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27 03:01: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100字

  《被涂污的鸟》是一本由[美] 耶日·科辛斯基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一):一口气读完会心塞

  对于暴行的描述并无过度渲染,仿佛只是如实记录了所见所闻,看得心生压抑。一边读一边觉得好痛啊,那些折磨与殴打以及食不果腹和担惊受怕。看作者自序这本书在他的家乡被禁,不难理解,这书确实不那么“伟光正”,被侵略的国家人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可怜无助,在折磨起比他们更弱小的同类时,展现出的残忍不会比侵略者少。建议读一读,缓一缓……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二):被遗忘的恶

  所谓的人性本恶在此书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俗语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在战争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也就成了我活你死的状态。不信任、虐待、剥削,视人命如草芥,即使伤人、杀人之后依然会心安理得。平常我们所看到的的所谓“良心的谴责”,在这种状态竟没了踪迹。

  本书经常被冠以“邪典”二字,但正如其他邪典小说和电影一样,他们反映的只不过是自然状态中的人性。大部分主流文学作品总是希望灌输给我们“世上还是好人多”的想法。要建成一个文明社会,这类做法无可厚非,但它经常会使我们忘了人性究竟会有多可怕。

  回顾历史,在波兰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很多人只能记得德军的残暴、集中营的浓烟和尸体,但却忘了普通民众的所做作为。我们很容易将责任推却到几位突出的魔头身上,但那么多未能反抗、甚至是助纣为虐的民众,真的一点罪过也没有吗?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三):短评

  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写了二战时期地狱般的世界景象,词句间的残酷和野蛮令人害怕,轻易就陷入秩序崩塌后的社会的血腥和绝望。没有了文明的约束之后,人类的“恶”之程度简直难以想象,特定时代背景下那些荒诞的故事简直令人头皮发麻,恶寒之后只感到无比的震撼,但震撼之后我却只剩下了空虚与迷茫,还有深深的不解。

  读完全书,我一直在思考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通篇都是直白赤裸的恶行,在战争的背景下,这不奇怪,可我回忆了一下曾经看过的有关二战背景的故事,虽然同样残酷,但总是以残酷的战争世界去衬托其他东西的,以电影为例,《辛德勒名单》就是弘扬人性中的大善,《美丽人生》是歌颂伟大的父爱,《钢琴家》是写战争中独自艰难生存的孤独与坚韧,而本书我实际上并没有看清楚它究竟要写些什么,就算说是要写一出悲剧,那么也没有“把美好的事物撕碎”这个过程,直接就把悲剧铺陈开了,也没有什么实际上需要讨论的“主题”,这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后来想了想,大概作者是想揭示人性中最浓烈最纯粹的那种“恶”吧?可只有“恶”却没有“善”,在浓重的黑暗中没有一点光明的慰藉,那未免有些太绝望了一些。书的最后,主角甚至会认为回到文明社会是失去自由,是那只“被涂污的鸟”,而他最后的恢复嗓音同时接纳秩序反而有那么点讽刺的意味在里面,这让我着实有些看不懂作者的想法和立场了,我个人有些不太能接受。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四):夹杂想象的苦难式被迫成长

  单从文学的角度讲,一本游记式,或是流浪式的小说体裁作品如所有“在路上”的影视作品一样,无论有多少新的产出覆盖在曾经的经典之上都不会让人感到烦腻,个体的视角永远是不同的,有多少个个体便有多少个全新的体验,而那些生于想象或是体验的情节可以毫无障碍的被囊括在一整段体验之中。但二种叙事体裁之间存留巨大差异之处则在于视点的不同,电影可以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述适当地切换视角,丰富故事的维度;但小说则非常难达到这一点。大部分此种形式的小说都是以第一视角进行阐述,他的经历,他的遭遇,以及他所看到的一切。

  这本讲述二战时期为保全性命被父母丢弃在村庄中的一个犹太男孩在东欧中的各个村庄流放的故事,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个儿童眼中世界的残酷景象是如何被一个成年人处理的纯净而毫不做作,在那些荒谬的集体式迫害背后,是一个孩子在承受无数的质疑与肉体上的颠沛与折磨后的艰难成长。更令人惊异的是,即便主人公的视角仍作为一种定量,但却能够从作者所贴合的儿童的口吻中感受到某种变化,对周遭事物认知的微妙改变。

  回望他的整段经历,会心碎地发现,在辗转于各个村庄之中,更替着不同的主人但却有着相同恶劣的遭遇之时,主人公像是被当下的环境所严密地笼罩起来一般,丝毫没有过去经历的介入。他就像是一块从一页纸张上裁剪下来的一块纸片一样,平整到丝毫不存在被人抚摸或蹂躏过的痕迹。它过去依附的纸张未能带给它任何,而在被修剪后所带来的新生却层层裹裹地满是伤痕。

  “被涂污的鸟”是对文中主人公的一个比喻,也是对被“异化”的人所进行的最贴切的形容。当一只身上羽毛被涂成五颜六色的鸟回到自己的族群之中,它会因为外在的异样而被群起攻之。但或许,当所有的鸟身上都被涂满颜色,只剩下一只正常的鸟时,转而被攻击会不会是那只正常的鸟呢?

  我无法得知鸟类的世界会怎样,但我想,人类一定会的。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五):一些感想

  1⃣️人性可以被引导向天使,也可以被引导向恶魔。“我”所遭受的苦难,根源于纳粹德国,却实际来自普通民众。我一直觉得乡野中的人大多单纯,才明白其实不尽然。文中村民兽性的一面不仅引起了我心理的不适,还引起了生理的恶心想吐。他们生存的环境告诉他们这些“恶”是常态。尤卡和山羊那段我敲下这几个字的时候都觉得恶心。对兔子也有了阴影,以后兔毛的衣服以及一切制品绝对不买。

  2⃣️我们无法理解有些人的行为,觉得荒诞而嗤之以鼻。可当了解他们经历过什么之后,才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评价。就像“我”喜欢趴在铁轨上等待火车从身体上方开过,让生与死悬于一线之间。因为只有在这一刻,“我”才能真正忘却所受的折磨和苦难,而每次幸运活下来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更有勇气活下去。

  3⃣️“我”最后的复仇心理,看得我起一身鸡皮疙瘩。孤儿院中“我”的小伙伴为了报复那个当众打他们的摊贩,两个孩子,在远处晨曦中悄无声息地扳动做过手脚的转轨控制杆,不惜让几节火车车厢的人丧命,只因为那个摊贩会乘这趟火车。“我”为报复白天侮辱“我”的售票员,夜晚躲在暗处从高处用两个砖头砸向他。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六):一本不忍卒读的人类说明书

  刚刚合上一本书,《被涂污的鸟》,一本极其令人不适的小说。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二战开始后,自己在东欧大地上的经历。战争,不仅是前线将士的死伤,也是后方人民的苦难,苦难带来仇恨,仇恨带来另一个人的苦难,转换为另一个人的仇恨,就像细菌繁殖那样,把人变成了畜生。本书80%以上的情节,就是描绘这些畜生的所作所为,强调了他们不同于人类的那一面。

  虽然作者一直否认,但本书的内容被认为是作者儿时的亲身经历,因为有一些情节太真实了,尤其是男孩各种挨打的细节,那些疼痛,仿佛从记忆中硬拽出来的,皮肤和骨头上还留着疼痛的痕迹。而打他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他是犹太人,有着不同于当地居民的黑头发和黑眼睛。无论是传说中,还是教义中,这样长相的人都会给人们带来灾祸。于是,人们毫无顾忌地虐待他,小孩子们甚至谋划着杀死他。在众多九死一生的经历之后,他被苏联红军解救,成为了一个谁都不信任,沉迷于黑暗和罪恶的少年。

  本书在作者的祖国——波兰,被禁止出版多年,因为它抹黑了东欧人民。在我的认识里,所谓抹黑,大多数时候的意思是“说出了人们不愿意承认的真相”,人类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不需要添油加醋了,只要真实反映,就足够震撼。虚构的话,反而会因为虚构者想象力的局限而显得不够精彩。

  所以,我现在正式推荐这本特别的“游记”,这本对罪恶的直接描写丝毫不掩饰,赤裸裸展现人类丑恶面目的纪实文学。有个别情节可能会让你别过头去,不忍卒读,很好,这符合现代文明人的做法——当然如果你读到那些虐待情节的时候不仅不会不适,还会有快感,也不要慌,你的反应依然属于人类的范畴——你看,“人类”这个定义就是这么友好。

  从这样的童年经历中成长起来的作者耶日·科辛斯基,自然不会是循规蹈矩之人。当他逃离了祖国之后,便毫不客气地把这些写进书里,然后他就成了东欧人民的公敌。作者自己在序言里描写的神奇经历,足以说明,披上现代外衣的人们,依然在践行另一种野蛮。想想我们国家近半个多世纪经历的一切,不过是换了皮肤,换了背景,人类,从来都没有走出相互仇恨的循环,你要是一只被涂污的鸟,这仇恨就会被明确化,你要是没有被涂污,你的罪过,就来自你是一只鸟这个事实。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七):《被涂污的鸟》个人的正义

  读这本书的节奏很怪,前半部分是一回合一回合慢慢地看,后半本书是花了一上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的。所以形成了比较割裂的两种感觉,前半部分是小主人公(不满十岁的一位小孩)的逃亡,感觉比较平淡;后半部分是战争结束,主人公的思考,关于权力,关于正义,内容饱满引人深思。

  故事以二战为背景,小主人公因战乱开始逃亡之旅,因为长像与吉普赛人相似,被村民认为是不详的征兆,遭遇种种非人待遇,甚至失去说话的能力;在最后一处逃亡地,小主人公也亲历了卡尔梅克人对村民施加的暴行,最后遇到苏联红军自己才得以解救;在孤儿院中挣扎求生,与“沉默者”建立友谊;在与父母团圆后迷失在战后狂欢,又因为一次滑雪意外得以重新开口说话。

  作者对宗教的认识比较悲观,也偏讽刺,小主人公被挂在房梁上与一只恶狗对抗,不断默诵祷文积攒赎罪日,但眼下的状况并没有因此好转……当有机会可以站在圣坛前与教父进行宗教仪式时又遭到粗暴的对待,最终失去说话的能力。

  在此刻,小主人公对上帝,对宗教失去信任,对善的力量失去信任,开始转向恶魔之力,复仇之力。

  在苏联红军基地,小主人公与“苏联英雄”完成了对暴民的复仇,在孤儿院小主人公与“沉默者”联手让火车出轨,报复了“村民”这个群体。对生杀大权的掌握,对恶的力量的信赖让小主人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以暴易暴。

  战争是残酷的,那些烧杀抢掠的暴行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生杀予夺,而是对人性的摧残,文明的外衣被撕扯殆尽,每个人都成了野兽,面对暴行,善念脆弱不堪,以暴易暴的恶力横行施展权威,谁都难逃。

  “苏联英雄”与朋友们原本可以有着另一种生活,可是战争让他们与村民病态的敌对起来,“苏联英雄”也只能以个人力量去主持正义。因为这个世界的秩序已经崩塌,弱者不能被保护,妇女不能保护,朋友不能被保护,上帝的最终审判遥遥无期,信仰的善念脆弱不堪,法律也失去了效力,那么以暴易暴就成了每个人为了活下去的最终选择,因为只有你彰显了力量,别人才会惧怕,别人才会对你敬而远之,你才有可能在这个乱世活下去。就像小主人公趴在火车底下让火车呼啸而过是为了让孤儿院的其他孩子不再欺负自己;就像小主人公和“沉默者”发现他们可以让火车变轨时,都油然生出了一种力量,一种恶力,一种掌握生杀予夺的恶力。

  个人即正义,以暴易暴即力量!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八):《被涂污的鸟》‖我所敬佩的,是活着本身

  偶尔一次在豆瓣上点来一篇文章,标题是什么我不记得了。只是里面的内容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作者在文章中写道一位备受争议的作家,因为他写过一本关于二战时期的东欧所呈现的“惨像”的书,或许是他描写的太过于真实了,为此受到了东欧各国媒体的议论、抨击、乃至恐吓。舆论迫使他居无定所、流浪于各国之间,最后穷困潦倒的自杀身亡。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对这本书很感兴趣,所以买来阅读。不得不说这真的是最近半年来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了,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因为这里面所描写的“惨像”身后,映射的是深深的人性。 这本书叫做《被涂污的鸟》,它的作者是耶日•科辛斯基,他出生于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犹太家庭,父亲是古典学家,母亲是有名的钢琴家,童年的他可以说是家境优渥了。然而在他六岁的时候,二战的爆发把一切都打破了。德国纳粹党开始疯狂地屠杀犹太人,父母为保护他的安全,用一大笔钱把他交给了一名陌生男人带到乡下避难。而那个男人在得到钱财之后就消失不见了,从此作者开始在东欧的村庄之间开始自己的流浪。二战结束之后,幸存的父母在一价孤儿院找到他,但那时的他已经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并且对周围的人充满仇恨,他曾用手榴弹炸死了许多村民,还曾搬移铁轨导致一火车的农夫全部丧生,而那时的他只有九岁而已。所幸的是作者在一次滑雪事故中恢复了语言能力,从此开始走上写作之路。 这本《被涂污的鸟》描写的就是作者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在东欧某个国家各个村庄流浪的时候所遭受到的经历。他在给自己做的序中写道“我曾下定决心永远不再踏入我在其中度过战争岁月的哪个国家,我得以死里逃生纯粹是由于侥幸,我始终铭记于心的是那数十万孩子已经被处决。尽管我对这种不公平深有感触,但我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贩卖个人罪孽或隐私回忆录的人,或者一个记录降临在我同胞或我这代人身上的灾难的人,我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小说家。”因为他觉得小说会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表现人生百态。 书名的由来是作者在流浪期间遇到的一个捕鸟为生的人,名叫莱克,他见不到女朋友,心情狂躁,就用油彩涂染笼中最强壮的鸟,然后到树林中放飞。这只鸟找到同伴,可是同伴认不出它,最后把它啄死。这种很残忍的游戏给年幼的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农民却乐在其中。然而这种简单的娱乐不过是民众之间普通的把戏罢了,他还见过农民采用剜眼球的方式对情敌实施报复、一名神智反常、放荡的年轻女子被村民合力凌辱至死、罪恶的一家人和动物交配,种种近乎战争的暴行被见证在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眼中,而这些罪恶却不被那些“当事人”承认。 科辛斯基曾经发誓他写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但这种誓言还是抵抗不住各种批评。这其中有一种批评最让我印象深刻“我的一些老校友成功地获得了几本走私的《被涂污的鸟》,他们在读完后写道,跟他们中的很多人及其家人在战争期间遭受的磨难相比,小说所述简直就是田园牧歌故事,”难道这样的惨像还不足以体现战争吗?我这样问自己。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出现过多次屠杀的镜头,在桌子上堆积成山的金牙每一颗都代表一条人命,天空中散落的厚厚的灰尘是焚尸炉的烟筒飘出的骨灰。曾经有犹太人在日记中描写到“在每天死于毒气室的一百个吉卜赛人中,超过半数是孩子。”我由衷的为那个时代感到惋惜。 所幸后来二战结束,德国纳粹首脑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那那些在战争中受到创伤的心灵真的还可以弥补吗?但没关系,还活着就好!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九):失声的男孩重新找回了声音

  倘若我马上开始介绍作者耶日·科辛斯基(Jerzy Kosinski)的传奇人生,或者讨论这本书所遭受的跌宕命运,这对于作品本身的光芒都是一种抹杀。(尽管坦诚地说,我很少看小说的作者序,但这本书的序言是吸引我的初始原因。)

  1939年战争期间,一个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被父母送往乡下的东欧城市男孩,流浪于一片偏远危险的野蛮村庄,历经千难万险直至战争结束。这是个很容易让人想到《恶童日记》的故事设定,但很快我意识到两者间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风格层面的,更存在于深层的叙事思想。

  作者一再强调《被涂污的鸟》纯粹的虚构性。在琢磨小说中的众生之恶时,我感受到科辛斯基的写作意图远超过一本“自传体”小说所能承载的重量。它已经完成了虚构/文学的最高追求:用故事呈现一个“不受地理环境或历史因素约束”的真相。

  实际上,这个故事的设定从最开始就已经在铺垫这个意图。在与世隔绝的村野流亡,小男孩与真正的敌人——德军之间的正面冲突其实鲜少发生。纳粹迫害是他命运转折的初因,但普通民众之恶,才是他悲惨命运持续不断的根本原因。至于后者的来由,我未能从书中得到明确的归因。

  德军、普通民众、卡尔梅克士兵、苏联红军,以至孤儿院里同样遭受苦难的孩子、最底层的农夫摊贩,作者一个都没有放过。他们虐待任何“非我族类”,也彼此残害杀戮,哄抢开往毒气室的火车上被抛出去的犹太儿童,过着乱伦的、毁灭式的生活……男孩始终在寻求一个解释,他想,或许他们与魔鬼签订了契约,不可屈服于爱、友谊和同情等情感。他没有为自己的东欧犹太人血统——一种最彻底的边缘人身份——呐喊疾呼,但是“被涂污的鸟”的故事为他说出了一切:当被涂污的鸟重新回到鸟群中时,迎接这只羽毛颜色异样的鸟的,是同类狂风暴雨般的攻击。

  我想将这部小说归为某一类成长故事:当信仰/信念——它可能是幼稚的符号崇拜(德军军帽的帽徽),可能是宗教救赎(没日没夜的祷词),可能是极权崇拜(苏联红军与斯大林)——随着恶与痛苦(它们不仅是战争这种极端冲突的后果,更可能普遍存在)的不断累积、升级而一次次地坍塌、崩溃,一个孩子,也包括所有受难或施恶的人,到底怎样获得宽慰,怎样继续生活?

  在故事的最后,男孩被父母找回,他走在父母中间,“感到他们的手放在我的双肩和头发上,感到他们的爱和保护快要使我窒息了”。我觉得自己好像和男孩一起度过了种种死里逃生的劫难,看遍了所有的残酷和血腥,被殴打凌辱,被投入粪坑,躲避枪林弹雨,因惊惧而失声——但没有一刻像此刻一样,为一种不可挽回的破碎,感到绝望。

  《被涂污的鸟》甫一出版就受到各界的抨击,美国和西欧的文学界责难它夸大了战争的残酷,血腥的场面直白露骨、令人发指;故土的波兰人抨击它丑化了他的祖国和家乡人,是敌国的意识形态宣传武器。其间,口头的质疑和围剿甚至演变成实际的人身攻击和生命威胁。围绕这本书,一场政治与人性的大戏在时代的流转里一幕幕地上演着。

  1991年自杀身亡之前,科辛斯基在美国文学界可谓“明星作家”,除了《被涂污的鸟》引发的巨大关注和争议,Steps为他赢得了国家图书奖,Being There被翻拍成电影;他上过综艺节目,拍过电影,登上杂志封面,给奥斯卡颁过奖……他成为他那一代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的代言人。

  我不想讨论作者科辛斯基的“成功之路”,不想对比他的亲身经历与他笔下故事的重合度,更不想考据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回到我叙述逻辑的最开始,那里有我最初的感动。我想起亲爱的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里讲述自己的父母,他们如何限制他只学习希伯来语,以避免自己的儿子懂得欧洲语言后,经不住那里的致命诱惑,前往欧洲并最终遭杀害。

  在序言里,科辛斯基描述了自己那位同样谨慎和沉默的父亲,“在他看来,最有益的人生状态莫过于默默无闻,不为世界所注意。他相信,富于创造力的人以技艺吸引世界的关注,他为作品的成功所付出的代价,便是牺牲掉他自己的幸福和所爱的人们的幸福。”科辛斯基接着说,“但我却感到某种力量,要创造一个所有人都能进入的小说世界。”故事的最后,曾因惊吓过度而失声的男孩重新找回了声音,他不停不停地说着,感到欣喜若狂。他的声音留存到今天,还会一直流传下去。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十):《被涂污的鸟》:被作者反驳的童年自传

  1991年,耶日·科辛斯基在美国自杀,这时他已经在美国生活了34年。

  作为战后东欧作家群体中的一份子,耶日·科辛斯基遭受了更多的质疑与责难,原因来自1965年出版的《被涂污的鸟》。

  在1976年为本书所写的序言里,科辛斯基强调了该书只是作为一本小说存在,而没有纪实价值,更不能拿来印证他个人的童年经历。

  《被涂污的鸟》在东欧,尤其是科辛斯基的故国波兰被列为禁书,反对声音来自各方,其中主要的观点是,该书对苏军的美化,为苏军驻留该地提供了正当性,对民间习俗的细致描写更是一种诋毁,创作的目的也许是在美国控制下的某种政治目的。

  如果放在当时东西方冷战时期,这种猜疑与批评,自然有其说服力。令人惊讶的是,另外一些移民至美国的东欧人还闯进了科辛斯基的住所,对他施加了暴力。

  在谈及这些纷争之前,我觉得对小说内容和科辛斯基本身做一个介绍可能是合适的做法。

  这本中文版《被涂污的鸟》是再版书籍了,于今年年初出版,另外一个版本是1992年的。

  小说讲述了1939年,一个6岁小孩在二战德军侵占波兰期间,被父母送到下乡躲避战乱,结果被托付的人玛尔塔意外死去。

  主人公失去了庇护之所,开始在农庄和森林之间流浪,有铁匠、农夫、巫婆、捕鸟人等等,一次次被捕获,又一次次逃亡,期间因为一次被抛入粪坑,失去了说话能力。

  到了12岁那年,苏联红军赶走了德军,小孩获得解救,在一家孤儿院被父母找到,但过去六年的经历导致他对恶有点迷失,昼伏夜出,与一些不良青年来往。一次滑雪事件中,他撞到了头部,随后恢复了说话能力,故事结束。

  这本书的中心内容主要是小孩的流浪生活,从一个场景换到另外一个场景,不仅目睹了乡民的卑劣:酗酒、偷情、毒打、告密,也见证了德军的残暴:劫掠、强奸和杀人。

  他因黑色头发、黑色眼睛被乡民们以怪物看待,认为他是吉普赛人,而吉普赛人和犹太人在战争中要被送进集中营。

  苏联红军到来之后,小孩被拯救,他们教他读书识字,给他穿上了军装,与其中一些人建立了很好的感情。

  尽管科辛斯基否认这是他个人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但根据他的生平可以看出,整体上差别不大,只是其中的那些细节难以考证。

  在1982年Babara Gelb给《纽约时报》写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梳理出来他大致的经历。

  科辛斯基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父亲是罗兹大学的古典学家和教师,母亲是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钢琴家。1939年,德军占领了波兰,那时候科辛斯基6岁。

  父母考虑到自己可能活不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年,于是将他送到乡下避难。被托付的朋友抛弃了科辛斯基,于是他开始流浪。

  9岁时,科辛斯基脑中的某些部分损坏,失去了说话能力。12时,他被苏军所救,与父母团聚,15岁时,在一次滑雪事故中陷入昏迷,然后恢复了说话能力。

  居家返回罗兹之后,科辛斯基重新接受教育,获得了好几个学位。1957年,24的科辛斯基抵达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结识了一位寡居的富婆,开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科辛斯基的才识早已显露,抵达美国时他已经出版了20多本书,1968年,凭借小说《脚步》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据科辛斯基自己说,那时候每年的写作收入就达到了65000美元。

  科辛斯基在美国的社交圈也非常热闹,大部分认识的朋友都是明星,除了沃伦·比蒂等影视明星,布热津斯基、基辛格和迈克·华莱士也属他的好友之列。

  回到前面所说的科辛斯基受到的攻击与批评,《被涂污的鸟》前面至中期,充满着各种暴力与荒诞,杀人与被杀,逃亡与劫难,苏军的出现致使小孩脱离困厄,确实有一种为苏军唱赞歌的嫌疑。

  但这种批评只是在表面上有可能说得通,但如果考虑到小说的视角,一个6岁到12岁的孩子,经历了逃亡、饥饿与生存的困境,他发现恶才是活下去的所能凭依的手段,在那段把农夫推进老鼠窝的情节非常能说明这一点。

  科辛斯基在1976的自序中也解释说,“所描写的人处于最脆弱的状态,即还是一个孩子,而社会则以最可怕的面目出现,即处于战争状态。我希望弱小的个人与强悍的社会之间的对抗,孩子与战争之间的对抗,能够展现那种彻底反人类的状况。”

  “被涂污的鸟”更是一种意象,小说中出现被涂污的鸟是与捕鸟人相遇那段,将一只鸟的羽毛涂成其他颜色,将它放归,同伴开始不认识它,攻击开始了,这只被涂污的鸟被同伴杀死。

  而这种涂污方式,科辛斯基说,是“儿时目睹的一种农民的习俗”、“农民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这是一种带有浓浓伤害记忆的片段,同时也是对自己,对在战争中死在毒气室的犹太人、吉普赛人的一种追悼——因为种族原因,日耳曼人对犹太人和吉普赛人采取了残忍的种族灭绝。而实际山,他们都是生活在上帝光芒之下的人而已。

  《被涂污的鸟》的语调极为克制,几乎上是一种孩子充满好奇与恐惧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一切,以及自己遭受到的一切,美好的情节不多,感情的宣泄也不多,但是能够在读者内心中冲撞起强烈的情感来。

  科辛斯基让我想到了同为波兰裔作家米沃什,后者获得了诺贝尔奖,最终也得以返回故土,而科辛斯基依然摆脱不了历史中的一些冲撞,选择死在异国他乡,结束了纷争。

  战后的流亡作家团体,有其是东欧地区,在强大的时代潮流之下,故国在大国之间湮灭,随后又经受了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压迫,也算是多灾多难。

  如果残忍一点,正是这样的多灾多难与残酷的个人经历和思索,才导致了一些作品的问世,除了这本《被涂污的鸟》,罗马尼亚作家的《巢》最近也评价不错。这些意味着历史的细节与记忆被挖掘和记录,同时也提醒我们这种历史记忆在人的内心中造成的伤痕,是沉重的,同时也是易碎的。同样的人对同样的经历感受是不同的,在于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

  遗憾的是,这代人已经逐渐零落,就如同中文世界的写作者一样,后继者的生活单调和平静,文化在时代的冲撞中开始断层,价值观的分离与过多的政治正确,导致人们思维看似明晰实则混乱。消费主义与管制开始剥夺了人们对自身的思索。

  有时候挺羡慕他们这代人的,残酷一点来讲,他们见证了时代的洪峰,而我们只不过躺在波谷之间平静随波逐流,因为贫乏而无知的过完一生。

  《十三邀》最好的那期里,与许知远对坐而谈,唐诺却认为,正是这种时候,才会有一些人能够找到能够书写的东西,与大多数分别开来。这倒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只是唐诺、朱天心这一代人依旧是上个世纪甚至上上个世纪,文化传承而来,朱家家学犹存,朱家姐妹得以沿袭张爱玲传统。现在满眼望去,哪还有这样的书香之家,父子相闻。

  唐诺应该看到了这种差距,有些人浑然天成,下笔就有物可述,前辈们则大风大雨大江大河,浩浩汤汤,所以到45岁他开始见之于之间。但卖一本赔一本,出版人见其写太快,跑到咖啡馆打扰他。对谈的许知远以知识分子自称,也在网络遭遇各种批评与谩骂。尽管对其表示认同,但最终也还是落到了为前人做传的地方。不是说这种整理与再塑不好,而是追求的不应该是产出新的东西么?

  无他,匮乏而已。

  今年看到的另外一个集子《度外》,是台湾黄国骏的作品,文字劲道与年龄极不相称,让人感叹,这自然离不开其父作家黄春明的教诲。走的还是前后代相承的路径。32岁的黄国骏也选择了自杀,他那种伍尔夫式的语言也许能解释内心的冲撞与郁结。

  没有了时代的供养,和传统的传承,就只有默默无闻的一代人了。一种善意而虚伪的解释和劝慰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玩物,但我想文字与文化的传承是这种更替中的一种血脉,缀以其它何种解释,都难以自圆其说。

  兴许,某天,我们能打破这种沉闷的空气,正如科辛斯基在序言的最后写道:

  然而,这本书就像个孩子,承受住了十磨九难。求生的冲动是与生俱来而不可遏止的。连个孩子都囚禁不了,怎么可能囚禁想象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