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野果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3-19 23:5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野果读后感摘抄

  《野果》是一本由[美]亨利·梭罗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野果》精选点评

  ●读完野果,我会不会就是人群中最闪亮的那颗星,因为带着知识的光

  ●开不开,惊不惊喜,出版社又骗我钱买书了,实在是太好看了。

  ●有些书叫做,都舍不得读完。

  ●【2019-bk38】佳果丰饶之地,绝非英雄勇士出处,此乃天意。科普与植物认识着这个世界多么美好

  ●心理自觉用《舌尖上的中国》做配音

  ●看的第二版了。

  ●算是文学与科普集于一体的书,语句优美耐读,又能了解到很多专业知识。

  ●通过读《野果》,绝不是为了认识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野果也植物,全书非常细腻记录了那些野果的成长以及和自然虫鸟的和谐关系可以我们烦躁心绪安静下来,以思考自然和生命意义,让我更加珍生命和光阴

  ●太有意思

  ●看得都是真实快乐水果是散发着天然香气实物,按照梭罗所言野果又是覆盖想象力的fructus(拉丁文,意为被使用或被享受之物)。在梭罗的《瓦尔登湖》的基础上读这本,表达的依旧是亘古不变的“你得到的越少,就越快乐,越富有。”梭罗在越橘遭虫蛀时备感孤独,在湿冷的空气中霜打过的蔓越莓熟的最透,各类橡果是晚风馈赠真可爱啊。可惜还是好多植物不认识,大自然无时不在彰显其神奇之处…我们继续学习吧。

  《野果》读后感(一):感受野果的芳香

  春暖花开,秋季丰收,两个季节我都。因为一个代表生命力,另一个代表成果。看野果,看一个个植物的生命轮回敬畏之情油然而生,瓦尔登湖让我进入到了梭罗的世界,野果让我品味了梭罗的人生封皮设计也很好看,绿色代表着生机盎然,带给人们生命的活力。现在买书设计也是重要参考之一,封面的设计,纸张质量文字的排版等,这版的野果是喜欢的野果

  《野果》读后感(二):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

  结束《瓦尔登湖》中的隐居生活,梭罗回到自己故乡。随着四季轮转,寻找观察、品尝着新英格兰大地上众多知名与不知名的野果,用自己笔记们的出现繁盛姿态、分布和与环境、虫鸟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它们的观感利用。梭罗的文笔是世所公认的优美,即使写植物,也令人读之心旷神怡,仿佛陶醉在山水间,如果从这点展开去,恐怕只有陶渊明与之东西呼应。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

  《野果》读后感(三):忍不住学起了梭罗

  看了梭罗的《野果》,发现有趣的很。之前看不进去《瓦尔登湖》,想来还是自己太小了。这本书和我想象的植物观察不太一样,但我却发现这才是最适合我了解植物的一本书。看着梭罗日记式记录的植物观察,经常短短几句就结束了,接着下一个日期已经是一年或几年之后了。他的观察很有意思,不是生硬的科普,而是把自己对这些植物的观察和情感还有一些互动的小故事加了进入。不需要知道植物的繁殖,也不需要知道植物的习性,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只要去大自然中观察它们就可以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

  20181029:

  受此启发借着取快递的机会,观察了一下长达两三米的“取快递之路”上的植物。它们当中我只认识枫树,但这并不妨碍我看的兴致盎然(当然,也要感谢今天是个大蓝天,阳光可以很清晰的透过天空,本想闻一闻空气的味道,却发现了一股鱼味,因为中午烤鱼吃多了。)。

  颜色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叶子的形状和根茎的模样也能顺势被发现,这个过程也很有趣,比如可以观察到叶子的颜色是如何从中间的叶脉慢慢染向整个叶子,比如发现连着中间叶脉的部分是最红的,慢慢的延伸到枝叶的末端,像极了没染好的水彩画。

  不过最能引起我兴趣的是植物的”精气神“,因为我突然发现了一颗树叶都向下耷拉着的树,我一开始以为是因为叶子都比较胖,难以像那些瘦长型的树叶可以更好的抵抗地心引力。后来我发现它们都已经开始发黄,整体颜色已经变成黄色,只不过还掺杂着点绿色。连着树叶的茎(?)也已发黄,有点透明,软绵绵的弯曲着。我突然意识到这颗树可能是到冬季会落叶才有这般模样。就像正在衰老的老人,叶子们的精神面貌都异常慵懒,随意的挂在树枝上,一点抵抗地心引力的力气都不想白费,只想静静的安度晚年直到全部掉光。

  这棵树的精神面貌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又观察了一下周边的植物,我发现这些植物们真的长得很不一样。有种植物很精神,枝干直挺挺的伸展着,极其优美地向四周延伸,枝干和叶子的链接部分也细而直,窄长的叶子们也很尽力的舒展,像舞蹈演员,从脚尖到手尖都在发力。还有植物的叶子直接从副枝(?)长出来,没有中间的茎(?)作为过渡,一个点上对称的长着两颗略显肥厚的树叶,一根枝丫拖着十几排树叶,还能尽力的挺起腰杆不被折断,真是很不容易。不过树叶们可就不争气了,全部向下耷拉着,像晾衣杆上的衣服,舒舒服服的被晾晒在枝干上。

  我发现有种植物的叶子成椭圆形,因为是秋天的缘故,大部分叶子都开始变成红色。但因为是换季,也能发现一些绿色的叶子。如此可以占个便宜,从几颗相连的树上便能观察到叶子颜色的变化历程。

  20181107:

  果然,那棵无精打采的树上没剩多少叶子了。

  有意思的是这条经常走的“取快递之路”变得温情起来,就像这些植物成为了我的老朋友,总想时不时的去看看他们。

  《野果》读后感(四):梭罗:人与果实终能得以相遇,恰逢其时

  梭罗的《野果》也许很容易被草率地当成一部普通的博物类书籍来阅读。仅从对植物的观察和记录的角度看,《野果》就毫不逊色于许多博物类书籍,但同时,它所包含的意义和内涵又远非它们所能具有的。

  这本《野果》大约写于1850年,在自费出版了《河上一周》并完成了那本更为著名的《瓦尔登湖》之后。在《瓦尔登湖》中有大量对植物的观察、描写,而《野果》一书则更集中地对新英格兰地区各类野果进行考察;在思想上,它也不的偶然和孤立的,而是对《瓦尔登湖》亲近和返回自然主张的延续。

  “在散步时,我常会遇见一两种叫不出名字的浆果,由此推断,我们未知的比例恐怕是无从得知,甚至无穷无尽的了。”梭罗写道。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周围的世界往往都是如此陌生、缺乏感知,叫不出名字的一切,证明了自然和世界之于我们的陌生。城镇生活将人从土地上剥离,而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使得我们逐渐远离普通的植物之外更广阔、丰富的自然。梭罗相信,“方圆几十英里内,说不定就有世上最美的风景,而我们却一无所知。”也许正是这种感触的激发,让梭罗开始了对野果的寻觅之旅,后来他也的确发现或遇见了“很多人一生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过的品种。”

  梭罗对野果然不只是一种散步或野外行走时的随心欣赏,而更像一个博物学一样认真观察和记录它们。他的观察是第一手的,细致而精确,不仅是从花朵到果实的变化过程,而且注意到它们在不同季节和年份的差异,这些记录甚至可以作为研究植物的科学资料。“在所有乔木和灌木中,唐棣最早结果,”这简短的一句足可看出,在他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野果的谱系。对每一种野果单独的考察同样仔细,包括形状、颜色、香气和味道等各方面。例如唐棣色泽的细微变化,梭罗写道:“等到六月十七日,唐棣果开始渐红渐软,虽未熟透却也能吃了;此后红色越深越浓,及至二十一日,鲜红的果实中间杂着些紫色和深蓝色的。熟透后为通体单一的深紫,或常为红紫。但半熟未熟之时的红色才是最美。”

  与野果的相遇,是一件更令梭罗欣喜和着迷的事情。为了找到某种野果,追寻那种野性、神秘的美,他孤身一人在群山密林之中徘徊,在光秃秃的桤木间寻觅,在灌木和干枯的莎草中穿梭,在落满叶子的岩石缝隙中探看——不断寻觅中,“人与果实终能得以相遇,恰逢其时。”每当他意外“邂逅一片未曾被人发现的美,”总是“惊喜得颤栗起来”。

  在他看来,这种观察和寻觅的过程,不仅能逐渐改变对自然的无知,而且能与世界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他深切地觉悟到:“人与自然的终极纽带就是这样,人也像动物一样,边走边摘果子吃。原野和山丘就如同永恒铺开的餐桌。”这一切都是自然是馈赠,“我们一边摘果子吃,一边铭记自然的恩典。......那清爽纯净的味道让我们懂得,自己与自然息息相关,我们欣然成为她的座上宾,享受她的善意与呵护。”

  梭罗认为,这些野果只属于野外,野果的价值并不在于被人获取或吃掉,而在于其悦目又赏心。即使采摘和食用野果,也只适合在野外。他尤为反对的,是将野果变成一种商品进行贩卖,那样不可能获得野果真正的精髓。“一个神圣的事实是,更美妙的果实,或是果实中更美妙的部分,恰恰与买卖无关”,你买不到果实的最高层次的享用,也买不到亲手采摘它的那种沉浸其中的快乐。一旦有人把野果运到一个不属于它们的地方,就意味着失去它们,“那稍纵即逝的、不属于凡间的特质,像溪流从他的马车里潺潺流逝,只剩下果肉、果皮和果核正在赶往市集。”因而,他说,凡夫俗子不曾领略过任何一种野果最完美的味道,只有人类中最接近神灵的才能逐渐品尝到这种芬芳。

  这样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贯穿在梭罗对野果的整个寻觅之旅中。他执拗地不再踏足那些被私人财产化的地方,认为那是被玷污了的地方;他甚至也担忧,“当人口越多且垄断越强......在文明袭来之前,地球上的野果消失了。”他始终坚信,“一切自然之果均有某种轻灵缥缈的特质,而正是这一点体现出它的最高价值,这一特质不会流俗,更无法买卖。”

  对梭罗而言,野果就是不可玷污的美本身,隐藏着世界的神秘性。因而,对野果的寻觅和观察,于他有着更高的意义。在一点一滴、逐年累月的细察和观赏中,他一步步接近他所希望抵达的“生命之本真”。正如他在1851年9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观察,并描述,一切我在自然中发现的神秘”,“我的职业将永远是在自然中专注地寻找上帝——找到他的藏身之处。”

  《野果》读后感(五):梭罗师妹译梭罗:《野果》译者序

  梁枫 | 梭罗《野果》译者序 我花费半生方才知晓,该去哪里寻找最早绽开的花。 ――《梭罗日记》,1852年6月15日 梭罗在我的心目中,首先是一位有点古怪的邻居。他的故乡康科德镇,与我马萨诸塞州的家相距不远。对于新英格兰这片土地,梭罗始终怀有一种近乎执拗的爱,坚信此地“方圆几十英里,即有世上最美的风景。”他笔下的瓦尔登湖、鳕鱼角、怀特山脉、缅因森林等等,格调清冷却又色彩斑斓,是我周末和假期常去徜徉的地方。《野果》书中所描述的各种植物,许多也生长于我的房前屋后,读来自是十分亲切。从早春的蓝莓到深秋的松果,其间穿插着沁凉的西瓜、纷飞的马利筋、丰硕的马铃薯、金灿灿的南瓜等等,活色生香,不一而足,与百年之前似乎并无二致。我也因此格外想把本书译介给中文读者。 在我心目中,梭罗也是一位高冷范儿的学长。作为他的哈佛学妹,我的脚步比他晚了一百多年。《野果》一书中严谨的学术精神,追根究底不盲从的治学态度,体现出的是十分熟悉的、一脉相承的精神气度。在梭罗生活的年代,美国植物学研究还远不够深入,相关著作十分有限,学科研究体系也并不完整,他大量精准的第一手观察、认真保存分类的植物标本以及详尽的记录与描绘,为研究19世纪中期新英格兰植被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与此交相映衬的,又有丰富的史料与旁征博引,梭罗将不同来源的素材相互佐证,以得出尽量准确并经得起推敲的结论。书中将数年经验合并一处,并按野果种类分列成志,观察细致入微,记录准确翔实,笔端又饱蘸诗意。开卷细读,只见自然之画面如一卷轴,在眼前徐徐展开,质地绵密,格调清新,纤毫毕现,万物结实均自有其时节与次序,繁衍传承各得路数并自有妙着。 对于喜爱梭罗的读者来说,本书中展示出的,是一个颇不同以往的梭罗。他的影像不再只是瓦尔登湖畔小木屋里的隐士,也不只是因抗拒人头税入狱而后写出《论公民的不服从》的斗士。这本书里更多的是一个日常的梭罗,“上午和晚上伏案写作,用漫长的下午在野外散步”的梭罗,作为博物学家和超验主义者的梭罗。 《野果》是梭罗宏大的“Kalendar”计划的一部分,离世前只完成了冰山一角。本书的写作大约开始于1850年,此时,他已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书《河上一周》,并宣布了《瓦尔登湖》即将出版,正在寻找下一个题材。在一段时间的求索之后,梭罗在1851年9月7日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深信,人所从事的雇佣工作是不适宜的――人不该用那种方式度过一日。倘若凭着耐心的观察,我能找到一线新的光明,发觉自己瞬间飞身跃上了毗斯迦山,令这原本死气沉沉的世界重又变得神圣并焕发生机,那我将何乐而不为――何不从此成为一名守望者呢?倘若在这城墙之上守望一年,即能获得来自上天的讯息,何不让自己的店铺关门歇业,只专心做一名守望者呢?青壮年人,难道还能有比直奔生命之本真更好的活法么?何必要饱受磨难之后得到一个似是而非的名誉,再去努力求证它呢?我们原本就被一种丰饶的神秘围绕着。何不去探索这神秘,挖掘这神秘,并以此为业――哪怕是微乎其微?究竟要将生命投身于对自然之神性的发现之中,还是吃牡蛎之中:如何选择,结果岂不迥然不同么? 观察,并描述,一切我在自然中发现的神性。 我的职业将永远是在自然中专注地寻找上帝――找到他的藏身之处。 此后,梭罗找到了下一步写作的使命,即细致观察并忠实呈现自然中未经他人过滤的、无中介物的神性。《野果》一书,正是将这一使命付诸实践的代表作品。 译这本书,难点之一是书中大量的植物名称,其中有拉丁学名,但也有各种俗名穿插其间,极易引起混淆。仅举二例: 书中有一章节写的是ground nut,乍看其名,易误以为是落花生,但细读后发现,此乃一种类似于马铃薯的有块根的植物,个头远远大于落花生。经多方查证,终于确定这是美洲土圞儿,又名地栗子,只是在美国俗称为ground nut。 再如,书中有一章节描写carrion flower,望文生义则易误以为是腐肉花,但书中所描写的植物形态与腐肉花明显不同,且腐肉花为热带植物,不大可能生长在气候较为寒冷的新英格兰。反复查询资料后,方确定这是牛尾茶,在新英格兰地区的灌木丛、林下、草丛中十分常见,只在本地俗称为carrion flower。 译者之如履薄冰,可见一斑。书中凡人名、地名、引文等,译者均尽力寻找出处,逐一标明,全书中共加入近四百条注释。但仍有少量上下求索而终不知出处者,还望读者见谅。另外,译文中一定难免有错误与疏漏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最后,感谢美国梭罗学会Bradley P. Dean先生将梭罗极难辨认的英文手稿予以整理出版,才令中文版的问世成为可能。感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梁宇博士帮助查询冷僻植物的中文名称并答疑解惑。本书在翻译过程中,亦曾大量查阅中国植物标本馆的材料,在此一并致谢。 希望您喜欢这个中译本,以及书中渗透出的清冷自然并略带学院派的新英格兰风情。本书为梭罗离世前未能完成之作品,也似海棠无香一般令人不免有些遗憾。书中有些章节,仅寥寥数语,未及详述,仿佛要留待日后深入添加血肉。但斯人已逝,梭罗头脑中的完整版本已不可得。凡此种种,译者均依原文保留其样貌,以便读者得窥原书之真容。 是为序。 梁枫完稿于 三乐堂 梁枫,美籍华人,哈佛商学院MBA。译著:英译中《野果》(梭罗著,2018年1月出版);中译英《九章》(与陈先发合著,即将出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野果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