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本由(日)堀敏一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天刚开始读。冲着日本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看看有没有新的角度。看了40多页,居然出现史实性错误:39页上居然称曹操的四个儿子中有曹熊(或称曹豹),曹豹是徐州太守陶谦(后为刘备)的部将吧?官号下邳相。翻了三国志萧怀王传(曹熊),就两个字:早薨。同页说曹操临终托付幼子曹豹(!)与曹丕,实则是把曹干做了混同!这是严谨的日本学者作品?有点水!
《曹操》读后感(二):差强人意的一部作品
由于从小到大,读过很多关于曹操的传记,因此一般的曹操传记我已经不屑于花时间去看。
这次读这本书,还是充满期待的,毕竟是引进的日本学者的著作,感觉应该会有所不同,起码会有深刻的见地。
不过,略微还是有些失望。这本书一共就一百七十多页,要展现曹操波澜壮阔的一生,确实不容易。因此很多描写只是很简略,连基本事实都是一笔带过。
不过,我希望的是能独到一些独到的见解,本书在讨论曹操的屯田制,曹操与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之时,讨论得比较有深度,这是本书的学术价值所在。但对于其他许多历史问题,无论是叙述还是评论,都缺乏新颖和深度,乏善可陈,泛泛而谈。
至于曹操如何讨平汉末的各个军阀,和昭烈皇帝、孙权之间的斗争的叙述,就写得非常简略。
不过,从这本书本身的定位而言,还是可以理解的。这本书出版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而且面向的读者是日本人,他们对曹操的了解,能达到这种程度就差不多了。
张亚新先生的《曹操大传》(再版之时改名《一世之雄:曹操》),无论从史实的叙述,还是历史分析,都非常具有可读性,而且作者也不会因为曹操是传主,就对昭烈、孙权等人可以贬低。张作耀的《曹操传》明显是对曹操有偏爱,于是昭烈等人在他眼中都成了庸碌之辈。
《国之枭雄:曹操传》,是海外著名汉学家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所作。他生于1936年,先后就读于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代及三国历史。 这部作品从深度和广度,都比本书要好很多,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大陆学者的学术观点,很值得一读。相比而言,这一部《曹操》就逊色很多了。
原本打算买一本,不过在图书馆读完之后,就庆幸自己没有买,毕竟价值还不是很大。
《曹操》读后感(三):真实的乱世奸雄
关于曹操的书也读过不少,大多数不是主观意识强烈,就是无限放大情节。相对来说,本书虽然略微单薄,内容较为客观,在史料的运用上也恰到好处,对于历史人物的分析也尽可能的接近历史真相,这是难能可贵的。
曹操这位历史人物,在《世说新语》《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当中,他的形象更深入人心,白脸的窃国奸贼,也几乎成了对他评价的“标配”。与《三国演义》广为流传相对的,作为正史,《三国志》在人们之间的影响力则弱了很多。当学者们试图通过结合史料客观公正地分析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力图证明他不仅是一个奸诈之徒,他对于历史发展也有进步意义时,往往总会加上“翻案”的头衔。但是,他对于国家统一的努力,他的用人制度、屯田制度,甚至在文学上的成就,都是不容忽视的。
记得某次面试时,考官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曹操杀了那么多人,你觉得他是坏人吗?”我到时回答:“乱世求生存,非常时期要采用非常的手段,虽然他杀了很多人,但乱世中很难判断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让老师满意,但我还是顺利通过测试。考官的问题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曹操杀人如麻,手上沾满鲜血,所以他是奸贼。这样的论调对于一位即将完成统一、促进社会生产的政治家、军事家来说,未免有些偏激了吧。
在本书当中,作者使用了很多史料,讲述了曹操一生的传奇经历,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过多的介绍。其中夹杂着一些重要的举措,比如论证屯田的必要性,但同时毫不客气地也指出了屯田制度中的一些缺失。本书最后两章是曹操用人的不拘一格与文学上的独树一帜。先说用人,作者把曹操与其他诸侯做了比较,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分德行,比如郭嘉;对于一些有文才而没有实际行动的狷狂之徒则嗤之以鼻,如孔融、祢衡。但是一旦人才与自己的目标出现偏差甚至分离,曹操也会严惩打击这些人,如荀彧、崔琰。所以,曹操能够异军突起,成为北方霸者。但是曹操仍然会受到来自地方豪强与世家大族的威胁,这也为文帝创设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士族的兴起奠定基础。
文学上他和他的儿子们开启建安文学之门,他改变浮华无实的汉乐府,创造出很多描绘现实战乱场景的诗文,这种新的形式对后世的诗文发展也起到巨大影响。
当然本书的篇幅有限,只有不到200页,对于曹操一生的传奇经历着墨不多,往往一笔带过。读者想详细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的过程,恐怕要失望了。还有一点则是日本书籍的通病,翻译上有些语句读起来很别扭,甚至拗口。
在用人方面,曾经提到刘晔的归附是在赤壁以后,对此观点我略有怀疑,不知哪位大神可以指点一二,感激不尽!
《曹操》读后感(四):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
中国历史人物或是古典文学出口到外国,被外国人所喜爱,从而进行挖掘与解读,并写成论文或是书籍,再翻译引介回中国,呈现一种文化倒进口的现象,让国人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有的时候旁观者清,让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别人眼中的中国历史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或许可以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之处,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
提起曹操,除了那句“说曹操,曹操到”的俗语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奸诈”的形象。其来源就是流传甚广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记得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和朋友聊到相关话题,提到“过五关斩六将”。我们关注点一般都是关羽如何如何忠肝义胆、不畏艰险困苦等等。我朋友则说,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正史中好像文丑不是关羽杀的),又长相特别,他的大名和形象哪个人不认识?若说实力怎会打得过关羽?但是五关的守将因为没有接到曹操的命令,都没有给关羽放行。尽管都被关羽杀死,但从这里可见曹操这边的军纪是十分严明的。当时我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或许更多的时候我们忽略了曹操这一方。
再后来就是在中学的时候学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其诗有一种居高观海,开阔的意境,还有想要收复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都有很好的表现。从此可见,曹操可谓是能文能武的优秀人才。于是转而再去想,是否我们误解了曹操这个人呢?
若问我这本堀敏一的《曹操》好不好看?如果按《三国演义》的标准来看,这本书是真不好看的。如果不了解三国那段历史,说实话看这本书,除了曹操这个人,其他基本上没有什么生动的人物形象。但是作者堀敏一毕竟写的不是小说,不能以小说三要素的标准来要求。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曹操的印象,恐怕都像我之前一样,其来源于小说《三国演义》,小说中(或者说据此改编的各种电视剧)那个乱世枭雄的形象。尤其是那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名言,更是让曹操奸滑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进行了艺术加工,可能因为当时时代的需要,才这样处理的。
由于四大名者的广泛传播,那个扭曲了的曹操形象深入人心,但做为一个乱世中的英雄,实际的形象如何,只能说通过当时的正史记录中寻找出蛛丝马迹。作者是日本有名的文献学派史学名家,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形象。
正如《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拥刘反曹”,有他的侧重点。这本《曹操》也有其侧重点。作者是重文轻武的。在“三国”中最经典的两场战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在这本书里只寥寥数页,完全看不到战役前后的紧张感。而战争的间隙中,如何屯田租调制度的整顿,如何吸纳更多的人才等等,则用了大量篇幅来说明,也突显了历史的意义。那些曹操麾下光辉闪闪的武将则寥寥数言,文臣们则有更详尽的说明。这样处理,除了补足《三国演义》中未尽述之部分,通过维稳上的说明,也可以见曹操的管理才能。
然而,此书也有其遗憾之处。曹操的人生如此光芒万丈,不应该只写了这样薄薄一本,应该更丰富才对。
《曹操》读后感(五):不再暧昧的三国,没有委屈的曹操
读堀敏一这本《曹操》,我想起中学上过的一堂历史课。
中学讲到三国史,历史老师特地设计了一个环节。她把整个教室划分为三个组,每个位置摆上各自代表魏蜀吴阵营的卡片,让全班同学自由选择要加入哪个阵营。
选蜀国的最多,理由集中在神通的诸葛孔明、无敌的关云长、正统的刘皇叔等厉害角色上。选吴国的也不少,毕竟东吴人杰地灵物产丰饶,有赤壁之战的辉煌战绩,又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声赞叹。可怜是魏国,三两个同学坐在桌旁,势单力薄。
老师笑问:怎么没人选魏国呢?看来大家《三国演义》的电视没少看啊……
全班都笑了。
明明曹魏才算是最后的赢家,却愣是被一部演义设定成反派,委屈了曹操。
而《曹操》没有暧昧的汉家正统之说横梗其中,没有装扮成戏文里的白脸模样,这里的曹操没有委屈。
这本书最关键的视角,便是从曹操个人出发,用他的时间线去看一段三国,回望一场乱世霸业。读者很容易捕捉到其中的主线脉络,进而跟随作者展开这“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一生。
全书第一章到第五章,从家世出身到初步入仕,从壮年归隐到举兵崛起,从挟天子以令诸侯、身加九锡到遗憾病逝,作者堀敏一以史实为据,用平直的文字,简明扼要地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惊心动魄,一个枭雄的峥嵘一生。
全书的最后两章,即第六章和第七章,则以“人才”和“文学”为专题,探讨了在历史政治进程之外,一个更多面的曹操。
在作者笔下,演绎的归演义,曹操的归曹操,因为“他的努力是为适应当时现实而进行的”。除了对史实梳理,对人物的客观叙述外,这本书另一个亮点,便是作者时不时会在史实之间宕开一笔,让自己的观点像彩蛋一样出现,克制又不乏幽默。
比如,讲到刘备在新野南逃抛妻弃子时,作者就提到刘邦也曾为躲避项羽追击多次将两个孩子扔下车,然后冷不丁评论一句“英雄的冷酷总是相通的吧”,也是吐槽吐得很有水平了。
又比如,讲到建安文学这部分时,作者对横槊赋诗的从军文学给予了相当具有时空感的高度评价,他写道那个时代的文人们是一心同体,他们形成的各种创作圈子,“使形式自由的诗歌继续发展,一路抵达唐诗”。
读《曹操》最有感触的,还是读到曹操青壮年时曾退隐回乡那段。道是这位乱世枭雄杀伐之一生,亦有迷茫困惑之转身,而后才有成就不世之功业。既有天下抱负,又是野心昭著。既说得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冷血手段,也写得了“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求贤之心。
我忽然觉得,后世愈是千面说词各种演绎,愈显其活得真切不拘泥。如今多少人活在人设里,活在Flag里,多少不真实多少苦,皆是自尝自知,哪得魏武帝这般肆意真实。
在一场场演义里,人们看到的曹操,是一个人们情感上需要的曹操,不是那个历史需要的曹操。人物若真能在一二件传说里定型,英雄枭雄若皆是一张面具,人性还叫什么人性,不如叫魔性。
话说回来,《曹操》这本书还是偏入门的读物,且以曹操个人的角度来展开,对展现整个历史时期的立体面貌还是有局限。不过,对于初学者与爱好者来说,这样的曹操,早已不委屈了。
《曹操》读后感(六):曹操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
绝大部分国人理解的曹操,是《三国演义》上的曹操,而非史书《三国志》上的曹操。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虚构小说,罗贯中创作之时,正值元末明初。在“天下苦元久矣”的情况之下,罗贯中以尊汉贬魏的方针来创作《三国演义》,自然有其深沉的苦心与诉求。他希冀汉人驱逐鞑虏,恢复汉人之雄风。作为蜀汉最大敌人的魏国以及其领军人物曹操,自然而然成为贬抑与丑化的对象。
《三国演义》贵为四大名著,风行数百年,而小说的阅读者远多过史书。再有京剧著名的“黑脸”艺术形象,以及赫赫有名的“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金句,曹操便再也摆脱不了“乱世之奸雄”的形象。
因此,想要理解历史上的曹操,我们不应该以《三国演义》为材料,而是以《三国志》为材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触摸到历史上的曹操,并给予他比较公正的评价。 “奸雄”“英雄”“能臣”等评价,其实在曹操生前,已为人所知。甚至可以说,这些评价是东汉末年的士人群体中的共识。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还得看当时士人们所追随的对象。追随曹操者,曹公自然是能安天下的英雄;追随孙权、刘备、袁术、袁绍者,自然是“奸雄”。
那么,在中国历史里,曹操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呢?具体到历史语境中,曹操活跃的年代是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
日本历史学家堀敏一在《曹操》一书中,认为“因为这个时期是旧秩序、新秩序形成的过渡期……在这乱世之中,积极克服纷乱,努力开创新时代的人正是曹操。在这个意义上,曹操可以说是汉到魏晋南北朝这一转换期的乱世英雄”。而刘备、孙权两位割据一方的君主的历史功绩,不管是从军事成绩,还是政治制度建设,以及文学成就,都与曹操有着巨大的差异。
曹操在历史上有着如此巨大的争议,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汉朝的臣子,他是权臣,但却行驶皇帝的权力。甚至,可取而代之。这对于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和儒家价值观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可原谅的冒犯。对于臣子,儒家始终推崇的是尹伊、诸葛亮这类忠义两全的人物。曹操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实用主义,亦为儒家所不喜。因此,宋代之后,他的历史形象越来越“黑化”。
另一方面,曹操的出身着实让人尴尬。其发迹与宦官曹腾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曹腾,曹操家族不会成为沛国一带的豪族。“希附权强者,皆腐身熏子,以自炫达”,简单来说,就是有人自愿自宫,以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在中国历史上,太监群体的名声,可以说臭不可闻。但凡有宫廷争斗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能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的太监,屈指可数。除了发明了蔡伦纸的蔡伦和下西洋的郑和之后,就没有名声好的太监了吧?曹操的出身是他抹之不去的污点。
抛开这些争议,那么我们看看曹操的历史功绩。其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平定了中国北方,使得中国三分之二的土地恢复和平,实施屯田制与兵户制,恢复生产,保障人民生活;其二是在讨伐黄巾军的战功赫赫,让人民免于流寇与战争的恐惧;其三,就是“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思想,让寒门人才有跨越阶层的机会。曹丕代汉之后,正式创立“九品官制”制度,影响深远;其四,曹操的文学成就。建安七子诞生于魏国,建安风骨是文学史赫赫有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曹操》读后感(七):堀敏一:书写曹操,使我感到快乐
2000年,我得了肺炎,4月入院,一个月后出院,10月之前药石未断。所患的间质性肺炎,对于老年人来说相当危险,经验丰富的医生直言我能活着回来就很不错了。
大病一场后,除需要恢复身体外,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因无所事事,我就想着干些什么。对于完全陌生的东西,我嫌麻烦。所幸我还有退休前整理的关于曹操的笔记。虽然三国的故事对诸葛孔明有很高的评价,但我对他那样的人物没有很大兴趣。而曹操则是在乱世中奔走,带来一定的和平与统一,为下一个时代开创道路的人。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对他更感兴趣。而且他也是个复杂的人物,无法简单地解读。这是我很早以前便关注曹操的主要理由吧。
一开始,笔记给予我一定的预备知识,但如果不直接阅读史料,对乱世错综复杂的事态的理解是有缺陷的。作为传记,有很多地方需要对曹操的心情、行动进行解读。这一点跟执笔人过往的研究以及对人生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对之前的曹操传记,我有不认同的地方,因此我的曹操传当然会有不同的内容出现。虽然曹操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个体,但这种解读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曹操晚年以及他临死之际的心情,是能牵动我们情感的吧。不管怎样,在短暂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乐趣,也有事可做。
涉及曹操逐步确立地位、稳固权力的内容,与中国皇权的建立有很多相关的点。我想,这些点就带有我个人的叙述特色吧。首先是许劭的评价,历来的解释主要将重点放在个人的生存方式及性格上,这突显了日本三国志迷们的缺陷。这样的关注可以说是片面的,许劭的评价是与选举,也就是官僚选拔问题密不可分的。此外,能谈及田畴集团的民主建立过程,以及与曹操就任魏公相关的事项,令我感到十分愉快。就如以上事情揭示的那样,中国的专制权力是与民众和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关于这一点,我的见解在全书各处都有表达。
魏晋南北朝是公认的贵族制时代。曹操的时代相当于魏晋南北朝的开始阶段。撰写曹操的传记,就必须谈到曹操与贵族制的建立是否相关这一点吧。然而关于这一点,从来就没有完善的意见出现过,在本书中,我略陈己见以回应历史研究者的议论。
总而言之,在本书中,我将曹操的人物性格与历史事实直接关联起来,从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并屡屡引用当时的文章和同时代史料,因此,叙述烦杂、晦涩难懂之处,还请各位海涵。
正史《三国志》中有南朝裴松之注,其中引用了大量散佚书籍,起到了很大作用。今鹰氏等学者翻译了包含裴松之注的整部《三国志》,真是劳苦功高,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本书中的若干句译文,就是直接引自此书。在此致以深切的谢意。
吉川氏的《三国志实录》,竹田、川合、石井三氏的三种曹操传记,我都置于案头以便参照。此外,也参考了渡边氏、井波氏的书。中文著作方面,早期徐德嶙氏的《三国史讲话》和近年出版的方诗铭氏的两部书,见解颇为独到。张作耀氏的《曹操传》是最新著作,因原稿完成后才入手而无法作为参考,后出的渡边氏的《曹操政权的形成》也是同样的情况。参考文献中,魏晋南北朝史的论著对本书的叙述起到了帮助,对诸位学者致以深深的感谢。在参考文献不列举诸葛孔明传记的情况下,而将花田清辉《随笔三国志》列出,稍显未安。但因为该书酣畅淋漓的文笔极具魅力,故将其列出。
一直以来都受到刀水书房社长桑原迪也氏的照顾。本书此次由该社出版,又劳烦认真审阅原稿,指摘谬误,不胜感激。
(本文为《曹操》一书后记,题目为编者所加)
《曹操》读后感(八):一个真实的曹操
一提到曹操,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奸诈”、“多疑”、“心狠手辣”、“枭雄”这几个词。然而,这几天我阅读了日本历史学家堀敏一的《曹操》一书,发现自己以前对曹操的认识有失偏颇。原来曹操可以说是一位机智、鬼谋的乱世英雄。
这本书讲述了曹操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之时,应时而动,最终战胜群雄,统一北方,为魏王朝的建立铺就了康庄大道。同时还探究了从东汉末期到魏晋南北朝转换时期的政治局势的变化、各阶层(豪门贵族、寒门)的变化以及建安文学的形成过程。
作者堀敏一是引领日本历史学界的学者,长于魏晋隋唐史。
在《曹操》中,堀敏一用史料说话,理性客观分析具有争议性的历史学术问题,并且介绍了中日本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曹操《曹操》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曹操的家族历史、曹操的成长经历和初涉仕途的经历;
第二部分先分析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然后讲述曹操举兵后在政治、军事、治国方面的所作所为,最后讲述魏王朝的建设过程;
第三部分分析了曹操身边不同阶层的人才,并且讲述了建安文学的诞生过程。
通过阅读《曹操》一书,我不仅了解了曹操峥嵘的一生,而且了解了早已远去的东汉末年到三国以至魏晋的历史。我感觉,曹操身上下面的三个优点,值得人们学习:
其一是坚持不懈地学习:
书中引用晋代孙盛的《异同杂语》中记载:
曹操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两本书的全名是:《兵书接要》《孙子注》)
作者认为:这段话讲述的时间跨度大,说明曹操一直坚持不懈学习,知识渊博,所以才能在在三十岁左右辞官隐居时著书。
而且作者认为,正因为曹操一直坚持不懈学习,才让他出仕后,很快官居议郎。
其二是爱惜人才:
比如在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势力弱于袁绍,所以曹操部下的一些人认为曹操会败,就暗通袁绍。然而,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却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
曹操缴获这些部下发给袁绍的书信后,没有拆看,全部付之一炬。
再比如:在张邈叛乱时,与吕布一起反操,曹操的部下毕谌的家人被其虏去,当作人质。曹操知道后,对毕谌说为了亲人,可以去投靠张邈。
毕谌听了发誓自己没有二心,绝不投敌。然后却偷偷投敌了。后来张邈和吕布战败,毕谌被俘。大家都认为毕谌死定了。曹操却不仅原谅了他的背叛,而且封其鲁国相。
书中还有很多例子,都说明曹操对于背叛自己的部下,宽宏大量,这充分说明爱惜人才,注重看一个的才华,忽略其缺点。所以当时天下很多的人才,都投奔到曹操的麾下,为其效力。
其三是从善如流:
虽然当时天下大乱,但是汉王朝的权威对地方豪族依然存在,汉献帝的号令对平定地方进行管理有很大的作用。
曹操担任兖州牧时,部下毛玠提出: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睿智的曹操听从毛玠的建议,向汉献帝派出使者,建立了与朝廷的联系。后来把持朝政的董卓死后,汉献帝在返回洛阳的路途上,遭遇到数万黄巾军的攻击,曹操一一击溃,迎接汉献帝到洛阳东南方的许县。然后逐一肃清了汉献帝身边的各种势力,使汉献帝完全被他操控。
其实,当时北方势力最大的袁绍,也听到了部下“迎奉天子并以其号令天下”的建议。但袁绍厌恶汉献帝身边的近臣,就没有采用部下的建议。
再有,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兵少粮缺,袁绍兵强马壮,两方势力寡众悬殊,曹方不断有士兵叛徒到袁方。曹操看战争无进展,就想撤军。部下荀彧进言:
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一半年已。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齐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采用持久战。到了冬天,曹操伺机亲率五千精兵,火烧了袁绍的军营何军粮,致使袁绍全军溃败。从此曹操称霸华北。
其实,袁绍的部下也曾建议袁绍采用持久战,不要现在就和曹操决战,而是用一两年的时间,用不同战争,逐渐消灭曹操,但袁绍并不采纳。
坚持学习、爱惜人才、从善如流等优良品质,帮助曹操在天下大乱,群雄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统一了北方,最终三分天下。曹操的这些优良品质,在当代社会也不过时。
我通过阅读《曹操》,轻松了解到曹操的生平和事功,并且了解汉末群雄逐鹿到魏晋士族社会形成的历史变局。如果你也是一位初学三国历史的人,或是三国爱好者,不妨阅读《曹操》。
(作者:青绿)
《曹操》读后感(九):他是阉宦遗丑,被称为乱世奸雄,却建立了魏王国
你心目中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是梦中杀人的多疑?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的奸恶?还是望梅止渴的聪明?
也许大家最为了解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反派人物曹操,或者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雄,但这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吗?
日本极负成名的中国史专家堀敏一著作的《曹操》带你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在《三国演义》的宣传下,大家都以为刘备建立的蜀国是继承大汉的正统国家,而实际上,正史《三国志》是将魏王朝视为正统王朝。《曹操》这本书就是根据正史带大家认识不一样的曹操。
本书的作者堀敏一是日本唐代史研究会的创立者,是"东京文献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
本书以人物为线索,从曹操的家世说起,详细地描写了曹操的一生。
一、他是阉宦遗丑,却不曾放弃自己。
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因拥立桓帝被封为费亭侯,荣升为皇后的近侍官首领。宦官是没有后代的,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曹腾收养曹嵩为养子。之后,曹嵩通过向宦官行贿,得到了太尉。
当时,宦官及与其有关系的豪族称为浊流豪族,而批判浊流的人们自称为清流。作为浊流一族,曹操年少时,是个放荡公子,不务正业,不修品行,肆意妄为。
曹操喜欢飞鹰走狗,他的叔父看不惯,经常向曹嵩告状,曹操决定报复叔父。有一天在路上看到叔父,故意装作中风的样子,他叔父以为是真的,就跑去告诉曹嵩,曹嵩大吃一惊,把曹操叫来一问,曹操说:“我没有生病,是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才这样诬陷我。”从那以后,曹嵩就不再相信叔父的话,而曹操变本加厉。
这些无赖的行为很大原因是曹操受制于浊流豪族的环境,无法自由发挥,而这些经历也让曹操更加想要接近名士。
虽然曹操早期也不曾放弃读书,但他的放荡行为更为世人所知,世人并不认同他,除了桥玄和何顒。桥玄和何顒都是东汉时期的名臣,他们在初见曹操时,就认为曹操是一个能安定天下的人物,并开始指导曹操。
桥玄建议曹操与名士许劭结交,许劭因为每月初一评论人物而出名,他在清流中有很高的评价。所以桥玄认为,在曹操未出名前,可以先接近许劭,通过许劭的评语,获得名声。
许劭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因为这一评语开始进入名士社会,并且有了进入官场的资本。曹操在20岁时开始进入官场,初时在皇帝身边担任郎官,后来又出任洛阳北部尉。
之后,曹操曾因灵帝皇后宋氏被废连坐而被免官,而后又被征召为议郎,在职期间,曾二次上书,都未被采纳,且第二次上书时,是与陈耽一起上奏,但陈耽被诬陷杀害,至此,曹操再也没有上书。
黄巾之乱爆发时,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 攻击颍川黄巾军。之后,曹操被任命为济南国的相,治理济南。之后又被任命为东郡太守。这些年的当官经历,让曹操知道当朝的腐败,并且认为已经无法纠正,进而隐退回乡。
二、乱世奸雄
灵帝末年,曹嵩买到了太尉的官职,曹操被任命为行宫西园新设的军队的指挥官。
在此期间,宦官被铲除,代表新兴官僚的袁绍和曹操正在兴起。董卓占领了洛阳,并控制着宫廷,曹操带着仅有的手下逃回乡里。很多地方上的人都举兵反对董卓的政权,包括曹操。那曹操的兵力是如何来的呢?
黄巾的主力被曹操打败后,又在青州、徐州等地复兴,并侵入兖州,兖州刺史战死。曹操率军与青州黄巾战斗,打败了这支队伍,并收容了这支队伍。这就是曹操的主要兵力。
曹操在担任兖州牧时,手下的官员毛玠建议曹操奉戴东汉天子,这就是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做法虽然在当时也遭到了很多下属的反对,但后续的发展都说明这个做法确实利大于弊。献帝是曹操的傀儡,曹操能自由操控献帝,如此,曹操发号施令都名正言顺,这在统一群雄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曹操也开始实施屯田制,屯田制包括民屯田与军屯田,这两种方式使粮食得到增加,军粮短缺也得到缓解。
曹操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是最强的敌人。袁绍不管是统治区域还是士兵、人才方面都远优于曹操。决定他们胜负的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持续了一年多,最后以曹操胜利而结束,至此,北方再无人能敌曹操。
三、建立魏王国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开始发展华北地区,他募集亲兵,制定田租、户调,并首次将户作为人口管理的单位。曹操虽然控制了华北,但南方和西方的势力却依然存在。
决定曹操的能否统一天下的战争是赤壁 之战。曹操与孙权会战于赤壁,因为曹操军中疫病流行,且周瑜采用火攻打败了曹操,曹操失败了。
之后,孙权与刘备成了对立关系,刘备攻击刘璋而夺取了蜀地,至此,三分天下的形式已然形成。
曹操已无力统一天下,但是华北也还没有稳定下来,他对战争中的士兵论功行赏,恤抚战死家庭。曹操还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要求只要有才能的人,不管是什么身份、是否廉洁都没关系。
曹操继续征服西北地区,他的政治地位逐渐提升。天子任命曹操为魏公,并封给他广阔的属地,这使得曹操的地位凌驾于群雄之上。
三年后,曹操由魏公晋为魏王,他的女儿与天子的女儿一样被称为公主,之后,曹操被允许挂天子的旌旗出行,佩戴与天子一样的冠冕。这些都说明,虽然曹操未称帝,可他的门面与天子没有差别了。
曹操末年,曹操与刘备决战,但曹操因身体患病撤兵,并在途中病逝。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表达的就是曹操此时的心情,天下还没统一,可他却无能为力了。
《曹操》这本书让人了解不一样的曹操,了解更多我们不曾注意到的曹操。就如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所说:“本书可供三国史初学者及爱好者阅读。”
《曹操》读后感(十):曹操,三国志の真の主人公
这本书是日本学者 堀(Kū)敏一的著作
为何选一本日本人写的曹操,大体上有三点
第一,堀敏一确实是公认的东亚史学大家,尤其隋唐史研究极深
第二,前段时间看《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里面提到日本人写笔记世界无出其右者,300年前旅馆的日常记事簿都可精确查到每日记事。
第三,当当上搜一下“曹操”的话,满是充斥着个人色彩和野史轶事的(小说)书,褒者有之,贬斥者亦大有人在。具体到史诗却无一能精。
序言:书的封面印着:曹操,三国志の真の主人公
序言部分综述了曹操一生的成就——平黄巾,败袁绍,揽人才,搞屯田,北征乌桓……最后带着不舍离世。
本书没有沿用小说《三国演义》里对曹操的评判,而是从历史“过渡期”的人物结合史实来评价曹操。值得一看。
章·一 曹操的家庭与成长
曹氏一族的发迹是受到了名义上曹操的祖父的荫蔽,就是因拥立桓帝而发迹之后收养乃父曹嵩的宦官——曹腾。《三国志·魏书》对于这点毫无避讳。
书中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堀敏一教授说曹操与织田信长很是相像。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曹操和信长少年时都任俠放荡,不修品行且诡计多端,中年时,时局动荡,国家历经刀兵之祸,战乱中,枭雄起,东征西讨,四海咸服。然大业未竟而中道崩殂,后任者继往开来,终结束乱世。
一组数据: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备身长七尺五寸,双手下垂过膝。”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孔明)身长八尺……”
汉尺一尺24厘米。嗯……
章·二 曹操举兵·通往乱世英雄之路
《后汉书·孝灵帝纪》:中平五年八月新军建立。指挥官的名字中有两个人值得注意,其一是“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的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袁本初。其二是典军校尉——议郎曹操。
后来董卓占洛阳。曹操在被董卓征辟为骁骑校尉之后,由于董卓的妄言废立之事(“刘氏种不足复遗”)而预见了董卓的将来(而不是“七星刀”的故事),就溜了溜了.....
董卓:???
初平元年189,曹操于家乡谯县举兵
初平三年192,曹操降青州黄巾(“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充为“青州军”。
兴平元年194,平兖州破吕布,任兖州牧
曹操在担任兖州牧的啥时候,有个叫毛玠的谋臣建议: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建安元年196,曹操“奉天子”迁都许都。
建安四年199,与朝廷对峙的袁术称帝,但是不久就挂掉了,他的政权也随之土崩瓦解。
曹操由此逐渐登上权力的巅峰。
反董卓时的诸侯,死的死,亡的亡,正宜青梅煮酒,品评天下,而这天下英雄,无过于使军与操耳!
但终究还有一个心腹大患呢......
章·四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终究有一个心腹大患吖,占了冀州,青州,并州三州之地,雄踞河北,“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是你,袁本初。
曹操:我要打刘备!
袁绍:???
刘备:???
官渡之战的前夜战役,是曹操与张绣、曹操与刘备的战争。尽管两场战役都以曹操获胜告终,但当曹操出兵讨伐刘备时,也是他后防薄弱之时。袁绍的谋士田丰曾建议他突袭,没想到,他因家中孩子生病未能成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最早是摆在袁绍眼前的。他却厌恶皇帝身边的近臣制度,白白放弃了。反观曹操,肃清近臣,杀伐决断,最后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袁绍在派遣颜良进攻黄河对面的白马时,沮授就曾劝谏:”颜良生性刁钻,虽然骁勇善战,但不能单独担任这项任务。“——“绍不听”
白马之围,关二爷:好人头....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许攸夜投曹操,曹操光脚相迎,礼贤下士可见一斑,随后轻骑袭乌巢,一把火烧透了官渡的天。
章·四 赤壁之战·三分天下
建安十三年 208 正月,曹操称丞相,同年七月,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奉以全境。
逼得刘玄德火烧新野城,赵子龙血战长坂坡。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操拿下荆州之后,给孙权去了一封信,信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孙权:丞相这怕不是来渔猎的,是来猎我江东的吧?
后面的事情就知道了,虽无孔明借东风,饶有黄盖苦肉计,同样的一把火,这次烧到了曹操身上。——但是!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真正打败曹操是不是大火,而是上火。
事实证明: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仲谋:玄德公,我们打败了曹操,应该顺长江而上,把巴蜀拿下来吖!
玄德:使不得,使不得,蜀地之主刘璋是我同宗吖!你先把荆州借我落个脚。
仲谋:emmmm....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克蜀地。
天下三分。
读完了《曹操》剩余的章节,悲从心来,情难自禁。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那个千里走单骑的关云长,原来在水淹七军,困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后的几个月里,就转眼间败走麦城,战死沙场。
本以为奔波一生,大业可成,回首处寒鸦惊飞,长刀折毁。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那日与老姐说起“云妹”赵子龙,逝世于蜀汉建兴六年(228)秋九月,享年71岁。长坂坡之战乃是建安十三年(208)。彼时的云妹已50高龄。
五十岁的白袍将军振臂高呼,说吾乃常山赵子龙,乱军丛中,将刘备家小救回。
只可惜这声呐喊过后,南下征战,再无北归常山的机会。
这样看起来,夏侯惇算是三国名将里的一股清流,一直打败仗,一直能升官,屯田安民,克己奉公。
更像是个掌兵的文官,追随着曹操,从人间到黄泉。
没有半路战死,没有君臣猜忌,很是让人羡慕了。
小时候特喜欢听关羽赵云的故事,觉着征战沙场,天下无敌,是多么快意。
殊不知,这中间许多的心酸遗憾,便都未曾留意。
如今才发觉,人生得一知己,不离不弃,原来也同样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