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巴比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6-15 23:22: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巴比伦经典读后感有感

  《巴比伦》是一本由[法]雅丝米娜·雷札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巴比伦》精选点评

  ●

  ●快速扫完。64页后文节奏改变故事开始精彩出现长段对话和对现实描绘。雷札写小说偏向冗长无聊的长段意识流回忆描写直白的对话形式的中和,相对剧本给人感觉无理尖锐杀戮冲击过后,是长久空白和虚无。

  ●像是罗伯特·弗兰克《美国人画册场景建构的日常生活文字版,但不是我的菜

  ●我还挺喜欢的,充满内独白,生活本来就是在自言自语遥远到有些忽的迷糊心情,像做

  ●我对这种表达中产焦虑已经很烦了 而且这本书竟然原价是49块?!

  ●扫完,没懂,比两个剧本来说,相差的太多

  ●人生得意须尽欢

  ●确实有些絮叨,不过倒也贴合人物。对于这篇小说,大量的旁枝末节反而是加分的。

  ●一边读一边对译文产生怀疑

  ●三星

  《巴比伦》读后感(一):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起心动念 最终导致了行为结果 无论是哗众取宠 还是手持式吸尘器 混乱的奇思妙想 只能吃上树的鸡 给人生增添庸人自扰的问题 其中有正确的问题 和自缚的问题 最终的指向并无二致 如小鸡为什么过马路回答可以是各种深刻哲学思辨 死亡是一道下酒菜 作为回到未来路标 为新的生活接风洗尘 如果没有死亡 天堂就会变成地狱 温柔的人必承受地土 巴比伦人将世世代代 永居其上 了解死亡 你才能继续前进 修得深度思考学分打开心结 得以延续 死亡随时随地 以一切皆有可能想象力生发 至于复活 反而没有那么大悬念

  《巴比伦》读后感(二):2020.6.10

  读完这本是昨天的事了。前半段琐碎内容,主要人物的出场和对物象构建都带着一丝沉闷,看了一小半稍作休息,喝了点咖啡摆脱午后的困倦,继续阅读。难免将内容与《鞋带联系起来:都提到老年夫妻的生活,故事中都有猫咪的出场。比起另一本使用的第三人称叙述,《巴比伦》用第一人称,通过一位青春不再的已婚女士视角展开故事线。

  讲述者不断使用插叙倒叙交代自己邻居让-里诺从相识以来的过程。(正是这一点在开头令我费了好大劲克服困倦理清思路上楼下,邻里邻居,总是在楼梯间碰面。他们从来就不是多么亲密朋友,却可以谈论起遥远的童年,她认为他是“认识的最温柔的男人”。让-里诺其人外貌平平身材瘦小此时我们脑海中可以出现一个皮肤不甚光滑的老年男士形象。与他相比,他妻子莉迪的出场更为明艳,一头橘色的秀发,在爵士酒吧唱着歌。

  在故事讲述过程中不断插入的相片集可以视作一连串时间点的集合。我们可以从书里大致梳理出一些片段,一些掠影,和让-里诺夫妇婚姻里的留影。他们是重组庭,莉迪有一个小外孙,常到他们老两口的家里来。他极尽所能想要讨小孩子的爱,“想得到人家的爱,这样做对吗?这种企图难道不可悲吗?”作者这样说。

  我的心口一阵悲怆。继续往后读,继续发现残酷的真相:当一个懂得基本社交礼仪的成年人想表达对一个人的不喜爱,他大可采取许多不那么令人受伤的方式,只要对方与他没有深仇大恨——而小孩子,他们的爱恨更加直,对一个人的不当回事儿和不喜欢都写在脸上,并且付诸行动,好像就要明明白白地喊出声来,“我不喜欢你”!很难说哪一种带来的伤害更痛,反正对于让-里诺来说都是一样的。他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尊重,正如我们大多数人期盼的一样。只不过他的自尊来得更加平缓,浓重,迟钝,被自卑的情绪拖着。

  聚会上,让-里诺很快乐,他和楼下邻居请来的陌生宾客们把酒言欢,不断讲着俏皮话,像是把自己讨人喜爱的能力全部积攒起来,只为了这一天似的。的确,他在与客人们的交谈中感受到了那种似乎得到他人肯定的快乐,正如照片里那样,他笑得开怀。

  然而他妻子在聚会结束后大发雷霆,认为他不该拿夫妻之间的事做调侃,他对她的取笑以及今晚的种种让她感觉蒙羞。他出门抽烟,耻辱感随烟雾慢慢升起。自信就和欢笑一起流失了。他再也不能忍受妻子神经质地挑剔鸡肉,再也不能忍受她每天只关注禽类的命运,再也不能忍受她对他外貌的指责,以及她和她的外孙对他的蔑视:你不配做里诺姥爷,这个孩子有自己的亲姥爷,只是他过世了。他只想让她安静下来,所以他掐住了她的脖子。因为愤怒持续冲击着他,还是因为他喝得太多了?总之当一切归于平静,她的眼神早已失去了神采。她死了。

  他们爱过,但是婚姻像个奇怪的袋子,把两个曾经各自生活的人装进去,他们在其中忍受着碰撞:彼此的家庭,性格,习惯……有人在其中幸存,讲述者和丈夫“没有爱过”,平静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然很足够;也有人在其中受伤,甚至死去。不仅仅是婚姻,人际关系交织的网也在包裹着其中所有的人。我们生活在无边的大网里。

  朋友们在春日聚会谈到的爱与生命的虚无,书中的哲思,都不能使本书被算在侦探小说的范畴,后半段类似侦探小说的结构反而更戏剧感,尤其是最后一幕。

  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婚姻到底意味着什么,看完又一部令人恐婚的小说还是没个结果。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怀想的美好世界,大概是坐在巴比伦河边追想的锡安。

  《巴比伦》读后感(三):我选择为他藏匿尸体

  “他有一台属于自己的仪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隔离出个人的独特空间。”“我”如是形容我的秘友让-里诺。 雷札笔下的第一人称主人公伊丽莎白和里诺同住在一栋中产阶级公寓里。二人因习惯走楼梯的小小默契而相遇。两人相伴的方式日常琐碎:他带她去赛马庆生,带她去看生病的姑妈。 雷札很少写二人的对话,而是倾注于写“我”眼中的里诺。观赛马时的里诺喜形于色,与外孙处处争执又处处忍让的雷诺狼狈落寞;里诺人前的高兴和年轻的外表在“我”看来转瞬即逝,一本正经、驼背才是里诺更持久的面貌。 “我觉得,让-里诺•马诺斯科利韦很孤独。”这是“我”对里诺灵魂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是“我”对自己的理解,里诺对“我”的理解。 因为这种理解,当里诺冲动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之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帮他藏匿尸体。 雷札的故事披着悬疑侦探小说的外表。然而,里诺的杀人动机简单荒谬,凶杀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很快就在读者眼前清晰明了起来。如果把小说放在雷札熟悉的舞台之上,凶杀案只是构成了舞台的布景、决定了叙事的结构,但揭示舞台剧主题的要素一定是主人公抬着头、直立着说出来的旁白。

  雷札反复引述罗伯特•弗兰克的摄影集《美国人》。摄影集里的人,颓败、狼狈、孤独。如弗兰克自己所说,这些人和场景在当时的美国,“到处都能找到,但是却不那么容易解释”。 “我”在观赏照片时质疑:是否所有照片都“题名颠覆阅读”,没有日期和人物名字的照片就毫无意义吗? 雷札似乎借“我”的口吻说出对照片的理解:照片不是因为它的讽刺色彩而被偏爱。标题不被记住;记住的是忧伤的五官和节外生枝出的薄阴天气。人物的纤弱让人感觉象征统治者的高墙吞噬着他们。这也正和弗兰克所说的契合,这些美国人难以被解释,只是触发着联想。忧伤、孤独等情绪,在现代美国社会过于大众,但依旧是复杂的、私人的。 “我”擅长于用阅读这本摄影集的视角观看、理解着生活中的每个人。比如,“我”把第一次见到的莉迪——她挽着里诺的臂弯——和摄影集里挽着军官丈夫、用心穿着、冲着镜头微笑的妇人联想在一起。“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春风满面,容光焕发”,而是深感这转瞬即逝的瞬间无法续存。“我”习惯着质疑片刻的美好,习惯着接纳接踵而来的破灭感。 在雷札看来,这种破灭感是故事中每个人、摄影集中每个现代美国人(包括那个此刻微笑的妇人)以及现代都市人,都或早或晚需要面对的。男女主人公超前面对着这种破灭感及其伴随着的无奈、孤单等情绪,也因此,他们游离于人群外,又得以在人群外找到彼此、得以相互理解。

  “之所以犹豫惆怅,往往不是因为大背叛,而是因为周而复始、微不足道的小失去。”行文间的一个小短句,尝试解释每个现代都市人的惆怅。而这种持续的小失去,持续带给皮埃尔失落感、孤独感、绝望感,最后竟然导致对各类犯罪类社会新闻向来都不敏感、把它们看作臭事和烂事的皮埃尔失手杀了人。 “我”打电话告诉每个人里诺杀人后被警方带走了。“在电话里,他们站在中间立场作出的所有评价,让我发觉自己是多么接近让-里诺,而不是克洛戴特,此前我倾向于认为,她的刻板源于某种形式的理性内省,现在突然感到,它暴露的无非是平庸的人云亦云。” 故事在写,每个人都如“我”和里诺一般孤独。可事实上,大家从未接近过彼此。 只有“我”的第一反应是帮助里诺藏匿被失手杀死的妻子的尸体。 “我突然就开始怀疑世界的协调。各种法则似乎彼此独立,相互冲突。”

  《巴比伦》读后感(四):人际漩涡下的生存困境

  (实在不好意思再发给导师问 这篇有无publier的可能..)

  ur le bord des fleuves de Babylone, nous étions assis, et nous pleurions en nous souvenant de Sion.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旧约·诗篇》

  雅斯米纳·雷札(1959—— ),法国戏剧家、小说家,其剧本代表作《“艺术”》和《杀戮之神》为她带来世界声誉,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她也因此曾两度荣膺美国托尼奖、英国劳伦斯·奥利弗奖。2011年,波兰斯基将《杀戮之神》更名《杀戮》搬上了银屏,使更多的受众逐渐了解雅丝米娜·雷札。

  雷札创作类型多样,除了戏剧之外,她也从未停止过小说写作。2016年,小说作品《巴比伦》荣获法国雷诺多文学奖和龚古尔中学生奖。小说以两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中心,讲述了一场“春日聚会”引发的血案。在犯罪小说的外表之下,雅丝米娜·雷札以她特有的幽默与敏感展开一幕幕日常琐屑、夫妻关系、社会生活的荒诞剧,展现了在繁杂的世界中失去归属的孤独。

  披着侦探的外衣

  小说故事并不复杂。小说叙述者“我”名叫伊丽莎白,和丈夫皮埃尔住在公寓的五楼。六楼的邻居是马诺斯克利韦夫妇——让-里诺和莉迪,让-里诺在一家酒吧遇到了歌手莉迪,两人一见如故。因为不爱乘电梯,我和让-里诺常常在楼道里相遇。我60岁生日那天,让-里诺邀请我到欧特伊去看赛马。这天过后,我就喜欢上了让-里诺。我们时常一起出去走走,偶尔还到街角喝杯咖啡。我觉得他是最温柔的男人,有时彼此之间说些从不跟被人提及的知心话。

  有一天,我打算组织一场“春日聚会”。而散场后的一个小时,邻居让-里诺敲门告诉我和皮埃尔他刚刚把妻子莉迪掐死了。丈夫皮埃尔让我不要多管闲事,但我还是趁他入睡后帮助让-里诺把莉迪的尸体装进行李箱,打算放到不远处的工作室。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期发展。在公寓大堂,我们意外撞见聚会晚归的三楼女孩,我拿起手机,决定报警……

  书写复杂的人际

  让-里诺和莉迪这一对看似和谐的夫妇,为什么最后会走向这般结尾?究其吵架根源,仅仅是因为在聚会上,让-里诺讲了一个莉迪的故事。有次在餐厅吃晚餐时,莉迪问服务生给鸡喂的是不是有机饲料。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她又问到鸡有没有在树上栖息?服务生觉得很滑稽,而让-里诺一直拿这句话打趣。争吵中,让-里诺指责莉迪每天只会同情家禽,而不是同情人类,这让他受不了。情绪失控后,他生生掐死了妻子莉迪。

  事实上,“人际关系”一直是雷札笔下永恒的主题。无论是《“艺术”》中的塞尔日、伊万、马克因为一幅白色油画产生争吵,还是《杀戮之神》中两对夫妇、四个成人之间因种种琐碎而翻脸,无不都刻画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残酷、厌恶。《巴比伦》自然也不例外。人际从来不会简单,看似平静的关系之下暗流涌动,而“我”渴望逃离自我、逃离他人、逃离过去。

  刻画生命的虚无

  和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一样,雅斯米纳·雷札似乎对照片也有着某种执念。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这本摄影集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了多次。在“我”看来,《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凄凉悲惨的书籍。“物景是关键。真正的联系在于物景。”人生虚无,仿佛只有照片是永恒。与此同时,“要是没有日期,没有中心人物的名字,照片就没有任何意义。”在《巴比伦》中,作家也没有吝惜笔墨感慨时光逝去,青春不再。正因为如此,以照片为代表的事物才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包括让-里诺提及的父亲常常念的《圣经》里的那句话:“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在犹太教的圣典里,锡安是耶和华居住之地,是耶和华立大卫为王的地方。一直以来,国破家亡的犹太人都期盼着上帝带领他们前往锡安,重建家园。或许,当让-里诺的父亲高盛朗读这句话的时候,他“曾有过一种对模糊整体的归属感”。只是这种归属感过于遥远,于是,命运才会“一半是痛苦,另一半大概就是所谓的虚无”。而这虚无,这孤独,恰恰是我们每个人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

  《巴比伦》读后感(五):巴比伦:物景中人

  煎熬,是我与书中人的同感。

  起初,封面上的那句“一场‘春日聚会’引发的血案”勾起了我的热血魂。平静的夜,丰盛的宴食,精心打扮的初次聚会,好一个绝佳的犯罪环境。但这只是一个噱头,不对,或许连噱头都称不上,命案只是故事的插曲,是生命在平静流逝下,无意触礁时的反击。

  雅丝米娜·雷札的这本《巴比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走马观花,持着推理小说的阅读思路高歌猛进的翻了五六十页,却没有嗅到一丝推理小说的气味,反倒是无休止的记忆与联想插叙其中,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第二天再读时竟无法想起前面的倒叙,我可不想承认是自己记性差,深呼吸了两口又从头开始。

  六十二岁的伊丽莎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还原了一场邻里命案。在“我”举办的聚会上,大家无所拘束的打成一片,让-里诺表现得尤为积极,在初次见面的宾客面前,他展现出了少见的热情,说着俏皮话,大声开玩笑,再配合上生动夸张的身体动作。看得出来,他玩的很开心。

  聚会在轻松惬意中结束。但提前离场的让-里诺夫妇却在回家后爆发出激烈的争吵,妻子莉迪指责他当着众人的面对她冷嘲热讽,还拿夫妻之间的事情做文章,这种背叛更是现了他的懦弱与冷漠。妻子的辱骂与否定使得让-里诺跌入冰窟,他回忆起聚会上的一幕幕,回忆起与六岁的外甥的情感妥协,平日里细心耕耘构建起来的社会身份被完全击破。借着愤怒与酒精,借着心寒与绝望,让-里诺将双手掐住妻子的脖子,拇指使劲摁压,这一次,他不想认输,也不想妥协。之后“我”的门铃连续响起,故事进入了快车道,也进入了全篇反复触及的虚无境地。

  雷扎用大量的细节把握住婚姻的裂缝,从生活的小切口入手,拉扯出个人身份、人际交往中难以调和的困境。

  -身份认同的困境:

  或许让-里诺与妻子莉迪的初识便注定了二人不平等的身份关系,一个在家电行业干着庸常乏味的工作,蠢蠢欲动的内心渴望着新奇与不同。一个是穿着花里胡哨的长裙,不被城市约束的酒吧歌手。两个人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不知道,如果用这就是“爱”来解释,或许它也会成为和“建构关系”一样空洞的概念。“我”也找不到原因,只得用虚无的笔调做了个总结:“千变万化的情形,难道不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因为他喜欢妻子的一切,她薄如蝉翼的各色长裙,对于花里胡哨的颜色的偏爱,不被规则约束的特立独行,让-里诺选择了妥协于妻子之下。

  对于生活中不期而至的外甥雷米,更是叫让-雷诺喜上眉梢,他不是外甥的亲姥爷,却选择放低姿态,处处乞讨着外甥的亲近。他希望得到这个小外甥的认同,哪怕只是能简单的叫上一句“让-雷诺姥爷!”但雷米显然对于这个身材瘦小、满脸痘印的男人并无好感,永远只是不温不火的回应着他的讨好。一次雷米偶然的亲近,便叫他容光焕发,兴奋不已。

  这场聚会后妻子的指责,彻底将他拉回了现实,他幡然明白原来自己的情感是空虚的,过去的日子里,他像西西弗斯一样一次又一次将理想的情感投射在他爱的人身上,没有回应也不会懈怠,因为他的情感是理想态的、是妥协下的圆满,所以当偶然得到一次回应时,他会顿觉一种超然的满足,却叫旁人感到不屑。

  在聚会上,他慢慢找到了状态,开始积极地参与其中,他得到了陌生宾客的回应、认可与喜爱,这是平日里自卑的他难以乞得的一种回应,一种有价值的身份肯定,他想表现的更好,想得到更多的认可,便讲起了那个夫妻间的故事,那个导致后续悲剧、击碎了一切圆满的故事。

  -在流变中深感空虚:

  “我”在开篇的喃喃絮语间穿插了大量的映象,其中有两间事物给我在阅读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窗纱、照片。

  在某种意义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看到的照片,触及了记忆中的童年,那是被窗纱半掩着的晦暗景色。回忆起窗纱,年轻的记忆又如一台老旧放映机一帧帧闪过。

  童年的旧居终会离开,少年时期的闺蜜也会分道扬镳。如果照片没有批注,如果照片不是由选择保留的那个人来保管,费劲心里记住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万物皆在流变,要从哪里去找寻坚守于世的意义呢?

  这些遍布于信件中的哲思并没有留下答案,但或许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此书,剖开血淋淋的现实,找到属于自己的回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比伦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