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缅甸游记之“蒲甘迷思(一)”
日期:2020-02-07 01:30:12 作者:厦门山鹰 来源:山鹰的自然行记 阅读:

缅甸游记之“蒲甘迷思(一)”

  序

  蒲甘是世界文化遗产,缅甸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赞美她的文章应该数不胜数。还有必要再写么?

  阳光之下,我看到的蒲甘与众人看到的并非不同,然而既然佛祖为了说法,向不同的人现出不同的法相以利教化,那么作为佛国的蒲甘,也应该会在每一个人眼底都留下她独特印记吧?

  那些时间充裕的西方游客,通常会租一辆自行车然后在蒲甘四处游荡,然而除了一些极具特色或者代表性佛塔造像之外,城内千塔林立,大同小异,也不至于都有可能一一造访。于是我列了一个想去造访的寺庙清单交给导游,商量出最佳参观路线,再把清晨和傍晚留给鸟儿摄影。是故虽只待了一天半(2个夜晚)的功夫收获倒也不算贫乏

  还是写下来,毕竟,这是我的蒲甘游记

  一 瑞喜宫

  十二月中旬的蒲甘,阳光热情刚刚好,没有压迫感,就像这里的酒店服务一样。给房间送餐的小帅哥眼睛很亮,说话很轻,笑容很暖。酒店门口有座不知名的佛塔,我后来好奇也进去看了看,佛祖的面容似曾相识

  这里的一切,看来都浸过佛的微笑

  我们去参观的第一个寺院是瑞喜宫。原因简单,那是缅甸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蒲甘王朝”的第一任国王阿奴律陀修建的第一个佛塔(一直到他儿子即位后才修好),供奉着释迦牟尼前额饰物和佛牙舍利

  蒲甘王国原本是北宋的朝贡国,奉的是和中国一样是大乘佛教,阿奴律陀即位后挥师南下,在统一了缅甸的过程征服了孟族人的王国,并将孟人所藏的许多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的经典珍宝、及众多僧侣带回蒲甘发扬光大,从而奠定了今天缅甸南传佛教盛行的基础

  瑞喜宫是蒲甘唯一用石头建造的佛塔,不过早因为数百年来持续不断的金箔加身,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出来。塔如金钟倒扣,比仰光的大金塔要小,但是看上去更加敦厚

  在金塔两侧的长廊和环绕金塔的小庙宇中,佛祖观“生、老、病、死”而生求道心塑像惟妙惟肖看那代表死亡的骷髅人世间的一切都已经被空洞眼神看透。

  塔周的广场上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旗杆顶端造型是金鸡或者凤凰,我因为喜欢观鸟,一眼就留意到了,问导游和当地人,都说不知道是什么。

  同样的造型也出现在寺庙和走廊天花板上,而且还有鸽子、鹭、马、象等动物图案围绕着车鸾,本以为是神话动物或者类似国内十二生肖之类,偏偏里面还有一个天平以及一个手里拿着一束东西的人,真是叫人摸不着头脑。倒是有文字可惜我不认识,导游坦诚一无所知,去问当地人,竟然也说不来。看来除了做一个安安静静的游客,我也无能为力

  不过后来我还是想办法知道了那金鸡或凤凰,其实叫“金翅鸟”,是缅甸的生肖之一。如果你是星期日出生的,你的属相便是它:善良、慷慨,遇事乐观积极、喜欢挑战,愈挫愈强且精力充沛。

  对,你没看错,缅甸的生肖是按照星期几来划分的。所以在缅甸,只要你愿意,每个礼拜都可以庆贺一次生日。至于这样做会收礼收到手软还是送礼送到破产?那我就不知道了。

  实际上由于佛教在绝大多数缅甸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缅甸人庆祝生日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去大金塔、瑞喜宫这样的大型佛塔,找一个代表自己生肖的方位,通常那里都会有一尊立在池中的小佛像,然后用虔诚之,舀上一杯水浴佛,以祈安好。

  有些地方时间久了,踩的人多了,地上便磨出了坑洼,又总有水淤积在此,便成了一面小小的“镜子”,别嫌它小,既可以映射出佛塔的光辉,亦能够容得下整个天空。

  对了,周恩来和陈毅也都曾造访过瑞喜宫。如果你听说抗战时期的中缅公路、建国后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话,你应该晓得中国与缅甸的关系曾是多么密切。

  瑞喜宫外有一座小型的砖塔,其实也不小,只是比不得瑞喜宫那么大。我初来蒲甘,以为这塔造型绝美,又加上周围有很多岩鸽停歇,便前前后后绕了好几圈。

  这塔被上了门锁,阳光却不受限制,我能看清里面的佛像,不知道佛祖他能不能隔着铁栏杆也看得清我。

  与塔外的广阔天地相比,再大的佛塔也不过是方寸之间。然而方寸里有佛镇守,似乎便比那虚空更叫人心安。据说缅甸人过去时常会走进塔内,在佛像的注视之下念诵经文,日日夜夜。

  二 阿南达寺

  我点名要去的第二座寺庙是阿南达寺。

  如果说瑞喜宫里的瑞喜宫塔类似于国内北海公园里的白塔,阿南达寺中的阿南达塔则更像是一座佛堂,蒲甘两千多座佛塔正是在这两种建筑样式的基础上千变万化而来。

  作为蒲甘王朝中期的代表性建筑,阿南达寺的建筑不仅建造技术高超,造型也越发优美,装饰风格也开始凸显大量的缅甸民族特色。整个寺院占地近百亩,可谓规模宏大。

  院子正中心就是阿南达塔,塔座是印度风格的正方形大佛窟,四面各设一门,门内各有一尊全身贴金的立佛,佛像高大,足有三层楼高,尚不能说美,就像邻人立在那里,只是表情十分的肃静。

  来这里参观的人不少,也都安安静静的。在这里根本法大声说话,否则众生可能都被四壁的回音吓一跳。

  塔内又分里外三层,中间有可以绕行的廊道。走在其间,头顶空阔高大,亦略显阴暗,两侧的墙壁上有众多佛龛,佛像被玻璃保护起来,看不大清楚。

  不过每隔一段距离便会有内外相通的风窗,人可以直接爬出去,阳光自然也能透进来,一并将临近的佛龛照亮。这才知道,一路走来的我们,都在佛祖微笑的目光注视之中。

  阿南达寺的佛塔的主塔高达70多米,塔身浅黄色,外壁上佛像和佛本生故事的浮雕数不胜数,主塔周围还环绕着众多的小塔、佛像及各种祥鸟瑞兽的雕塑。因为2016年蒲甘遭遇大地震,塔身有些损毁,如今不少还在修缮之中。

  千百年来,蒲甘的佛塔都是可以供人登高的,但现在蒲甘所有的佛塔都禁止游客攀登。一来是太多人攀塔对古建筑的保护肯定不利,二来是发生过游客坠塔的不幸。我和同行的陈哥用不着像其他游客那样有遗憾,我俩都是观鸟爱好者,手里有望远镜。

  在阿南达寺看到两组石像觉得有点意思,想提一下。

  一组塑像形态是人,值守在塔门外,也不知是天女还是菩萨,身材丰腴,笑容充满喜乐。那并非是宠爱苍生的慈悲之笑,而是心底里藏不住的欢欣。仿佛是遇到了美事,一想起便偷着乐的那种。

  另一组是转角镇兽。缅甸佛塔的建筑特色之一便是转角处大多有蹲兽镇守,大小不论,造型皆类似中国传说里的神兽“獬豸”。我想也许就是獬豸,因为獬豸是智慧的象征,能辨善恶是非忠奸曲直,放在这里当真是再合适不过。

  既然是被用作转角镇兽,聪明的缅甸人干脆就将“獬豸”统统雕成一头双身,既能兼顾两侧,正面看又显得体大威猛,视觉效果极佳。有意思的是缅甸人d对细节处理得也很严谨:双身躯嘛,与之匹配的傲起的雄性器官自然也必须有两个。

  离开阿南达寺前往伊洛瓦底江边的路上,我们换上了马车。地表的黄尘伴着得得的马蹄声扬起,却遮不住一座座或秀丽明媚或庄重肃穆的塔影。

  这些佛塔被细高的棕榈树和树冠如层云的蓝花楹包围着,蓝花楹是豆科树木,羽毛一般的叶子在风中颤动,仿佛也是听了马蹄声的节奏而舞。风动、树动、佛不动,路口指路柱上的托钵僧人也不动。

  这柱子猛一看是古希腊柯林斯柱式,细细看其实很多元素都已经被缅甸风格的装饰替换掉了——风从西方来,风从东方来,风在这里找到了归宿。

  伊洛瓦底江上的小船上已经坐了不少游人在等待日落。江边的大树上挂着的缅甸玩偶让人想起福建的傀儡戏。在这到处都是佛陀的土地上,我的脑海里忽然间冒出一连串的问题:

  既然身为木偶便可以将人世间的一切演绎得淋漓尽致,那么人自身呢?我们做的一切,所为何物?意欲何为?还有,我们又会是谁的傀儡?

  2019.12.19日游

  2020.02.06日记

  友情提示:绝对不要单凭百度百科做异域的旅行攻略,比如关于瑞喜宫,里面的第一张配图就是错的。

  山鹰的书,淘宝、当当、京东有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缅甸游记之“蒲甘迷思(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