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席上,正在减肥的你,被热情的亲戚夹了一碗肉;正在享受单身生活的你,隔三岔五被同事大姐搞“拉郎配”;想安安静静独处的你,被好为人师的前辈教育说不要太孤僻。
被各种关心裹挟着,想爆发,却又找不到理由。怕被人说矫情,怕被孤立,怕伤了别人的心。最后还是选择默默咽下委屈,独自消化。
1
小双年轻,资历平平,是整个部门最弱的一个。主管是一位体贴的大姐,对她百般照顾,很多工作都替她完成了。
后来,小双生了孩子,主管大姐更是每每让她早早回家照顾孩子,不用加班。
小双对这位主管大姐感激涕零,庆幸自己遇到了这么一个善解人意的领导。可是久而久之,她的业务能力不仅一点长进都没有,反而越来越差。
工作出现疏漏,老板问责的时候,主管大姐又善解人意地替她解释:她家里孩子小,可能精力不够。
终于,小双在主管大姐的百般照顾下,成为了全部门的累赘。老板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养这么一个闲人,在裁员的时候,首先想到了她。
给出的理由是:既然精力不够,就专心照顾孩子去吧。
蔡康永在《情商课》里讲到:过度的善解人意所带来的,就是我们不但不会要求对方,而且往往限制了自己对于对方的期望。
换言之,这样的善意,表象下隐藏的是低期望值和不信任:我觉得你很菜,所以我帮你把一切都打点好。
小双的主管像一只尽忠职守的老母鸡一样呵护着下属,保护的同时,也剥夺了别人成长的机会。
2
我曾经是一个很愿意帮别人出主意的人。直到有一次闺蜜的事情给了我教训。
闺蜜性格有些软弱,时常被老公欺负。有一天,我接到她的电话,她说又和老公吵架了,还动了手。
见了面,我才了解到打架是两天前的事。她现在住在娘家,老公没有任何表示,她想回去又苦于没有台阶,有些骑虎难下。
我义愤填膺,说绝不能这么灰溜溜地回去,必须让他道歉。就在这时,闺蜜的老公来了电话,也不算道歉,就说自己有点冲动了,让闺蜜赶紧回家。
接完电话的闺蜜喜笑颜开,我却在一旁泼冷水。我说我不是让你一定要跟他离婚,但他犯了错,怎么也得折腾他几回,最起码也得让他亲自来接你回去。当时的闺蜜分明已经心猿意马,只简单应付了我几句。
第二天,我又打电话嘱咐闺蜜千万不要回家,她很难为情地告诉我,昨晚就回去了。
之后,闺蜜再也没有跟我说过她和她老公的事,应该不是一切顺遂,只是害怕我的关心罢了。
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我根本没有资格批判她软弱,更没有权利要求她刚强。
说到底,是我越界了。
人与人之间,身体上需要有一个安全距离才会感到舒适。心理学家认为,思想上也是。过度关心别人,就是在思想上逾越了安全距离,让对方感觉被干预,被侵犯,进而产生反感,抵抗的情绪。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推销员骚扰的经历。之所以引起反感,是因为他们兜售产品,有种强行改变别人生活习惯的感觉,逾越了人与人相处时心理上的舒适区。而过度关心别人的人,本质上与推销员并无二致,只不过他们兜售的是自己的三观。
推销员想通过兜售产品获得业绩,过度关心别人的人想通过兜售三观获得认可,本质上都是自私的。
真正的善解人意,应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恰到好处的理解,而不是以己度人,把别人并不想要的东西强加过去。
3
蔡康永曾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酒吧老板非常热衷为自己的员工介绍对象。有一次,老板兴致勃勃地介绍某一个姑娘时,员工说:老板,不好意思啊,恐怕我现在没办法认识新的女生,因为我和前妻的离婚手续还没有办完。
老板虽然有些狐疑,也不好意思否定,就问了句:以前怎么没听你提过啊?
酒保回答:这是我的私生活啊,老板您当然不用知道,而且我是一个成年人,您相信我能处理好自己的私事吧?但是随时欢迎您帮我加薪哈。
一个善意的谎言加一个幽默的玩笑,顾全了老板的面子又巧妙引导他看清边界。
与其硬着头皮勉强接受,不如主动引导他们回到自己的轨道。
人际交往中,边界感非常重要。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很多心结都能迎刃而解。
树立自己的边界,不被别人的“好意”捆绑,便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尊重他人的边界,不拿“好意”去绑架他人,便不会觉得自己错付了真心。
愿每个人都勇敢地做人际关系的主人,而不是沦为人际关系的奴隶。
作者简介:
豆角月亮。聚焦认知正能量,与你共同成长。微信公众号:皓然成长(growing-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