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一本由[俄] 伊万·布宁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8.11.18丨何处是灵魂和情感的安放之所?我们这一生,是小说亦是自传。
●烟草味虽然能给人一种人类和睦生活的愉快感觉,但总的说又好像是令人难受的,它仿佛挡住了窗外的大雪和忽高忽低无休止地摇晃而过的电线杆。
●如果在无忧无虑的青年时代读,一定有更深的感触。像西伯利亚平原一般浩瀚的俄国传统文学。
●1.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无法欣赏翻译的外国诗歌和散文的美;2.敏感、纯粹、细腻;3.不怎么喜欢。
●第一卷也没读完 不很感冒
●看了刘小枫老师《蒲宁的故园》这篇文章,便找了蒲宁的书来读。书断断续续读了好久,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描写那些属于个体生命的感觉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正如作者说“俄罗斯就是在这样一个晌午,强悍地进驻到我的生命里和血液里”,我们的生命好像也是由那些瞬间的感觉组成。所有事实般的记忆好像都随着时间慢慢的淡忘了,但有关那些事实背后的感觉却能被长久的记起。
●他越是努力制造生活中的喜剧元素,就越让人感觉到作者的不幸,蒲宁逐渐衰老的意识和对父母以及大自然的恩情无力报答的感受,使他成为在那个流亡的时代成了一位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读后感(一):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糟糕的翻译:
庄园的生活再一次突如其来和剧烈地被打破了,再一次地出现到处一片那种特别的惊慌和忙乱
这种气味甚至永远地使我感到珍贵、亲切,使我活生生地回想起那个古怪的冬季
幻想着滚烫的约旦沙漠上的拖到地面的长发遮身的埃及女人玛丽娅待在那里祈求宽恕自己今生的放荡行为
除去翻译的问题,作品本身也无聊乏味。不讲章法,只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冗长流水账。以俄罗斯广袤大地为背景的童年生活,应该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作者成功的避开了所有能让人感到兴趣的点。
景物的描写毫无吸引力,如果擦掉所有的人名和地名,甚至读不出来跟俄罗斯有任何关系。对比一下《日瓦戈医生》和《静静地顿河》就可以看出来,这本书在场景描述上是多么地平淡无奇。更不要提《鱼王》中对于场景的精彩讲述。可见,能够用欣赏美的眼光从众多景物中选出夺人目精的部分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品质。
对人物的描写也不精准,虽然写了某人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穿了什么服装,但是一点鲜明的个人特征也看不出来。作者啰里啰嗦的说了很多很多,但是读过之后一个记忆点也没有。即使是读的时候也完全不知道究竟在说什么,以及说的重点在哪里。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读后感(二):至爱之书
至爱书 |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云也退
单看简介,真不会去读它,以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下的又一个蛋。再说,蒲宁写的《米佳的爱》,差不多已经把他人生最心疼的一块经验给嚼过一遍:卿本佳人,想找个佳人为伴,无奈缺心眼。大致如斯吧。
好在还是没有错过。十几万字看完,觉得满眼都是“悲伤”。这应该是我看过的书里,“悲伤”一词出现最多的一本了。蒲宁说,从童年到少年,他就没有不悲伤的时候。在家里,他什么都有,疼他的父母,和睦的兄弟,钱、产业、仆人,亲戚有庄园。可正因为什么都有,他才像被蜂蜜泡软了骨头的一样,伤春悲秋。
好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害怕失去;家里太舒服了,以至于成了囚笼。他说他记忆里只有夏天,因为家里人总是把精彩的节目都安排在夏季,又是郊游,又是野营,而把另三个相对严酷的季节都挡在家门外头了。爸妈待他也太好,尤其是妈妈,蒲宁没有细写,只说妈妈让他明白养育之恩是报不完的——可想而知,他的心有多重。
我喜欢蒲宁(在书中就叫亚历山大·阿尔谢尼耶夫)的爸爸。他承担了能承担的一切,蒲宁辍学回家,一门心思写诗,也被他爸爸扛了起来。当家道中落,支持不下去时,这位爸爸让儿子们出去工作,并忠告蒲宁说:你在闯荡中要记住一点,没有比悲伤更大的不幸了。
作为乡下少爷,小蒲宁读俄译本《堂吉诃德》,读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善待长工、牛奶工、马车夫、仆人们,以一种和平崛起的方式成长为精英。难怪他后半辈子如此仇恨十月革命,难怪他能说出“地主也是挣辛苦钱的”这样愤怒的话来。不过在这本自传小说里,他没有怨言,一刀刀都割向了自己,他痛切地回顾了他那宏远的抱负,柔软的内心,明朗苍凉的诗人情操,是怎样把他变成情场上不撞南墙不回头的loser的。
它跟《维特》很不一样。20世纪的文学不同了,黑塞的《在轮下》,莫里亚克的《爱的荒漠》,以及蒲宁这本《一生》,一个个想不开的年轻人,都不是维特那类,浑身散发着那喀索斯气息的。他们被自己的敏感美丽地杀伤。蒲宁像在包装一件易碎品,在它周围一张张垫入旧报纸,报纸不起眼,压到密实之后就不一样了。
他最后一次回到家时,看到乡下的衰败,老屋的失修,惟有爸爸依然在那里,他依然把自己捯饬得整整齐齐,为对抗衰老作令人悲伤的努力。有个晚上,他捏着烟卷,跟儿子说了一番带“哀痛有时,欢笑有时”的意味的话:
“得了,我的朋友,一切事情都有一定的道理,无论是青年时期的焦虑、悲伤或欢乐,还是晚年的平和与安宁……这话是这么说的吧?”
那时见到戴骢先生(愿他长寿),他沉着一张经受了文革洗礼的脸容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其实应该译成《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时代》,因为它就写到20岁的样子,新版会改。”不过到现在,新版不管是谁翻译,还是“一生”。1982年第一版的封面画很有意思,真就是一个达·芬奇自画像那样的老汉——设计者肯定没看过书。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读后感(三):俄罗斯肃秋里的深情回眸
伊万•布宁(1870~1953),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出生在半个世纪前的俄罗斯中部,在乡间,父亲的一个庄园里。”“我知道自己的家族是‘显赫名门,虽然它已经没落’,而且一辈子都记得这种显贵地位,并为自己不是出生于不明不白的家族感到高兴和自豪。”这是《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开篇。
该书面世于1933年,不久布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获得该奖的首位俄罗斯作家。布宁认为《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意义非凡,极大地推动了评审委员会对他的认识。这或许是事实,因为这部小说有很强的自传色彩。
1915年4月,布宁应《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之邀,向其提供有关生平和文学活动的资料,于是他写了一篇《自传笔记》。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自己的贵族血统,接着述及父亲、母亲的生活,然后是自己在农庄的乡间童年,少年求学于县城中学所受的文学熏陶,如何走上文学之路,为杂志供稿,以及自己的情感婚姻。如果把《自传笔记》和《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并列阅读,很容易发现,两者近乎严丝合缝,包括自传里提到的幼妹娜嘉夭折造成的痛苦,以及布宁对哥哥的复杂认知,同样都能在小说里找到清晰的描述。
布宁最初以诗歌和散文登上文坛。高尔基曾盛赞“他是当代优秀的修辞家,这绝非过甚其辞”。布宁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注重情感的自然内化和语词的音乐感。诗化的文笔不仅浸润于他的诗歌和散文,同样浸透在他的小说里。《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以充满爱的笔触重现了俄罗斯的乡村风情,作家面向消逝的旧日时光,缅怀、追忆,恋恋不舍。昏黄的记忆模板,美化了遗留的场景,这种感受,我们都有过。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总共分五卷,采用第一人称“我”的独白,撷取了主人公从出生到与恋人莉卡分手的24年经历。小说的前四卷,人物对话很少,偶尔有些平和的日常对白。作家在其中尽情涂抹早期生活梦幻般的色彩。直到第五卷,为了凸显“我”与恋人理念的差异、不合与争执,对话才在行文中大量出现。散文化,田野、农庄和风景,气味、声音和色调,对乡村生活的深入了解和喜爱,是这部小说的明显特征。
小说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贯穿其中的“忧伤”主题。爱情、死亡、轮回,人与自然。每一卷的收笔均以“死亡”结题。爱着的人,一个一个,永远离开。“我”满怀悲痛,对着“主啊”祈祷、哭诉,无力回天,悲痛席卷身心。布宁现实世界里的爱人是希腊女子蔡克妮,其父是一位著名的革命家,这位革命家在小说里以一位严谨管束女儿的医生形象出现。布宁以虚拟的小说祭奠了他的爱情,以及从此远离革命和政治的愿望。
俄罗斯文学资深研究学者刘文飞谈到,布宁在很多年间都是知识派的忠实成员,但他与那一革命小说派其实很少共同之处。布宁很多作品的主题是社会性的,但他处理这些作品的方式又与“左”、“右”之分毫不相干。(《俄国文学史》下册,P125)对于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坛来说,伊万·布宁确实是一位很难归类的作家。布宁的写作与稍早流行的象征主义,与当时流行的意识流、现代派,全都毫不相干。他的文学亲缘主要来自于莱蒙托夫、果戈理这一批“黄金时代”的作家,他的作品更多体现了19世纪早期的古典风貌,迥异于同时代的作家。
遗世独立,常有不能得人心意处。布宁在《自传笔记》里写道,人们指责他的家庭出身,指责他是被革命吓破了胆的地主,断言他对农村来说不过是一个“外来的知识分子”。围攻的情势集中在布宁的三部小说《乡村》、《夜话》和《苏霍多尔》出版之后。布宁的贵族情怀引人诟病,这种批评却不太确切。以《乡村》为例,布宁刻画了俄罗斯农村可怕的、崩溃的生活,出自于亲历的痛楚感受,这部小说加入的大量“政论”并不透彻,但也说明了他在社会关怀上有过努力,因此遭致的批评和他的性格本色让他放弃了与时代的合拍。
1933年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丢掉了芜杂不堪,嘈乱归于平静,完成了作家在俄罗斯肃秋里的一次深情回眸。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读后感(四):何处是灵魂和情感的安放之所?
@喜马讲书 2018-111-5
一、 为什么说这是一本艺术性的自传?
1921年,蒲宁, 51岁,已经在文学界树立了名声,但是他希望能够“写一本没有任何外在联系的书来宣泄自己的心灵,谈自己的生活,以及有幸在这个世界上所观、所感、所思、所爱、所恨的一切”,后来,他实现了这个愿望,这就是《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虽然蒲宁坚称这只是一部小说,但是研究界则认为这毫无疑问是一部具有艺术性的自传。这部作品创作于1927年至1933年间,既可看作蒲宁对自己青春时光深情而痛切的追忆,也是他对沙皇时代的俄罗斯,也就是那个所谓“旧世界”的缅怀,小说中朴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以及深沉敏锐的感悟,让蒲宁成为俄语经典散文传统的继承人和发扬者。在小说发表的1933年当年,蒲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接受采访时,蒲宁说:“我深信瑞典文学院想要褒奖我的,是我的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
二、为什么说这本书展现了俄罗斯灵魂的鲜活侧面?
1917年,俄国连续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沙皇俄国被终结,苏联取而代之。1920年之后,蒲宁离开了苏联,移居法国。在法国,他继续创作诗歌和小说,但是他认为自己属于一个已经消失了的旧世界,这个世界辽阔、深沉、感伤,保存着俄罗斯文化的真正精华。于是他根据自己的青少年的经历,写了《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这也是蒲宁写的唯一 一部长篇小说。在小说中,主人公亚历山大·阿尔谢尼耶夫和蒲宁本人一样,出生在俄罗斯中部,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度过童年,后来为了追寻爱情和理想,多次离开家乡,又在一个个陌生的城市里感伤地怀念着往事。通过蒲宁的叙述,我们可以走进一个俄罗斯乡下少年的内心深处,看到俄罗斯人灵魂的一个鲜活的侧面。
三、亚历山大如何回忆家乡?
亚历山大通过逐渐了解父亲、母亲、哥哥和妹妹,还有保姆和家里的其他佣人,以及家庭教师,同他们建立联系,来确信自己并非独自一人活着。他说,他本来只对夏天有印象,因为夏天家里人经常带他外出,后来才意识到还有秋天、冬天、春天,对这三个季节的记忆,加起来也只有一点点,就是外边天色昏暗,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他们躲在屋子里享受温暖和惬意。
概括地说,亚历山大最早的人生体验,就是认识、观察、发现,与家人共处,看风景,听故事,从而驱散孤独。而家乡,是他生活和认知的中心。
家乡的安宁惬意是他的精神财富,也成了他焦虑、恐惧的来源,他极度害怕失去。在中学里,他虽然读书很轻松,却越来越想家。当父亲第一次来城里看望他,他们一起出门时,城里还有人过来攀亲戚,这都加强了他对回家的渴望。
四、亚历山大为何离开家乡?
当亚历山大上到中学五年级,正式辍学回家时,他的感觉也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他对家乡有一点失望了。他的文学事业已经起步,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多的阅历。亚历山大正式进入到恋爱时期,而乡村的风俗让他感到备受约束。
他终于正式离开家乡,前往二线城市哈尔科夫,后来他去了克里米亚,又到了俄罗斯南部的一大片地方游历,还到了乌克兰的基辅。最终,他来到了另一个城市奥勒尔,他在这里的一份报纸《呼声报》的编辑部谋到一个职位,同时,他也终于遇到了一个心爱的女孩:丽卡。
爱情的挫败,可以说是刻骨铭心。作为一个爱好文艺的乡下少爷,这是亚历山大的性格弱点暴露得最为充分的一次,受到的刺激也比前几次更加强烈。亚历山大觉得自己已经活不下去了。不过,这段低谷期给了亚历山大以写作的冲动。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东西,他通过文字来寻求实现。
小说进入最后阶段,亚历山大和丽卡还是结婚了。在婚后,他们有过一段稳定的甜蜜时期,然而,亚历山大却对丽卡越来越苛刻。他自己的文学事业正在上升期,因此,他的审美趣味也在升高,他把丽卡的很多想法都视为庸俗。同时,他禁止丽卡跟其他男人交往,却故意跟丽卡炫耀自己同其他女人之间的暧昧。他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丽卡的绝望。丽卡留下一张字条离开了。
亚历山大回到故乡时的年龄是20岁,他的父亲是60岁。虽然才20岁,可是亚历山大已经可以和父亲真正地谈论人生了。他说,现在,作为一个过来的男人,父亲是最理解我的人,谁也没有像他那样,觉察到我内心交织着悲痛和青春活力的矛盾。有一天,父亲在他的书房里弹起了吉他,曲子很欢快,他一边弹,一边和着节拍低声地哼着。他说:“得了,我的朋友,一切事情都有一定的道理,无论是青年时期的焦虑、悲伤或欢乐,还是晚年的平和与安宁。”
五、为什么说蒲宁是情系俄国文化的孤单旅行者?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只是涵盖了主人公人生的前20年,不过,这正是蒲宁一生写作中的重要主题,即一二十岁少年郎苦闷的爱情经历。对蒲宁来说,青春可以看作是人生的全部,至少,是人生中最具有书写价值的部分。
故乡与爱情,是这部小说的两个主题。这部小说的感染力源于蒲宁优美深刻的笔触,更源于他的坦诚,他是把自己的最宝贵的一部分人生经历都放进小说里了。在追忆和写作中,他将生命中所有逝去的时间,连同他生活的全部,一起追回,让它们得以再生。正如普鲁斯特所说的:“重要的不是生活在各种幻觉之中,并成为这些幻觉的俘虏,而是要在我们的记忆中寻回失去的时间和乐园,这才是唯一的真实。”在这部小说中,蒲宁展现的敏感而丰富的心灵,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所观、所感、所思、所爱、所恨的一切,都在时间的发酵中愈加醇厚,成为他留给人类的宝贵的心灵财富。
1953年,流亡33年的蒲宁在巴黎病逝,终年83岁。在蒲宁死后的20世纪末,俄罗斯学术界曾提出了21世纪最具研究价值的5位作家名单,蒲宁名列榜首,这是对蒲宁一生文学贡献的高度肯定,高尔基也曾深情地说:如果没有蒲宁这位情系俄国文化的孤单旅行者,如果没有他长存于文字中那耀眼的心灵彩虹,整个俄国文学史将会黯淡无光。【原文】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读后感(五):能登上这片白云,飘去山巅的天使那里多好!| 选读
选自“双头鹰经典”之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第一章 第一节、第二节)
[俄]伊万·布宁 著,靳戈 译
“有些东西和事件,由于无知和健忘往往没有被写下来;如果写下来了,它们也是鼓舞人的……”
我出生在半个世纪前的俄罗斯中部,在乡间,父亲的一个庄园里。
在我们那里,是没有关于自己的生和死的感觉的。所以很遗憾,人们把我何时出生的事儿告诉了我。如果人们不告诉我,也许我现在连自己多大年纪都不清楚——再说我也还完全没有感觉到年龄的压力——也就是说,我可以摆脱大概再过十年或二十年自己也会死去的想法了。而我要是生长在一个无人居住的岛上,我甚至连对自己会死亡这样的事本身都不会察觉了。“瞧,那倒是一种幸福!”我想这么补充说。然而谁知道呢?那可能是一种巨大的不幸。不过,难道真的就不会察觉了吗?我们不都是带着死亡的感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吗?而如果不是,如果不曾察觉,自己还会像现在和过去那样爱生活吗?
对于阿尔谢尼耶夫家族,对于这个家族的来历,我几乎一无所知。一般地说,我们能知道什么呀!我知道的,无非是据徽章图册我们的家族属于“在黑暗年代消失的家族”之列。我知道自己的家族是“显赫名门,虽然它已经没落”,而且一辈子都记得这种显贵地位,并为自己不是出生于不明不白的家族感到高兴和自豪。圣灵降临节这一天教堂邀请我们去做弥撒,“表达对历代所有故人的怀念之情”。这一天,教堂里会响起十分美妙和含意深刻的祈祷声:
“愿你所有的奴仆,主啊,在你的身边和亚伯拉罕的庭院深处安息吧——从亚当以至现在,我们的祖辈和弟兄、亲戚和朋友,都无私地为你效力!”
这里说到了效力,难道是偶然的吗?自己与“我们的祖辈和弟兄、亲戚和朋友”有联系,作为当年曾经效过力的他们的后裔,难道会不感到高兴?我们遥远的祖先信守关于“众生之父血统纯正、永不间断之道”的教诲——从终有一死的父母,传给终有一死的后代,以使不朽的、“代代相传的”生命保持血脉、家族的不间断和纯洁,不使它受到玷污——此乃以阿格尼的意志确立的训谕,就是说这条道路不能间断。每个人生来就应该追求血脉的纯洁,每个人都应当回归到自己的家族,去接近至高无上的唯一父亲。
我的祖先中,想必也有不少是不好的人。不过,毕竟一代代地都促使我的祖先们互相提醒并保持自己的血统: 一切方面都应当不辱自己的贵族门第。那么,怎么来表达我有时看着自己家族的徽记所产生的感情呢?一副骑士盔甲,由铠甲和带鸵鸟羽毛的头盔组成。盔甲的下面是一张盾,而在天蓝色的盾面上,中间是一枚象征忠诚与永恒的宝石戒指。三把十字形手柄的锋利花剑,从上下两端朝着宝石戒指闪闪发亮。
在取代了我的家乡的那个国家里,许多个城市都像我曾经的栖身之地。它们有过光荣的历史,而现在已经破落荒芜了,变得贫穷,经常处于琐碎无聊的生活中。这种生活的上空,依然一直——而且并非毫无用处地——耸立着一些十字军东征时代的灰色塔楼,和一座巨大的教堂。教堂富丽堂皇的正门世世代代都有神圣的雕塑守卫着,高入云霄的十字架上还站着一只公鸡,它作为崇高的上帝的代表在向天庭呼吁。
我最初的回忆,是一些有点让人莫名其妙却又微不足道的事情。我记得一间大大的房子沐浴在入秋前阳光的照耀下,从朝南的窗口可以看见太阳照在山坡上的干燥的亮光……仅此而已,只有一瞬间!为什么我的意识恰恰在这一天,这个小时,这一分钟,由于如此无足轻重的小事,如此鲜明地迸发,以至于居然使我产生了记忆?而且,为什么这种意识在那之后立刻久久地熄灭了呢?
对于自己的幼年生活,我回忆时总是带着忧伤的感情。每个人的幼年时代都是忧伤的: 静悄悄的世界很贫瘠,一颗对生活还浑然无知而与一切的一切格格不入的、羞怯又温柔的心灵,正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幻想生活。人们说童年是一个黄金般幸福的时代!不,那是个不幸的、病态地多愁善感的、可怜兮兮的时代。
或许,我的幼年时代的忧伤是某些特殊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说,实际上,我是在一个十分荒凉偏僻的地方长大的。荒漠似的田野,那里有一座孤零零的庄园……冬天,是一望无际的雪海;夏天,则是庄稼、野草和鲜花的海洋……还有这些田野永远的宁静,它们神秘的沉默……但是,一只旱獭,或者一只云雀生长在宁静与荒僻中会发愁吗?不,它们什么也不关心,对什么都不感到稀奇,感觉不到周围世界中人类总会感到惊讶的那种隐秘的灵气;既不知道空间的召唤,也不知道时间的奔跑。而我,在那时就已经知道这一切了。天空的深处、田野的远方向我讲到了仿佛存在于它们之外的另一个天地,唤起了我对某种我缺少的东西的梦想与向往,使我产生了莫明的爱与温柔,虽不知是对什么人或什么事……
那时候,人们在哪儿呢?我们家的领地是个村子——卡缅卡村——我们家主要的田庄在顿河左岸;父亲经常离开家到那里去,并在那里住好久。不过田庄的产业不大,奴仆的数量不多。但是,人们毕竟在那里,毕竟还有一种生活在进行。有一些狗呀、马呀、羊呀、奶牛呀、干活的人呀,还有马车夫、领班、厨娘、喂养牲口的女人、保姆、母亲和父亲、几个上中学的哥哥和一个还躺在摇篮里的妹妹奥丽娅……可是为什么在我的记忆里留下的只是那些完全孤独的时刻呢?瞧,一个夏天的傍晚降临了。太阳已经落到了房子、花园的后边,空旷的院子都被阴影笼罩了,而我(世界上完完全全只有我一个人)躺在院子里渐渐冷下来的草地上,张望着无底的蓝天,像注视谁的一双奇妙亲切的眼睛和自己父亲的怀抱那样。一片很高很高的白云飘游着,翻动着,慢慢地改变着形状,消融在这凹进去的无底的蓝色中……啊,多么令人怅惘的美!要是能登上这片白云,乘着这片高得吓人的白云,在这天庭下的广阔空间飘呀飘的,飘到生活在群山巅峰间的上帝和白翼天使身边,该有多好!瞧,我就躺在庄园后面的田野上。傍晚仿佛依然和以往一样——只是这里,低低的太阳还在闪耀——而我,在这个世界上却还是那么孤独。在我的周围,目光所及,到处是已经结穗的黑麦和燕麦,而在秆茎茂密、倾斜的麦地里——有鹌鹑悄悄地生活着。现在它们还保持着沉默,一切都无声无息,只有一只被麦穗缠住的棕红小甲虫开始啾鸣,发出忧郁的嗡嗡声。我怀着怜悯之情救了它,惊奇地打量着它:这是什么呀,棕红色的是什么甲虫,哪儿是它的窝,为什么要飞以及飞到哪里去,它在想什么,有什么感觉?它生气了,一副严肃的样子:它鞘翅下拖着很薄很薄的淡黄色的东西,窸窸窣窣地在我的手指头之间爬来爬去——突然,这些鞘翅的甲壳分离了,伸展开了,淡黄色的东西也展开了——那么优美!——然后,甲虫便轻松而开心地嗡嗡鸣响着飞起来了。它永远地抛下了我,消失在天空中了,同时给我增添了一种新的感觉:离别的忧愁……
要不然,我便在家里面对自己,依旧是一个夏天的傍晚,依旧是孤独一个人。太阳曾经照得空荡荡的正厅和空荡荡的会客室整天亮光光的,这时候却已经消逝了,隐没到沉静下来的花园后边去了:现在,只有旮旯里那张老式桌子几条高腿之间的嵌木地板上,还留下它的最后一道余晖红光孤零零地在闪耀——天哪,这种无声和哀伤的美,真是多么折磨人,令人忧伤!夜深了,窗外的花园已是一片神秘莫测的黑暗,这时我躺在暗黝黝的卧室里自己的小床上,而窗外有一颗星星,静悄悄的,总从高高的天空中张望着我……它要我干什么?它无言地对我说了什么话,呼唤我到哪里去,向我提示了什么?
(选读结束。小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