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4-04 23: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的读后感大全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是一本由刘称莲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精选点评

  ●注重亲子关系言传身教

  ●幸福庭和优秀的孩子果然都有相似之处。无论怎样强调阅读都不为过,多和同龄人交往家庭和睦家长以身作则,也是老生常谈了。

  ●结合本书观点个人总结了一些教育方法论: 1、任何教育首先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 2、任何学习都是点燃孩子内火焰,不要越主代袍。 3、孩子的一生是长跑,记住要关注成长而不是成绩。 4、鼓励。鼓励。再鼓励。因为让孩子建立自信心重要。 5、孩子的负面情绪挫折,终究要用化解需要相互间完全任和畅通渠道。 6、孩子天然是独立个体,给他选择权利机会

  ●读后计划:将兴趣班都放在周六,腾出周日作为亲子出游日。带孩子去感受世界

  ●很真实,很借鉴方法

  ●分为生活,阅读,学习,品格心理沟通六个主题

  ●尹建莉父母学堂的一位辅导员写的。

  ●这是一位充满智慧、爱与尊重母亲,文中的许多成长瞬间读来感同身受育儿是一场修行,愿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成为这样的父母。

  ●在这个时代看来,有些时代差,像是一位妈妈的育儿日记,三小时读完,舒缓焦虑

  ●陪伴过程,就是告别的过程,接受孩子的成长,逆反,接受孩子有自己思想,接受孩子渐行渐远,但所有的一切,是锻炼孩子的学习能力、独立能力、思考能力,而非割断和家庭的关系。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读后感(一):这是一本不会增加焦虑的书

  发现一件奇怪的事,看公众号的育儿文章会越看越焦虑,看书反而会减少焦虑...

  可能现在的自媒体太会制造焦虑了,不如看几本系统的育儿书,一定会对自己的亲子关系有新的思考与启发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是一位妈妈的经验分享,里面记录女儿的成长事迹

  在书里我最受触动的一件事是:女儿上高中时候数学考了全班倒数第一,于是去补习数学。妈妈经常给辅导老师消息,不是聊女儿的弱点,而是告诉老师女儿写的作文作优秀范文、托福考试高分这些好事。在妈妈心里,只是觉得女儿的数学学习遇到了困难,不代表不好,因此妈妈想把这样的想法传递给老师。

  仔细想想,我们在和老师沟通的时候,都是让老师盯着自家娃的缺点……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相信孩子能做到,老师又怎么能相信呢?

  书中还有很多感人的小细节,例如女儿读五年级时,妈妈会提前教女儿使用卫生巾,并在书包里放几片,以防女儿突然来月经。

  最终作者的女儿考入北大中文系,作者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很值得大家借鉴。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读后感(二):普通的妈妈,不平凡的坚持

  刘称莲是山西人,从小生活在山区的农村,家境不是太好,她的妈妈不识字,自己也不是顶级名校出来背景。在现在的教育类书籍作者中,她的背景不是太有“卖点”,但是我看完书之后,却觉得自己受到的启发并不比看“精英系”父母的书得来的少。

  刘称莲夫妇在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为了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和丈夫两个人从山西来到北京发展,赤手空拳打天下。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刚到北京的时候,租住在清华周围的一个小四合院里,住着只有七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子。因为女儿年纪小,不适应当时恶劣的居住环境,晚上哭闹,导致一家三口被房东太太赶了出去。不过,为了孩子的学习,他们家多年租房,始终没有离开清华太远。女儿也想尽办法让她接受好的教育,从北大幼儿园、清华附小,一路走入成年。

  到后来,刘称莲的女儿因为成绩优秀,上了北大,现在在美国读博。其实,最吸引我的不是在于她女儿有多么优秀,说实话,这样的学霸故事看得太多。我最喜欢的,是刘称莲不是一个“虎妈”。她在自己的能力许可的范围内,给女儿提供了她能提供的最佳教育方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一样。虽然她没送孩子去学奥数,学音乐,但每个周末户外运动的陪伴,给独生子女的女儿找小伙伴,帮女儿饲养宠物……无不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怀。刘称莲夫妇的育儿还是一个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和孩子一起发展进步的过程。刘称莲和丈夫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经历的遗憾,这些也都被坦诚地写了下来。比如说,孩子从小偏科,是因为父母在早期教育中没有能够做到均衡发展。再比如,孩子从小时候没有坚持学会一样乐器,这和父母主观的犹豫也有关系。

  刘称莲读了很多的心理学著作。本书以实例为主,也引入了一些心理学的理论。比如说,在谈到选择课外班的时候,刘称莲说,哈佛教授的加德纳提出:

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这一点对于不同情况的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

  我有一个好朋友是山西人,她特别优秀,但吸引我的不仅是优秀,还有她的豁达和坦诚,她能够直视自己的弱点,然后马力十足地前进。刘称莲就给我这么一种感觉,读这本书,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虎妈,以Excel的方式把自己孩子管理成常春藤盟校的精英阶层,你会感觉到她和我们一样,面对育儿有许多的问题、许多的苦恼,也有许多的无奈,可是她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方法,最终在有遗憾也有收获的岁月中,实现了女儿和父母的双重成长。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读后感(三):陪伴-家庭教育的大餐

  刘称莲老师写的这本《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的书,正如题目所言,讲的是陪伴,父母对孩子陪伴的重要性。但是作者的行文,没有枯燥的大道理,也没有各种原理和理论,没有说教,没有评判,只有心得和分享。全书读起来舒畅,就像朋友间的聊天,你家这样带娃,我家这样进步,作品就像作者本人,温暖,有爱,有力量。

  作者刘称莲,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亲子关系培训师。2013年被评为“中国榜样家长”,2014年其家庭被评为中国首届“书香之家”,2015年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5年被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作家”。

  家庭日活动的坚持

  在整个小学期间,作者一家人都在坚持家庭日活动。圆明园、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和凤凰岭上都有一家人的足踪。他们每周坚持如此,如果不是因为夫妻观点一致,有着共同的信念,相信想坚持下来不容易。家庭日的活动满满,对孩子来说是生命成长的天然营养。不管是去爬山,还是去公园,只要有父母的陪伴,能够在户外活动身心,在自然的环境里的自由地成长,对孩子来说就是最美的。我非常认同这样的做法。一个孩子首先要成为一个健康、阳光、有爱的孩子,然后再是成绩优异的孩子。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的基础。

  支持孩子的爱心之举

  孩子对世界的热爱,从点点滴滴中积累,可以是在路边看蚂蚁搬家,可以是养护一盒花草、也可以饲养一只小动物。孩子的每一次接触和尝试,无一不是对生命的感知,都是求知欲的表现。在接触和尝试的过程中通过对对象的观察和总结,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也会得到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在孩子的求学过程中,甚至整个人生中,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有效的亲子交流

  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有效陪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沟通习惯,需要有效沟通。一个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一个不短的过程。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这些都有习得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种方式去沟通。

  家有公主,可以是母女一同上街购物,也可以是固定每月的某一天,父亲和女儿的唯你大餐日;家有王子,可以是每月给娃一个特权日, 也可以是爸爸带孩子打球,游泳,玩游戏。不管哪一种方式,请在这个时段,全身心的享受当下,我的心中只有你,让这一时刻成为占领孩子记忆的时刻。

  作者一家当时的交流方式,有家庭信箱、bbs或者论坛等,在当时环境下,也许文字和图片的格式较多,而这一方式,也因为家长的细心珍藏和无私奉献,成就了此书中的精美别册,让我们看到家人的手写体,也看到成长中的孩子真实的样子。孩子的图画和文字都是成长的脚印。真实的情感,及时的表达,用心的收藏,这些都是给自己和孩子的成长礼物,是给日后回忆和收获感动打下的伏笔。

  成绩重要吗

  说起成绩,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付出时间和努力最多的就是学习这件事,所以取得的成绩很重要。考试成绩是结果,反应了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学习积累,记录了这段时间的学习成果。成绩本身重要,孩子自已对考试成绩的满意度和家长对于成绩的认知态度,也很重要。本书中,作者提到的一位父亲,帮孩子学习数学中单位的应用的案例,我们可以当做榜样来学习。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都知道,数字和后面的单位同等重要,可是小学低年龄段的孩子,对于单位的概念就没有那么强烈。孩子因为单位丢分后,父亲没有打骂,没有教训,而是择机告诉孩子一车桔子和一个桔子的区别,从而让孩子很深刻的学习到这一部分。作者的用心,在这里也让我们佩服。她不仅学习和记录自家做的好的地方,也有能力收集和吸收别家方法的智慧,无私的分享给成长中的小学家长们。

  除开图书内容,我们来看这本书本身。我所读到的是已经第三版的版本,这本书包装精美,还有惊喜别册,很温馨,远超电子版的质感。其中还藏着彩蛋,如果家长时间有限不能通篇阅读,还可以按现在遇到的问题,找到页码,直接读相关章节,这个并不是目录。家有神兽的爸妈们,可以考虑入手。

  作者本人是个很温暖的人,笑容很亲切,一家人都透着知性的温和,印象很深刻。在我的孩子踏入小学校门的时候,我仔细的阅读了刘老师的著作,当做参考书,也当做好友间的经验分享。

  总结全书最动人的部分在于陪伴二字。对孩子的成长,不是要求,不是强迫,只是用心陪伴。陪伴孩子享受成功、也陪孩子面对失败。陪孩子寻找方法克服困难,也陪孩子困境中前行。陪孩子成长,成为强大的自己。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读后感(四):人生就是为了笑起来 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1

  “人生就是为了笑起来,其他都是细枝末节。”这句话,是印在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刘称莲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做为一个把女儿,培养入北大的榜样妈妈,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了,刘称莲陪伴孩子,一天天长大的过程。

  从孩子哇哇啼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从孩子入学第一天起,“如何培养孩子?”“如何陪伴孩子?”是每一个家长,都要思考的问题。每个家长,都抱着美好的期望,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慢慢开始发展出了独立意志,大人们会发现,那个听话的孩子不见了。和孩子日常的互动,成了需要斗智斗勇的博弈。最后的结果常常是大人生气,孩子也不满意。

  真的要看着孩子越来越陌生吗?刘称莲说,不是的。在这本《陪伴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里,刘称莲就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阅读、学习、品格、心理和沟通六个部分,用快乐和自由,给孩子最好的陪伴,最好的爱。

  2

  在快乐中,优秀起来的孩子,性格更平和,心理更健康,也才能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多的竞争力。如何给孩子创造快乐的成长环境呢?刘称莲告诉家长的是:把生活中所有美好和快乐的一面,展示给孩子。当孩子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正向的力量,他/她自然而然,就会选择正向的轨道前进了。

  孩子一切行为的初始,都是在模仿家长。所以,如果家长经常说,自己很喜欢孩子的老师,孩子也自然会喜欢上了老师,进而喜欢听老师的课,喜欢学校;如果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得到了家长的鼓励和肯定,他会越来越有自信,成绩也会自然而然的提高。

  家长应该做孩子的好榜样,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每天都在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孩子自然也爱看电视、玩手机。如果父母都在读书,和努力工作,孩子自然也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和努力的品质。

  家长还应该教会孩子玩。对于小学生来说,玩应该是生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都玩什么呢?刘称莲把电子产品,称为电子保姆。把孩子交给电子保姆,孩子会变得安静,可这不是真正的玩。

  带着孩子走出家门,走出课本,才是能让孩子灵活多变,富有创造力,并发展出健全人格的玩。最好的玩是接触大自然。爬山是刘称莲家“家庭日”里重要的活动。大自然神奇的力量,和瑰丽的美,永远都在那里,最容易触动孩子单纯而美好的心灵。

  当然,还要鼓励和制造机会,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上了小学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喜欢和同龄人交流,所以家长应该更多的,让孩子可以和朋友一起玩,一起运动。在玩闹中,不仅可以开发智力,还能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开朗的性格。

  3

  每个家长都知道读书好,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势必会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可如何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呢?

  刘称莲给了我们两个法宝,一是有书读。想要孩子读书,首先得让他有书可读,除了买、书店、图书馆,都是周末带着孩子,比较好的去处。另外还可以读读报纸,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资讯,还可以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观点。

  其次,是读到书。什么叫读到书呢?就是把书随意的放到,家里的不同地方,沙发上、茶几上、床头柜上,让孩子随手都可以拿到一本书。开始可能孩子熟视无睹,但慢慢的,孩子就会翻上几页,之后就会被故事的内容吸引了。

  对于孩子来说,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需要独立面对生活的路。就像孩子学骑车,父母不能总是在后面扶着,这样的帮助,开始可能是为了,防止孩子摔倒,可后来会影响孩子骑车的速度。

  家长们可以从小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做选择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刘称莲家,很多小事,她都会用选择题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比如是出去玩,还是呆在家?是去爬山,还是去动物园?如果孩子提出的条件,不苛刻,他们就基本满足孩子的选择。用这样的方式,会培养出一个有主见,并为自己负责的孩子。

  4

  作为家长,不能预知孩子的一生,但我们能做的是:不用“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当借口,尽可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光里陪伴他们。这种陪伴,不是严厉的指导和教育,而是像带着蜗牛看世界一样,慢慢的陪在他们身边,静静的给他们时间成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无论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看起来是否优秀,是否取得好成绩,我们都应该让他体会到被鼓励,被爱的人生。只有这样,孩子才有足够的勇气,开足马力,面对谁都不可预知的未来。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读后感(五):放下焦虑,用心陪伴,和孩子一起走过小学六年

  李若辰,一个没有上过学前班,也没有在小学四年级之前上过任何课外班的普通女孩儿,却在爸爸妈妈的精心培养下,成长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青年。2011年,她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现在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公派到享有美国“男方哈佛”美誉的范德堡大学深造。

  毫无疑问,李若辰的童年是快乐的。她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基本上就都是各种玩儿。和父母一起爬山,养各种小动物,和小伙伴们一起轮滑......父母没有强迫她去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也没有因此而焦虑不安。但是她却在兴趣的激发下,学会了很多的技能。

  在这之中,除了她自身的天资聪慧与勤奋努力之外,更多的是父母的成功引导。特别是她的母亲,对她每一步的成长足迹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她的母亲就是刘称莲,是我国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和亲子关系培训师。她倡导“和谐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并将这个理念用于自己的育儿实践,最终培养出了李若辰这样优秀的女儿。

  那么,刘称莲在女儿小学期间都做了些什么?又都是如何做的呢?

  所有这些,我们在刘称莲亲手所写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是刘称莲所写的“陪孩子”系列图书中的一本,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广大父母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这本书从一位母亲的视角出发,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六个方面讲述了孩子在小学期间,父母应该如何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一、学习上的陪伴,让孩子越学越快乐

  孩子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除了课堂上面的各种知识之外,其他的很多技能都需要学习。作为父母,我们要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学习不要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面,也不要仅仅局限于眼前。

  刘称莲对于激发女儿的学习动力,是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开始的。

  在刘称莲家,有一个专门的小本子,用来记录女儿李若辰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时候,对于自己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她就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找答案。

  有一次,他们回农村老家过年,晚上突然停电了,爷爷点上了蜡烛。当时,蜡烛在城市当中已经很少用到,但是在农村用的还比较普遍。这让没有见过蜡烛的李若辰非常好奇,她认真的看着眼前跳动的火苗,问妈妈,蜡烛火苗中间的那段为什么是蓝色的?

  当时,这个问题刘称莲和他的爱人都回答不上来。但是,他们并没有敷衍女儿,而是把这个问题记录到了记录本上,带着女儿一起翻阅手头的工具书,最终找到了答案。女儿十分满意,也因为自己亲手找到了答案,而感到非常开心。

  其实,这是物理学的知识,孩子们在以后学校的课程当中也会学习到,但是刘称莲的做法,不仅很好的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满足了孩子的探索欲,而且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孩子学习的途径。这对于以后孩子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是非常有用的。

  我们身边的很多家长,对于孩子提出了的比较简单的问题,不屑于认真地解答;对于孩子提出来的自己也解答不了的问题,干脆回答不回答。他们对待学习态度会严重的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模式,天长日久,孩子便会和大人一样,逐渐对学习没有了兴趣。

  只有学会“学习”的方法,孩子才会爱上学习,越学越快乐。

二、生活上的陪伴,让孩子越大越懂事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作为父亲,在女儿上学的十二年间,我从来没有对女儿说过你要努力,我只对自己说,郑渊洁,你要努力。”

  其实,在生活中,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更多的体现在具体行动的引领上,身教的力量要远远大于言传。

  刘称莲在书中,举了“孝敬父母”的例子。

  有一年暑假,刘称莲带着女儿回老家,不巧的是孩子的姥爷得了肺炎,喘气喘的非常厉害。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差,在村里治疗了几天也不见好。刘称莲非常着急,随后她就带着父亲到县城的医院去治疗。治疗期间,她跑前跑后,始终都守在老人的身边,并对父亲进行悉心的照料,直到父亲的病痊愈。

  当时刘称莲的女儿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并在自己的日记当中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虽然刘称莲没有对女儿说过一句关于“孝敬父母”的话,但是女儿已经从刘称莲的所作所为中,明白了以后该如何去对待长辈。

  相比较于刘称莲的做法,我们当中的很多父母只是把“孝敬父母”挂在嘴上,而很少去打电话问候老人,实地去看望老人,亲自去照顾老人。当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看不到这样场景的时候,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孝敬父母”的实际含义。

  其实,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的陪伴,更多的是教给孩子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思路,当孩子见的多了,自然就会照着去做。

  说孩子越大越懂事,只不过是孩子越大,她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东西也就越多,表现出来的自然也就是越懂事。

三、心理上的陪伴,让孩子越大越成熟

鲁迅先生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孩子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这样孩子才会向我们敞开心扉。

  刘称莲在书中,讲述了女儿李若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刘称莲准备扔垃圾的时候,发现门口等着一个小男孩。仔细一问才知道,是来等女儿一起上学的。当时女儿李若辰正在吃饭,吃完饭后,他们两个便一起去上学了。

  刘称莲猜测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并没有追着女儿问。而是等着女儿主动来告诉自己,

  女儿说,那个小男孩儿在学校每天都追着自己,说喜欢自己。自己已经明确的拒绝过了,但是小男孩儿还是不放弃,她因此觉得很苦恼。

  刘称莲得知此事后,并没有嘲笑女儿,也没有批评女儿,而是很认真的对女儿说,如果不喜欢对方的话,就明确的告诉对方。即便是对方现在还没有放弃,过一段时间,对方也会明白的。

  后来,果然过了没多久,这个小男孩儿就去追班上的另外一个女生了。

  其实,这是发生在十一二岁孩子身上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有的家长小题大做,动不动就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对孩子大声训斥。其实,这只是孩子随着身体的发育,在心理上也萌发出的对于异性的好感而已。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喜欢”是短暂的,不会发展为真正的恋爱关系,因此,家长也不必过度担心。

  理解是沟通的前提,沟通是引导的前提。父母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进行正确的引导,才会收获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总结

  人们常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其实,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课堂学习任务并不重,主要是培养孩子习惯的一个过程。刘称莲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书中,用自己女儿小学六年成长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作为家长,要放下焦虑,放低期许,放慢脚步,让孩子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从生活中感受到温暖,从心理上实现健康成长。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