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单身40年,我妈骂我不要脸”
日期:2020-05-22 15:00:37 作者:谈心社社长 来源:谈心社 阅读:

“单身40年,我妈骂我不要脸”

  这是谈心社《酷读电影专栏第四期。

  在这里,社长将为你深扒好剧,拔草烂片分享不知道的电影另一面

  原来电影,可以这么酷。

  女儿妈妈姥姥

  三个女人一台戏。

  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看似血脉相连的亲密关系下,各自扮演着生旦净丑,唱出一台大戏

  这是电影《春潮》的故事

  郝蕾+金燕玲,两位曾获得金马最佳女配角的演技派,用一段“母女相杀”的故事,勾勒出破碎的原生庭背后深远的“后遗症”。

  奇怪的“一家三口”

  

  这是一个由女性组成的一家三口。

  母亲是一家之主。

  作为社区干部,她能歌善舞带领着几十人的合唱团

  对邻居,她爽朗热情、受人喜爱

  女儿则完全不同

  为人孤僻,哪怕是在家里,大多数时候沉默寡言

  年到四十依旧单身

  她有一个孩子,却始终没透露过,孩子父亲是谁。

  也因为如此,母亲常骂她“不要脸”。

  女儿的女儿,从小跟随姥姥长大

  懂事乖巧

  她清楚自己没有父亲,依然乐观,是家里的“开果” 。

  乐观而乖巧的孙女

  表面上平淡无奇家庭,处处暗藏着“波涛汹涌”:

  傍晚,女儿回到母亲家准备晚饭

  开门进屋,看到母亲带着合唱团在排练屋子里站满了人。

  她什么也不说,偷偷躲进厨房抽烟。

  抽完,把烟头按在晚餐饺子皮上。

  在为晚餐而备的饺子皮上,女儿按下了一个无力却狠的烟头

  然后,拔掉水槽内刚修好的水管——

  水漫到客厅内,合唱团不得不提前离开

  母亲脸色一变,瞬间怒言相向,女儿一言不发,只是默默站在一旁。

  女儿默默拔掉橱柜的水管

  晚上,家中来了客人

  “一家三口”和客人一起坐在餐桌前,有说有笑

  这是母亲的“主场”。

  她开心,说起许多从前的事情

  中也包括,有关已经离开的丈夫坏话

  女儿不乐意,反驳了几句。

  母亲毫不留情

  骂完闺女指责外孙女,起身就离开。

  纪明岚在饭桌上指责郭建波母女二

  孙女一直在学习钢琴

  有一天,趁姥姥不在家,练琴练到一半突然坐在钢琴上胡踩踏。

  和平时乖巧的样子判若两人

  被姥姥抓个正着大吵大闹

  三代同堂,在《春潮》的故事里,被撕下温情美好面具

  更多的是压抑冲突和一地的鸡飞狗跳。

  家庭的阴暗面

  

  影片的前半段,用大量的情节展示了看似莫名其妙、甚至略显荒诞的冲突。

  从隐约的细节里,或许可以窥探到这个“畸形”家庭阴暗面的缘由

  《春潮》里有一段母亲的独白

  在决定与新老伴儿老周发展关系的一刻,她回忆起自己糟糕大半生,痛哭了一场。

  在她不堪回首婚姻生活中,丈夫角色是缺席的。

  那个男人低俗肮脏、甚至是变态

  而这个背负骂名的父亲,在女儿眼里却如心中的月光:

  “他多么温柔、仁慈。

  我人生中第一次的鼓励和祝福,

  都来自于你口里的那个大流氓。”

  父亲的位置的留白,形成了罗生门式的情感印象,也成为了母女内心最深的沟壑。

  另一个层面是,母亲的原生家庭,不仅没有给她不幸福的婚姻一点慰藉,反而带来了更多风雪。

  “所有的细粮,都给他跟孩子吃。

  我把自己那份省起来给我妈寄去,

  每天就吃一顿饭。

  我那个不谅解的娘她还说:

  你干嘛不寄钱回来啊?”

  一方面,母亲以悲壮式牺牲的心态,做着自己的付出。

  另一面,她又不停地对生活、对亲人咒骂着、埋怨着。

  她还把自己的“牺牲”,转化成控制女儿的亲情绑架。

  她抨击女儿的记者职业,含沙射影地“辱骂”她:

  “人呐,要是这点感恩之心都没有,连畜生都不如。”

  她借职业,影射母女、家庭关系之间的道德链条:

  因为我付出了,所以你必须感恩、必须妥协、必须选择唯命是从……

  对于女儿而言呢?

  父亲过早地离席,无疑也是一场灾难。

  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她的婚姻观、爱情观、家庭观塑造,甚至对性的正确解读。

  她生下了孩子,却不知道孩子父亲是谁。

  表面上,她显得毫不在意,实际上充满了迷茫与困惑。

  在哄孩子入睡之后,把她一个人留在公司的宿舍里,自己偷偷继续跑出去约会。

  ——她从未为这个孩子作任何准备,但突然就迎来了她。

  即使已过了九年,却似乎还未洞悉如何做一个“母亲”。

  这个家庭似乎总是这样:母亲和女儿不断地争论、冷战,年幼的孙女在二者之间不断回旋。

  时间久了,母亲和女儿之间甚至积怨出了双向的毁灭性:

  一个夜晚里,女儿梦见母亲变成了绵羊,被医生从橱柜下拖出来,随后抬出屋子。

  绵羊哀嚎着、嘶哑着,但她只是冷眼旁观。

  这一场景,直指出女儿内心对于母亲的毁灭倾向。

  而母亲在得到了新老伴的爱后,也仿佛下定了决心要丢弃女儿这个负累:

  在孙女面前,大讲特讲女儿的“坏话”,希望毁了她在孙女心中的形象;

  多年来,“霸占”着孙女的成长,以各种理由,不让女儿参与孙女的家长会;

  未经允许,就把女儿仅有的、关于父亲的回忆全数烧毁。

  不是扔掉,而是直接焚化至灰飞烟灭。

  面对母亲对自己的“毁灭欲”,女儿始终处于失语状态——无语言反驳、无肢体冲突,只是默默地自我消化。

  这也是打从心底拒绝沟通的症结体现。

  郭建波用抓仙人掌,直到抓出血来,无尽的无力感

  换个角度想,女儿何尝不是母亲心中所向往的另一个极端?

  女儿健康、年轻,拥有着自由、自主的个性;

  做着热爱的工作,从未拐进婚姻的死胡同.……

  这些,都是已经老去的母亲,不可能再得到的、也无法得到的。

  在大多数的影视作品里,母爱常以一种正面的形式出现:无私、温情、付出……

  但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其他感情一样,复杂幽深、千回百转,也可能会存在人性的阴暗面:

  自私、嫉妒、控制、绑架……

  这些现实,大多以沉默的姿态躲于社会的阴暗角落。

  人们越害怕揭露它,它就藏得越深。

  中国式家庭的出路

  故事的结局,母亲病倒在了床上。

  一瞬间,所有的争吵都停息了。

  在女儿长达七分钟的独白中,她控诉母亲这些年对她造成的伤害:

  “你总是说我会遭报应,

  哪有妈妈这样对自己女儿说的?

  我胖,不行;没男人喜欢,不行;

  有男人喜欢有男人睡,还是不行;

  此生第一次被人荡妇羞辱是来自母亲,确实令人无话可说。

  ……

  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家庭不是战场,你的胜利也不是荣耀......

  你想让我找一个好男人,有家,过体面的生活,我不,我就要你看见我现在的样子!”

  但至此,最源头的问题并没有根除解决——

  只是在母亲的病情中,为女儿创造了逃避的空间。

  《春潮》的结尾,把镜头转向孙女和她的小伙伴。

  她们来到河边,春潮涌动,如同新生的力量。

  女孩开心地玩水,一脸笑意。

  年仅9岁的她,或许是希望的象征。

  在学校,郭婉婷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霸”

  只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孙女早就表现出来过早的成熟懂事。

  她懂得察言观色,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不动神色。

  她深谙成人世界的规则:

  很多时候,利益,是第一位的。

  有谁知道,这份乖巧背后,藏了多少被逼懂事的无奈?

  她真的能打破这样的循环吗?

  结果不得而知。

  回归现实,生活里的大多数亲密关系,或许并没有如此剑拔弩张。

  关于《春潮》的负面争议也并不少,比如叙事凌乱、过于碎片化、节奏不好。

  但社长依旧觉得,这样的电影,十分难得。

  李安说:“最好的电影不是你说了一个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观众心里激起了些什么。

  你不要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没有人在看你,他们是在看自己。”

  在《春潮》的故事里,多少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多少儿女,不同程度承受着父母以爱之名的情感勒索?

  多少父母,习惯性地在外人面前对孩子进行精神打击,忽略他们的感受?

  多少家庭,有一位总被模糊掉面孔、甚至是长期缺席的父亲?

  又有多少人,在发生冲突和表达爱面前,缺乏沟通、重度失语,又或是陷于原生家庭的泥淖,代代循环、始终无法寻找到出路……

  春潮,表面意思是春天的海水在引力的作用下,迅速上涨,一定时间过后,又快速褪去,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父母对于家庭观念的思想格局,也如同潮水的源头,决定了水的流向、水能流多远。

  而一代代家庭的传承,也像春天的潮水,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或许,主动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才是最终的出路。

  这并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

  但至少,跨出这一步,而不是要等到彼此“安静”了,才被动地任由这些矛盾“人间蒸发”。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正如《春潮》的制片人李亚平所说: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是谁,也无法切断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但这决定了我们是不是快乐。

  

  我们要尊重最亲密的人的情感世界的认知。”

  

  观看原片,请移步爱奇艺视频。更多精彩内容锁定抖音@酷读电影

  

  网易沸点工作室 | 出品

  《谈心社》招聘新媒体坐班实习生

  线上约稿作者

  单篇稿费300-800元

  点击☞招聘☜即可查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单身40年,我妈骂我不要脸”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