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6-19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10篇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是一部由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一):小白对此片的些许感想

  此片作为今年上影节我的开场片,我对它的观感是复杂的。

  1.超乎我对纪录片均有旁白的既定理解;

  2.超乎了我对博物馆功能的既定理解

  3.通过这部片子作为载体,看到了西方第一帝国民生设施条件优秀表达欲、各行各业常规工作

  4.非常喜欢博物馆建造理念满足功能多元化、读书体会交流座谈、同一段文字手语传递不同情绪、内部高层工作会议先进高端的扫描以及查看技术照片档案的各种分类法。尤其是手语那段,如同我不在电影院里就在现场被手语老师的情绪一起带动,看完潜意识举起手准备鼓掌

  5.197分钟不安排中场休息实在考验观众的膀胱能力,并且好几次我忍不住开小差,差一点睡着。认为时长控制在150分钟左右会更好:

  6.镜头处理随意,会晃眼;

  7.上海每年有电影节,又是初夏的好季节,很自豪享受。然而观影群众素质仍然有待提高,迟到、随意大声讨论垃圾不带走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提高国民素质软实力仍是任重而道远。 最后,6月16日13:30上海科技影城这场的同声字幕切换得非常棒,实力过硬啊!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二):图书馆除了书,还有什么?

  有一种书的形式叫做索引,索引本身不传递任何内容,索引提供一个场所人们找到自己想要找寻的内容。怀斯曼的纪录片就是一种索引,他不加引导地呈现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影像片段,仅仅是把观众和NYPL连接起来。难怪观众会觉得这部纪录片枯燥乏味,的确,谁会评价一本索引是引人入胜的呢?

  抛开形式来说,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人们称图书馆为“图书”馆,但除了书,图书馆还应该有什么?图书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纪录片镜头捕捉了图书馆里承载的各种。图书馆传播文字、图片声音,是知识的传播载体。图书馆面向儿童青少年成人老人,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图书馆为移民社会底层人民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帮助,为听障视障人士提供特别的关照,为黑人族群提供展示文化自信空间,为社区里的参与者提供交流分享平台……

  就当我快要说服自己“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之场所”时,镜头扫过NYPL里的一条走廊,走廊的墙上挂着几幅油画。我突然想到,对啊,除了图书馆,还有博物馆在传承文化呢。但,等等,为什么大多数国家的文化机构会不约而同地演变成这两种形态呢?

  脑海中再次闪回纪录片捕捉到的图书馆众生相。在阅读室里,在借阅处,在读书会上,在各处的大众如此平实、不加修饰。甚至图书馆本身就带着一种简朴包容气息,没有一点点张扬的气氛,也没有一切跟华丽有关东西。图书馆最盛大的活动不过是柏拉图学院式的演讲活动,仅仅多了一支话筒和一束光罢了。这样来想,现代文明也许就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纠缠不清几千年的结果吧。

  谢谢怀斯曼的索引。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三):怀斯曼以“墙上苍蝇视角观察人类文化圣殿

  197分钟长的纪录片《纽约公立图书馆》,由面向公众讲座演出、不同社区分馆的日常运作、读者游客在馆内的不同状态、图书归还分拣系统机械流程,以及馆内高层开会讨论资金来源和图书数字未来部分组成。这些全面立体化还原公立图书馆社会职能和内部运转的素材分散于片中各处,时常是在一场非常有意思名家思想公开课片段后,跟着进入满足观众好奇心的馆内工作细节,让观众也能在看似乏味的日常中,跟着馆员去思索如何应对数字化的未来。

  早自1967年第一部纪录片作品《提提卡蠢事》,将镜头对准收容精神异常罪犯的麻州桥水州立医院开始,怀斯曼就通过其标志性的“盯在墙上的苍蝇”方式,持续性的观察和拍摄美国各种公共机构,在此工程成长举世闻名的纪录片大师。这种方式表现为让人佩服的长期耐心跟拍,让拍摄对象摄影机镜头的存在变得习以为常,就像不会理会墙上苍一样,转回关注自己面前的琐事,从而传达出相对客观真相。今年87岁的他,在刚收获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之后,就剪辑完成与前述名作一样宏大的《纽约公立图书馆》。

  有观众觉得这么长的篇幅,又有着这么多有趣部分,干嘛不剪成纪录电视节目呢?可在怀斯曼看来,他的电影长度取决于主题必要性,“我觉得做纪录电影比为公共电视频道拍节目有着更大责任,因为被拍摄对象给予了我拍他们的许可,我就理应尽可能地将他们的状态呈现出来。最终的长度也理应与自己好几个月持续跟踪付出辛劳正比。“

  一般提及纽约公立图书馆,都会指第五大道上众多地标之一的那座,古罗马式的对称外立面、内部的华丽吊灯、5300万册藏书巨大概念,都成为游客到大苹果观光到此一游景点之一。而论功能实用性,它远不止对纽约市民方便短暂滞留的游人对哪块领域兴趣,也可以到阅览区办理临时卡,在长条桌子上查阅研究。我就曾因对美国各地黑帮是如何建造起拉斯维加斯的历史感兴趣,而在内部查阅到多本相关书籍并找出重要历史资料

  而面向公众的名家讲座、不插电演出以及兴趣读书会,则为图书馆带来了强大用户粘性。怀斯曼就为不能身临其境的观众带来多场分享会的精华,有关于犹太人在纽约是如何发展起最广范围熟食店生意并凝固成社区的历史回溯,有摇滚歌手埃尔维斯.科斯特洛讲述自己在歌中玩弄文字游戏技巧,有朋克教母帕蒂.斯密斯推自己新书发布会,还有一群花甲老人分享对加西亚.马尔克斯名著《霍乱时期爱情》的个人见解……所有一切,能让没机会生活在纽约这座世界中心都市的观众无比艳羡。

  而当镜头转向分布于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斯坦岛的92家分馆时,我们发现即便在这座全球人种最混杂的都市,族群依旧依着本能对“舒适地带”的需要,而在图书馆这一公共机构中,塑形成某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别风景皇后区图书馆的黑人会持续讨论种族隔阂问题并展出族群肖像画,而Downtown唐人街图书馆里的华人,则是孤苦伶仃前来需要学习基础电脑知识的老人。这或多或少应和着一位馆员对新时代图书馆的定义,并不是只关于书,而是关于人。

  即便图书馆为了数字化现实,而将越来越多的图书扫描、排字、上线,怀斯曼也坚信未来图书馆的物理化存在依然是必须的。比如纽约公立图书馆的资助单位就遍布各个领域,他们需要把各自的科技、文化和艺术知识,找到最合适的空间去传达,去教育影响读者。而人们对聚集在一起分享智识、讨论议题和欣赏演出,是永远有需要的。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四):NYPL说明

  ros:比较全面地展示了NYPL的各个方面

  既有管理者角度(筹款与款项的使用,图书与activity、program的选择,与社区的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也有不同分馆(teenage center, 盲人馆,古旧picture主题馆,etc)

  不同activity的呈现(关于非宗教,种族,音乐政治诗歌的speech,关于可以在theater传递情绪的手语表达etc),

  还有关于图书馆里的人与可以做的事情的截取。

  Cons:观点不够突出,更流于表面的全面,更像是影像版的NYPL使用说明,关于图书馆本身,或者NYPL的思考不足够且凌乱

  另外,我一直很喜欢很多纪录片的ost,可这部完全镜头记录形式,几乎不存在ost,有点小遗憾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带给我关于更多其他人的思考与关注的了解

  图书馆的作用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可以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除了知识本身,还有更多的情绪,温暖,希望,可以在此聚集、选择、传递,真好。

  另外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

  有那个感情充沛朗诵poem的男孩,他对诗歌的热情本身带来的感染力与朗诵时会场婴儿啼哭结合,太妙;

  读书讨论会上,不同的老年人们提到的关于魔幻主义作品里的真实,看到他们提及书里关于七十岁的生活的真实,关于爱情探讨样子

  看到library的管理者在讨论畅销书少有人读的书中的选择时,讨论是否建立更多的principle如不可入馆睡觉时,提到的希望做到的社会引导,希望体现的no distance,以及希望担当的社会责任……

  在NYC待过一段时间,至今还保留着NYPL的借书卡,可是以前了解的却远没有电影里的丰富。果真对于文化的更多理解,纪录片仍然是很棒的选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