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熟悉的陌生人》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0-05-20 22:34: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熟悉的陌生人》经典观后感集

  《熟悉陌生人》是一部由马修·德拉波特执导,马修·卡索维茨 / 玛丽-乔西·克罗兹 / 埃里克·卡拉瓦卡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熟悉的陌生人精选点评

  ●喜欢

  ●三星半。这是一个关于一个做坏事好人故事或者关于一个做好事坏人的故事。不管作为类型片(惊悚、悬疑)还是严肃电影来,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马修·卡索维茨一人分饰三个角色表现出色,让人不寒而栗却又隐隐感到温存。两位导演似乎是连体的,他们之前合作的《起名风波》也很不错

  ●什么叫提心吊胆,看这部电影就有这种感觉

  ●有多少人是长大之后才发现真的完全融入不了自己环境还有背景,不想成为自己,有机会能换到自己喜欢身份和角色活下去。那付出什么都愿意了。

  ●节奏有点慢,但也算有趣社会中的自我,内的自我,想要成为的自我,哪个才是自我呢?所谓自我,有时也是一种虚妄,但若没有这种主体意识,人便失去了存在根基

  ●讲的是一个人如何变成另一个人的故事,看完却明白了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还可以动机逻辑说得过去,但是行为逻辑混乱剧本细节构架还欠火候,但导演对于节奏的把握赚回了一分。最后要说,特效化妆烂的一B,分分钟出戏,如果不是为了“看看这货到底要整哪样”,男主第一次易容时我就直接off碟机了

  ●和寂

  ●BJIFF2015第三场。情节很有趣,加上电影走的是心理惊悚路线,有点欧容的感觉。其实想要变成一个人,并且完全成为他,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偷窥,电影寓意深刻,将都市人高压环境下催生出的病态心理表现得很到位。至于最后谁死了,谁活着,一切都不重要了。马修·卡索维茨神演技。四星半。

  ●总是挥之不去主人公葬礼一幕,主持人道,没有人可以替代其他人的人生。电影探讨的关于人在人世定位,对于自我的定位,是出于躯壳,还是回忆。人生其实本来就是在追逐其他人的人生,只是我们执念罢了。

  《熟悉的陌生人》观后感(一):眼睛

  这部法国的片子枯燥,不落俗。故事的开篇就是一个普通房产经纪人前妻和前妻 现任丈夫的车里,以及主人公的孩子。前妻问他 要不要一起去哪? 主人公拒绝

  影片反应的是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的时候, 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做自己,过度话的分工导致了人们只能从事单一工作,而无法满足人类多样性选择

  这时候主人公才会去模范别人,去过别人的生活,因为他深深厌倦他目前的生活,但是他渴望能过不一样的生活。

  主人公的善在于他不忍心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朋友也就是小提琴家的小孩,成为孤儿,所以在发现小提琴家死后,制造自己假死的现象,而甘愿做另外一个人,甚至为了使成为小孩永远的父亲,整容成小提琴的样子,甘愿受法律惩罚。

  我喜欢

  他的眼睛。

  《熟悉的陌生人》观后感(二):为啥显示尼古拉“死前”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亨利?

  问题的字数太多,只好移到这里来了。

  为啥警方资料显示尼古拉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亨利呢?怀疑到亨利头上最初也是由于这个线索吧。尼古拉是打给过那个女的没错,让他们来“他”的家里做客。不过“死”的当天也打给过亨利吗?难道是商讨女的和孩子登门的事宜?

  根据亨利自杀和留下的信来看,亨利似乎是知道他们要来访。这个事情也只能是尼古拉通知的他吧?但作为一个卖房的,这种事情他也还管不着吧。。

  但是另一方面,亨利似乎又不知道他们的来访。因为尼古拉应该是确定亨利不会在家,所以才登堂入室准备乔装的。发现他的尸体也很意外。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个电话就是要支开亨利,但具体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还有他死前那个电话,应该是打给父母吧,不会打给亨利吧。。

  警察来调查时,“亨利”也表示没有接到过尼古拉的电话。

  所以到底怎么回事。。

  《熟悉的陌生人》观后感(三):心理学视角:有些病很浪漫但仍是病

  羡慕别人的人生、去过别人的人生,这在心理学是典型的自我身份认同障碍,很多心理精神的疾病放在文学电影里看都很虚幻浪漫,但患者其实很痛苦,某种意义上,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怎么会在这个躯壳里,他们可能几十年人生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地过去了都不太记得发生过什么,家人朋友也非常可能被他不闻不问、冷漠忽视。

  自我身份认同障碍者通常羡慕某一类或某几类自己不具备对方特征的人群,比如,一个从小胆小的男孩羡慕胆大爱冒险、无拘无束的人;再如,生长在重男轻女环境中的女孩,潜意识里不认同自己的女性性别,不自觉模仿男性或用男性标准要求自己。。身份认同障碍多数来源于幼年时期父母或其他主要养育者对自己的过高要求和期待,同时又很少获得父母或养育者的认可赞许,再加上来自社会评价的进一步强化,从而对自己的身份(包括性别这一社会性身份)产生识别困难,总是觉得自己与社会及其标准格格不入,因为他们一直在用别人的标准(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一直拼了命想过别人那种人生,最后又不得善果。

  不过这片看到最后我发现,男主虽然表面上看外形是做了别人,可本质上其实是做了自己——因为死去的音乐家虽忏悔却并不愿意爱儿子、不愿意付出自己、不敢面对不再顺利灿烂的余生,而男主不是,他发现自己喜欢爱别人,喜欢为爱的人付出,他也有勇气面对充满变数但却有爱的未来。

  总之,人生的意义和精彩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定义,但无论哪种,都不应是别人那种。

  《熟悉的陌生人》观后感(四):强迫型表演人格的好处有哪些?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偷窥的影片,并不是,它没有办法满足偷窥癖的任何猎奇需求。

  男主角的第一个“猎物”是一位连 100 欧元/月租金都嫌贵的酗酒废物,除了模仿这个角色的形容之猥琐,以及参加 AA 互助戒酒协会,也没什么下文了。

  然而与这个酗酒者猎物相比,男主角就更一无是处(42 years of non-existence)——影片并没有给他任何可以在人物性格上发挥的空间。这个无聊且沉闷的房产经纪,只好以易容客户的怪癖,坚强且孤独地向世界呐喊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影片并没有交代男主角这一怪癖的由来,尽管我觉得这原本可以既关键又有趣。他就像生来与世界脱节,影片中出现的唯一一次亲友交集是出现在电话答录机上的母亲。

  在影片的前一百分钟,你会看到在通常专属于法国片的精致画面中,一个无聊透顶的中年男人,顶着张极度真实且费工制作的面具,在银幕上假扮其他无聊的人类做各种无聊的蠢事儿。

  断指失意的音乐家是男主角的第二个猎物。这个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懂他的音乐的愤青兼装逼犯,私下约会男主角好几次,以至于我一度觉得豆瓣漏掉了“同志”标签。音乐家不愿搭理自己的私生子及其母亲,给男主角创造了机会。而他的自尽,更是给男主角指了一条明路。

  在长达一百分钟的铺垫之后,男主角到了私生子的小提琴表演现场,拥抱鼓励了他,并“如愿”被警察带走,成功实现了从偷窥者到反客为主的蜕变,尽管代价是五到十年的监狱时光。

  于是,这个具有强迫型表演人格的房产经纪人,在扮演了酗酒无赖和断指失意音乐家后,迅速与从小被抛弃却依然正能量的少年建立起了亲切且感人至深的亲子关系,并安抚了其歇斯底里的狂燥母亲,并以进监狱为代价,拯救了原本早就要支离破碎的一家人。都拍成这样了,你还问我强迫型表演人格的好处有哪些?

  (不懂这样的电影哪里值得鼓掌了?)

  《熟悉的陌生人》观后感(五):关于尼古拉最终的选择

  看了一些影评,讨论了尼古拉最终的选择,有说迷失自己,有说为了孩子的,这里分享一些不同的想法。

  尼古拉最初内心是纠结的,他进入别人的房间,装扮成他人的模样,体验着另一种生活。但是他还是找到了神父,诉说了内心的苦闷(21min),他坦承自己忍不住这么做,但是做的时候又非常痛苦,神父告诉他:你要看重生而复生,你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你。这也为尼古拉最终的选择做了铺垫。

  法国落寞音乐家德蒙塔特成为男主人生的转折点,尤其碰到他的情人和孩子之后,他体验到家的温暖,所以代替德蒙塔特做了弥补家庭的事情。此时他的伪装从一开始为了自己,已经转成了为了他人。与此同时,发生在1h1min的一场戏,德蒙塔特家中被盗,尼古拉的老板问他为什么迟到的时候,他说自己家里被盗了,我们可以看出此时尼古拉的代入感已经更进一步了。

  而德蒙塔特的自杀又将尼古拉的行动推进了一步。他为了家庭不得不继续扮演父亲的角色,而唯一的做法就是让“尼古拉”去死,德蒙塔特才能够重生。

  尼古拉收到自己葬礼的邀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尼古拉看着众人给自己送别,而自己在心中也默默与自己的过去道别。此时尼古拉便随风而去,德蒙塔特得到了重生。

  他带着儿子度假,相处过程中也对彼此有了更加难以割舍的感情。直到送孩子回去的时候,得知警察调查了克蕾曼丝,并得知警方即将抓捕他,他才选择了逃离。

  此时的尼古拉站在了岔路口上,他可以选择以尼古拉的身份重新找一个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也可以成为德蒙塔特,亦或是交代自己所做的一切。

  尼古拉最终选择整容真正成为德蒙塔特,回去接受法律的制裁,我们可以从其独中理解他的选择。他说:他杀了尼古拉,因为受不了他的眼神,他老是出现在他身边窥视他(这就是尼古拉自身对于这个行为纠结内疚的原因);我杀了他,是因为他想害我失去儿子,这孩子等了父亲12年,再让他等下去未免太过于残忍(对于家庭的珍惜);我让尼古拉消失,是因为他自己也不想活了,他想要自由(尼古拉对于自身的迷失);监狱是个难以想象的地方,它让你变成一个躯壳,但躯壳只是虚幻(尼古拉认为监狱是无法接受的,但是他已经看透了肉体和灵魂的关系,所以为了灵魂的自由,他愿意在监狱中煎熬);我失去了两个指头,难道就不是我了吗;(对于自己的认知尼古拉有了新的理解)我们不见得就是我们,事实不见得就是真相,我变成了另一个人,我变成了我自己。(另一个人对于尼古拉来说才是真正想成为的自己),我变成了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尼古拉完成蜕变)。

  所以从这段独白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尼古拉并不是仅仅为了家庭或者迷失了,恰恰相反的是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原本的尼古拉就像是一个渴望投胎的灵魂,而成为德蒙塔特之后,他才真正走进了这个社会,生而为人。

结尾画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熟悉的陌生人》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