。然,纸质书面临电子书冲击又该如何平衡?在中国一样是道解不开的题。但是我要说,纽约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成功营销案例,值得我们自省和比照。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三):图书馆——人类精神活动容器

  图书馆不再仅仅是承载书籍的容器,同时也是承载人类精神活动的容器。

  这部纪录片的动机是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书”又是我感兴趣信息媒介。但实际影片讲述“外部空间”的镜头太少了,却倒是影片中的人们通过重重又叠叠的“语言”勾勒出人的“精神空间”,在这里“语言”与“书”有象征意义上的重叠:头给了许多个听众面部特写,他们细微动作表情,让我想起捧着一本书沉浸其中的读者们一模一样的表情。同时,还有第二重重叠:如果此刻,电影院里有个摄像头对着观众席上我的脸,就会看到,屏幕镜头的再现:我和他们一样,聚精会神地汲取着影片传递给我的息。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四):真实记录的纪录片

  影像片段 没有旁白观影展示NYPL的日常 感受自己的感受 我喜欢这样的方式 图书馆不仅是书的储藏室 还有讲座 书的分享会 工作消防员 边境士兵。。。)的分享和招募 儿童教育 阅读盲文的学习 竟然还可以租借热点!太多太多。。。管理者也是会会不断 讨论最多的都是围绕钱的 公共拨款 私人资助 申请拨款 资金分配等等 管理层 不论哪个公司或机构 都在围绕着钱来 钱往。。。印象最深的是一场读书分享会 霍乱时期的爱情 来参加讨论的大多是老人 他们谈论书中的爱情 谈论自己的爱情 又哲又真诚动人。。。三个小时的纪录片 看到许许多多和图书馆有交集的人的状态 非常真实 这种真实尤为记忆犹新……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五):图书馆功能差距

  就内容而言,不错;纯纪实,容易看得犯困。

  美国的图书馆承担了更多的功能,个性化书籍推荐、档案整理查询、艺术馆、音乐会、阅读分享、作者见面会、社区居民服务、幼教、青少年教育、盲人阅读、戏剧字幕手语翻译、职业教育、黑人中(没有歧视,一方净土)。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公共资源会让爱学习的人爱上这样的图书馆。资金来源于公共筹款和政府补贴,用途更公开透明,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钱用在刀刃上,图书馆的管理者更多地站在如何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角度策划项目,以图书馆的功能职责考虑如何满足现在与未来的图书采购需求。

  值得国内的图书馆借鉴,不过估计操作难度大。反正我已经很久不去图书馆。国内的图书馆大多就借书,讲座,吸引人走进图书馆的地方不多,功能单一。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六):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对公共议题产生兴趣大概最早来自自己对社会非常肤浅的理解,一方面对公众抱有理想和希望,另一方面觉得对实际很不满,不满于公众的狭隘和短浅。现在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态度,轻视别人的视域、见识说到底和种族歧视没有区别。前段时间还和L老师谈到一种开放平台建立的可能性,这个想法最近也有变化,搭建平台当然重要,扩大视域当然重要,但它背后公共意识和见识的建立其实非常难,就连学校教育恐怕也只能做很小步的努力。

  理解中国社会要回去看宗族社会、看乡村社会,看它的逻辑,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一二。但是如果想做改变,哪怕是一点点,也绝非一两代人能够完成,它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公众的、公共的力量。所以天职是什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想没有必要把终极的希望寄托在公众上,必须要在更加超越的目标之上建立自己对公众议题的态度。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七):小对此片的些许感想

  此片作为今年上影节我的开场片,我对它的观感是复杂的。

  1.超乎我对纪录片均有旁白的既定理解;

  2.超乎了我对博物馆功能的既定理解;

  3.通过这部片子作为载体,看到了西方第一帝国的民生、设施条件、优秀的表达欲、各行各业的常规工作;

  4.非常喜欢博物馆建造理念以满足功能多元化、读书体会交流座谈、同一段文字手语所传递的不同情绪、内部高层工作会议、先进高端的扫描以及查看技术、照片档案的各种分类法。尤其是手语那段,如同我不在电影院里就在现场被手语老师的情绪一起带动,看完潜意识举起手准备鼓掌;

  5.197分钟不安排中场休息,实在考验观众的膀胱能力,并且好几次我忍不住开小差,差一点睡着。认为时长控制在150分钟左右会更好:

  6.镜头的处理太随意,会晃眼;

  7.上海每年有电影节,又是初夏的好季节,很自豪很享受。然而观影群众的素质仍然有待提高,迟到、随意大声讨论、垃圾不带走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提高国民素质软实力仍是任重而道远。 最后,6月16日13:30上海科技影城这场的同声字幕切换得非常棒,实力过硬啊!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八):一个好的公共空间的样子

  在国内我们总是很少关注到我们的物理公共空间,纽约公共图书馆出色的解释了优秀的公共空间的样子,这离不开出色的管理层,当他们在讨论中「如果问我们想生活在一个可以利用 所有这些伟大科技机遇的社会,我们就有责任帮助那些因为现代科技变革而处于困境中的人」这段时,非常让人感动,一个图书馆并非只为人提供书籍,提供坐着看书办公学习的地方,同样是关心个体,体现人文关怀的地方,这也体现在为无业人群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上。

  同时,他们也非常关注并试图解决不同顾客的需求和之间的矛盾,我们去公共空间总会因为孩子或者某些顾客的吵闹而烦恼,因为部分人的卫生习惯低下而郁闷,怎么弥合不同群体之间需求的矛盾和冲突,看到他们在关心这样的问题,我感到很开心。

  最后还有一点是纽约公共图书馆与国内图书馆的经济来源的差异,他们需要说服政府和社会来提供运营资金,而国内全来自于政府直接拨款,所以纽图需要不停的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对社会对政府的价值,谁为自己提供钱自己就对谁负责,明显纽图在改善自身服务上的动力是要比国内的图书馆强的,所以国内的图书馆价值一直就蜷缩在空间和书籍里,也从来不需要像纽图一样的管理人才。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九):人民的宫殿

  今年4月,我在《纽约书评》上读到美国女作家苏·哈尔彭的文章”In Praise of Public Libraries”,才知道怀斯曼这部史诗纪录片。怀着对图书馆的热爱与激情,用了一周左右时间,完成了翻译工作,并定名为《公共图书馆那些事儿》,刊发在了今年《读库1904》上。

  翻译完成后,我在腾讯视频上看完了此片,虽然长达三个多小时,却看得津津有味,丝毫不觉枯燥。纪录片事无巨细,展示了图书馆日常的运作,从侧面反映了图书馆的分享和平等之精神,称之为”人民的宫殿”当之无愧。可以说,这是一篇献给图书馆充满深情的赞歌。

  这篇文章以及这部纪录片,使我对纽约公共图书馆心向往之,并将它确立为今后纽约之行的必游之地。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十):一个政治童话

  只能说一流的题材遇到了末流的摄影和叙事,让我在上影节迎来了一个翻车的收场。题材选的很好,一开始我很期待。但是这是个什么样的片子啊,只有拍摄,可以说是一个record而不是documentary。30秒的广告都要有一条主线,而这部三个多小时的片子全都是素材拼接,而且素材良莠不齐,不断重复。镜头就是语言,但不幸的是这里的镜头单调得让人抓狂,无论是角度还是选景,像是低配版的小津安二郎。后期剪辑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转场像ppt一样恐怖,仿佛都能听到“咔咔咔”切换幻灯片的声音。素材太多太杂太破碎,拿部手机拍几段都能做出一样的效果。这部片子的内容写成一本书,大概还是不错,毕竟没有时间轴的限制。

  第二就是,政治过于正确,堂堂纽约难道大部分都是黑人吗?198分钟大概有180分钟,镜头对准的都是黑人群体,让我们这种没有去过纽约的人都感到了虚伪。关注少数族裔是好事,但是这部片子描述的是纽约公共图书馆,而不是纽约黑人的文化生活。

  片子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community,可以看得出来NYPL这方面确实做得不错,可惜片子没有任何的深刻探讨,工作人员开会倒是拍了不少。作为纽约市政的“宣传片”,可以说是很不到位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