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是一本由程志良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觉这本书前两part还是有点东西,后面逻辑就很混乱,完全停留在科研的理论层面。不过当增长知识点还是可以的。只是可能一篇文章能说明白的事儿,非得赘述成一本书了。
●我在想,我们开车时不自觉调到有些固定的电台,那些节目让我情不自禁、或者说上瘾的原因是什么?沉醉于某个APP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是本书应该给出的答案,然却没有。
●有个网友说的对,后面出现绕来绕去的问题,感觉逻辑不是很清晰。前面还是有些帮助。
●不明觉厉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上瘾的大脑机制和心里行为描述的比较清晰,第三部分感觉逻辑比较混乱,还有一些重复的理论,感觉没有把事情讲明白,整体来说实例太少,就是星巴克、苹果、麦当劳这几个品牌,说了好几次没有什么新意。 还是提供了一些新视角的,对品牌的一些行为也可以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想想自己为什么想买某类东西,克制的自己的消费欲望。
●想从人体生理结构入手讲成瘾机制,结果变成感觉决定一切。不懂这种书为啥还能出版,也不知道为啥抽风要买这样的书
●在看完《上瘾》之后的快速阅读方法,读每一章节的标题,然后看每章节里的例子,读每一节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如果某个标题你觉得理解了,就可以直接忽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恭喜你,书读完了!
●很水 看完你也设计不出来上瘾的产品。作者自己连个做出来的案例都没有
这本书用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来印证上瘾需要什么条件,和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加上实际案例。书里的内容基本上在标题目录上就展现了一大部分了。
上瘾需要具备的三种情况:
1.感觉很好,再来一次
2.就差一点,再来一次”
3.可能会好,再来一次
最后一章讲的就是要让人们对一个品牌或产品成瘾,就是打造自我刺激开关。
《成瘾》读后感(二):你为什刷抖音停不下来
【书名】《成瘾》
【作者】程志良
【书评】
1、成瘾的本质是多巴胺制造的匮乏感绑架了大脑,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对于行为结果的错误预判,认为差一点就成了,所以再来一次促成了持续性上瘾。
2、驱动成瘾的三要素是“想象、情感和连接”,当我们从想象自己可以获得的结果开始,就已经参与上瘾的流程,从情感上定义自己,并让自己与结果发生连接,促使行为发生。
3、自我意识的存在产生对自我行为影响, 行为是否改变,和大脑的自我区域(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激活程度密切相关。本书介绍了如何抓住刺激上瘾的情感开关,如果你感兴趣,请翻开这本书。
【推荐指数】⭐⭐
【阅读难度】⭐⭐⭐⭐⭐
【行动指数】⭐⭐⭐
《成瘾》读后感(三):新的思路,脑洞大开,产品经理营销人员必补的一课。
看了程老师写的《成瘾》这本书,真的是脑洞打开,对我影响很大。听过他的《瘾品化思维》音频课增强了瘾品化思维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更加系统清晰的分享了如何借助瘾品控制大脑的机制,来影响他人。让我最有感觉的是课中说到,自我意志是如何用“就一点,再一次”的忽悠模式把大脑的理性搞失灵的,让我一下子顿悟到了行为设计的精髓,真是有脑洞大开的感觉。听课比看书理解的内容要更多更深入。我是对成瘾模式非常着迷的人,瘾品化思维是未来商业社会竞争必须掌握的杀手锏。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学到的最有用,最不一样的课程。最主要的是这个课让我发现了未来的竞争是用户大脑深控能力的竞争,不再是粗狂的,凭借财力的的竞争模式。而是要看谁更了解用户大脑。而这个课把瘾品对大脑的控制机制,运用到用户管理中,是个很独特的思路。这时一个不一样的课,看到这个名字就爱上了。会听第二遍的好课。
《成瘾》读后感(四):建议看第二版,比第一版精彩很多,体系完善了,思路很开脑洞,非常推荐看!
第二版主要是在整体上做了调整。第一部分分析成瘾大脑机制的部分,比第一版叙述思路上更加清晰,理论性弱了一点点但增加了不少案例,让人更有获得感。第二部分主要是调整了情感和意志的部分,这两部分增加了更深层引发大脑成瘾的内容,更深刻了,也更具操作性了,其中增加了操作成瘾的很多小方法,深入浅出有收获。第三部分调整了成瘾开关的部分,加进了自我反馈的内容。强调自我反馈在成瘾模式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设计自我反馈模式。
可以说第二版比第一版增加了不少内容,删除了一些过于理论的内容。更加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而且成瘾理论比第一版深入了很多。我感觉第一版如果给3分,第二版可以给5分了,5分满分。虽然是一般是本书的两个不同版本,我感觉读起来完全是两种感觉。感觉作者在第二版下了不少功夫。体系成熟了,也更深入了。虽然,第二版比第一版贵了10块钱,但我也感觉看第二版更值。
非常推荐看第二版,很赞!
《成瘾》读后感(五):内容新颖
有些内容对于而言比较新颖,有价值参考意义。四星半作品,新版将出,希望更棒。
有段时间没有做笔记了,基本上都是看电子书直接复制文字。这本书阅读的是纸质版,觉得非常不错,所以敲字评论一下。
人类的潜意识大脑拥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在事情糟糕的状态来之前就开始使用瘾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所有事情都可以这样解决,因为害怕发生某事所以做了某事,对于“自我”来说理由还是很充分。
“自我”和现实中的我之间的差距,让我们产生了匮乏的欲望,我一直觉得意识才会让生命有意义,没有意识的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又有何种区别呢?如果这样是合理的话,就会出现意识优于物质。
人类是特别有意思的动物,其实不用明白太多的事实和道理,模模糊糊,稀里糊涂也挺好的,但的确有些人希望弄明白,这下子就麻烦了,弄着弄着自己就会糊涂,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不能自冾(自我的研究),人是善变的,但底层的需求和本能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知道”本身也会让人上瘾,因为你知道了,就可以与别人分享了,不一定深度了解,知道一个概念一个信息就足以,这也可能是目前泛新闻平台有存在价值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