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艺术》是一本由(美)莎拉·考夫曼 著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书名,可能会以为是一本教我们如何穿衣打扮、社交礼仪的书,其实并不是。作者是美国著名舞蹈评论家,认识很多上流社会和明星。在作者看来,优雅并不专属于上流生活,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身上都能发现优雅。最简单的比如保持良好的体态,规范的行坐立卧,处变不惊的态度…都是优雅的表现。优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保持。这个版本的译文读起来行文流畅,也是一种优雅。
●光看书名,以为是小三二奶必读鸡汤。看内容,完全不像一个舞蹈家的作品。更像是对于时代精神的反思和人类美学的审视。我认为这是一本每个家长都应该看的书,真正的优雅是灵魂的高尚于美,一种自控能力和平衡力。也是人类的美学。
●从体态但内心,从职业到压力,教人如何润物细无声地研习优雅这门艺术
●很奇怪,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和优雅绝缘的人,可我还是想一探其究竟。 不论如何,这本书都太过主观了。不敢苟同。
●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优雅:是不紧不慢,富于变化的流畅的动作;是善良谦和的举止;是面对压力下的挺身坚持...优雅来源于勤奋,是习惯的积累。
● 优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持续一生的一场舞蹈,有规则,有舞步,有设计好的动作,也有排练的需要。
《优雅的艺术》读后感(一):Amazing Grace
原著书名是The Art of Grace on Moving Well through Life,而非The Art of Elegance,最后我还是没搞清楚grace和elegance的区别,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全是Amazing Grace的调子。是的,就是《奇异恩典》。所以本书中grace应该包含了优雅、恩惠、恩典……的意思。
本书讲得并不是简单的行为准则,有艺术,有运动,有生活态度,还有审美。优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可以通过练习达到的状态;优雅是舒适,是接受自己,是幽默,是保留对生活的热爱;优雅是习惯的积累,优雅是给与,是怜悯,是爱是恩典~
“如果把优雅比作一场瑜伽,那么重点就是在练习,完美并不重要。”
《优雅的艺术》读后感(二):优雅自己 愉悦别人
与其他优雅攻略的书不同,这本书不过多强调自我的修行,其重点在于融入社会,在与他人相处中去保持优雅。
我们需要从自以为是的沉迷中解脱出来,关注周遭的人和事,心里要装着他人。生活中总是一地鸡毛,成人的世界里尽是冰冷、艰难和摇摇欲坠,现实的生活处处棱角、缺陷与摩擦。我们要用优雅来放松、平静、宽容地与这个世界和解,不带偏见,也不妄加评判,创造一种温暖和感恩的交流氛围,用服务他人来建立人格。用自我控制来达到轻松自在的状态:把握自己的反应、需求和关注点,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创造更为顺利流畅的交流和令人愉快的氛围。不断练习、不断集中、持续自律,细致严谨、谨慎投入,让生活更快乐、更美好、更容易、更平和。
如果进行动态练习:1、慢下来,做好计划;2、练习宽容和同情;3、为别人让路;4、努力为别人提供方便;5、为自己提供方便;6、减轻负担;7、管理好身体了;8、锻炼极好的观察力;9、慷慨大方;10、享受生活。
《优雅的艺术》读后感(三):《优雅的艺术》
《优雅的艺术》绝不是一本“鸡汤”类教科书籍。
提到优雅,首先会想到奥黛丽赫本,会想到英王室,会想到简.奥斯汀笔下美好的女孩们,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那么得体、自然、高雅,“润物细无声”般浸润着身边的一切,仿佛空气的流动都放缓了。优雅这个词来自于拉丁文ELIGERE,意思是“挑选”。优雅是一种和谐,类似于美丽,只不过美丽是上天的恩赐,而优雅是艺术的产物,优雅从文化的陶冶中产生,也在文化的陶冶中发展。而优雅一直是我所欠缺的品质,同时我也相信,在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失去了他们的优雅,快节奏、烦躁、抑郁充斥在大家的生活中,大家更容易关注一些暴力、负面的丑闻,来的快去的也快的网红文化,见到真善美的第一反应也不再是赞美,而是质疑作秀。同时充满魅力的电影、书籍再次影视化之后也缺少美感,谁都可以转型当导演,演员可以没有演技,只要有广大的粉丝群体就行,卖点大多也是电脑特效、震耳欲聋的音效、暴烈的打斗场面、生硬的笑点,稍微写实温情一点的都会因为“无聊”而票房惨败。你很难再看到高烧40度的演员舞出《雨中曲》那样欣喜纯粹的舞步。
莎拉.考夫曼并没有说教似的向你灌输妆容得体才是优雅、出门穿你最好的套装才是优雅、表现完美才是优雅,她只是用了许多演员、政要、厨师、运动员、脱衣舞女郎的真实事例告诉你,优雅是在出门去面对这个世界前,先把你的状态调整到最好,不慌不乱,把内心的刻板和冷漠柔化暖化,把握自己的需求和关注点,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对自己的反映实行自我控制,创造更为顺利流畅的交流和令人愉快的氛围。优雅也是处于困境之时,不怨天尤人,不暴露“兽性”,更多的保留理智,不让负面情绪吞噬自己,努力去把生活过到最好。
优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持续一生的一场舞蹈,有规则,有舞步,有设计好的动作,也有排练的需要。优雅绝不是一种做作,优雅是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的爱。
《优雅的艺术》读后感(四):时尚是一个轮回,但优雅却是永恒的
在这个“如何优雅地干某事”已经成为装腔专用句式的时代,想找本正儿八经的优雅指南,确实不太容易。都说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故此时尚成了一个轮回,但有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那便是优雅。
曾经看过微博上一个明星模仿 Audrey Hepburn的对比,其中不乏流量大花,但对比之下却相形见绌,然而为什么明明是同样的妆容、服饰,有些人就是要胜出一筹?
那句近乎玄学的“气质决定一切”,无异于只给鸡汤不给勺。
如果你想变得更加优雅,必须有可落地执行的方法论,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作为知名舞蹈评论家兼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作者莎拉·考夫曼一生都在从事艺术工作,出于对美国社会“优雅丧失”的担忧,写下了这本关于优雅的指南书。
不过,即使将它放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也依然适用,优雅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它不因贫穷和富有而改变——穿着洗得发白的球鞋端正坐着的小孩,远比耳朵里塞着耳机脚穿Yeezy抖腿的青年要优雅得多。
一本糟糕的指南书,往往由大段大段的枯燥说教所构成,但幸运的是,《优雅的艺术》并不在其列。作者并没有将优雅局限于穿衣打扮等常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而是引导读者沉浸在每一个优雅的瞬间中。
加里·格兰特在1940年拍摄的《费城故事》,成为了作者的优雅启蒙,“他的一言一行都干净利落”,电影中的加里·格兰特饰演一个与妻子离婚的丈夫,刻意压抑自己的情感,但柔软的肢体动作却暴露了真实的感情。这种情愫被加里·格兰特演绎得淋漓尽致,以至于让人几乎没意识到这是在表演。
在电影之外,加里·格兰特还曾有过一件轶事,在酒会上,赫本不慎弄倒的红酒,弄湿了加里格兰特的毛料西裤,但后者不过一笑置之,仿佛无事发生,为了让赫本安心,次日格兰特还送去一张内附便条的鱼子酱。毫无疑问,无论是工作中抑或是生活中,优雅已经成为了他的本能。
所以,莎拉·考夫曼认为,我们应该将优雅作为本能,作为人生信仰,而不是外在的装饰,努力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思想,珍视自己,克服心理障碍,顽强地坚持下去。
从加里格兰特的大度到碧昂斯遭遇突发状况时的冷静处理,除了讲故事来启发受众以外,莎拉·考夫曼还在其中穿插了十分具备操作性的建议,以第十六章-优雅生活的技巧为例,当你已经站在优雅的大门前,应当以什么姿态站立呢?艺术评论家往往从一个人的背影,就能看出他的气质、年龄和社会地位,而最令他痴迷的背影,来自于一位画家玛丽·卡萨特,她双肩朝后扩并且放松,身体部位却十分和谐,这一切都来自于姿态的简单自然。
在每一章的“干货”部分,莎拉·考夫曼都会援引行业内专家的意见——屈服于重力的姿态看上去会很僵硬,想要变得优雅,就应该让自己的动作刻意违背一些重力,如此轻盈的步态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同时,选择适当的运动如瑜伽或游泳,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呼吸对于心态的调整,也能让姿态变得放松又充满活力。当你专注于呼吸时,就能够感受到如同潮水般涌动的呼吸韵律,这种满足又放空的感觉,就能够很好地塑造舒适的姿态。最可贵的是,这些知识并不是想当然,而是经过验证,某种意义上,这应该算是一种“循证优雅学”吧。
时尚是一种轮回,但唯有优雅才是永恒的。你大可以穿上赫本的小黑裙,但你很难拥有她的独特气质,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不断接近自我的完美。中国古代圣人所说的,见贤思齐焉,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优雅的艺术》读后感(五):优雅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柔
关于18世纪的洛可可,是个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艺术风潮,涉及有建筑、服装、雕塑、绘画、音乐等。洛可可风格产生于法国、盛行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集合了轻快但繁复的矛盾表现力。
有人将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它的繁复、细腻、精致、琐碎既代表着宫廷宗教的仪式感,又在强调不对称中表露着创造者的独特突破。如果将“优雅”一词,定性为美丽且精细,我想洛可可的高贵足以展示一斑。
蓬帕杜夫人在过往众多的洛可可引导者中,蓬帕杜夫人算是其中最具争论性的一位——国王的情妇、社交名媛、以及铁腕女强人。普利策得主莎拉·考夫曼在《优雅的艺术》中将优雅称为“最高级别的生命活力。”她将这个原本的形容词代入生活,凝化为一个固态的可比较的衡量标尺,而蓬帕杜夫人在艺术领域的执着就恰好将这种具象化演绎地淋漓尽致。
漂亮、雅致、轻浮又罗曼蒂克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在蓬帕杜夫人的推崇备至之下,被整个法国民众所接纳,她一直怀着通过政治影响力促进艺术发展的想法,有人指出, 她的雄心是“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建造流芳百世的纪念碑”。而如今来看,即使拿破仑上位推翻了洛可可,但数个世纪以后,艺术家对洛可可风格的怀旧式诠释为其丰富了新的内容,如在服装设计上出现了以华托命名的华托背(指女式礼服从领口到下摆有宽裥的不束腰背部)。
蓬帕杜夫人领导了追求快乐漂亮的洛可可时代,今天的设计师们又把对这种风格的了解作为新世纪时尚创新的基础,美丽豪华中凸显的尊重与精致,仍然被视为女性服饰创新设计中的一个核心要素。
“优雅”是一种持续的生命力。它作为正向词汇带来的是鼓舞周围人群的力量,蓬帕杜夫人选择了用艺术来充当它的载体,而在莎拉·考夫曼看来,优雅的表现方式,远不止这寥寥几种,它是集天赋、修炼、保养、习惯为一体的综合技巧。
优雅是一种因地因时制宜的能力。自以为是的高级,与油然而生的气质是两回事,我们最常听到的打趣里经常有人会拿华仔的军大衣自拍来佐证魅力无关外物;而前不久因高级餐厅里流出的休闲装用餐偷拍图片更是让众多网友争论不休,我很欣慰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体面”无关外皮更在乎内里这件事情。
在莎拉看来,任何优雅端庄的表现都少不了昂扬抬头的活力,学识、谈吐、着装、步态等等方面共同撑起一副架子,填充其中则是一个人的独有灵魂。书中记录有一件小事:73岁的里夫斯在一次义演中跌倒在台上,这无疑是件出糗的经历,但她在助手搀起时毫无一丝尴尬和迟疑,从容不迫的状态让演出顺利继续。这并不是有趣的故事,但一定是最能体现一个人高贵灵魂的故事。
赫本在出演《凡蒂尼的早餐》的开始,被原著作者杜鲁门·卡波特疯狂嫌弃,认为其与女主气质不符。大约是在意赫本的娇媚没办法去适应一个穷家女的物质,但赫本的调整无疑是最棒的。无论是雨中拥吻,还是在宴会上的翩然起舞,她都完美地将自身的柔情与故事主线中的青涩融合在了一起。
人人都爱纽约,人人都爱富丽堂皇,人人都爱现金与钞票还有永不过夜的繁华生活,可这一刻的赫本,却让人们独独爱上了自由与奔放,以及物质积累背后的仅剩温柔。
凡蒂尼的早餐优雅是会感染的。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评价“美惠三女神”的吧——当我们浑然忘我,致力于将愉悦带给别人时,优雅就会翩然而至。宁静中散发着青春与活力的三位女神,屡屡被艺术家们相中,正是因为她们拥有“让人全身放松的爱”。
为什么我们推崇体面、端庄、优雅这些形容词,并将其作为一个人气质的具象体现。因为就像人们更容易爱上美的东西,那些精致的人,常常会让周围人获得休憩片刻的放松感。
当莎拉介绍了无数包含美的作品,来回味其中带来的感动时,我想读者们很难不去接受这些事物赐予的温暖。
最好的东西一定不是用施舍的方式递到你的手上,他们润物细无声的本事和心胸,才是优雅者真正的体现。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优雅的本质是先让人快乐,继而产生自信,而不是拖累。莎拉重新定义了“优雅”的本质,将其称为是与宗教和生命一样的神秘物质,它流淌在血液深处,提供力量,延续不灭。因而我们需要告诉自己,优雅绝不是裹在身上密不透风的盔甲,它有缝隙、能伸展,如同一袭华丽长裙。
洛可可的风靡证明了君主的统治或许只能一时,但真正让人心生欢愉的美丽事物,却能长久保存,这代表着一种追求;人们越来越愿意去接纳他人选择的不同,不报以讽刺,反而给予善意和鼓励,这代表着理解;赫本以不同面具示人,却处处让人感到妥帖和舒适,这代表着温柔。
而一个有自我的追求,同时理解他人的特别,又能时刻保持温柔的灵魂,又怎会不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