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家》经典影评集
日期:2020-02-03 22:44: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家》经典影评集

  《》是一部由陈西禾 / 叶明执导,魏鹤龄 / 蒋锐 / 程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家》影评(一):巴金《家》观后感

  家,是一个温暖避风港象征,但在巴金笔下的这个旧社会中的家却是恶魔监狱刽子手。电影中,有很多情节让我感到悲愤,感到惋惜,感到痛心!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经被前人埋葬,我应该感谢他们。在数的可怜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最大的幸运!电影中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梅、琴、鸣凤、瑞钰都有着不同性格命运结果。高老爷的封建思想、整个社会制度、整个迷信夺取了多少人年轻的生命。在那样的社会中,人们看不见光明,看不见希望,人们每天过着行尸走肉生活,唯有新思想才能带领人们走出这个可怕牢笼。“我是青年,不是愚人,应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观看了《家》以后,我会和巴金一样记住: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里洋溢着爱!我们应该为享受自由带来的幸福而感到快乐

  《家》影评(二):这样的“家” 不要也罢

  这种很旧的电影看得比较少,看得人应该也不多。我看的时候一条弹幕都没有。可能不太了解那个时代的电影,有的片段我看得想笑。比如说三弟和鸣凤摘梅花那段,大哥和梅表妹花园那段,还有三弟说台词时的抑扬顿挫,我都想笑。怎么说呢,演员总体给人感觉是不自然,有点刻意浮夸,但这并不影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可能就是那个时代电影特有的样子

  这部电影也算是中国电影的萌芽阶段吧,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在摸索阶段,拍这样一部电影已经很不错了,不能用现在的眼光评价它。至少在那个时代,它发出了很多声音,“要反抗封建迷信思想”;“婚姻要自己做主”;“女性不是物”;“自由真好”……不知道给了多少人精神鼓舞力量

  电影里最悲惨的事莫过于大哥连自己的初恋情人梅表妹和他后来深爱的发妻临死之前最后一面都没见着。这是对他不反抗旧势力惩罚吗?

  《家》影评(三):【279】《家》——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家》 年代:1956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陈西禾、叶明 / 主演:孙道临、张瑞芳、王丹凤

  1、巴金的大家族史诗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尽人皆知,其中第一部《家》最为知名,也是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最多的一部。巴金当年就出生在四川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从小亲眼目睹家族在大时代背景下日渐衰落的过程,他发誓要冲破旧制度的牢笼。片中那个接受了先进思想、投入到革命洪流中的觉慧,就或多或少带有巴金的影子,片中觉慧的那句“我要控诉!”就如同片头出现那句巴金名句:我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吼出“我控诉”。与之形成对比的觉新则是新旧势力的一个中间人物,他的矛盾心理和悲惨命运是贯穿全片的主要线索。

  2、孙道临好帅!

  《家》其实有一个1941年的版本,但情节冗长、表演做作,因此我首推的还是1956年的这个版本,即孙道临主演的这一版。印象中的孙道临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那个说出“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的李侠,以及《早春二月》里优柔寡断的肖涧秋,但没想到他在这部《家》当中竟然是个如此俊俏的小生。那年他35岁,一脸的单纯,好像还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其实这很不正常,毕竟他演的觉新是老大,怎么可能比老三还年轻那么多呢?当然有颜值当然是好的,何况还是那么高的颜值,这在那个苦大仇深的年代可是不多见的。

  《家》影评(四):拙人之悲

  陈寅恪在读莺莺传里说:“当其新旧蜕擅之际,常呈一纷纭错综之情态,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气与旧社会风气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贤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

  这段话经文涛最近的引用而更为一般人所了解,而过去我仅知道此为陈先生被引用最高的一段话,并未有太多切身之感,巴金的家过去看过也并未有太深印象,此次看这部五六年的老电影,一一照亮了记忆深处的那些片段,觉慧写稿、鸣凤之死、梅表姐之死、觉新妻子之死等等等等,另一方面于陈先生那段话仿佛有点实在感受了。

  巴金觉慧觉民这些人都是在新旧嬗变之际一味趋新而不知与强大旧势力略作妥协之拙人,这些拙者之痛苦是必然的;而家里那些假借老太爷之威权无恶不作的浪荡子一旦新势力得势也必然会如假洋鬼子一样窃据革命果实,然而当新势力还未得势他们则会用旧势力大力打击新兴势力,在这些巧人看来,无所谓新旧原则、理论思想,只有老太爷埋的银子才是要紧。而觉新之不能摆脱旧势力之安排,道德压力自是其次,要在其无经济独立,而老太爷在家族之威权,亦非为道德而因掌控经济权利也。

  觉慧最后之出走上海,一如娜拉之出走,若非经济独立,恐怕要么堕落(出卖自己的灵魂,其实是开始回归另一个家)要么回家,船上的觉慧之所以充满希望与自,在于他相信一个新的世界在等着他,但是到了上海呢,无非也就是上亭子间做一个苦逼的码字工,一如民国时无数电影中的知识分子一般,而巴金亦是其中一员,只不过他成功了,还有那无数没有成功的青年呢?他们最多在春风沉醉的夜晚获得一点女工的安慰吧!甚至由于趋新太过而被各种势力摧残致死,每次看现代史最感动的是那些年青烈士们,他们还是被正史所承认者,更多的一如鲁迅所谓默默的死吧。

  然后呢,新的社会是夜上海的巧人们构成的世界,亦或是重庆的紧吃,然后他们抱着巴金的书奔向延安,然后是丁玲第六诊室和萧军日记,成为新社会的分羹者,进入另一个家,用一个他们自信的新观念组成的家。今天这些新观念又不顶用了,曾经的旧观念又回来了,家又回来了。

  实则当时的家何尝如巴金所写那么分明,江南富商家族多是中西合璧,新世界的建立亦暂时离不开旧士绅的鼎力相帮,但一代代没有自主的青年拙人都可以在家中找到自己控诉的舒解,然而整个中国就是个家,等他们妥协了成功了,一如孙道临饰演的觉新留洋德国回来后成为了周朴园,他又成了高老太爷,酿成周萍周冲鸣凤的悲剧。今天呢,哪一个中国人不是背着家的道德枷锁行事几,略有不慎便有强烈的道德谴责,一生惴惴不安,恶性循环,历史从来都在循环,从来如此虽然不一定对,但你非得不如此你就成为被毁灭至少是痛苦的拙人,因此变巧即为成熟。

  演员们,王丹凤最美,去年才去世,八十年代后去香港;黄宗英就不用说了,确实是个巧人,赵丹和冯亦代,又被赵丹吃醋说和孙道临。巧并没错,如果不巧,那就只能成为阮玲玉和周璇了。

  《家》影评(五):战争年代,我只爱觉民

  很多年以后,书架上金色封面的书页早已泛黄,而我,总会在不经意中对它们的一瞥里,想起你。

  ——题记

  看电影的时候,已经是距离第一次读《家》《春》《秋》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里,那么多人在我身边来来又停停,这么多年里,我学会了锋芒不露,学会了安静,学会了平和,学会一个人承担,这么多年里,忘记了曾经信誓旦旦发誓也要铭记的一切一切。但是,你知道吗,这么多年了,我唯一不能释怀的依旧是你,一个虚幻的,只存在在小说里的你。

  多少年过去了,我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是会覆在他们耳边告诉他们,战争年代,我只爱觉民。多少年过去了,我看过了许多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名著,我看到那些不同版本的激流三部曲,我还是会欣欣然走过去,因为,那里边有你。

  激流三部曲,看过的人似乎永远记着那个懦弱却好心的大哥觉新,那个激进得有些偏执的少年觉慧,争取自由和爱情的小姑娘鸣凤,温柔贤惠的大嫂瑞珏甚至是敢于逃婚的淑英、投湖自尽的淑贞、大大咧咧的淑华、纨绔子弟觉英、命运多舛的蕙表姐还有那些总会出场却总是过客的高忠、倩儿、翠环。但是他们总会忘记你。你一直出现在所有的章节,出现在每一次大大小小的聚会上,出现在姊姊妹妹遇到的每一次困难中。你的第一出场就和别人那样不同。你很的成绩很优秀,你对弟弟很有爱,你安慰对新学堂有些许担心的琴,你看你看,我第一次遇见你,你的微弱的光芒就已经灼伤了我的眼。我第一次遇见你,也是在那样一个豆蔻年华,我只有十三岁,而那年,你十九岁。现在,我终于追赶着你的步子成长到了二十岁,而你呢,在巴老的书里,你永远都是那个二十一岁的小伙子了。我的六年过去了,或许有些微澜,而你的仅仅让我看到的三年里,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你为了琴逃了婚,甚至险些背叛了家庭;你送走的觉慧,然后毅然投身到革命前进的事业中;你鼓励淑英不要屈服在就是家庭包办婚姻的阴影中;你甚至给了淑贞无数次的希望。你目睹了家庭里一次又一次的悲剧,老太爷、克明三叔、梅表姐、瑞珏、海儿、蕙表姐、枚表弟、淑贞、鸣凤、倩儿他们一个一个的离你远去,一个大家庭在你短短只有三年的生活中迅速的腐败,迅速的死亡,然后你呢,每一次触目惊心的离别,都会激起你无尽的反抗以及无休止的斗争。是的,你和觉慧不同,你温和的用一个悲天悯人的眼神注视着当年那个破败不堪的国与家,采用温和的方式温暖着国与家里的每一个人。我喜欢这样的你,温柔的、激进的、愤怒的、无奈的你。巴金从来没有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你,你看,你又一次被遗忘了,就如同话剧里、电影里、电视里的你一样,顶着你的外壳塑造你的永远都不是名角儿

  名角不愿意饰演你,谁让你只会默默的拯救这个颓唐的世界呢。

  淑英曾经写信告诉琴说“春天使是我们的”,我一直会去想,淑英的春天里,有你为她捧上的一束鲜花。

  有时也会想,我的确没有专家们那样深刻的思考,你之于我,就只是那样一个虚幻的形象,我可以构思出你模糊的形象,一身潇洒的学生装,戴着眼镜,会庄重地为《利群周报》写一片片稿件、会轻柔地拂过爱人琴的秀发、会宠溺地任妹妹们开开你无伤大雅的玩笑、会为大哥抱不平也会愤怒地痛斥陈姨太、四太太王氏。你不完美,你会深沉,可是也会急的跳脚,就是这样的,在这么多年我偷偷窥视你的余光里,长成一个出色的少年,是的,我一直相信你,是这样一个少年。

  觉民啊,在这样的字里行间,你永远停留在那样美好的二十一岁,而我会长大,可不论我是十三岁也好,二十岁也好,未来更长更老也好,你已然成了我眉心间的朱砂痣,有时我会看不见,可是我知道,它一直都会在,就像不论多少年以后,我还是会略带羞涩地说“战争年代,我只爱觉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家》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