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低语》是一本由傅小平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是一本对话体的书籍。作者傅小平采用问答的方式,与当代文学名家进行对话。让我们走进了创作者的心理,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让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和书籍阅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作家的创作动机、表达意图、以及作品背后的人文理念。通过本书我们看到了作品背后的故事。
1、对话贾平凹
贾平凹:“世事越解越是无解啊,就像看大魔术师在一阵表演之后,他在给观众解开一些魔术的秘密,解着解着,却又将观众迷惑进更大的魔术中。像着敦煌壁画上的飞天,想为什么我们不能飞翔,是我们物欲太重了,身子太胖了,只能留在人间,只能处于恐惧、惊慌、痛苦、烦恼之中。以后的写作对于我是什么,那就等着灵感的到来,守株待免吧。”
通过文学大家贾平凹老师的这段谈话,我们可以知道:写作者也是和是其他行业的人士一样,都不能让厚重的物欲阻挡了前进的步伐。创作者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就不能太急功近利,带有厚重的物欲来进行创作。我看到的是一代文学大家对文学创作的虔诚和负责。
2、对话张翎
张翎喜欢“门”来打比方。她把阅读比作开一扇门,走进书的“门”里能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她把语言看作是门,故事、情节是门里的景致,只有具备精美的文字这个载体,景致才会真正有吸引力。
很喜欢张翎老师的这段比喻。书籍就是沟通创作者和读者的那道门。读者通过这道门看到了屋内的景致;创作者也通过这道门把屋内的景致传递出来。读者渴求看到更美的风景,创作者亦更加努力为大家营造好的风景。
张翎:“虚构能力是一个作家的翅膀,写实能力是一个作家的脚。如果没有虚构能力,我们依旧还是可以走路的,只是我们不能飞翔,我们只能拘泥于日记和自传中。虚构能力能使我们从自身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拘囿中拓展开来,由自己进入他人,由此时进入彼时,由此地进入他乡。”
张翎老师很恰当地传递出了文学创作中,写实和想象的关系。一部好的作品应该能够很好地将这两部分进行结合。正如文学理论中所讲:好的作品应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让读者既感亲切又有所收获。
3、对话韩少功
韩少功:“不是说作家应该关注社会和深入生活吗?人工智能这事已沸佛扬扬,老百姓在谈,企业家在谈,政府在谈,作家们充耳不闻倒是不正常吧。在我所居住的那个乡下,一个砖厂老板都买了四个机器人(手)干活,农民都在议论。作家的现实敏感度不应该比农民还低。”
当代穿越、古代宫廷的作品十分多,也受观众的喜爱,韩少功老师则更多地向前看了一些。他更加加具有前瞻性,关注着我们生活中的新事物。我们这个时代也需要有这样的作品来带领这读者向前看,关注新事物、新科技。与时俱进也是文学创作者的责任。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二):中国版“巴黎评论”——《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出版上市
傅小平是当今国内最知名的文学访谈记者之一,其访谈频频结出硕果,新书《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出版上市。
本书荟萃了当今国内外16位文学大家,例如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的文学大家贾平凹,先锋文学代表人物马原,著名翻译家郑克鲁,被誉为“70后作家的光荣”的徐则臣,被北岛誉为“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的阿乙,英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杰夫·戴尔,美国著名女诗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他们以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思想家的身份解读他们自己的作品,又从其作品切入这个时代与社会,谈理想谈人生,谈艺术,谈文学创作。傅小平以其深刻的阅读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向他们提出了问题,访谈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拘一格,坦诚且随意、充满激情,让读者得以一窥这些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发更多的现实思考。探索创作的另一种可能,重拾文学对生活的意义。从时代出发,又超越时代。
傅小平的访谈早已经超越了一个记者的通常采访,他是一个精通创作的批评家,他是在以访谈的形式写作批评文章。这是一本由诚实的提问引出的不可多得的好书。不仅是采访记录,也是一簇簇思想碰撞的火花。
多名受访作家对傅小平及其作品高度赞赏:
张翎:傅小平的视野决定了他的深度,而深度又决定了他的力度。接受傅小平的访谈不是一件轻省的事,他用力度炙烤着你,直到你滴下思想的脂油。你惊讶于自己的表述,因为你发现了一个新的自己。这就是傅小平的神奇。
郑克鲁:傅小平能提出有见地的问题,让被采访人畅叙切身体会,分析自己取得的成绩所在和要点,在谈话中组成配合默契的一对,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徐则臣:傅小平是极少数既能在世界文学中谈论好中国文学,又能在中国文学中谈论好世界文学的访谈者之一。傅小平也是极少数既洞明文学创作,又兼擅理论批评的访谈者之一。既然《时代的低语》出自傅小平之手,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会是当代中国文学语境中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杨炼:傅小平的文学对话,本身就是精彩的文学作品。他像个灵巧的内心侦探,善用对话这一独特文体,跟踪、追寻、审视、厘清当代中国文学诸大家,迫使作者摊开思想地图,辅助读者裁定作家是否能自圆其说,最终验证于作品的质地。听傅小平与作家们谈话,我们会不知不觉参与其中,颔首,微笑,摇头,皱眉,掩卷之后,才突然发现,我们都是揭秘的共谋者,和傅小平一样,在窥探作家内心堂奥的同时,加倍享受了杰作的创造之美。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三):当傅小平遇见当代文学
古典文学与外国名著从来不缺乏学者进行研究,因为时间是最好的审判员,它早已将去除糟粕,将精华流传下来。甄别久远的文学作品的好坏本身就不需要太费力气,但是对于当代文学来说依旧有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辨别,对于其中的佼佼者,即便时间还没有为他们赠与勋章,他们的存在依旧是现代文学的荣光。
《时代的低语 当代文学对话录》是媒体人傅小平以谈话的形式采访数十位当代文学作者的访谈集,探讨创作灵感、写作技巧以及文学的意义。文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迷你版的人生,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也就是作者的观念,看似讨论作品其实也是在采访作者本人。
傅小平在书中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从所提出的问题中能够体现出傅小平在采访前是做了充足的功课的,每一个问题中都有着傅小平个人对作品的理解。通过他的采访确实能够让读者透过文学作品更深入的了解作者本人。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一位具有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代表作有《废都》 《秦腔》 《黒氏》《美穴地》 等,曾获得5次国家级文学奖和诸多国内外奖项。贾平凹被称为最理解中国的作家,他的创作理念就是追求作品的纯粹。
傅小平在采访贾平凹时以《山本》为对象,在采访中说出自己的见解和对部分情节设计的疑惑,对故事背景、写作技巧、创作理念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询问。贾平凹的写作并不是像语文老师所教的那样设定好故事大纲再动笔,贾平凹的作品只是确定好人物关系,找到故事的轴心线,然后故事就顺应人物的性格自然发生了。
没有故意设计的桥段,一草一木仿佛本身就处在这故事中,贾平凹的作品本身就是追求一种纯粹的美,没有经过刻意的修饰,他是这个故事的创作者,但更像是讲述者。
张翎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华侨华人文学奖等大奖,她的很多作品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国际上发表,她的作品带着女性的细腻,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是文坛不可或缺的一位作家。
傅小平对张翎的采访是基于《流年物语》展开的,在这本书中张翎将一个寻常的故事采用了一种崭新的讲述方式,将人和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你。这个故事不仅是一种文学上创新,故事的内核还暗含着对人性得靠以及对社会价值的判断。
对于每一个作家来说,不仅需要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同时还要对故事中的人物负责,人物虽然是虚拟的,但是依旧要有常识逻辑的存在。张翎是一个极其擅长观察人的作家,她的作品中描写人也思考人,一个好的作品不仅有故事,也要禁得起推敲。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缺乏物质生活,逐渐开始关注精神世界,这也就导致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贤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刘慈欣科《三体》火遍全球,他们都是这个时代下在用作品轻声低语的发言人。
傅小平的采访并不是许多娱乐节目的八卦作秀,而是文人间的认真交谈,傅小平问的问题基于作品,而受访者的回答也更加专业与真诚。私以为《时代的低语》这个书名起的特别贴切,每一个作家都是在用自己的故事向读者传输着一些观点,不是高声喧哗博人眼球,而是静静地等待想要聆听的人。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四):时代的低语,记录着一个时代
收到傅小平的《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已经有段时间了,断断续续的也读完了,准确的说这是一本访谈录。
从文学“鬼才”贾平凹,到旅居加拿大的华裔女作家张翎,到被称为文学界“文妖”、“巫女”、“落入凡间的精灵”的徐小斌,再到获得法兰西文学界骑士勋章的韩少功,再到翻译有《悲惨世界》、《茶花女》等世界名著的郑克鲁,再到新晋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最后又有英国著名作家杰夫·戴尔、墨西哥裔美国女诗人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立陶宛诗人翻译家托马斯·温茨洛瓦,还有“征服了整个法国”的80后女作家蕾拉·斯利玛尼。
在他们这些书写时代的作家、翻译家的世界里,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也给读者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悟和启迪。我就说说我最熟悉和喜欢的几位作家吧!
喜欢他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同姓,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作品,读过《废都》《秦腔》《古炉》《山本》等,每一次走进他的小说世界,似乎我也成了那书中人,时而在极为熟悉的黄土乡村,时而又似喝醉了酒飘忽在天空中。在和傅小平的对话中,贾平凹说:“我一直在做一种尝试,其实从《废都》开始,后来的《秦腔》《古炉》,就是能写多实就写多实,让读者读后真以为这就是真实的故事,但整个真实的故事又指向了一个大虚的境界,它混沌而复杂多义。”
贾平凹说过:“我庆幸生长在一个巨大变化的时代”。的确,一个作家的作品必定会打上他所生长年代的烙印。而打在贾平凹作品上的烙印就是激荡岁月的无常,在他的作品里也有着历史的内容。但是他的小说并不是历史的简单重述,而是实实在在的与文学结合在了一起。比如《山本》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是1920年、1930年代,在小说叙事中却潜藏着一定的历史观念和历史逻辑。
在访谈中,贾平凹说:“在写作中,有些关系,以及关系所外化的一些情节,并不是刻意设计,仅是一种混沌的意识,就让它自然地发枝生叶。”现在的很多小说都在刻意的去设计故事,似乎没有精心的排兵布阵就不能产生好故事一样。我则觉得,现在这么丰富多彩的生活,每个人身上都是有故事的,让作品可以“自然生成”,贾平凹还用土地来比喻,说:“它是藏污纳垢的,只要播下种子,就有草木长出来,各有形态,肆意蓬勃”。
最后,说说贾平凹作品里的大虚之感。他自己说:“我好爱佛、道,喜欢易经和庄子,受它们的影响的意识,在写作时自然就渗透了。”比如在《山本》中就有隐性的线体现在陆菊人、瞎子中医、哑巴尼姑身上。在贾平凹的作品中诸如此类的,历史背景中融入文化意象的内容还有很多,待你细读时便会发现。
韩少功也是我所喜欢的作家之一,最喜欢他的《马桥词典》,115个湖南村庄马桥镇的词条,当然马桥镇是虚构的,词条也不是正规的,也是作者虚构的。但是词条里描写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乡村生活,在战时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能看到民族生存的挣扎,也能寻找到民族苦难的历史根源。
人工智能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韩少功说:“就我而言,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人工智能对未来文学的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的多样性会造成怎样的冲击。”他还调侃了假如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后会对传统作家产生什么作用,而出现的问题也正是当下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大腕要吃要喝、江郎才尽,还有写作家抑郁自杀,为了拿奖使尽各种手段等等。
在韩少功的小说里有一个群体,那就是知青。关于知青生活的苦难经历,韩少功在散文中写道:“这些青年人衣衫褴褛,身无分文,辗转于城乡之间,挣扎于贵贱之间,求索于文明与野蛮之间。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他们常常以日当年地守着油灯企盼。”而韩少功也是做过知青的,这些苦难都在他的青春记忆里,他将意象、细节、情感与精神空间等熔铸到一代人复杂而艰辛的成长经历和生命体验中,为重返特定的历史现场提供了真实而生动的文学记忆。
人们一般就将韩少功有关知青岁月的描写理解为寻根,但是韩少功在访谈中却说:“‘寻根’不是当年问题的全部,只是媒体把那一部分声音放大了,就变得拉风抢眼了,造成了某种错觉。如果你看过我当年几乎同时写过的另一些文章,如《信息时代与文学》,就知道我得关注范围并无太多变化。”的确,一个作家就是关注着时代脉搏的人,有些作品也许就是当下时代对他的某一个启迪之后的自然流露之作,当然会有回忆。而客观实在的描写当下时代也是作家的一个必要任务,为后代留下实时刻画的时代画卷。
“征服了整个法国”的80后女作家蕾拉·斯利玛尼今天就先说说这两位,其实我还比较喜欢徐则臣、阿乙,还有翻译家郑克鲁,今天就不一一说了。最后我想说,古代文学得研究,而现代文学也要研究,因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五):学文学创造,拾人生意义
书的封面给我一种感觉:文学就像流淌着的河流。作者与16个被访作家如同闪着的粼粼水光的一部分。他们对创造的可能性及文学对人生意义的对话,如同流水拍打石脊发出时代的低语。
翻开书本,发现内容十分丰富:受访作家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关注历史与现实对文学的影响,也有关注未来人工智能对文学的冲击及对人性的改变;有关注作品的写作手法,翻译与文学的关系,也有探讨文学、人性及人生之间的关系。
看完整本书,我感受到了多位作家文学创造的智慧、文学的魅力。因篇幅有限,就暂且分享书中贾平凹与张翎的部分写作智慧。
首先分享的是贾平凹的写作智慧。
对历史要抱着庄重的态度。通过贾平凹作品的他评与自评可知,贾平凹清晰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农民、农民革命的特点,对民俗的描写或历史的叙述都建立在民间记忆的基础上,着重写历史的空隙、弹味和气味,而对历史的处理又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庄重的态度。
写作需纯粹。贾平凹认为作品该不媚俗,不一定得去歌颂什么或批判什么,重要的是要给人活着或活得更好的智慧。所以他在写小说的时候,总把自己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对人生、命运、生命的感悟塞进小说里,小说有他的观念。
写作的技巧或习惯。
1) 构思酝酿:如何看待与故事相关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是怎样进入小说的;是怎样结构众多的人物关系,其轴动点在哪?确定了这些,故事就形成了,然后一切呈现混沌状,让草木自然生成。
2) 注重写实。当故事基本完成了,都会以为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闭上眼睛,人与事都在活动,他才开始动笔,仅把闭上眼睛看到的人与事写下来,尽可能呈现故事,让读者读后真以为这就是真实的故事。
3) 对作品人物的看法。描写的人物的启蒙视觉可能会隐藏起来或超越启蒙视觉,人物不一定有思想成长的元素,有的时候在于人性的复杂而非黑白判断,次要人物一定要有趣味。
4)以《山本》为例,修改三遍,习惯一遍一遍从头再写,以达到情节调整,丰富细节、精准语言的最佳效果。
其次要分享的是张翎的文学创造智慧。
1、 改变固有的叙事模式。张翎在《流年物语》转换叙事手法,在每一章节都引入与主人公密切相关的物件,例如手表、钱包、麻雀等,让她们担当一个“全知者”的叙述者的身份。而这些故事本身又具有自己的故事,像俄罗斯娃娃,故事里套着故事,人与物的故事交缠出故事网。
2、 观察力。与贾平凹在描写人物的理念——着重写人性的复杂非黑白判断,有点类似的是张翎也提出了要给人物增加层次与内涵,认为越是进步开明的社会,“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中,“黑”“白”暂占据的空间越小,中间的“灰色地带”越发达。而我们作家观察力的强弱,某种意义表现为我们能看到“灰色地带”里的多少层灰。灰的层次越多,“灰”的界面越是变得更加的细致微妙,越能表现人性的丰富。
3、 注重语言及调研。语言是门,故事情节是门里的精致。虚构能力是作家的翅膀,写实能力是作家的脚。若在写自己不熟悉的场面时,除了个人体验,还需要调研。
4、如何让多元主题有序呈现?
时间是一条有序的线,人物故事的推进是另外一条相对有序的先,抓住这两点,即便离题了,也还能找得了回家的路。
5、描写生活的常态或“弱态”。认为残缺与不完美是全人类感情生活的常态。贫穷是一种看不见外伤痕迹的慢性疼痛,它的“黏度”是个很可以探讨的话题。在写某类“弱势群体”的时候,即便不完美,也绽放光芒。例如张翎笔下的那些女人,硬是被碾成泥、压成纸也要活下去,对感情和身体的欲望是觉醒的有渴求的,期待爱情,独立而又鲜活地活着的女人,在光鲜和卑贱之间的那个硕大的空间生存。这当中也有反讽性,例如一直被丈夫嫌弃的、长相丑且性格愚钝的朱静芬能成为救夫救女的英雄,一直以为掌控了尚招娣命运的刘年,最后醒悟失去自由的不是尚而是自己。
至于人生的意义,不同作家有自己的价值观,在不同的心路历程对写作和人生抱着不同的态度。我最欣赏书中余华的一句话:“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聪充满了财富,只不过是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
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接纳自己的生活,并在其中开采出自己生活的财富,活出精彩、活出风骨。文学对人生的意义,我想就是而文学创造能将这些人生财富绽放的光芒得以放大或定格,又或者创造文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