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狼的智慧》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3-09 23:0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狼的智慧》读后感锦集

  《狼的智慧》是一本由[德]埃莉·H.拉丁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狼的智慧》读后感(一):观狼之《狼的智慧》

  lue编辑

  狼对于现在的都市人群而言已经算得上是一种笼罩神秘色彩动物了。狼属于群居动物,从以前的民间故事电视里面的纪录片我们可以得知狼是一种具有很高智慧的动物。不过随着我们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大,人类对于狼群的猎杀等因素,狼已经逐渐消失在大部分人的眼中。

  取而代之的则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另外一种动物——狗。对于人们而言,狗就熟悉多了。我们经常将狗与猫与之对比(这两种动物是我们居家最为常见宠物),就会发现狗对于人类的依赖性更强,更加的忠心。对于狗狗赞赏人们也是从不吝啬自己语言,我们甚至还能够看到以狗为主题电影作品,如《忠犬八公》等。

  但是对于狗的祖先——狼,我们却显得格外的陌生究竟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我们应该如何去了解们。这些都可以从这本由中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德国科普作家自然学家专题记者埃莉·H.拉丁格编著的《狼的智慧》一书中找到答案

  我们通常印象中的狼都是群居动物,而且我们的父辈流传下来的关于狼的传说都是相负面的。对于狼的智慧的形容也多半用的“狡猾”一词。而在这本书中,我们从作者笔下看到的狼却是以另外的一种形象进行展现的。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在狼的大家庭里,成员之间的彼此信赖足以让我们感到羡慕。尤其是作者谈到其与狼的三个重要第一次:“第一次与狼亲吻、遇到第一只野狼和遇到第一只德国本土狼”,我们会看到作者在研究狼的这项工作上所花费时间精力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狼群表现社会性有两种典型类型性格外向胆大果敢深思熟虑谨慎行事。这两种性格的狼究竟在狼群中如何实现互补,在书中都能找到详细解释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还能了解到很多我们以前不曾了解的关于狼的特性。例如狼一般都是群居生活,那么狼会不会出走呢?折哟问题在《狼的出走》一文中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在该文中作者以观察一头叫做“阿兰”的少年狼为引子对狼的迁移进行了探讨,虽然其中还有很多不太了解的地方,但是对于狼得离开已经有了一些解释:“有的狼选择离开,是因为食物不足供给全家;而有的狼,尤其是有可能成为头狼接班人青壮年们,则是被父母逼走的,特别是在气氛紧张的交配季......”而野狼的离基本原则则更为简单直接:“当狼群变大,食物供给不足的时候,就要有狼离开”。从这也能够看出即使是群居生活,也是有相应的法则在其中发挥作用。

  本书最大的特点无疑就是作者在书中介绍的这些看似冷冰冰的狼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这样也能使得我们更容易更愿意去了解我们原本陌生的狼!希望每一位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图文并茂的文字近距离感受狼,感受它们惊人的智慧!

  《狼的智慧》读后感(二):狼用一生证明自己不仅狂野还很温纯

  小时候,每到晚上是不敢出门的,因为父母经常会用外面有大灰狼吓唬我们,外面到底有没有狼,我们不知道,但是,骨子里却是怕狼的。为什么那么怕狼呢?自然还与父母给我们讲的故事有关,比如我们能倒背如流的《狼来了》《小红帽》,在我们幼小的灵深处埋下了狼的凶狠形象。但是,我最恐惧狼是因为看了电影《祥林嫂》,祥林嫂一遍一遍说着:“我真傻,真的。我单知下雪的时候狼在山坳里没有食吃,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早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我急了,去寻,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这段话伴随恐怖的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成年后,我看了《狼图腾》,才对狼有了别样的认识,很可惜动物园中的狼离我的想象太远,我觉得狼就应该驰骋在荒原。

  今天与大家分享埃莉·H.拉丁格著的《狼的智慧》,作者是德国科普作家、自然学家和专题记者,专注于研究狼、狗、自然和环境。她放弃了赚钱的律师工作,用25年的时间,潜心观察和研究黄石公园的野狼群。她发现,狼是极聪明、富有人情味的动物,它们会共同抚育后代,照料年迈的老狼和负伤者;它们遵从头狼的领导,女性拥有着意见领袖地位;它们会因爱人去世而心碎,也会为寻找未来而奔走远方;它们会思考,会做梦,会交流,会定计划。狼爱家人,能够负起该负的责任,不轻言放弃,热爱嬉戏,在她的笔下狼的社会性不逊于我们人类,狼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像我们。

  正如作者所说,狼确实有很多优点,为此,我们人类也开始反思,纷纷效仿狼的团队精神,创建“狼性文化”,秉持着“狼行千里吃肉,羊行千里吃草”的思想,学习狼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彼此信任,相互忠诚”“有勇有谋,坚持不懈”“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打造自强不息的优秀团队。当然,“狼性文化”也有其弱点,如优胜劣汰制,缺少人性关怀,甚至有些企业竟然打着打造“狼性团队”的幌子,逼迫员工喝马桶水,跪爬,互相打脸等方式惩罚落后员工。我们能看清狼群是优秀团队,但是与人类相比还是有所不同的,既然我们要创建更优秀的团队,只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回到本书中来,在埃莉·拉丁格的镜头和笔尖下,每一只狼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个性。你会看到黄石公园的超级巨星、狼界的安吉丽娜·朱莉“06”,“花花公子”卡萨诺瓦,天生喜欢流浪的“瘸腿儿”,以及为爱殉情的头狼21号。你也会看到拉马尔狼群、莫丽狼群、德鲁伊狼群,如何为捍卫领地而矢志不渝,谱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读这部书让我想起《狼图腾》,作者姜戎也对狼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狼是动物中唯一不可驯服的、十分神秘的动物。比如,第一次面对食物时,会跑圈,类似感恩仪式或者祭祀;比如,狼一旦离开大地就会颤抖无力。读完这些作品后,我对狼的印象与之前截然不同,我开始喜欢野蛮的狼,甚至想近距离走进狼群,关注它们,研究它们。

  编辑说,这部书给每个当下困顿于城市中人的自然慰藉。生态学家金恒鑣说:《狼的智慧》的出版,得以让读者亲近并重新认识这种隐密而饱受误解的野生动物狼,再度唤起复原生态系统及实践生态伦理的重要性。而我读过这部书,更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不仅仅是狼,我们应该与所有的动物和平共处。

  目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1小时就有3个物种被贴上死亡标签。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台湾云豹、中国犀牛、南极狼等物种已不复存在。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有些人喜欢吃野生动物,希望这些人嘴下留德,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为了人类健康有序发展,为了地球生态圈平衡,我们要珍惜地球上所有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狼的智慧》读后感(三):纵观狼性,原来狼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像我们

  随着各类影视作品以及各种童话故事的描摹,贪婪、凶狠、狡诈似乎成为了狼的代名词。甚至,在我们小时候,老人们吓唬顽童不听话时,也会蹦出一句被狼叼走这样的“恐吓语”,

  小学课文蒲松龄的《狼》,也将狼隐喻成恶人,那勇敢的屠夫险些被假寐的狼迷惑,文章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需像屠户一样勇敢斗争才能取得胜利。那个故事在我们脑海中烙下了“狼不仅坏还阴险狡诈”的印记。

  其实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狼是很聪慧的,为了生存必须运用一些小计谋,然而这些计谋落在人的眼中却已变味,如果换个视角,站在狼的位置观察世界,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享誉大西洋两岸的狼专家埃莉·H·拉丁格,通过25年来对野狼群潜心观察和研究发现:

  狼是极聪明并富有人情味的动物;它们会共同抚育后代,照料年迈的老狼和负伤者;它们遵从头狼的领导,在狼群中女性有着最终决定权;它们会因爱人去世而心碎,也会为寻找未来而远走他乡;它们会思考、会做梦、会制定计划……

  在埃莉·H·拉丁格笔下的《狼的智慧:我的25年荒野观狼之旅》(以下简称《狼的智慧》)一书中通过拉丁格对狼群真实生活的写照,你会发现,狼很爱它的家人,它们会负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它们不轻言放弃……细细品味,原来狼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像我们。

教育无处不在

  在我们的世界里,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无法统一意见,特别对于隔代的祖孙情,更是体现了对孩子无尽的包容,以至于有些家庭的父母在孩子犯错惩罚时,会遭到爷爷奶奶的质疑,他们总认为你对孩子的惩罚过重,或者有些小事就不该惩罚,甚至有些还会父母小时候的糗事曝光出来,让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威信大打折扣。

  在狼群中,这些现象就不会发生,虽然在平常的生活中,长辈们会纵容小狼们的顽皮,也会给小狼们足够的爱,然而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狼群会统一意见,防止小狼有机可乘。这些在途经拉马山的某个狼群的表现中就可以看出来。

  那是一个夏天,这个狼群正在前往黄石公园。如同人类的孩子会被新奇的东西吸引一样,一只小狼觉得跟大人们在一起赶路很无趣,于是它东闻西嗅,不时跑到旁边去找寻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也许是周围总有吸引小狼的东西,于是它总是掉队。前期狼群会停下来等它,然事不过三,为了让小狼遵守纪律,不影响整个狼群的行动,在小狼又一次脱离队伍时,狼群并没有等它。

  在小狼终于意识到跟不上狼群时,它害怕地大叫,希望狼群会像前几次一样停下来等它。然而这次的喊叫并没有起到作用,小狼一直到晚上才赶上狼群,从此,小狼再也不敢随意脱离队伍了。

  狼群在教育子女上有它们的坚持,它们之所以在半路丢下小狼继续赶路,是希望小狼能懂得尊重大家。毕竟狼在捕食时是团队作战,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喜好影响大局。

  当然,这并不是说狼群不懂得爱惜幼狼,在小狼还未出生时,狼爸爸或其他的子女们会给狼妈妈带来食物,保证狼妈妈与幼狼的营养。幼狼出生后,消化系统弱,大家会吐出半消化的食物给狼宝宝吃。不仅如此,狼群中所有长辈都会协助管教小狼,甚至年龄稍大的同辈也会惩罚犯错的小狼。

  反观我们人类,总是太溺爱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很少能与父母家人取得统一意见,孩子犯错后,往往会因为惩罚的力度引发争议,特别是老人会忽略一些事情,认为小孩子犯点错误很正常,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有机可乘,他们会在众多家庭成员的意见中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方,尽可能让自己逃脱责罚。

  殊不知,管教孩子时的意见不统一,恰恰是家庭教育中很大的弊端。

生活中的理儿

  虽然在家庭教育中,有些老人会扯后腿,但不可否认的是老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很多从生活实践出来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就像倪萍在《姥姥语录》里写的:

  姥姥说的话都是绕口令一样的大白话,绕来绕去都是人人明白的理儿,可是做起来就不太情愿。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老人唠叨的那些理儿。

  就像上次与妈妈聊天时提到的一位老人,她八十几岁了还下田干农活,除了农忙很少能在田间看到老人的家人。那次聊天时,在妈妈愤愤的话语中得知,村里拆迁后老人家的儿子搬到其孙女家住了,他们以两个孙女都是住的小高层为由,拒绝带老人一起居住,让忙活了一辈子的老人搬到小女儿家去住。

  得知此消息的我为老人感到心痛,一辈子的精力都给了儿子,老了却被送到女儿家,想来老人也会不甘吧,毕竟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很重,结果老了却是只能指望“小棉袄”。

  这种情况在狼群里是不会出现的,虽然老狼日渐衰弱,牙齿咬合力也已退化,但是它们有着丰富的狩猎经验,在狼群中还是很受尊敬的。

  在黄石公园里一位年轻的头狼,不仅让老头狼继续生活在狼群中,还会在老狼受伤时帮它舔舐伤口,而老狼也在一次狩猎中利用自身的经验为狼群获得食物。

  那次狼群外出狩猎,新头狼因为睡过头而错失了与狼群一起活动的时机。狩猎时狼群遇到了一头瘸腿的野牛,虽然野牛有着缺陷,但它庞大的体积对狼群也是不小的挑战。是老头狼冲上去咬住了野牛的尾巴,让野牛无法正常自卫,为其他狼创造了进攻的条件。

  虽然野牛还是挣脱了狼群,找到绝佳的防守位置,它将身体藏在岩石夹缝里。面对露在外面的长长的牛角,让着实让野狼们很无奈,但这却难不住老头狼。只见老头狼一边跑一边观察,出其不意咬住了野牛的后腿,之后松开,如此反复,终于将野牛杀死。

  这只老头狼在头狼不在的情况下担起了头狼的责任,并用它丰富的狩猎经验,为狼群获得了食物。而我们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虽然他们有些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但是他们的言语间蕴含着很多人生哲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退一万步讲,父母将我们拉扯大,难道我们就不该有反哺之心吗?

美好的爱情

  人们总是向往着美好的爱情,年轻的孩子们总爱追寻内心的莫名的情愫,在女孩的生日或者某些节日时,优秀的女孩总会收到很多的礼物。男孩在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时,会使出浑身解数讨女孩子欢心。

  很好奇野狼在遇到自己爱慕的异性是如何表达的呢?

  拉丁格在《狼的智慧》中为我解答了这一疑问。

  也是在拉马尔山谷,德鲁伊狼群的成员们在某个山丘上嬉戏。一只年轻的孤狼渐渐出现在狼群的视野中,引起了小小的骚动。它们默默地注视着这个大胆的入侵者,在众多狼成员中有一只年轻的母狼似乎对这只孤狼产生了某种情愫,只见它尾巴尖在小心翼翼地左右拍打着,似乎怕大家长们发现。

  随着入侵者越来越近的脚步,原本嬉戏的狼群开始列队而站,此时孤狼前进的步伐也变得坚硬而谨慎。年轻的母狼似乎被孤狼的勇气折服,开始大胆地摇摆着整条尾巴。头狼看到女儿的举动似乎很不满意,又或许想试探孤狼,它冲向这个大胆的入侵者。

  在短暂的打斗和撕咬后,孤狼逃走了,不过它只跑了几米远就又转身回来,只见它夹紧尾巴讨好头狼,在头狼的默许下,孤狼在不远处的雪地里趴了下来,慢慢释放魅力与仰慕自己的母狼打成一片。然而美好的爱情总不及家庭的重要,在狼群动身时,年轻的母狼最终选择了家庭。

  面对刚刚获得的爱情,俊美的孤狼会放弃吗?

  为了爱情孤狼开始改变战略,它怯怯接近的头狼摆出投降的姿态,希望狼爸爸能够接纳它让它加入狼群。同时在狼爸爸看不到的地方却摆出骄傲的姿态与心仪的爱人调情。在头狼冲向它时,它就会夹起尾巴眼躺在地上,表明自己的立场,直到狼群完全接受它。

  不可否认,这只孤狼的情商很高,它知道如何在追求心仪的女性时讨好家长,更好的收获自己的爱情。

  在《狼的智慧》中,拉丁格提到第一次与能够决定她是否能留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狼园见习岗位上的头狼殷宝见面时的一幕:

  头狼强有力的后腿向下一蹲,做好扑跳准备,而我则全力迎住了随后的这一扑。殷宝并没有把我扑倒,它手掌大的爪子落在了我的肩上,骇人的缭牙离我的脸只有几厘米近。当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静止了,可接下来殷宝开始用它那粗糙的舌头不停地舔我的脸。就是从这个“吻”开始,我不可自拔地患上了“狼瘾”。

  也正是因为拉丁格患上了“狼瘾”,才让我们见识到狼的真实生活,了解属于狼的智慧,发现狼的潜在,得知原来狼与我们是如此相像。

  相信,当你翻开《狼的智慧》一书后,在埃莉·H·拉丁格25年的荒野观狼之旅笔记中,会有更多的感悟,会重新理解道德、责任与爱的意义。

  《狼的智慧》读后感(四):从《狼的智慧》来探秘“狮虎狼同为食肉动物,为何只有狼在各种故事里都是坏蛋的形象”

  我曾经和很多人一样,从小就一直笃信狼是凶残狡诈的动物,这当然跟我们听过的众多关于狼的故事有关,在这些故事里,狼永远都是反派,它的形象就是凶恶无比的。

  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是食肉动物么?但是在食肉动物中狼并不是食物链的顶端,比它们厉害的还有老虎、狮子、熊等等,比它们凶残的如鬣狗、柴狗等等。出现在故事里的老虎、狮子有时候是蠢萌的,有时候是威风八面的,唯有狼永远是阴险狡诈、凶残无比的。

  为何狼的“形象”在人类的心里如此不堪呢?我觉得可以从艾莉.H.拉丁格《狼的智慧》中探寻隐藏的奥秘,这本书里面有60幅野生实拍图,是作者与狼打交道三十几年的感悟和心得,在她的带领下我仿佛走进了野狼的生活和它们的内心世界。

作者艾莉.H.拉丁格

  一、狼是群居动物,和人类一样以家庭为单位,它们通过合作分工去狩猎,通过紧密协作、令行禁止和互帮互助而运转。

  狼与狼之间以家庭为纽带联结,它们和人类一样,家庭成员之间血脉相连。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极尽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强壮的青壮年负责外出狩猎,就连幼小的狼也会负责其照顾弟弟妹妹。在狼群中,成员们都很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遇到事情应该听谁的。

  狼群成员之间稳定的家庭关系是依靠大量的仪式行为来保证的,大家会通过不断的互动和固定的仪式来确认对彼此的爱慕与尊重,狩猎后其他成员对头狼夫妻的问候,以及狼群一起嗥叫等,这些巩固成员间关系的仪式活动是狼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强烈的家庭纽带关系正是野狼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书中彩页 狼群嗥叫

  对于狼群来说,家庭秩序与权力结构是一致的:父母为子女做决定,年长的替年幼的做决定。这种等级秩序并不会因为争斗、政变而发生更迭。在狼的家庭里,大家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决定,尽全力保障成员的利益和安全,它们的权威不需要佐证,因为它们天生就有这个权力。

  狼群中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岗位,每一个成员都有它的重要性。但具体从事什么岗位,并不是由狼群的大家长或者头狼来决定的,而是它们从成长过程逐步领悟到的。所以每个狼群里既有步伐矫健的追击手负责狩猎,也有身强力壮的大块头负责在积雪天领路,当然也少不了耐心细腻的成员担任保姆的角色。它们有着极强的自律和自觉性。

  这种不需要命令,不需要刻意学习,就能够心领神会的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分工,是我们很多人类都不具备的品质。它们是一个个家庭也是一支支随时可以作战的军队,这样的集体是十分令人恐惧胆寒的。就和宋朝的杨令公一家令辽国人害怕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在远古狩猎期,狼和人类都出于生存需要去狩猎,狼的这种军队式作风一定给我们的祖先们带来过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挫败感。

  狼的这种作风及生存技能是小狼们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行为“习得”的,而守规矩则是被“教会”的。虽然,在幼狼时期它们也是可以胡闹的,但该守规矩的时候,必须守规矩。与许多人类父母不同,狼群的大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意见从来都是统一的。小狼们没有机会利用父母的不和钴空子,在教育问题上,狼群里所有长辈都会协力参与。

  作者艾莉.H.拉丁格曾经观察到一只小狼慢腾腾地走在后面,大概是觉得和狼群在一起实在无趣,当它掉队的时候,整个狼群会停下来等着它赶上。但几经折腾后狼群就径自往前走了,当小狼意识到自己已经跟不上狼群的时候,它开始害怕地大叫,希望能够像前几次那样,把大家喊住等它。可是,这次它的叫声不管用了,一直到晚上,这只小狼オ赶上大家。经过这次教训,这只小狼再也不敢随意脱离狼群了。

  狼家长们从来不管小狼们成年前的冒险行为,而小狼们也在一次次冒险狩猎中渐渐知道自己的能力,渐渐习得各种狩猎技能。野狼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如何狩猎。它们通过观察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在狩猎时的表现,将演练在狩猎时付诸行动,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所以,每一只狼都是从小就接受训练的“童子军”,它们都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磨砺出来的。试问,当它们到老时该积累了多少的实战经验和狩猎技巧,所以,在狼群中老狼的位置十分尊贵。

  二、狼的智慧无与伦比,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毅顽强的性格远超人类。

  野狼的生存能力、狩猎技能在狼群中薪火相传,去狩猎的狼群会像军队作战一样部署狩猎计划,并根据环境和猎物的变化适时调整战略,它们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与“人”和,最后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扑杀。

  它们像军事家、战略家一样。狼群深谙“应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的道理。在每次行动之前,它们都会预先评估各种行动计划。狼群目的是猎杀对手,所以它们不打无准备的仗,那样不仅损耗体力,还有可能带来丧命的危险。狼群在狩猎时,会严格按照年龄、性别及地位分配任务。狼群中最好的猎手般是2~3岁大的狼,公狼在击倒猎物方面更具优势,而母狼则在追捕方面更胜一筹。

  狼这种外表粗狂物种却有着极其细腻的心理,敏锐的探察力是它们与生俱来的能力。狩猎时,野狼会通过细心观察,先在一群猎物中寻找体弱多病的个体。它们能探察到人类不易注意到的事情,像细微的脚步声或是微弱的叹息声。作者艾莉.H.拉丁格在狼园实习时深有体会:狼园里生活着若干个狼群和一大群美洲野牛。他们将几只健壮的狼赶进野牛群,那几只狼只会在开始的时候围着牛群转上一两圈,然后发现自己在这些健硕的家伙身上根本找不到进攻点,而后就会倖悻地跑开。但有一次,狼群似乎找到了进攻对象,它们合围了其中一头野牛大概半个小时,期间还跃跃欲试地对其展开攻势。直到一周后,那头野牛被发现得了肺炎,我们才意识到,原来狼群已经先于我们发现了野牛不对劲的地方。

  对猎物敏锐的探察力不仅能帮助狼群找到猎物身体上的弱点,还会在心理层面给猎物以极大的威慑。在对付目标猎物的时候,野狼还会兼顾同伴的情况。在整个进攻过程中,它们不断地利用动作、声音进行交流,快速高效地把所有潜在猎物都试探一遍,最终锁定进攻对象。狼群可不是无组织的散兵游勇,它们分工明确,团队配合默契。在这时它们又像一支出色的足球队,在配合默契中临门一脚射进对方阵地。

  狼的战略方式充分显现它们的智慧:能投机倒把就绝不傻傻的冒险;能伏击就绝不正面硬钢;能战胜就绝不留情;攻击难度大的就设法将对手逼入绝境再扑杀。狼非常擅长在逆境中制订新的战略,谋定而后动以求得成功。它们能够审时度势,伺机而动,后发制胜。绝不会将自己置身险境,而是以守为攻,顺势而为。

  三、人类对狼的憎恶来源于人类社会对现实的反映,来源于人类的偏见及恐惧。

  其实,恐惧是现代人的通病。虽然同这种病症进行了不解的抗争,但我们仍然会惧怕很多东西,怕敌人、怕生人、怕邻居、怕自己、怕权势、怕爱情…在通常情况下,狼恰乎象征着那些邪恶的令人恐惧的事物。

  对狼的恐惧是人们想要消灭狼丑化狼的一个重要原因。任何一个开明的人都知道狼不会无缘无故冲进人群随便撕咬的,但走在有狼出没的森林里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焦虑不安,前瞻后望。人类对狼的惧怕已经根植于基因,对狼的恐惧似乎已经经过基因编码了。”

  现在绝大部分人并未与狼有过负面的接触经历,也没有被狼实际威胁过,但人们依然会很快对它们形成病态的恐惧,仅仅因为他们看到过别人对这些动物表现出来的害怕。

书中彩页

  当然还因为在我们还未对这个世界有着正确认识的童年时期,许多关于狼是坏蛋,狼狡猾凶残的童话故事就蜂拥而至的灌入了脑海,植入了心田。

  而女性作为人类生命的起源,狼作为野性的代表,这二者在神话传说里,狼总是和人类的两个特质有关系:“一个是恐惧,另一个是控制欲。”男性会恐惧那些他们不能控制的东西,不能征服的大自然、独立自主的女性或者森林中的野狼。这和女性会害怕幽暗的森林、暴力的男人和凶恶的野狼一样。而恐惧的作用是:它驱使人类去征服那些不甘屈服的事物。

  在许多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里,我们都可以读到这种人类与恐惧博弈的游戏,《小红帽》、《七只小山羊》中都是大灰狼出现,先以诱骗的手段去欺骗接近,然后再入室吃掉他们,最后猎人出现杀了大灰狼。

小红帽中狼的形象

  在这些故事中无一例外的受害者都是孩子,女性,而出现的猎人则肯定是男性,因为在古代狩猎者以男性为主。所以这样的情节正好被男性用来证明自己特权的合理性。从而使男性在性别竞争中获胜,并帮助他们建立起统治地位。

  现在在回头看那篇小短文《狼和小羊》,我就会想,在食物链中,狼就是靠捕猎食草动物生存的,那么它吃小羊根本就不会去找什么借口,所以弄没弄脏水,背后说没说它坏话有什么关系呢?它只会毫不犹豫的扑上去,而小羊也不必找什么理由去说服狼不要吃自己,唯一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撒丫子跑。

  其实我想,很多这样的故事,人们本来只是想告诫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坏人有多坏,但是总是以狼的形象来讲故事真的有用么?我们现在根本看不到什么狼,但是坏人却不会在脸上戴上狼的面具,所以这样的故事除了误导,对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我觉得这类故事可以减少甚至不需要了,故事既然是警示的,那么就应该一人为蓝本,现在有很多关于安全方面的绘本故事我觉得就很好,让孩子直观的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应该远离哪些人,对那些不善的举动和言行勇敢的说不。

  但是偏见是人类大脑的典型特征,是大脑用于信息加工时节省能量的一种策略。人进行信息解码和编码的速度越快,留给其他思考的能量就越多,对风险做出的反应也就更早一步,所以偏见的形成与事实无关。偏见一旦形成会很难摆脱,因为它能控制对信息的处理并一再自我证实。就像寓言故事《疑人偷斧》一样,一旦认为邻人偷了自家斧子后,邻人的一切行为都像是在掩盖。

  与狮子老虎凭着力量的优势猎杀对手不一样,狼和人类太像,它们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它们善于谋略,善用计策,懂得协作,最关键的是它们只有战死的,没有叛变的。所以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人类都惧怕这样的对手,而狼投机取巧去猎食人们圈养的牲畜又却曾给人类带来过损失,故而人们从孩子牙牙学语时就输入狼的信息,将狼塑造成坏人的角色,让孩子从小就对这个强大的对手牢记在心,同时也满足了让男人们成为保护者,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需要。

  《狼的智慧》读后感(五):从《狼的智慧》感悟狼性,理解道德、责任与爱的意义

自古以来,无论是中西方,狼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埃莉·H·拉丁格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与狼一吻定情,投入到观察狼的事业中去。也正是与狼的亲密接触,让埃莉对狼的意识、狼的社会性,狼的智慧进行了深度的思索,同时也探讨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处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年突发的状况前,通过阅读狼群的生活状态,可以让我们对责任、对帮助、对死亡、对未来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刻地反思,能够沉下心去探寻,去思索,这也是《狼的智慧》带给我们的启示。

1、一吻定情,与狼结缘三十年

  如果问埃莉·H·拉丁格是如何与狼结下不解之缘的,她会告诉你,一切都起源于一个吻,与头狼的一个亲吻。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埃莉·拉丁格说:“当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静止了, 殷宝(头狼)开始用它那粗糙的舌头不停地舔我的脸。就是从这个吻开始,我不可自拔地患上了狼瘾。”

  埃莉·H·拉丁格是德国的一名科普作家,自然学家,她在三十多年前放弃了律师的优越工作,全身全意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观察狼的习性,撰写介绍荒野狼群的书籍。

  自古以来,无论是中西方,狼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狼的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极为复杂的,东方传说中,既有残忍、忘恩负义的《中山狼》;也有少数民族将狼视为勇敢、协作的代表动物,并将之作为部族的图腾。而西方狼形象更为复杂,古希腊寓言《狼和小羊》、但丁的《神曲》、童话故事《小红帽》中的狼留给人们的都是阴险狡诈的形象;但是在古罗马神话中,罗马城的创始者就是被狼抚养长大的,意大利片皮托利山丘的神庙至今还矗立着母狼的雕像;埃及法老的守护者阿努比斯就是一个狼人,他喜欢在墓地旁边捕食吃腐肉的野狗,是灵魂的守护者。

  狼这种集多样品质,充满神秘气质于一身的动物,让埃莉·H·拉丁格如此的痴迷。

  作为一名德国野生动物保护者,从第一次与狼亲吻,到第一次遇见野狼,再到第一次遇见德国野狼,她的生命中已经离不开狼。就算是看不到狼的身影,她也会一直等,她会感觉与狼群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生命不息和勃勃生机是如此的不平凡。

  在埃莉·H·拉丁格看来,通过观察狼的生活方式,可以感觉到狼是如此的伟大。“狼群俨然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复杂的社会行为影响和改变着我,因为它们,我才有机会重新理解道德、责任与爱的意义。”

  因此有了这本《狼的智慧》的问世。

  埃莉以其女性独特的视角,重新发现狼的意义,真实而动人地对狼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作为自然科普类图书,埃莉向读者分享狼的一切,让我们仿佛也经历了一次真正的野外探险。难能可贵的是,《狼的智慧》笔触之间充满了女性的温情,她看待狼群就像是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能够感受到一种母爱的存在,这也是作者能够将这本书写得如此深入人心的一个原因吧。

  也正是与狼的亲密接触,让埃莉对狼的意识、狼的社会性,狼的智慧进行了深度的思索,同时也探讨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处的问题。

  尤其是在今年春节这样一种突发的状况前,通过阅读狼群的生活状态,可以让我们对责任、对帮助、对死亡、对未来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刻地反思,能够沉下心去探寻,去思索,这也是《狼的智慧》带给我们的启示。

2、引狼入园:14只狼改变黄石公园的生态

  埃莉·H·拉丁格长期观察狼群的地方是在美国黄石公园。在她的眼中,拉马尔山谷是观察狼的绝佳地带,在黄石公园中,“德鲁伊狼群” “拉马尔狼群”、“莫丽狼群”,头狼“21号”,“妇女之友”卡萨诺瓦,超级巨星安吉丽娜·朱莉“06”( 也就是“she”),在埃莉的口中是如数家珍。

  可是谁又能知道,黄石公园历史上曾经为了保护鹿,而大肆捕杀保护区内的狼,到了1926年,黄石公园的100多只狼已经全部被消灭了。

  但是随之而来带来巨大的生态问题。没有了狼,鹿少了天敌,鹿的数量剧增,毁掉了大量的杨树和柳树,森林生态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争论,直到1995年,黄石公园引进了14只加拿大灰狼,用以控制保护区的生态。也就是在这一年,埃莉·H·拉丁格的狼群观察工作开始进入了第二阶段,亲眼见证了拉马尔山谷等地的狼群的生活与繁衍。

  在狼群回归之后,麋鹿的数量开始得到控制,柳树杨树的幼苗得以增长,鸟儿回归,需要柳树过冬的河狸也回归保护区。随着河狸筑造小水坝,形成了天然小水塘,更多的树木在水塘边生长……黄石公园的生态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

  这个示例充分说明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样的教训在《狼图腾》中也出现过,随着草原上以包顺贵等一批农耕思想为主的汉人进入后,草原的平静被打破,毁草种粮、除狼护羊运动此起彼伏。包顺贵等人自以为将“农耕先进文明”带给了游牧民族,但是从长远来看,给草原带来了难以逆转的生态破坏,让昔日“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难以再现。

  这种生态的问题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一再出现,人类对其反思不可谓不多,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对生态平衡、共生共存的认识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为得到象牙制品而将大象捕杀至濒临灭绝;为了得到毛皮,藏羚羊已经被偷猎者捕杀得所剩无几;为了一己私欲,大量的鲨鱼被割掉鳍翅抛入大海,自生自灭……这一幕幕的惨剧,都将人类得贪心与无知进行了放大。

  更为惨痛的教训是,2003年的sars被证实病毒的中间宿主是果子狸,疫情的发生正是因为食用果子狸造成的;而在17年后的今天,研究表明最可能的病毒中间宿主是穿山甲。历史一再重演,而没有吸取教训,让人无比心痛。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不可逆的。跟走路不一样,你走错了路,可以原路返回,回到原来的地方。但在生态系统当中,即使原路返回很可能就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自私的基因》说,所有的利他行为,最终不过是在利己。动物保护也一样, 如果我们破坏了生态平衡,大自然会停留在新的平衡上,这个新平衡中会不会包含人类,不太好说。所以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为了智人的后代能够在地球上存活得更长久一些,我们不得不选择保护。

  应当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保护与我们一起共存共生的生命,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教训,也是狼群带给我们的启发。

3、家庭、责任:狼引领我们重塑信仰

  现在社会上不少人推崇“狼性”,追求“阿尔法”管理原则,热衷于报管理班,似乎经过短暂的学习,就能领会到狼群的领导艺术。但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12只狼穿行在拉马尔山谷中,走在最前面的是狼群中的青壮年,他们体格健壮,在厚厚的积雪中踏出一条通道,帮助他们身后的头狼夫妇节省体力;头狼后面是年老体弱者,它们步履悠闲;最后的是小狼们,走走玩玩。突然之间,狼群发现了状况,走在前面的狼让出位置,头狼夫妇毫不迟疑走在最前面,解决前进途中发现的问题,而其他的狼群则整队有序跟在后面。

  一对头狼夫妇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都要为了群体的幸福承担一份责任。猎手、保姆、哨兵,每个人都要为狼群的生存与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埃莉·H·拉丁格观察到的典型的狼群日常行进状态,没有争吵,没有逃避,只有头狼的绝对权威和义无反顾的担当。这种自然形成的责任与担当,哪里是短短的学习能够领会的。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了今年发生的这次疫情,广大的医护工作者们逆向而行,不惧个人得失,在最危险的第一线争分夺秒地为我们撑起了一片保护伞,他们就相当于是那探路闯关的青壮年狼;

  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就像是居中指挥的头狼,在他们的引导下,整个群体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遇见紧急情况,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义无反顾冲锋在第一线;

  而其他人,则在这场战役中根据自己的分工与能力,在不同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各级公务人员、警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建筑工人、快递小哥……所有的这些人,共同为我们整个集体的平安做到了他们能够做到的一切。

  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普通人的安全。相信经过这场疫情,会让我们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在肯定“狼性精神”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将“责任”、“使命”这类信仰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不知何时开始,当代的国人中普遍对信仰并没有那么重视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缺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狼的智慧》不仅仅说的是狼性,狼的智慧,作者更为期待信仰的回归。只有回归信仰,重塑信仰,才能给予人类精神支柱,让责任、义务、使命感更多地融入我们的生命。

4、深入灵魂的狼嚎:论沟通的重要性

  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人们对手机、pad已经形成了依赖症,时时刻刻都在低头看手机,而越来越忽略与身边人的交流。

  与朋友出去吃饭,逛街,却伤心地发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在家庭聚会中,亲人们在一起吃饭,却是各人玩自己的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亲人之间机会零交流。

  这也间接造成了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社会成员之间的温情日渐稀少。

  狼群里可没有电子设备,狼可是沟通的高手,它们通过身体来进行交谈,利用眼睛、耳朵、嘴巴、尾巴,任何部位都可以成为交流的工具。尤其是狼的嗥叫,更是清晰而有效传递消息的好方法。

  1991年的时候,埃莉·H·拉丁格刚刚搬到明尼苏达州的林间小屋,她渴望通过狼嚎与狼群进行沟通。于是埃莉模仿着狼嚎,很快地,她就被此起彼伏的狼嚎声所包围了,清晰的,低沉的,洪亮的,歇斯底里的,这种狼嚎声能够深入人的心灵,侵入每一个毛孔。

  我没有去过野生动物保护区,只是在北京动物园听过一次狼的嗥叫,虽然只有一只狼,虽然它的声音并没有那么高亢,我依然能够感觉到那种心灵的震撼,就像是听到一首绝顶优美的歌声,全身有一种战栗感从上到下产生。我也在想,它想对我们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呢?是对自然的渴望,是对同伴的思念,还是对人类的好奇?或许兼而有之吧。

  就像是《狼图腾》里面的陈阵一样,很多人第一次听到狼嚎时都会异常的感动,会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这种嚎叫声混合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恐惧、敬畏,混合着对神秘事物的探索感和自然的亲近感。人啊,本质上还是大自然界中的一员,虽然工业化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的心灵还是跟自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

  相比于狼,人类的交流沟通方式要丰富很多。语言、文字、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却非常困难,很难走入对方的心灵,这与狼群成员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今年意外的长假,相信改变了绝大多数家庭的日常行为方式,也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沟通与交流。回想起来,这是孩子出生以后,陪伴她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次了。每天一家三口读书,看纪录片,写字,学习,探讨读书心得,交流日常感悟。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虽不能外出,却无比地和谐,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心灵上,感觉一家人更近了,更能够互相理解了。看起来,情感上的这种默契,这种心有灵犀,是需要时间来培养,需要静心来凝练的。

  就像是奥尔多·利奥波德所说的:“你只有活得像大山一样久,才能真正理解狼的叫声。”

5、你我并非同类,也可风雨同行:不同种族之间的友情

  这一个多月以来,见识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情,也见识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有疫情期间摔宠物、遗弃宠物的事件。

  我本人不养宠物,故而很难体会到主人与宠物之间的感情到底是有多深,但仅仅因为一句猫狗可能会传染疫情的传言(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就可以将陪伴自己多年的伙伴从楼上丢下,这类人的无知,远比疫情更可怕。

  更让人无语的是,每当人类遇到困境,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把猫狗先踢开,03年的非典如是,今年的疫情亦如是。仿佛只要抛弃了它们,就可以有效预防病毒,像极了包治百病的板蓝根、双黄连口服液。

  人类犯的所有错,都让不会说话的动物替自己背黑锅,所有的人之过,都能成为捕杀猫狗的理由,某些人何时才能停止无知的杀戮。

  反而是看似凶猛的狼,对某些不同种族的动物之间拥有着上千年的友谊,最典型的就是乌鸦。

  埃莉·H·拉丁格在陪同游客参观黄石公园保护区的时候,她传授给游客一个小知识,想发现野狼,首先看天上有没有乌鸦在飞,这是它们在等待着野狼捕猎完成后与狼一起分享猎物。

  贝恩德·海因里希把乌鸦称为狼的宠物,因为它们一起从小长大,一起狩猎,相互合作又相互试探,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共生共存的关系。

  对于乌鸦,狼有着出人意料的耐心。在狼休息的时候,乌鸦在狼的身边跳来跳去,叼叼尾巴,啄啄爪子,而狼呢,只是换个地方,很少能够看到狼对乌鸦痛下杀手。

  埃莉曾经观察到的狼与乌鸦之间的一幕让所有人动容,。拉马尔狼群在休息的时候,有一只母狼双爪之间抱着一只乌鸦,不知道是被谁杀死的。在狼群动身准备离开的时,那只母狼叼着乌鸦向河边跑去。开始的时候它把乌鸦放在一块冰面上,后来看到乌鸦向水中滑去,它又将乌鸦叼出,安置在一个小雪洞中,并用鼻子拱来积雪,将乌鸦埋葬在它们共同的山涧中。狼的这些行为像极了送别自己亲爱的老友,与此相比,某些人类无比汗颜。

  希望经此一役,人们能够真正懂得尊重,真正善待我们身边的动物,珍惜我们周围的环境。

  毕竟,这是你我的家园。

6、有爱,有悲伤,有不舍:狼的生死观

  死亡,是一切生物个体不可避免的必然归宿。生的眷恋,死的恐惧,

  是人类作为生命个体的一种必然体现。

  在历史上,也有着诸多人生观的思索与探寻。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这个最著名的哲学命题,也是归结到最基本死亡这个哲学思考。

  作为动物界公认最聪明动物之一的狼,它们是如何看待生死这个问题的呢?

  德鲁伊狼群与莫丽狼群争夺地盘,德鲁伊的雌性头狼辛德瑞拉不幸被莫丽狼群杀死,辛德瑞拉的伴侣,雄性头狼“21号”蹲坐在雪地上,仰天长啸,悼念失去的爱人。真是听者动,闻者落泪;

  而加拿大保护区的一对头狼,雌头狼贝蒂被发现死于一头鹿的尸体旁边,伤痕累累。14天后,雄头狼斯托尼被发现死于一处洼地,与贝蒂去世的地点只有几千米。身体上也没有致命伤害,据推测,这只雄狼不舍共同生活了8年的妻子,心碎悲痛过度而亡;

  还有临去世的狼,默默地离开生活的群体,选在在一个地方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

  狼这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动物,它们也会有爱,有悲伤,有不舍。这种情感与人类简直是一样的。只有通过时间的淡化,才能慢慢适应那种永远失去的痛苦,今后的生活才能继续。

  上周在同学群里面,一位久未露面的同学说他现在住进了定点医院,恢复情况还比较好,快出院了。这太让我们吃惊了,也感觉到后怕。

  正好都是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对家庭来说都是无法承受之痛。

  这一个多月来,见到的生与死实在是太多了,许多医务工作者与警务工作者在这场战役中显出了自己的生命。更别提每天公布疫情时那刺眼的黑白数字了。对于他们的牺牲,除了悲痛,还有感动、敬佩,以及对食用野生动物者的愤慨。

  但是不能总沉溺于这种情绪当中,就像是埃莉因为亲密的观察者伙伴,头狼“she”在保护区外被猎杀,她一直对猎人愤怒难耐,无法释怀。但是在看到狼群对待生命的态度时,她决定要有所改变。

  当狼群中发生不幸的时候,它们会悲伤,会哀嚎,有时候也会选择殉情,但是没有一只狼会质疑生命的意义。只要给它们时间,它们总会开始新的生活,去狩猎,去哺育下一代,去关爱群体中的其他狼,努力活在当下。

  可惜的是,人类却仿佛失去了这种能力,总是喜欢缅怀昨天,思考明天,却不敢直面今天。

  豆瓣上有一个讨论,疫情结束后,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呢?我想,首先还是要正视生与死的问题,对于这一阵子积累的情绪,需要做一个疏导。总归还是要走出这种情绪的,跟狼多学习学习吧, 恢复内心的平和,去接受和适应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

  活在当下,为自己,也是为亲人。毕竟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7、观察狼,认识狼,理解狼的智慧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中的境界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以此来推断,狼群应当生活在自然境界。但是在社群中,它们会思考,会交流,会悲伤,可以看到每头狼都会承担自己的责任,每头狼都会为群体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狼群比某些人类更像是生活在道德与天地境界。

  从人类的角度来讲,分析狼性,学习狼性,不能只看到狼凶狠、野性、拼搏的那一面,更要学习到狼的生存哲学观,它们的家庭观,它们与不同种族共处的能力,它们面对生死的态度。

  观察狼,认识狼,理解狼的智慧。埃莉·拉丁格《狼的智慧》引导我们对人生进行更深的思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狼的智慧》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