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古尔德的32个短片》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0-02-26 22:25: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古尔德的32个短片》经典影评1000字

  《古尔德的32个短片》是一部由François Girard执导,Colm Feore / Derek Keurvorst / Katya Ladan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音乐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古尔德的32个短片》精选点评

  ●没看懂

  ●作为人物传记片已经很优秀了,人物特质针尖一样显露得精准到位。每个篇幅短小精悍结合纪录片素材和搬演的形式,对于人物塑造认识都是比较深入的,再加上古尔德本人的传奇性,就显得很艺术片,很有余味

  ●gg是像音乐自媒体,但这也拍得太诡异

  ●“其实那些并不难,只是我比别人更注重细节罢了。”人们眼中的天才是懂得观察体悟的人,善于总结方法的人。

  ●古尔德相关影视研究1

  ●我好久没看那么正经的电影了

  ●obsessed, fascinated, the mood, the solitude, harmonious and entangled, how I wish I would know him, or I've already.

  ●很精彩独具匠心,对古尔德不寻常、不普通生命历程有很好的梳理。受访人的谈话也很令人难。音乐使人沉醉。

  ●大钢琴家古尔德的传记故事,由32个小章节组成,分别介绍了古尔德生命历程中的一些片段和细节,让人得以窥探其内世界。挺怪的一个人,但大师不都是这样怪的吗?

  ●旅行者1号上携带了一张铜质磁盘唱片的外径为12英寸,镀金表面,内藏金刚留声机针。这意味着即使是十亿年之后,这张唱片的音质依然和新的一样。……有一部分内容是: 德国/加拿大- 巴赫平均钢琴曲集第二卷,C调前奏曲及赋格第一号”,由格连·古尔德以钢琴演奏。4分48秒

  《古尔德的32个短片》影评(一):特里斯坦的旋律

  这个电影,我对小古小时候坐在收音机旁沉浸在Tristan第一幕Prelude旋律中专注的神态非常有共鸣

  因为,我每听那段Prelude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姿态......

  音乐,要从娃娃抓起!

  《古尔德的32个短片》影评(二):当人们无法描述什么,他们就说这难以言喻

  我喜欢这个电影,半记录片半电影,没有明显的叙事意图,所以情节时空交错,反倒是这样的组合方式,更适合他,天才钢琴师艺术家,等等等等。

  听过他演奏的巴赫,搜索他的唱片时,无意搜到这个电影。很适合夜晚安安静静看,或者,听。很动听的电影。

  电影里说,gould认为渔夫比纽约的听众重要地位高得多。

  他是gould,我们认识的他是众人眼中的他,还是那些音乐文章中的他,都不重要。他是钢琴师,这才是唯一的。

  当人们无法描述什么,他们就说这难以言喻。

  《古尔德的32个短片》影评(三):一点点

  古尔德的三十二个极短篇:主题蒙太奇,将纪录片、剧情片和先锋影片三种元素糅合进行剪辑,非线性叙事,通过系列片段来呈现

  主题性蒙太奇里又有平行蒙太奇,叠加的平行蒙太奇,镜头1-头2-镜头3-镜头2-镜头1

  采访者1

  《古尔德的32个短片》影评(四):Gould‘s Principle of Solitude

  我一直有个感觉,你和别人相处每一个小时,就需要X小时独处。X是多少?我也不知道,是二又八分之七还是七又八分之二,总之是个比较大的数字。

  -- 格伦·古尔德

  I've always had a sort of intuition, that for every hour you spend with other human beings, you need X number of hours alone. Now, what that X represents, I don't really know, whether it would be 2 and 7/8 or 7 and 2/8, but it's a substantial ratio.

  -- Glenn Gould

  这段话就像是列了一个数学等式,把孤独定量,姑且起名叫Gould's Principle of Solitude 古氏独处定理。

  ------------------------------------

  用厚厚的衣服裹住自己,喜欢做电台节目,自己采访自己,喜欢打电话给朋友不停地说,长期服用各种药物,演奏之前用热水浸泡双臂,32岁停止公开演奏,50岁去世... 还有其他更为人知的怪癖,弹奏的时候哼唱,左手给右手指挥,诸如此类。

  巴赫一度让我觉得很难接近,是Gould的Goldberg Variations最先扫除了这个障碍。如此有灵气,大概是所有钢琴作品中最容易让人晃动指头的,艺术自我陶醉才能有听众的陶醉。

  古尔德生在寒冷的加拿大,他有一个愿望:在北极圈里面生活三个月,而且是在冬天,也就是漫长的极夜。我想起北岛的一段话:

  quot;在北欧的漫漫长夜,我一次次陷入绝望,默默祈祷,为了此刻也为了来生,为了战胜内心的软弱。我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漂泊是穿越虚无的没有终点的旅行。经历无边的虚无才知道存在有限的意义。"

  自从读到北岛在北欧的文字之后,我就对极夜有了莫名的向往,古尔德的话更加强化了这种愿望。如果我有幸在极夜里生活,应该会带上Gould的Bach全集吧。

  《古尔德的32个短片》影评(五):古怪的古尔德

  了解主题蒙太奇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之前从没了解过古尔德。看了简介说古尔德是一个奇怪的音乐家,我向来是喜欢性格古怪的人,要比常人有趣的多。

  首先他“怪”在他强烈的表达欲。大师都有着很强的表达欲,作品也是表达自我的一种媒体。导演说我有个故事一定要说给你们听听,就拍了电影。大多数的表达着往往会注意周遭事物,古尔德却恰恰相反,他总是喜欢自顾自地讲电话,不管对方是否已经呼呼大睡。他说完美的听众和艺术家的关系应该等于1:0。他32岁停止公开演出,只接受电话采访。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拥有隐匿的不被观众打扰的私下创作环境,不应该拥有市场意识,也没有对公众的责任,否则就变成了服务于乐迷的奴役式角色。作为采访者的他也提出疑问:“这种独创的听众模式,会导致艺术家和听众之间没有交流,艺术家怎么能封闭自己的生活?”我想他追求的是更理想化的交流,通过作品传达,观众独自体验感受,而不是和众多人坐在演奏厅里,做好了听一场音乐会的准备来感受的。这让我想起了姜文说他的电影拍完之后, 许多人过分解读,也有人说看不懂,但这些都和他没有关系,他想表达的东西都在电影里了;任何一个作品面临欣赏者的时候,都是他们在表达自己。都说作者应该到生活中去,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怎样才算是到生活中去了?自己一个人玩,一个人创作不算事生活吗?

  和他强烈的表达欲相反的是他又无比热爱孤独,他说当和某人相处一小时,就会需要X小时的独处来弥补。加拿大音乐传记作家Kevin Bazzana写到古尔德:“孤独无疑是接近幸福的途径。”只有独处的时候才是最松懈的。他必须是孤独的,但也是充实的,也是更自由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古尔德的32个短片》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